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饱的阿呜
吴纪周,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留日回国学者;现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广西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广西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专科学会常委;《广西医学》、《广西医学文选》、《广西预防医学杂志》、《内科学杂志》和《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编委。
喝了咖啡会飞
长期从事肝癌研究,发现中国第一个肝癌高发区。20世纪60年代,肿瘤学专家叶馥荪教授在广西扶绥县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肝癌高发现场防治点,对肝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论证了肝癌病因的三大危险因素中的两大因素,为学校的肿瘤学科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培育)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某县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及流行因素初步探讨》(《天津医学杂志》,1965年第5期)《广西肝癌建国以来防治研究进展》(《广西医学杂志》,1984年第5期)叶馥荪、莫志纯等教授在美国《cancerresearch》杂志发表的论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的队列研究”》,至今被引用204次,在全国名列前茅。 《广西肝细胞癌的流行病学及发病学研究》(1984年日本《肝脏》第2卷,7号)《中国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与早期诊断的研究》(1986年美国《癌症研究的进展》47卷297—327页) 1954年广西医学院从桂林迁来南宁,叶馥荪等医务人员注意到本地区肝癌患者较多,遂下定决心要探索攻克肝癌的办法。1961年,他组织和率领肝病调查队,深入到广西肝癌病人最多的扶绥县、贵县等地进行调查研究。1964年明确了扶绥县肝癌、肝硬化发病率特别高,是中国肝癌高发区,也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区之一。调查中首先注意到广西肝癌与玉米为主要口粮有关,肝病高发和饮水污染也有一定的联系。他又注意到国外学者关于霉变粮食能引起动物肝病和肝癌的报道。他和助手们下乡进行粮食发霉情况的检测,用发霉粮食作大鼠诱癌试验。12个月诱发了肝癌。初步揭示了黄曲霉素可能是肝癌高发区主要致癌的原因。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研究工作暂停。他恢复工作后,又组织调查小组到扶绥县及周围县的乡镇检查肝癌、肝病的发病,粮食污染黄曲霉素的情况,查地理、气候、水源。通过对数万人次的调查,千万份粮食和血标本的检测,大量数据处理分析,明确了肝癌高发与口粮污染黄曲霉毒素程度、肝病背景和饮用不洁塘水密切相关。进一步论证了肝癌的三大危险因素:黄曲霉毒素、乙型肝炎感染和饮用水污染。1969年,全国肿瘤会议期间,《天津医学杂志》发表了叶馥荪等撰写的《广西某县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及流行因素初步探讨》论文,并展出了广西实验动物诱癌成功的图片。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1973年,他在意大利,1981年至1984年在日本、美国召开的国际肿瘤会议上宣读《广西肝细胞癌的流行病学及发病学研究》《中国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及早期诊断的研究》等论文,深受国外学者、专家注意,并在《肝脏》(日)《癌症研究的进展》(美)等杂志上发表。1982年,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医学院亨德森教授主动与叶馥荪联系,并签订了《肝癌与鼻咽癌流行病学研究》的协议,由美方提供13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双方进行合作研究。1981年他承担的“六五”国家攻关项目,“肝癌预防措施——黄曲霉毒素在肝癌病因的作用及阻断研究”,1987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叶馥荪对肝癌的预防及有关治疗、预防肝癌的组织建设和人体培养也很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采纳他的意见,成立了扶绥县肝癌防治研究所。并通过传、帮、带及举办各级学习班,培养了一批肝癌科研骨干及大批基层调研及防治队伍。院内的肿瘤研究小组,也发展到约有400人编制的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
张亚历,男,1961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津专家,广东省高干保健专家。现为南方医科大学消化内科研究所副所长,南方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
1960年生。现任瑞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任内科住院医师,198
◆ 担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Nebraska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等国内外近10所高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香港明德医院骨髓移植
中山大学法医学是中国法医学界很有实力的学校,其所属的法医鉴定中心已经成为十所国家级法医鉴定机构之一。
1978.3-1983.1 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 本科1993.6-1996.12 浙江医科大学内科学 硕士2002.2-2004.6 浙江大学 博士19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