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Angela
概述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的小儿常见慢性病证。以l~5岁儿童发病率。本证起病缓慢,病程迁延日久,病久者证情亦逐渐加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古代将本病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疳的含义,古代医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疳”者“甘”也,另一说是“疳”者“干”也。前者是指发病原因而言,《内经》曰:“数食肥,令人内热。数食甘,令人中满。”后者为从病机、主症而言,《保婴撮要·疳》说:“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 古代对疳证分类名称繁多,宋代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首先提出疳证的名称,后世各家又提出各种疳证的名称。如:疳热、疳渴;脾疳、心疳;疳泻、疳痢;眼疳、鼻疳;疳气、疳极……。疳证名目虽多,病变主要在脾胃,脾病不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 病因病机 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大病久病迁延、先天不足等均可损伤脾胃,脾胃受纳、运化失职,生化乏源。疳证的演变,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由脾胃而至其他脏腑,其经过有以下三个阶段: 脾胃不和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自倍,损脾伤胃,可致机体失于营养。亦有脾弱胃强而能食善饥,但腐熟转输无权,故虽能食而不充形骸。此一期,病情尚轻,若调治有方,病可向愈。 脾虚夹积 脾胃不和者失于调治,运化功能不能恢复,积滞内停,壅塞气机,阻滞脉络,故见腹部膨胀,或症瘕积聚,或胁下痞块。此阶段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一般病程较长,病情较重。 气血两虚 疳证迁延日久,脾胃功能日趋衰败,津液消亡,气血两亏,因而出现一派虚象。病至此时,已由脾虚而发展至全身,五脏皆虚,易于产生种种兼证。病至晚期,亦可因阴竭阳绝而卒然虚脱。 一般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糖类、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当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活动,经常晒太阳。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阴阳离绝的发生。定期测量体重,以了解病情的进退。 注意皮肤、口腔及眼部护理。 防寒保暖,预防感染。 辨证施护 1 症状 护治原则 代表方 护理 疳气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稍稀,食欲不振,甚则厌食,精神不佳,大便或溏或秘,舌苔薄白或微黄。 和脾健运 资生健 脾丸加减 疳气护理 疳积 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至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黄如结穗,精神不振,睡眠不宁,或伴有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 消积理脾 疳积散加减 疳积护理 干疳 形体极度消瘦,面部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大便稀溏或便秘,口唇干燥,舌质淡嫩或红,苔光,甚至全身出现紫斑,突然暴脱。 补益气血 八珍汤加减 干疳护理 兼证 可出现眼疳、牙疳、心疳、疳肿胀等。
嘻哈精神9999
疳证又名疳积,现代医学称营养不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赢瘦,面黄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本病起病缓慢,病程愈长,病情亦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前人列为小儿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之一。“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多食肥甘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枯槁,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证。其病变在脾胃,故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论述。疳证是虚实并见的夹杂证候,所以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以及“疳之为病,皆虚使然”之说。故疳证不治,可传余脏,除脾胃病外,他脏亦受影响。此外,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虫病,肺痨及其因长期患慢性病而引起的消瘦,均不属疳证范畴。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原因虽有不同,而导致脾脏虚弱的病理结果则同。分别阐述如下。(1)饮食不节,脾胃损伤: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喂养必须定质、定时、定量。一切饮食的调配,必须与脾胃受纳运化之机相适应。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无度,或恣啖肥甘生冷,壅滞中州,脾气不运,往往形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受伤,乳食之精微无从运化,对脏腑气血缺乏供养,渐至身体赢弱,气液亏损,终成疳证。故疳证往往与积滞有密切的联系,而二者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临床须加以鉴别。此类病候,每多虚实并见,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应结合具体见证,予以诊治。(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疳证以乳儿期或断乳后最易出现,其中又以人工喂养更易发生。主要由于喂养的物品,不适合婴幼儿身体的需要,或不符合脾胃运化的机能,时日渐久,便致营养失调,身体日趋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小儿因脾胃薄弱的关系,对各种食物不易消化吸收,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滞气机,吐泻等证,往往随之出现。吐泻愈多,津液愈耗,渐至形神虚惫,体力不支,内则痰食壅滞,外则易感时邪,由此而导致不良后果者,亦非罕见。(3)感染诸虫,转化成疳:小儿脾胃薄弱,且不懂卫生常识,容易感染诸虫。患虫证以后,如病情轻浅,时间不长,对脾脏运化功能的破坏和对身体营养的影响不严重者,则仍属一般虫证范围。若虫证病情发展,经久不愈,以致脾脏运化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身体营养不良,气血虚弱,肌肤瘦弱,精神疲惫的,便是由虫证而转化成疳。故虫证与疳证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其中不仅是病情轻重浅深的不同,更主要的是疾病的机理和病变的过程均有所区别。又有些疳证的病儿,由于脾胃薄弱,或兼有湿热内蕴的,亦容易兼患虫证。因此疳证与虫证往往错综复杂,故古人治疳药方,多兼有驱虫之品,即属此理。(4)久病伤阴,液枯成病:温热,咳喘,泄泻久治不愈,脾胃受损,纳谷转呆;加之久病阴虚火旺,精液受损,肌肉日渐瘦削。身如火灼,毛发焦稀,唇干口渴。
甜田心ttx
1、定义:由于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肌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肌肉萎缩,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的一种疾病。2.临床特征: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3.发病情况:多见于3岁以下。4.“疳”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瘦—述其病机和症状。5.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6.预后: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7.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8.关于分类问题,古代医家认识不一:五脏分类—脾疳、肝疳、心疳、肺疳、肾疳;病因分类—如蛔疳、食疳、哺乳疳;患病部位分类—如眼疳、鼻疳、口疳等。目前遵从古代资料,结合病程与证候特点,执简驭繁,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护理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稳定性差,故伤后反应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容易出现休克症状[1],在临床上密切观察病情十分重要,
现阶段我国的护理 教育 基本上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很多开设护理专业的医学类院校把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了护理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术的训练方面,这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儿科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科论文 范文 一: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及评价构建
1、川崎病一般指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是1967
惊痧痘疳,中医传统儿科4大证-----惊是惊风,惊风就是抽搐,四肢颤动,意识丧失;惊风分急惊风 慢惊风。急惊风指伴有发热面红。慢惊风是不伴发烧的四肢抽搐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