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桃乐蒂1126
《shāng hán lùn 》
《伤寒论》系外感热病著作。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此书为张氏原著《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后世加以整理编纂,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伤寒”为重点的名著,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北宋·治平2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校订后,成为当时的通行本。现存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的《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本”)两种刊本。全书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亦即后世所谓“辨伤寒六经病”),这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此外,尚有“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此三篇,多数学者认为系由王叔和编撰增入)、辨痉湿喝、辨霍乱病、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等内容。还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及其禁忌。书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四逆汤、真武汤、乌梅丸等方的方药组成、用法及主治、适应症,世称《伤寒论》共记述了397法(此说最早见于“宋本”《伤寒论·序》,后世附和者颇多,而事实上缺乏确据,故《伤寒论》著名注家柯琴在《伤寒论翼·自序》中斥之为“妄编”)113方(其中禹余粮丸仅有方名,故实为112方)。有关论病和治病的部分,正如孙奇、林亿等所赞誉和介绍的那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为后世所广泛推崇。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方剂辨证为法。在诊断方面,贯串运用了四诊八纲,并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书中有关病证的叙述,详于三阳病,尤详于太阳病及其变证,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使读者易于从中掌握证治要领。此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方法方面,强调运用多种诊法,对患者复杂的临床症候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中医的诊疗原则确立治法,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辨证论治”。这个先进的诊疗思想是从张仲景著述中开始有比较完整认识的,历代医学把它作为诊疗各科疾病必须遵循的一种思想方法,体现了祖国医学独特的和相当合乎科学思维逻辑的医疗体系。
张仲景提倡“精究方术”。作为在临床医学方面具有重大贡献的一代宗师,他对伤寒六经病的“脉证并治”,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对于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 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并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以及一些外治法运用于六经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之中。其中的治疗八法,或单用,或结合应用,或分阶段施治,治法灵活而法度谨严,对后世临床工作者颇多启悟。他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这些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考验,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伤寒论》是一部重点论述伤寒热病的专著,但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及其六经大法在临床实践方面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正如柯琴的《伤寒论翼》所指出的,“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这个见解相当精辟,为多数医家所赞同。由于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后世尊之为“医圣”。自宋代迄今,注释或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多不胜数,日本等国对仲景学说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所记《伤寒论》注本尤多于《伤寒论》研究性著述。而有据可考,刊行于世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注本达400余种,大致可分三个影响较大的注本体系。
金·成无己于1144年编撰《注解伤寒论》。这是我国第一部《伤寒论》全注本。此书的特色在于条文的编排遵从北宋校正医书局所校正的《伤寒论》,对原文不妄加删改,其注文的阐发,主要参阅《内经》、《难经》等书,是即所谓“以经解论”,同时复能“以论证经”。成氏注本十分重视脏腑经络功能的整体性,论治则以辨证中的八纲作为客观依据,故对继承发扬仲景学说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属于成无己系的重要注本尚有明末·张遂辰的《张卿子伤寒论》、清·王丙的《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等。
即明·方有执和明末清初喻嘉言的注本体系。由于这二位对《伤寒论》的学术见解比较趋于一致,后世往往方、喻并提。方氏的《伤寒论条辨》和喻氏的《尚论篇》,对其后学习、研究《伤寒论》者,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方氏对《伤寒论》逐条辨难,重予排比成篇,一一分析推论仲景原意而为之考订,故以“条辨”为书名。方氏对王叔和、成无己颇多抨击,认为“宋本”和“成注本”的原文编排颇多错简,遂移动仲景原文的次序,重予编注,所谓“错简”说,实自方氏始。他删去了“宋本”卷一所载的“伤寒例”;提出《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将太阳又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即后世所谓的“三纲鼎立”说。他在改订《伤寒论》太阳篇时,又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三篇(或称之为“三证”)。喻嘉言的《尚论篇》认为方氏删去王叔和的“伤寒例”是“大得尊经之旨,然未免失之于过激,不若‘受礼存羊’,取而驳正之……”。他对方氏三纲、三证说亦颇推崇,在承袭方有执学术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某些不同之处。如主张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温、夏秋伤于暑热为主病大纲;四季之中又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之中,仍以太阳为大纲; 太阳篇中亦沿用方氏三纲之说。其余《伤寒论》原文则六经各自为篇,每一经之前,均叙述证治大意,以下则以“法”为目,又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四类附于三阳经末,使全书显得提纲挈领,条理清楚。其编纂方法较之方氏实前进了一步,故喻氏《尚论篇》的影响竟超出方氏之上。属于方、喻系的重要注本有清·张璐的《伤寒绪论》,程知的《伤寒经注》,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钱潢的《伤寒溯源集》,周扬俊的《伤寒论三注》,沈明宗的《伤寒六经辨证治法》,舒驰远的《舒氏伤寒集注》,高学山的《伤寒尚论辨似》,郑重光的《伤寒论条辨续注》等。
指清初钱塘张志聪和张锡驹的注本体系。张志聪对《内经》和《伤寒论》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写了三种有关《伤寒论》的著作,其中又以《伤寒论集注》为其代表作。此书内容系张志聪在侣山堂讲学时的讲稿,其中吸收了他的学生参正讲稿的见解,故虽名“集注”,并非汇集历代注家之言。这部著作张氏在生前没有完成脱稿,后由其弟子高世栻于1683年重予编纂成书。张志聪虽受业于张遂辰,但在伤寒学方面,师生见解颇不相同。在编法上,志聪强调六经编次须条理通贯,不应随意去取,但又删去“伤寒例”,移动平脉、辨脉篇。又对《伤寒论》条文进行汇节分章(共分一百章节),每一章节均有提要。其立论和诠注的主导思想是重视气化学说,并期以阐明人体“经气”的变化。他以《内经》中“标本中气”、“阴阳”、“经络”、“五运六气”等与六经病相联系,从而形成在立论上某些与众不同之处,张锡驹的《伤寒论直解》(刊于1712年)的见解与之相仿,后人合称“钱塘二张”。属于钱塘二张系的重要注本有清·黄元御的《伤寒悬解》、陈念祖的《伤寒论浅注》、陈恭溥的《伤寒论章句方解》、唐容川的《伤寒论浅注补正》等。
除三大注本体系外,在《伤寒论》古注本中享有盛誉的有清·柯琴的《伤寒论注》(柯氏《伤寒来苏集》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编法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的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注、发挥,条理清楚,见解精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重视。又清·尤怡的《伤寒贯珠集》在探讨伤寒六经病治法方面,很有特色,注文亦精炼通达,在古代《伤寒论》注本中,读者对它也有较高的评价。关于古代《伤寒论》研究性著作,目前可以见到的刊本近200种之多。这类著作对于《伤寒论》并不采取逐篇、逐句注解的形式,而是针对《伤寒论》全书或书中有关内容,采用研究、分析、归纳、阐述、论辨、发挥、解疑、释义、补订、提要等形式进行整理编写,有助于对《伤寒论》内容实质和学术思想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这类著作较著名的有宋·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朱肱的《类证活人书》,郭雍的《伤寒补亡论》,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伤寒百证歌》(合称《许叔微伤论寒著三种》),杨士瀛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刘完素的《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宋云公的《伤寒类证》;元·王好古的《阴证略例》,吴恕的《伤寒图歌活人指掌》; 明·陶华的《伤寒六书》(《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槌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和《伤寒明理续论》),戈维城的《伤寒补天石》,王肯堂的《伤寒证治准绳》,张介宾的《伤寒典》,李中梓的《伤寒括要》,许宏的《金镜内台方义》;清·陈尧道的《伤寒辨证》,秦之桢的《伤寒大白》,程云来的《伤寒抉疑》,黄元御的《伤寒说意》,陈念祖的《伤寒医诀串解》、《长沙方歌括》,徐大椿的《伤寒类方》等。
爱生活的哒哒
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底本,来解读古中医的思想和方法。 我们知道,历代名家都对此书推崇倍至,历代经得起检验的汤液家无一不是精研伤寒的。此书中的药方属于经方的范畴。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的经典中的医学方剂,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经方的总结者和发扬者。所谓经方,大抵已经沿用了几千年,理论上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现在一提经方,自然就会和元明清的医学相背驰,一背驰就会有人出来说否定我们这几百年的医学成果。几百年,相对于漫长的中医历史太短暂了。中国文化成熟得早,易理象数也好,文化哲学也好,青铜器也好,玉器也好,最高成就都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到汉代已经在衰落了。何况近几百年的中医理论主要来自于文人的著作,空谈多过实证,诡辩多过大道,且大多是文人为了博名故意另辟蹊径的东西,开宗立派的效果是达到了,医学却变混乱了。张仲景之所以是医圣,首先他参透了汉代之前的经方之精髓,然后他在纷乱的辨证体系当中确立了最适合汤液学的 六经辨证体系 ,用来指导运用经方。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经方不为复古,更不为疑今,只为在杂说蜂起之世,追本溯源的发扬真正的古中医,但求真耳。对于经方,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说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有“覆杯而愈”的效果。所谓“覆杯而愈”,就是说喝完药,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这个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以我个人的临证经验来看,此言是不虚的。如果辨证准确,外感病只需要半剂药,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该退烧的会退烧,该止泻的会止泻。慢性病的也是几剂药就会有明显效果,甚至是几剂药治愈的也有很多。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中药慢。慢的那是后世中医,而不是真正的古中医。历代能够参透这本书的寥寥无几,原因是张仲景在这本书里没有系统的讲述他的医学理论。这就好比一本武功秘笈,只有招数,没有详尽系统的内功心法。加之又是一本残书,经过历代流传还有错简,以及后人加上去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所以历代能真正学通这本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只能高山仰止。现今对《伤寒论》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阶段。在临证上,只要能够与书中的方证对应上,就能有极好的治疗效果。书中没有提及的,或者那些似是而非的证状,分析起来就有困难了,选方就没有把握,自己组方效果又不理想。《伤寒杂病论》的行文方式是极简的,不过寥寥几万字,而疾病的反应又千变万化,哪能够一一对应呢?胡希恕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很好的经方名家,他提出辨证的最高境界是方证对应,推崇原方原剂量。实际上,张仲景教的是加减变化之道,比方说他用桂枝汤变化出二三十个方子来灵活治疗人体各种各样的证和疾病。胡希恕当然明白这个,他之所以不赞成加减变化,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组方后面的原理。张仲景所传承的经方医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如何思考人体的?组方用药的原理为何?这些药物又是怎样在人体当中起作用的?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的学到“仲景之法”,而不只在临“仲景之方”,才能像张仲景一样用简单的几十味药物因证组方,以一驭万,而效如桴鼓。我这一次来破解的就是这些问题。经方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思想的范畴,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在汉代之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汉初以后才转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张仲景是东汉以前经方的集大成者,他和道家的联系自然不言而喻。要用道家思想来理解《伤寒杂病论》,那就先要讲两个本体上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人类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 答案是人类是没有治病的药的。为什么?打个比方,我们创造了一台电脑,造了一台洗衣机,我们今天就可以修电脑,今天就可以修洗衣机。而我们人呢?人是造物主造的,是上帝造的最精密的仪器,是被造物。从哲学上来讲,我们的永远修不了自己,除非我们有和上帝同等的智慧,就好像一台洗衣机永远不可能修它自己一样。既然说我们修不了自己,那医疗又是什么呢?先从西医说起。西医领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治病的药,那西医领域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呢?先说感冒,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在国外门诊,大夫是没有权利随便开抗生素的,若开了,他可能会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那感冒的特效药又在哪里呢?西医界的答案是没有。如果感冒都么有特效药,那别的病呢?自然更没有特效药了。比方说糖尿病、高血压,我们都知道,终身服药。这些药是控制血压,控制血糖,但不能治愈。不但治不好还伤肝肾,因为服用这些药物引起肝肾衰竭的病人现在很多。如果病严重了呢,就是手术,把坏掉的器官切割或置换。然后就是排异反应,因为不是原装器官人体不接受。这种治疗追求的是五年存活期,如果能存活五年就算治愈。 那中医领域有没有能治病的药呢?我告诉你,一样没有。能够对抗疾病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基因链足够对付已知的一切疾病。比方说艾滋病,人体免疫力一般的,能抵抗艾滋病十年二十年不发病。个别免疫力极强的终生不发病。癌症非典之类的自愈的就更多了。既然人体免疫力能够对付疾病,为什么还会生病呢?是因为我们的免疫力受到了抑制。真正的古中医是反对用药去治病的,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秩序之常态,打开让免疫力受到抑制的这把锁,然后让免疫力自己去治病。也可以理解为药物是帮人体治病的,而不是自己去治病。人体为天之道场,顺应人体之作为,便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是道家的思想,真正能“覆杯而愈”的只能是人体自己,而不是药物。第二个问题:古中医和后世中医的区别是什么? 古中医帮人体排病,言证不言病,证为自体如何排病之证据,顺道而行,顺水推舟,不敢逾越人体妄自作为;后世中医误以为药能治病,总以某方药治某病某症来论治,不见人体自身之作为。区分古中医和后世中医应以汉代为界。先说后世中医。后世中医是以药治病治症的。病好理解,什么是症呢?比方说后世中医经常说的脾虚肾虚痰湿淤血就是症。我举一个病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男子的虚劳房事类疾病,后世中医大都从肾论治,分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如果是肾阴虚,用生地熟地之类的滋阴药;如果是肾阳虚,那就是苁蓉巴戟天杜仲这类的药。我早年学过很长时间的后世中医,知道用这类药效果不会太好,暂时或有缓解,往往牵延不愈,有时补肾药吃多了还会上火。《伤寒论》里有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没有一味补肾药,辨证准确的话治这个病效果立竿见影,几剂药就能治好。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所以能治好这个病,是因为它没有拿药直接去补肾,而是着眼于人体的大循环,人体的循环恢复了,津血运化归肾,它的肾气自然就会增强。如果人体自己就不能补肾,又有什么药能直接补肾呢?能隔山打牛的补一点,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这就是后世医家治病动辄给病人吃几个月的药,收效却不明显的道理。 再如治肿瘤类疾病,我看现在的医生动不动一张大方子,几十味活血化瘀攻坚散结的药,如果人体大秩序没有恢复,自己就不散结,仅用这些药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伤寒杂病论》的治病思想是道家的,是“道”思维的,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不妄自作为,不干预天和,不代人体去治病,而是先弄清楚人体在如何排病,为什么排不了?然后致力于平衡人体的能量,恢复人体秩序,助人体一把力,从而让人体能自己去治病。有什么力量大得过人体免疫力,药物若顺水推舟,自然无往而不利,若自行其是,则寸步难行。既然药物不能治病症,那药物学上所说的补肺补脾发汗通便又怎么理解?其实这些说法也都是不可靠的。举例说明:我们常说桂枝是发汗的,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桂枝也可以用来止汗。白术这味药,后世说它健脾止泻。北京有个大夫,专用白术治便秘,成了他的独门绝技了。到底桂枝是发汗还是止汗?白术是通便还是止泻?其实这都是后世医家的说法。通便止泻哪能是药物能够做到的,这是人体自身无数条神经配合而形成的一个指令,药物本身不能够代替人体来行使这个指令。药物无非平衡人体阴阳,帮助人体驱走病邪,然后由人体自己来下这个指令。比如桂枝,它只是把阳气送到肌肉组织,表的阳气够了,它该出汗会出汗,该止汗会止汗;白术是气化中焦的,中焦气化,津液得以运行,该止泻会止泻,该通便会通便。学过经方的都知道,经方来来去去就是那么三四十味药,《伤寒》里主要的方子也就那么几个,无非加减变化而已,却能治人体一切的疾病。人体的疾病何止千万,为什么经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说明经方不是治病的,而是用来治理人体的,人体排病的方式就那么几种,药物只是顺势而为协助人体排病,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意思。再说,人体恢复秩序了,自己就能治病了,何用药物代劳?《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当源于黄老之学,也可能是来自当时比较正统的道家思想,受《易经》影响亦深。其实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皆自“道”而来,诸子百家也都宗道。道为何,天地之大道,宇宙自然之规律。百家学说无非是由道及术的分支,后来大道既衰,道才成了专门的一家,谓之道家。《伤寒杂病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虽为道家医学,却与道教不一样,其中并无巫医祝由禁咒之内容,而是直取大道,更近老庄之观念。《伤寒杂病论》中的易理历来还有人去研究,而其中的道家思想却少有人探寻。讲道家医学就要讲无为,讲顺应天然,医家不可妄自作为,不妄自作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医学自仲景之后,整体趋势是越来越有为,越来越喜欢滥用药物对抗疾病。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中医汤液学相比仲景时代衰落得太厉害了。两千年来,我们非但没有让中医有所寸进,反倒让中医治病从覆杯而愈,一剂而解,沦落到中医不治病,中医治病慢,中医只能调理的境地。仲景之术和后世医学还有一个区别,其术虽本源于道,却不空谈大道,甚至避而不谈,而是将道化为具体的临证思路和组方用药方法,而且是大道至简,简而易行的,这才是医学上最难做到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后世的医家往往喜欢谈玄说道,或仅止于道,或细推敲起来里面未必有真正的道,临证用药甚至背离道,分歧繁复更是千门万户观之不尽。所以这次我也是以仲景之法为法,主旨不在空谈医理中的道,不在借医说道说易以炫己,而是道以致用,破解张仲景理解人体的方法和组方用药的规律,以求应之于临证治病救人。让习之者虽不足以谈易说玄,却能回归传统,成为实实在在能用“道思维”治病的传统中医。如果我们再不能回归到真正的传统,中医的前景也许不是再走两千年弯路那么简单的了。
春雨蒙蒙a2015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大致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各家都无法比拟。
从前晋朝的皇甫谧写的《甲乙针经》说:伊尹以大圣人的才能,根据《神农本草》,记载了汤液配方。汉朝的张仲景又增加了汤液药方,写成几十卷,大多都很灵验。
近代的太医令王叔和,又阐述张仲景的论述非常精辟,也是可以采用的。张仲景传承伊尹的方法,伊尹传承神农的方法,这不就是说《伤寒论》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吗? 张仲景在《汉书》中没有传记记载。
在《名医录》中有:张仲景,南阳人,叫张机,仲景是他的字。被举荐为孝廉,作官做到长沙太守。
那时才开始向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当时的人说,张仲景的见解精妙比他的老师还高。
他的论著,语言精炼而且深奥;方法简单但很详细,不是浅陋的人所能比的。从张仲景到现在八百多年,只有王叔和能学习到他的医术。
这之间如葛洪、陶(弘)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等人,并不是没有才能,但各成一家,不能深入研究张仲景的理论。开宝(宋太祖年号)年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张仲景的著作献给皇上。
但是文字道理有许多谬误,没有经过考正。历代虽然收藏在书库里,也欠缺校正,致使治病的医生们,满天下都没有懂得此书的。
国家下令读书人来校正医书,我也被选中。我认为各种急病,最厉害的就是伤寒。
现在先校定张仲景的《伤寒论》十卷,总共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种方法,删除重复的,共有一百一十二个药方,请朝廷颁布发行。
《伤寒论》,大致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各家都无法比拟。从前晋朝的皇甫谧写的《甲乙针经》说:伊尹以大圣人的才能,根据《神农本草》,记载了汤液配方。汉朝的张仲景又增加了汤液药方,写成几十卷,大多都很灵验。近代的太医令王叔和,又阐述张仲景的论述非常精辟,也是可以采用的。张仲景传承伊尹的方法,伊尹传承神农的方法,这不就是说《伤寒论》是阐述大圣人的思想吗?
张仲景在《汉书》中没有传记记载。在《名医录》中有:张仲景,南阳人,叫张机,仲景是他的字。被举荐为孝廉,作官做到长沙太守。那时才开始向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当时的人说,张仲景的见解精妙比他的老师还高。他的论著,语言精炼而且深奥;方法简单但很详细,不是浅陋的人所能比的。从张仲景到现在八百多年,只有王叔和能学习到他的医术。这之间如葛洪、陶(弘)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等人,并不是没有才能,但各成一家,不能深入研究张仲景的理论。开宝(宋太祖年号)年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张仲景的著作献给皇上。但是文字道理有许多谬误,没有经过考正。历代虽然收藏在书库里,也欠缺校正,致使治病的医生们,满天下都没有懂得此书的。国家下令读书人来校正医书,我也被选中。我认为各种急病,最厉害的就是伤寒。
现在先校定张仲景的《伤寒论》十卷,总共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种方法,删除重复的,共有一百一十二个药方,请朝廷颁布发行。
《伤寒论》序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起死回生的那个案例)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见扁鹊见齐桓公),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
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百年的寿命,最宝贵的身体,却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
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译文】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
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
【原文】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译文】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
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自此往后到现在,还没听说过有比得上他们的人呢。
原文】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译文】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
《伤寒杂病论》原文: 脉法——《伤寒杂病论》第一篇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
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
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
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弋,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
《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原文很好找
翻译不多
你看能不能帮到你
原文:“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译文:只是争相追求荣华权势,仰慕权贵豪门,迫不及待地一味追求名利地位。重视名利那末节,轻弃身体那根本,使自己的外表华美,却使自己的身体衰败,皮不存在了,毛将附在哪里呢?
原文:“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译文: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已经消灭,变成死尸,深深埋在地下,白白地为他们哭泣。痛心呀!整个社会上追求名利的读书人昏沉不醒,没有谁能觉醒省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生,那还谈得上什么荣华权势呢?
原文:“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发数息,不满五十。”
译文:观看当今的医生,不考虑探究经文的含义,用来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是各自秉承家传的技艺,始终沿袭旧法。诊察询问病情,致力于口才敏捷;面对病人片刻,便处方用药。只按寸部脉,不按尺部脉,只按手部脉,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及寸口,三部脉象不加参验;测定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满五十动。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病
1、题目 题目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2、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包括四部
假如腹泻,寸关尺中口、,全部不见脉,然而尺中时一个小见,脉再次抬起头的,肾气的。如果要到脉来,是难治。谢谢,望采纳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病
随着气温的渐渐降低,“伤寒感冒”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渐渐增高了,尤其对一些平素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寒冬腊月是它们比较难受的一段时间,需要待到春暖花开,气温升高之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