啦啦啦啦7
看患者多大年纪,若是青少年,多为瘦高体型,因肺大疱破裂引起自发性气胸,肺组织压缩10%以下,内科保守治疗,2周左右可以完全吸收,如果30%以上,则要行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第二次发作者需要手术,胸腔镜为首选,但如果 胸膜广泛粘连者,最好还是开胸直视手术。年老者,多位肺气肿、肺大疱所致,一般开胸手术,术后一般不会再发,除外广泛小疱存在。戒烟限酒,注意休息。不手术保守治疗者,30%患者复发。
温暖三月5021
证候分析: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或久病肺气虚,卫表不固则见面色晄白,自汗畏风,肺虚不能主气则见倦怠懒言,语声低怯,肺气亏虚,肺失宣降,气不布津则见咳嗽,有白稀痰,舌质淡胖,脉虚弱为肺气不足之象。
PolarBella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其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西医的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出现胸痛,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临床以膻中及左胸部疼痛,突然发作或发作有时为特点。疼痛可呈闷痛、隐痛、刺痛、灼痛等不同,有的可引及咽、臂、心窝等部位。
本证以猝然发作,或发作有时,经久不愈,且常兼见胸闷、气短、心悸等症。
2.诊断
(1)七情、气候变化、饮食劳倦等因素,可诱发本证。
(2)心电图等检查,常可见异常变化。
三、辨证施治
1.心血瘀阻型
【辨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弦涩。
【施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枳壳、延胡索、桃仁、牛膝各12g,赤芍15g,川芎9g,红花、柴胡、降香各10g,丹参20g。水煎服。
2.痰浊壅塞型
【辨证】胸闷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体胖,痰多。舌苔浊腻,脉滑。
【施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仁12g,薤白15g,法半夏12g,陈皮6g,丹参15g,白蔻仁6g,甘草6g。水煎服。
3.阴寒凝滞型
【辨证】胸痛彻背,受寒则甚,畏寒肢冷。舌质白滑,脉沉细。
【施治】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瓜萎薤白白酒汤加减:瓜蒌仁15g,薤白12g,枳实10g,桂枝12g,熟附子10g,丹参15g,檀香9g。水煎服。
4.心肾阴虚型
【辨证】胸闷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施治】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山药15g,茯苓12g,麦冬12g,五味子6g,柏子仁12g,丹参15g,郁金1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阴虚阳亢者,加钩藤15g,石决明、鳖甲各20g。
5.气阴两虚型
【辨证】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遇劳则甚。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无力或结代。
【施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加味: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9g,生地黄15g,茯苓12g,黄芪15g,丹参18g,甘草6g。水煎服。
6.阳气虚衰型
【辨证】胸闷气短,甚则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沉细。
【施治】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加味:人参10g(或党参30g),熟附子12g,干姜9g,桂枝12g,茯苓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15g,丹参15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阳损及阴者,加麦冬15g,五味子6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复方丹参片、速效救心丸、五灵止痛胶囊、复方丹参注射液(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2)瓜蒌片(适用于痰浊壅塞型)。
(3)苏冰滴丸、冠心苏合香丸(适用于阴寒凝滞型)。
(4)杞菊地黄丸(适用于心肾阴虚型)。
(5)洋参胶囊(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6)活心丹、舒心丸(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2.验方
(1)红花、赤芍、丹参、川芎各15g,降香12g。水煎服(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2)丹参30g,川芎10g,红花15g,党参30g,郁金15g,木香10g,香附15g,赤芍15g,麦冬20g,五味子6g,茯苓10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3)瓜蒌30g,薤白15g,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降香15g,枳壳10g,桂枝10g,太子参20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痰浊壅塞型)。
(4)法半夏10g,川芎9g,麦冬9g,赤芍9g,五味子9g,茯苓30g,党参30g,枳实10g,丹参30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阴寒凝滞型)。
(5)太子参30g,丹参3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赤芍10g,麦冬12g,制半夏9g,五味子9g,炙甘草6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6)黄芪20g,全当归、党参、全瓜蒌各15g,桂枝、赤芍各10g,细辛、沉香各5g,薤白12g,丹参30g。水煎服。寒甚者,可加附子、干姜、荜茇、姜黄(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3.针灸疗方
(1)体针:主穴分两组:膻中和内关;巨阙和间使。操作时主穴交替轮换,每日针刺1次,获得针感,留针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7日。
(2)耳针:穴位:心、交感、皮质下、神门。每次2~3穴,留针。
五、调护
(1)防寒保暖,注意避免寒冷刺激。
(2)注意养性怡情,避免暴喜暴怒及忧思怨恐等精神刺激。
(3)饮食起居有节,不可过度劳累或暴饮暴食,不可过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4)加强体育锻炼,最适宜的是散步、打太极拳等。
混世金粉
气胸的中医病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多因久病肺虚或素体不强,每因再感外邪而发病。 1. 素体不强,多为先天不足,肾气虚弱致使肺卫不固,易受邪侵,肺失宣降而发病。 2.久病肺虚,如内伤久咳,哮喘、肺胀、肺痨等肺部慢性疾患,迁延失治,痰浊内生,肺气闭阻,日久耗伤肺气阴,肺不主气而发病。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各种病因引起气胸、依据积气量大小及不同临床类型,均可致胸腔内压改变,病侧肺脏不同程度受压萎陷,呼吸功能受到限制,严重时可使纵隔移向健侧,压迫对侧肺脏和大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和心搏出量,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中医病机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若肺气虚弱,六yin外邪及癣虫由口鼻或皮毛入侵,邪气壅肺,肺气宣降不利或咳或喘或哮或津液失于输布而成痰,停伏于肺,久则均可致肺虚,气阴耗伤,导致肺主气功能失常。一旦外邪乘虚入侵,或引动痰饮宿疾,致肺失宣发肃降,气机逆乱,肺气郁闭,上焦壅塞,脉络痹阻,病情急剧恶化而见气急、剧咳、胸痛。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肺气虚证候:面色晄白,自汗畏风,倦怠懒言,语声低怯,咳嗽有白稀痰,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虚弱。证候分析: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或久病肺气虚,卫表不固则见面色晄白,自汗畏风,肺虚不能主气则见倦怠懒言,语声低怯,肺气亏虚,肺失宣降,气不布津则见咳嗽,有白稀痰, 舌质淡胖,脉虚弱为肺气不足之象。(2)肺阴亏虚证候:形体消瘦,口唇鼻咽干燥,干咳气急,或咳少量粘稠痰,颧红,午后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证候分析:久病肺阴亏虚,阴精耗伤则见形体消瘦,津亏不能上承,故口唇鼻咽干燥,干咳气急,痰少粘稠,阴亏火旺则见颧红、午后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为肺阴亏虚之象。(3)肺气阴两虚证候:面色晄白,颧红,倦怠懒言,语声低怯,咳嗽气急,有白痰清稀偶或痰中带血,咳声无力,盗汗与自汗并见,畏风,午后潮热,食少,形体消瘦,舌淡红,边有齿痕,苔少,脉细弱。证候分析:肺气阴两虚,肺不主气,则见倦怠懒言,语声低怯,咳嗽气急咳声无力,气虚,津液不化则见有白痰质清稀。肺络虚损则见痰中带血。阴虚迫津外泄则盗汗。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畏风。肺病及脾、运化失健,气血化源不足则见食少,面色晄白,形体消瘦。阴虚内热,虚火上炎则见午后潮热,颧红。舌淡红,边有齿痕,苔少脉细弱为气阴亏虚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自发性气胸诊断标准:1.发病前可能有提重物、屏气、剧咳、用力过度等诱因。部分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结核病史。2.发病突然,患侧胸部剧痛、气急及刺激性干咳。闭合性少量气胸一般无明显症状;张力性气胸有极度烦躁不安、出汗、呼吸窘迫,严重者甚至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原有肺功能损害的老年患者少量气胸时也可产生气急、紫绀。3.局限性少量气胸体征不明显。气量较多时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大量气胸时气管及心脏向对侧移位,如并发胸腔积液、皮下或纵隔气肿,则有相应体征。4.胸部X线检查可确诊及判断肺被压缩的程度(以%表示),气胸部分透亮度增加,无肺纹,肺组织向肺门收缩,其边缘可见发线状的脏层胸膜阴影,明显萎缩时肺组织成团块状。如并发胸腔积液时,可见液平面。5.人工气胸箱测定胸腔内压力判断气胸类型(1)闭合性气胸:测胸腔内压力示低度正压,抽气后压力下降,留针1~2分钟观察压力不升。(2)开放性气胸:胸腔内压力波动在零上下,抽气后压力不变。(3)张力性气胸:胸腔内压力明显正压,抽气后压力下降,留针观察3分钟后压力又复上升。 西医诊断依据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检查。突然发生的剧烈胸痛以及呼吸困难,经X线胸透可确诊。在条件不允许做X线检查时,可在患侧胸腔积气体征最明显处测压,正压说明有气胸存在,一般诊断不难。 发病 病史 约半数患者在发病前有过度用力和屏气,如提重、剧咳、喷嚏等病史,但亦可无明显诱因。 症状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气胸发生的快慢、类型和两肺的原来情况。最早出现的症状为胸痛,锐痛如刀割,可放射至肩背,腋侧及前臂,因咳嗽及深吸气加剧。常位于气胸同侧。继之出现呼吸困难。少量气胸无明显症状或先有气急后逐渐平稳。大量气胸时,突然气急,气促,烦燥不安,严重呼吸困难,大汗。甚至发生休克,意识丧失。此外气胸患者常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咳嗽。 体征 少量气胸时,体征不明显。气胸在30%以上者,异常体征多见。视诊患者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低,叩诊呈鼓音,语颤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大量气胸可使心脏、气管向对侧移位。有水气胸时可闻及胸内溅水声。左侧气胸或纵隔气肿时,有时可听到心脏收缩期出现的特殊
虫子郭郭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1)饮食不节等后天失调 先天禀赋不足,乃体内固邪沉伏,损伤脾气而致。总之,无论是先天不足,或是后天失调,或是体内固邪留滞而致脾虚,脾虚一旦形成,则又可导致水湿
我现在也要写一篇关于糖尿病的毕业论文,我是学影像的,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么,谢谢,急需。
我的中医诊断方法是什么?一般都是胸部听诊,而听一些是否肺中有气泡声?
中医学的论文篇2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
患者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舌淡苔白,脉弱。其证候是气陷。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致下陷的证候,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劳动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