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20121028
背部穴位入针,有效治疗哮喘,这一经典名方在分子细胞层面究竟有何机理?
北京时间2月8日下午,国际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转化医学》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揭开谜底——前后历经约1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永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抗哮喘靶标和针灸效应物质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他们不仅基于针灸临床率先发现全新的有效靶标
明确了体内一系列蛋白质反应
还找到能够模拟针刺效应的活性小分子
可转化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针灸药”
《科学》主审编辑专门为论文成果做了评论
认为这是一篇令人振奋、引发深思的创新力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了解到,这是中国中医人第一次在《科学》专业子刊发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工作,也是中国科学家验证的第一个支气管哮喘新靶标。
《科学·转化医学》论文推介。
本次研究的突破点在哪里?
老中医针灸方子多年来改善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呼吸道疾病,目前常规药物疗法主要是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这些药物除了本身多种副作用之外,还很容易出现耐药乃至无法缓解症状等问题。甚至美国FDA曾质疑短效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认为其可能引起病情加重、增加死亡率。
而中医界,以名老中医邵经明为代表的邵氏中医,70年来运用针刺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显著改善哮喘患者呼吸功能,经验方子得以发展成熟。
杨永清团队验证“针灸改善哮喘”深层原理
但针刺是多靶向的,可激发上百种生化反应。其弟子杨永清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哮喘模型实验,“锁定”金属硫蛋白-2(MT-2),验证了其蛋白含量上调,对缓解哮喘发病起关键作用。
接着,他们又确认呼吸道中的“双蛋白”绑定关系:上游的MT-2在气管平滑肌细胞上还必须有下游的“作用受体”——肌动蛋白结合蛋白-2(Transgelin-2)。原来,针灸的物理刺激正是引发了这对蛋白的结合,从而舒张气管、平喘止咳。
研究还发现“潜在的抗哮喘新药”,还是针灸药
针灸人并未止步于此。论文第一作者、上海中医大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尹磊淼博士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早在2003年就和杨永清团队成立“针灸中药效应联合实验室”,他们继续开展合作,利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等技术,将下游蛋白Transgelin-2作为“鱼饵”,从6000个候选化合物中,筛选出了可以特异性地与新靶标结合的分子化合物。
这个针锋相对的小分子,具有“类针刺”的舒张气管平滑肌作用,成为潜在的抗哮喘新药。因此,尹磊淼的“师爷”、杨永清的博导、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陈汉平教授表示,新发现的活性小分子,探索出从中医临床到实验室再回到临床的转化医学模式,可谓一剂“针灸药”。上海药物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该文共同作者朱维良教授也认为,此项研究可以称得上中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靶标和新药发现。
为解决哮喘当前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正如《科学》杂志评审所言,靶向Transgelin-2受体的治疗为解决哮喘当前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上海中医大科技实验中心副主任、市针灸所课题负责人王宇,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这一从中医而来的新药发现与开发策略,也是应用当代生物技术阐释中国传统针灸学机制的成功尝试,对保持我国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率先在这一领域取得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事实上,针灸与针灸药并非谁替代谁,而是互为补充,多种理化手段,综合施药用针。
杨永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
兔宝宝装饰
不好投。BMCMedicine是BMC旗下医学领域的旗舰期刊。作为一本开放获取、公开同行评议的期刊,BMCMedicine旨在发表杰出且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涵盖领域包括临床实践、转化医学、医学健康进展、公共卫生、全球卫生、公共卫生政策以及其他生物医学、社会医学专业研究人员可能感兴趣的主题。同时,期刊也发表围绕争议话题的辩论和综述、见解独到的会议投稿以及简明的指南等。
金凯瑞砖家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某些时候又称作转化性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在它被正式提出前,有很多类似的术语来描述相关的工作:发展性研究(development research)、应用科学(implementation science)、研究利用(research utilization)、研究应用(research use)、知识转化(knowledge translation)。这些术语所阐述的概念与转化医学的基本含义大致相同。而经过搜索查询,转化医学第一次作为一个新的名词正式出现,应该是在1996年《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从实质上来说,转化医学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临床)以及bedside to bench(从临床到实验室),即通常所说的B2B过程。前一个B2B(bench to bedside)是指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转化为医药产品或者诊疗技术的过程,第二个B2B是指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实验设计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转化医学的双向循环,不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或者忽视任何一面都是对转化医学的片面理解。关于转化医学的定义很多,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甚至定义会随着观察者的角度而变化。这些定义如果用于转化医学理论交流与探讨的话会因为解释不够精确或者过于繁琐而引起不便,在这里,我尝试给出一种相对简练同时还能完整阐述转化医学概念的定义:转化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利用包括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内的方法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产品与技术,同时通过临床的观察与分析帮助实验室更好的认识人体与疾病、进行更优化的实验设计来促进基础研究,从而最终实现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帮助患者解决健康问题。
龚家少爷
转换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组学芯片等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同系统医学理论与自动化通讯技术之间的互动密切,加快了科学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变的产业化过程,应用于医药学也将导致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
转换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因此转换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
扩展资料:
现代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
转化医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转化医学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在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提出后,转化医学日益受到各国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转化医学
不好投。BMCMedicine是BMC旗下医学领域的旗舰期刊。作为一本开放获取、公开同行评议的期刊,BMCMedicine旨在发表杰出且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涵盖领
背部穴位入针,有效治疗哮喘,这一经典名方在分子细胞层面究竟有何机理? 北京时间2月8日下午,国际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转化医学》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揭开
大家好,今天是没人关注的深空小编忍着寂寞给大家说资讯。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据外媒New Atlas消息,瑞典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被用于愈合伤
1 .抗癌萝卜硫素,又称“莱菔硫烷”,所有天然抗癌物质里,效力最强、效果最好的活性成分,其有独特的抗癌功效,它可以造成癌细胞的细胞凋亡和细胞阻滞,同时可以诱导人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中国妇幼卫生杂志外科研究与新技术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卫生工程学中国食品药品监管中医临床研究中国真菌学杂志磁共振成像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