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征服沪
我以前不相信,但是看的资料越多,就有点怀疑,也许老化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讲卫生,懂礼貌”。
妈妈告诉我们,贴身衣物要消毒、食物掉在地上要扔掉、不能随便乱碰脏东西.....
然而,有时候“爱干净”反而成为了疾病诱因,甚至让你久治不愈,你相信吗?
一、太爱干净,对身体无益?研究认为,生活在非常清洁卫生的环境中,减少了接触微生物的机会,反而可能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几十年来,这一假说获得了越来越多研究证据的支持,被称为“卫生假说”。
其实,咱们老祖宗也说过一句相似的俗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也有一定的道理。
不仅是孩子,对所有人而言,讲卫生自然是好事,但有些地方真没必要太干净,过于追求干净,也许是在害自己。
二、这2处太干净,反而不好
1、皮肤
对于“洗脸”这事儿,很多人都有着迷之执着——要把脸洗“干净”。
脸出油了洗一次、出门回来了洗一次......生怕洗不干净,还得用上各种含磨砂成分的洁面乳、洁面仪、甚至洁面皂。
然而,正是这种“爱干净”的做法,让很多人的脸生生“作”成了敏感肌。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重要的屏障功能。自然状态下,我们的皮肤呈弱酸性,正常的酸性环境更适合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2.耳道
耳朵痒、有耳屎,借助棉签或掏耳勺,把耳朵掏干净就好,相信我们都干过。
然而,《医学期刊案例报道》分享了一例关于掏耳导致的可怕病案。因棉棒掏耳朵,31岁的健康小伙子引发了“重度耳部感染”。
原来,小伙儿因为用棉签掏耳,导致棉絮残留,棉絮和耳道细菌混合,把感染带到了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引发了脑部脓肿!
实际上,正常的耳道有天然的保护屏障,频繁地使用棉签和掏耳勺等器具,可能会损伤这道屏障,容易导致细菌、病毒进入,引起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而且,耵聍(耳屎)具有防水、保护耳道皮肤和避免耳部感染的作用,配合着咀嚼、说话等动作,可以将多余的耵聍从耳道里清理出来,一般不需要再借助器具,进行频繁地清洁。
如果真的有大块耵聍堵住耳道,影响了听力,还是需要求助专业的医生。
牙牙大少
结舌是因舌系带较短,可能造成以母乳喂哺的困难,也有传统观念,认为可能影响儿童的发音及语言发展。在各国儿科学会的态度及观念有所不同,如加拿大儿科学会认为结舌与喂食无关,故不推荐舌系带切开术,德国也不执行舌系带切开术,日本儿科学会也认为结舌不会造成喂食困难,故认为舌系带切开术是不需要的,但英国国家卫生部认为舌系带切开术无任何危险,且可改善以母乳喂哺,联合国(UNICEF)则认为如果结舌造成喂哺困难,则可做舌系带切开术,美国儿科学会也认为如果结舌引起症状,则须及早手术。
在今年5月份的儿科疾病杂志(ArchDisChild2015;100:489-94),爱尔兰都柏林国家母亲医院新生儿部(DepartmentofNeonatology,TheNationalMaternityHospital,Dublin,Ireland)的波尔(PowerRF)医师等报告他们从医学文献中,分析3个月以下婴儿患结舌与喂食困难的关系,及舌系带切开术的成效。结果发现316例婴儿接受舌系带切开术,没有任何严重的合并症。结舌多在出生后数日内引致母乳喂哺困难及母亲 *** 痛,而使10-26%母亲停止以母乳哺育。舌系带切开术可在门诊执行,多可不用麻醉或只需用止痛剂或糖水辅助,其合并症不常见,最常见的合并症是出血、局部血肿,而唾液腺管受伤、颌下水肿及舌下溃疡均少见()。手术者的适当训练及良好技术,是可减少合并症的。
临床上,也常遇母亲或家长担心宝宝的舌系带太短,引起喂食困难或以后发音语言发育不良,而要求做舌系带切开术。如果有喂食困难,或宝宝舌头伸出时呈「V」字型,是可执行的,否则,舌系带切开术是不必要的。
急性中耳炎是儿童常患的细菌感染,也是最常需使用抗生素的疾病。过去认为肺炎链球菌及嗜血性感冒杆菌是最常见的两种致病菌,而肺炎链球菌也是造成耳膜穿孔及流脓最常见的原因。在90多种肺炎链球菌亚型中,最常引致中耳炎的是3、6A、6B、9V、14、19A、19F及23F亚型。
在台湾,以前儿童接种七价肺炎链球菌疫苗,可预防6-7%的中耳炎,及51%常见亚型引起的中耳炎。而去年在台开始使用的13价肺炎链球菌疫苗,是否具较高的成效预防中耳炎,所以中耳炎的致病菌,是值得探讨的。
在今年5月份的儿童感染疾病杂志(PedInfectiousDiseaseJ2015;34:e102-106)中国江苏苏州大学附设儿童医院的检验部及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部(DepartmentofLaboratory,SunchonUniversityAffiliatedChildren’sHospital,Sunzhou,China,DepartmentofEpidemiology,SchoolofPublicHealth,FudanUniversity,Shanghai,People’sRepublicofChina)的丁医师(DingYF)等报告他们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集229位在该院就医的18岁以下儿童患中耳炎及耳道流脓,其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的结果。结果共有159例()可培养出致病菌,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嗜血型感冒杆菌()。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具抗药性,而且对盘尼西林具抗药性。最常见的亚型是19A()及19F()。所以七价的肺炎链球菌疫苗有效预防为,而十三价疫苗则为有效。
在台湾,也有类似研究报告,其好发的肺炎链球菌亚型,也与中国的报告相似。今年, *** 提供十三价肺炎链球菌疫苗,给二岁以下幼儿免费接种,可预防肺炎及中耳炎,是 *** 照顾婴幼儿的德政。
黄碧桃 现任:台中童综合医院心脏医学中心执行长、阳明大学兼任教授、台北荣总小儿科兼任医师、振兴医学中心小儿科兼任医师、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忠孝院区小儿科兼任医师
零下十三月
前一阵子,大陆有一名男子发生车祸,导致右耳廓毁损,医师用病人本身的软骨雕刻耳支架,嵌进患者手臂,等约3~4月「耳朵」生长完后,再用显微外科的血管吻合技术,将新耳朵移植回原处,修复外观。培育人造耳朵的技术,已从小鼠身上进展到人的手臂上了!
人造耳朵在组织工程学的演进
组织工程学(tissue engineering)是生技医学研究的一个进展迅速的领域,简单来说研究人员会在实验室培养器官,让这些器官可以取代人体已损坏的器官。造成此领域蓬勃发展的初衷,是因为想帮助二战中的美国伤兵修复缺损的四肢及器官。而耳朵属于比较小的器官,所以许多科学家一开始就锁定要帮助那些天生耳朵畸形或在事故中失去耳朵的伤患。
利用动物细胞培育人造耳朵
之前在英国皇家学会《交界》学术期刊中,科学家曾发表用三维灵活钛框架制作类似真人的耳朵骨架,再从牛和羊身上萃取活细胞,让耳朵骨架开始长肉,并把这个人工耳朵移植到一只老鼠体内。这是人类首度在老鼠身上培育出了首个与真人耳朵大小一样的人造耳。
利用3D列印培育人造耳朵 而后美国科学家,借助3-D列印的方法为先天性耳廓发育不良的小耳症儿童制造了人造耳朵;科学家以健康耳朵为雏形列印出可降解的耳朵模型,再从畸形的耳朵萃取软骨细胞,让软骨细胞再3D模型中生长3个月后,再把重新生长的耳朵移植到儿童的身上。
在手臂上制作第3只耳朵
而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斯迪拉克教授,花费10年说服其他科学团队,在他的皮肤下培植了人造耳朵。过了几年,植入的耳朵周围长出了很多组织和血管,然后他还帮耳朵配备了WiFi及GPS系统,对他感兴趣的人可以透过互联网进入他的专属频道,听到他经历过的事物,例如:演讲或音乐会,还可透过GPS系统追踪耳朵的所在位置。
虽然,斯迪拉克教授声称人工耳朵是「其他地区者的远端助听器」但各界褒贬不一。但利用病人自身软骨打造耳朵外廓,种在手臂上等待其组织和血管生长完全,在移植到病人患部的外耳重建技术,以发展成熟,预计可以帮助很多小耳症或耳朵外伤的患者。
自己问问吧反正我一般都在编辑部论文发表网 或者中国学术论文发表网这两家发论文的你去问问他们家有你要发的刊物没有!
怕不是,外耳道多毛症属于伴y遗传,生儿子的话儿子一定会遗传的。
以下是一些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可能适合医学论文发表:1.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 中华医学杂志4.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5. 中华医学遗
医生进行职称晋升评审的依据之一就是在医学杂志发表职称晋升论文,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医学杂志,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投稿的医学杂志呢?360期刊网的专业编辑会根据您的自身条
说实话,自己投稿发表论文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找代理成功率很高很多!医学杂志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