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小鱼儿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 临床 心理 治疗 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精神病症状和表现
精神病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 社会 的行为者, 医学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在国外一般医学字典上认为精神病应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症和“功能性”精神病,而功能性精神病又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异常时,临床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精神活动异常的生物学指标。通常判断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分析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等各种愿意进行评估。因此临床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症状群、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综合征是指一组症状或特征,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是精神病临床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情感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易人综合征、虚无妄想综合征和Ganser综合征等。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如心慌等;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综合征是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发现精神症状后,应判断此精神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而从心 理学 角度,原发症状直接与精神病理过程有关,继发的症状是对原发症状的一个反应。所以,在对精神病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之上,对精神病心理分析工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其缺失的意义,下面从一个个案来对精神病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的探讨。
二、
弗洛伊德在阅读斯瑞伯《一个精神病的回忆》一文中,提出了力比多的投注和精神病的关系。并在《自恋 问题 引论》中,分析了自恋型力比多的投注和现实的问题。1942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错乱中的现实的丧失》中,指出问题不是现实的丧失,而是取代了现实的那个力量。但是,拉康却在弗洛伊德成就的宫殿里,对此提出了疑问,从而从结构和逻辑的层面上提出了《论精神错论的一切可能疗法的一个先决问题》。在那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名字。弗洛伊德曾在许多场合指出,肯定存在一种偏执狂所特有的压抑和自我克制。拉康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个术语来命名这种机制:排斥,它表明了对所涉及元素的彻底排斥。因此,这个元素就只能在真实中而不是在符号中返回了,例如,以幻觉的形式。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在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抹杀了——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姓观念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例如。当一个女人分娩之后从别人手里接过婴儿,还有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等,这些情况都会向父姓象征的领域发出呼唤,然而不幸的是那里一无所有,主题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于是,精神病早期常有的“世界末日”之感也就随之产生了。主体面临的是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缺乏。按照拉康的说法,精神妄想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指出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例如,精神病患者会认为“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外星人密谋控制天气”,换句话说,妄想症患者认为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恰恰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意义来使之规范条理。分析 经验 的真理表明,向主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体现为他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这是他的伴随物中的一个成分。这个问题是个表达清楚的问题:“我在那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他的性别以及他在存在中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他可以不失,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主体,支撑着主体,侵入了主体,甚至将主体撕碎,在分析中遇到的紧张、悬念、幻想等都表明这个情况,然而正是这些现象是 组织在这个话语中,它们才确定了症状,才可被解读,才能在被解读之后得到解决。三、对一个爱僵尸的精神病少女的精神 分析
患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现在读高一, 学习 较好。精神病学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该女孩在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心事自己没有说就被别人知道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男性都在用恶毒的眼神在看她,并且要伤害她。在入院前一天,她早上骑车上学,发现街上的男性都在盯着她看,并知道了她的心事,要伤害她,她飞速骑到学校并且大哭,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子,所以她非常惊恐,父母决定入院 治疗 。其家庭 教育 严格,父母和睦,9岁前父亲在外地当兵。
在治疗中,我和她谈梦、幻想以及她的胶泥作品。在最初的谈话中,她喜欢做胶泥,她的作品里活跃着死亡、生殖以及暴力的元素:拿着镰刀的女性死神,俊美的黑衣僵尸,可爱的月老等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工具:手杖。在谈她的作品时,她说母亲是很暴力的,脾气很坏;自己爱僵尸,因为僵尸都对爱情很忠贞。在 工作过几次之后,她不再做这些泥人,但是她很焦虑地说她最近总是做恶梦。她 报告 了她的一个梦,在梦中:我去火车站接周杰伦,想让他签名,但是没有笔……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墓地,结过婚的人死了合葬在一起,不会变成恶鬼,而没结婚的人就是没有坟,是恶鬼。突然一个坟从中间裂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恶鬼要吃她……”这个梦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了主体的性化的焦虑,以及在生与死的象征关系的位置。她询问她在那里是什么,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她无法性化她已成熟的身体,因为从哪里来她又要回哪里去。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她的主体在被害妄想中给与这样一个不同的解释:那些男人要害她,因为他们知道了她是“狈”,所以那些男人要成为“狼”,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狼狈为奸。这个梦打开了她的幻想之门,在一次分析中,她突然停止言说,并且很惊恐地看着我。我问她“你突然停下了,你在想什么”,她停顿了一会说:“我想摸你。”在后面的言说中,她记得儿时的一次和同性的性接触,以及父母对待她的性方式……现在,她混乱了,一方面她对女性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她渴望又害怕男性,如她不敢坐男生坐过的椅子,怕怀孕,另一方面又认为男生很暴力,就如她的父亲让她的母亲怀孕生出她,并说小的时候对粪便很有兴趣,有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一边吃馒头,一边解手,有的时候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对客体小a的享乐,而同样是生与死的拷问。在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她说:“以前认为 心理医生之所以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想 问题 想多了,现在自己发现是想问题想多了就成了疯子。”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恢复了一些 社会 功能,可以上街,见到男生也不会逃避,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在这个个案中,充斥着悖论,这个患者有父亲,但是却没有经历父姓的阉割,有母亲却成为母亲的一个享乐的客体,从一出生便掉入到这个注定将来要疯狂的洞里,那里没有规范,但是她必须去建立一个规范,去面对青春期性化的问题,询问祖先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青春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为了很好地分析这个个案,那么有必要回到俄底普斯情节当中去,在那里母亲给了父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上面的个案中,那个女孩的梦中的鬼要吃掉她,和她在厕所里边吃边解手的习惯,使我们回到前俄底普斯阶段,那里的生殖 文化 和俄第普斯阶段的父亲的隐喻。所以,你不需要一个能指才能成为父亲,或才死去,但是如果没有能指,没人会知道这两个状态的事。恰如这个女孩,因为没有父姓的阉割,所以问题关系到她的性别以及她在存在种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她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她可以不是,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而她在青春期开始成熟的时候。用妄想的形式给世界一个解释:男孩要害她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是一个“狈”,所以男人才会成为“狼”。
当然,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但是在拉康那里,以及 临床的心理治疗的 经验中似乎都在说明这个可能性。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 措施 。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 方法 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
韭菜1975
在众多文字、影视戏剧作品中,相信大部分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声“闭关”。古人处于或幽室、或山水间,进行盘腿静坐、双目紧闭、呼吸平稳——他们正在进行一场自我内部的“调节”……这是古人根据以往经验总结出来的方法。 而在21世纪的如今,这种“调节”已经被世界许多优秀的学者与科学相融合,并赋予了它一个全新的名字——正念训练。英文是“Mindfulness”,可描述为是对此时此刻(或者叫做“当下”)体验的专注和觉察。这体验涵盖了我们头脑中的念头、情绪体验、身体感觉、日常生活中正在经历的种种。 很多大学设有正念研究中心。例如,牛津大学精神病学系下面,设有牛津正念中心,他们的理念是想要“通过整合现代科学和古代智慧,来预防抑郁和增强人类潜能”。 据科学研究表明:正确的正念训练有两种比较显著的作用:1、脑改变(包括脑结构和神经活动模式改变);2、躯体和精神健康改善。。长期正念练习者的注意力、感觉处理有关的皮层区域增厚,可延缓老龄带来的皮层变薄。同时对免疫系统也产生影响,如增加抗体的产生,缓解焦虑、抑郁、愤怒情绪等。 历史的沉淀,科学的验证,正念训练对于我们人类的益处斐然。当今社会致使人类产生压抑情绪的原因无非源于事业、学业的压力和社会关系。成年人对于自己的情绪把控显然是略胜于青少年。社会上频发的各种学生抑郁、自残自杀已经证明这一观点。 初中政治教材上有专门的一个单元来教育学生如何“悦纳自己、接受自己”。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人生经历尚少的学生们很难找到正确的方法。“正念训练”的出现就正好弥补了这处缺失。 市场上,视友科技“脑波观心”系统的“脑电生物反馈正念训练”经过实践发现,这一套理念可以优化学生认知方式,塑造健康认知心理,“打造心理健康、助力社会适应”。 “脑波观心”系统通过佩戴自带脑机接口EgoX连接配套APP,对脑电变化进行监测,在三分钟内为学生生成一整套即时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睡眠质量的数据报告,在清楚了解情绪问题的情况下,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正念训练。盘腿坐直、放松、调整呼吸,慢慢进入正念的世界。而脑波观心会在一旁监测学生,反馈此时此刻使用者的状态,辅助学生释放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的情绪,使整个生命感受到平静、喜悦、自在和安心。 简单常见的呼吸,因为科学,拥有了意义非凡的作用。 学生的情愫犹如一面湖,而正念犹如湖水映物,历历分明。拥有“脑波观心”系统的正念训练,就像服下“定风丹”,只有波澜不惊的湖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看清自己,这样的正念,便有了意义。
黄豆珵珵
每个人的情绪,都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有兴奋期,也有低潮期。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让情绪掌控行动是不理智的选择。 不同的人处理情绪的态度不同。如果被混乱的情绪控制了自己,还有什么资格谈人生的控制? 奇怪的是,大部分人都知道消极情绪有害,生气有害,为什么还总是失控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称为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费斯汀格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将自己的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水淋湿手表,就拿去放在餐桌上。手表不小心被儿子摔坏了。手表本来是防水的,卡斯丁很心疼,打了儿子,骂了妻子,气急败坏地出门了。到公司又发现忘了拿公文包,只好开车回家,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妻子赶回来的时候,碰翻了路边的水果摊,赔了一笔钱。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迟到了,挨了上司的批评,跟同事又吵了一架。妻子因为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当天参加棒球赛,原本有希望夺冠,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只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而卡丝钉没有很好的掌握那90%,才导致这一天失败连连。 我们试着模拟一下,假如故事的主人公卡斯丁在那10%发生后,也就是手表摔坏以后换一种反应,安慰儿子不要紧,摔坏了没事,我去修修就好了。再叮嘱妻子,我的手表是防水的,下次注意不用拿过来。那么他只需要付出手表的维修费。妻子高兴,儿子也高兴,家庭关系和谐,自己也不会因为迟到被骂。 情绪有积极的,就有消极的。有兴奋期就有低潮期。我们应该去接受并体察情绪,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学会管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说:“所谓的高情商就是我们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也接受别人是有情绪的人。” 我们不要一味的排斥,打压坏情绪,而是要学会如何引导它。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蒂斯代尔提出的交互性认知亚系统理论,是一种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治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一般有三种心理状态:无心/情绪状态,概念化/行动状态,正念体验/存在状态。 无心/情绪状态。 指人们缺乏自我觉知、内在探索与反思,一味沉浸到情绪反应中的表现; 概念化/行动状态。 指人们不去体验当下,在头脑中充满着各种基于过去或未来的想法和评价。 正面体验/存在状态。 这才是最有益的心理状态,它是指人们去直接感受当下的情绪感觉想法,并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对当下的主观体验,采取非评价的觉知态度。 如何集中注意力进入正念状态,接受当下发生的一切,关注当下的感受,发挥正念的透视力呢? 第一,做什么的正面技能包括观察描述和参与三种方式。 观察 当生气时,留意自己的感受,单纯的去关注身体的体验。不带任何描述和评判。只是单纯关注,不要试图回应。 描述 例如我感觉到“胸闷气短”,“心里紧张”,“难受“”。这是直观的感受表达,不带任何情绪的色彩。 参与 对当前的事件,或感受不回避,全身心投入体验。 第二,如何去做的正念技能?包括以非评判态度去做,一心一意的去做,有效的去做。 以非评判态度去做 关注正在发生的一切,关注事物的实际存在,不需要进行评价,例如生气的时候就单纯的生气,不要去认为,应该、必须、最好…… 一心一意的去做 就是要集中精力去关注,思考,担忧,焦虑的情绪。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发展专治慢性焦虑的心理疗法,当你焦虑的时候就专心焦虑,他要求患者每天抽出30分钟在固定的地点去担忧平时自己担忧的事。在这30分钟里,患者必须全神贯注担忧,30分钟以后则停止担忧,并且警告自己:“我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担忧,现在不用去担忧。” 有效去做 让事情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以有效原则衡量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失控而导致的行为不当。 我们可以每天做正念训练,关注自己当下的情绪,保持观察,接纳的态度,不去评判。就可以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
精神医学毕业论文 你还在愁精神医学毕业论文吗?那么,精神医学毕业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我整理的内容吧!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D
心理康复训练的项目包括: (1)自知力矫正和自信心训练。 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疾病。对可能出现的“社会歧视”及“自我歧视”,采用自我意象训练,自我指令性暗示及成功
我可以给你,不上传,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
了解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情况,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24例精神障碍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