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7

liuyuecao110
首页 > 医学论文 > 人布鲁氏菌病检测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平亮装潢小余

已采纳

由于布鲁氏菌培养的营养条件苛刻而且时间长,所以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以血清学诊断为主。其原理主要是根据相应抗原抗体可以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呈现可见反应,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体液中未知的抗体(或抗原)。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灵敏度高,价格便宜,操作方便,检测快速,适于群体布鲁氏菌病的普查。在国际贸易中是牛、羊、猪布鲁氏菌病检测的指定试验,在我国也用于人布鲁氏菌病监测的初筛。检测布鲁氏菌病所用的虎红平板凝集抗原是用抗原性良好的布鲁氏菌菌株经培养,灭活,离心收集菌体用虎红染料染色后,悬浮于乳酸缓冲液中制备而成。试验原理: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又称为班氏孟加拉红平板凝集试验。由于所用的抗原是酸性()带色的抗原,该抗原与被检血清作用时能抑制血清中的IgM类抗体的凝集活性、检查的抗体是IgG类,因此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具体方法如下:一、材料准备1、虎红平板凝集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制标单位提供,按说明书使用。2、被检血清应新鲜,无明显蛋白凝块,无溶血和无腐败气味。3、洁净的玻片或玻璃板,其上划分成4cm2的方格。4、吸管或移液器,适于滴加液体。5、牙签、混合棒或火柴杆,供搅拌用。二、操作方法1、实验前,应将血清和抗原在室温放置30-60min。2、将玻璃板上各格标记被检血清号,然后加相应被检血清。3、在被检血清旁滴加虎红平板凝集抗原。4、用牙签类小棒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充分混合,在5分钟内观察结果。5、每次试验应设阴性血清、阳性血清对照。三、结果判定1、在阴、阳性血清对照成立的条件下,方可对被检血清进行判定。2、受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者判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者判为阴性(-)。四、方法评价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病,方法简便、快速、容易操作,适于基层大面积检疫;2、该方法敏感性较好,检查牛的阳性率稍高于绵羊、山羊。3、因为在酸性环境下IgM活性受抑,该法主要是检查IgG类凝集抗体,所以特异性较好,与补体结合试验、二巯基乙醇(2-ME)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有较高的吻合率。4、该法受制备抗原时条件影响较大,所以每批制备抗原应予以检查、标化方可应用。

357 评论

多肉小西瓜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型),猪种(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羊种致病力。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型变为R型。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氏菌。这种表型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伺环境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原有特性。 本菌有A、M和G三种抗原成份,G为共同抗原,一般牛种菌以A抗原为主。A与M之比为20:1;羊种菌以M为主,M比A为20:1;猪种菌A:M为2:1.制备单价A、M抗原可用其鉴定菌种。布鲁氏菌的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OX19等的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本菌致病力与各型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酶系统,如透明质酸酶、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有关。细菌死亡或裂解后释放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质。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一)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二)传播途径 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三)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四)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病菌自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有人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内毒素在致病理损伤,临床症状方面目前认为起着重要作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也就多样化。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 未经治疗的患者血清抗体最先是IgM升高,随后是IgG升高,IgA在其后呈低水平上升,持续约一年后下降。此后每当病情反复加重时,IgG又可迅速回升。动物实验用牛种布鲁氏菌免疫家兔,提取IgM,IggG,分别作杀菌试验,证明IgM,IgG有较强的杀菌活性。用强毒羊种菌感染豚鼠后,提纯IgG,IgM能起保护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血清抗体与保护免疫不相关,仅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标志。如Hodgkin‘s病,淋巴瘤的患者布鲁氏菌病发病率高;布鲁氏菌抗原皮试在敏感患者呈典型超敏反应。说明细胞免疫在抗布鲁氏菌感染上起着重要作用。本病的慢性期检测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还可出现自身抗体,表明慢性期体液免疫也参与了病理损伤。有人报道慢性期IgG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的,IgM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故认为一半以上的患者组织损伤可能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研究还发现1/3的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减退,致机体失去了免疫稳定作用,也可能是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机体的各组织器官,网状内皮系统因细菌、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不断进入血流,反复刺激使敏感性增高,发生变态反应性改变。近期的研究表明,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疾病的早期人体的巨噬细胞,T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正常,它们联合作用将细菌清除而痊愈。如果不能将细菌彻底消灭,则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反复在局部或进入血流刺激机体,致使T淋巴细胞致敏,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抗原作用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如淋巴结通透因子、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活性因子等。致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形成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等慢性病变。 本病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不仅为肝、脾、骨髓、淋巴结,而且还累及骨、关节、血管、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不仅间质细胞,而且还损伤器官的实质细胞。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最为显著。病灶的主要病理变化:①渗出变性坏死改变 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心、肾等处,以浆液性炎性渗出,夹杂少许细胞坏死;②增生性改变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弥漫性,稍后常伴纤维细胞增殖;③肉芽肿形成病灶里可见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的肉芽肿。肉芽肿进一步发生纤维化,最后造成组织器官硬化。三种病理改变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发生和发展。如肝脏,急性期内可见浆液性炎症,同时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随后转变为增殖性炎症,在肝小叶内形成类上皮样肉芽肿,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出现混合型或萎缩型肝硬化。

286 评论

2013rabbit

1.获奖情况(1)“7省市14所三级甲等医院护理队伍的需求调查与相应对策”获全国教育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序2,教育部,2006年)(2)“护理学本科专业技能规范的研究与实践”获长江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序1,2008年)(3)“医学生素质教育探索”获长江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序4,2008年)(4)“外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九批)”(2007年)(5) 1998年被荆州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6)“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监测方法的研究”获吉林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三等奖(序2,No:892836)(7)“多功能明胶创面膜的研制与应用的研究”获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序1,No:200003034)2.教学研究项目、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燥伤肺的分子机制研究”(序1,No: 03067252,2007-2009年)(2)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序1,No: 2004ABA185,2004-2006年)(3)湖北省教育厅项目,“护理学本科专业技能规范的研究与实践”(序1,No:20050278,2005-2007年)(4)长江大学发展基金项目,“外燥伤肺的免疫及相关机制研究”(序1,2006-2009年)(5) 长江大学发展基金项目,“外燥对小鼠气管细胞凋亡与bcl-2/bax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序1,2004-2005年)3.主要教学、科研论文主要教学论文(1)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与现代发展的思考. 医学与哲学,2004,25(8)(2)医学高校人文学科教育之社会性内涵的思考. 医学与社会,2006,19(12)(3)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5)(4)试论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医学与社会,2007,20(2)(5)对免疫学实验教学项目设计与内涵的思考. 医学教育探索,2008,7(2)(6)对免疫学实验的主要与次级教学目标的思考.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1)(7)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主要科研论文(1)外燥对小鼠气管纤毛运动与呼吸道液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医杂志,2006,47(8)(2)温燥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中医杂志,2007,48(8)(3)外燥之理论研究探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0)(4)外燥对小鼠气管细胞凋亡与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5)外燥对小鼠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6)Gong Q,Deng D,Ding J*, Wang C, Bian Z, Ye Z. Trichosanthin, an ExtractTrichosanthes Kirilowii, Effectively Prevents Acute Rejection of MHC-mismatchedMouse Skin Proc. 2008 Dec; 40(10):3714-8(序3,SCI收录)(7)1992、1994年沙市部分正常人群甲型肝炎抗体检测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特6)(8)间接血凝试验测定伤寒脂多糖抗体用于伤寒的早期诊断价值.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5)(9)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快速两步鉴定方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6)(10)解脲支原体教养基的改良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6)社会任职情况(1)湖北省教育系列高级职称评委(2006年);(2)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评委(2008年);(3)湖北省省级优秀博士论文通讯评委(2004-2008年);(4)荆州市检验学会常委(2004-2009年);(5)《长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2004-2009年)

195 评论

相关问答

  • 布鲁氏杆菌病检测论文

    如何预防布病?(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病畜应及时扑杀。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

    兔宝宝装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犬布鲁氏杆菌病论文

    这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染 途径广泛,希望你把病人送到传染病医院接受隔离治疗,这需要一套综合的治疗方案,治愈率也很高,不要耽误病情或引起其他的传染。

    睡神熊猫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布鲁氏菌病l论文

    布鲁氏菌属(Brucella)有6个种和20个生物型组成,猪布鲁氏菌生物1型和3型易感宿主是猪,对人有强的致病性。本菌为球状短杆菌,0.5~0.7µ

    海琦maggi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猪布鲁氏菌病论文

    1、 什么事布鲁氏菌病(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多由患布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2

    2014兔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牛布鲁氏杆菌病论文

    犬布氏杆菌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生炎症,引起流产、不育以及多种的局部病灶。 犬感染本病后,多数呈隐性感染,不表现出临床

    很多时候会想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