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0

卷毛先生老杨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太阳病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naseayoyo

已采纳

太阳病,太阴病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为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以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苔白,脉浮为基本特征。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由于感受外邪和抗病力强弱不同,又有太阳伤寒,太阳中风之分。两者统称为“经病”。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入腑,则发生太阳腑证,即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其中,还有“太阳变证”,变化较多,情况复杂,须认真对待。少阴病常为外感疾病过程中的危重阶段,以“脉细微,但欲寐”为基本特征,心肾阳虚,阴寒内盛,表现为全身虚寒的证候为多。一般分寒化,热化以及太阴兼证。寒化:1)阴盛阳衰,外脱亡阳。2)阴盛格阳。3)阴盛戴阳。4)阳虚身痛。5)阳虚水泛。6)虚寒下利。热化:1)阴虚阳亢,心肾不交。2)阴虚水停,水热互结。兼证:1)兼太阳表证。2)兼阳明证。

194 评论

不合理存在

伤寒论太阳病原文及其解释如下:

原文节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解:

1、恶风: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即恶寒之轻者。

2、脉缓:与紧脉相对举,言脉象松弛、宽缓,而非如平人脉来自至、从容和缓之缓脉。

3、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猝然昏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解释:

顾名思义,太阳中风,乃风邪侵袭太阳之病证。然风之与寒,每相兼而至,难于断然割裂。故本证病因咎之风寒,而以风邪为主。风寒犯表,营卫失调,卫气与邪气相争于表,故发热而脉浮;肌表失却卫气之温煦,故恶风寒;卫阳失于固摄,营阴走泄于外,故自汗出。脉浮缓者,乃风性疏泄、营阴失守之故也。

伤寒论的作者: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经后人考证,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293 评论

理想气体911

太阳病病名。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少阴病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心肾阴虚,外邪直中,或汗下太过,内夺肾阴。邪犯少阴,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但就伤寒而言,阳虚的寒证占主要地位。少阴寒化证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治宜急温少阳,方用四逆汤。若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为阴盛格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通脉四逆汤。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多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甚而阴液欲竭者,急下存阴。[编辑本段]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编辑本段]二、病理机制阳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虚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125 评论

相关问答

  • 伤寒论中太阳病论文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

    嗯哼,嗯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太阳病表征论文

    一、太阳病的提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它提示了太阳肌表受邪所表现的临床特征。 太阳病主要是表证 。 《医宗金鉴》将太阳分三:①、体

    茵为有你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治疗太阳病论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若发汗已,身灼热②者,名风温③。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④,鼻息必鼾⑤,语言难出⑥。若被下者,小便不利,

    刘聪19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太阳病误下论文

    收藏推荐 原文22条指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误施下法,损伤胸阳,邪陷胸中,正气抗

    洋葱没有心7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太阳病论文

    球层上,有一些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看起来是黑色的,这些旋涡状气流就是太阳黑子

    yoyobear1988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