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2

天津的明
首页 > 医学论文 > 麻风病800字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essicabeck

已采纳

建议你列个草稿自己想一下,时间长,不动脑子会秀逗的,比如第一段你可以写,我们见过很多花朵,无论是美丽的玫瑰还是朴素的蒲公英,都有自己盛开的理由。接着可以从自信的角度写起,大约的文章走向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就像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94 评论

誓吥錵訫

现年66岁的于都县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名列其中。肖卿福从医40年来,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的事迹、精神和带来的感动,通过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再次传遍神州大地,感动中国。肖卿福的事迹曾在《赣南日报》《赣州晚报》报道过,在赣州广为人知,并在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上打动了现场观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了对肖卿福的敬佩。2月27日晚,记者拨通了肖卿福的电话,谈到自己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的感受时,他说感到意外,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情。肖卿福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便走上了麻风病防治的岗位。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护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且从无怨言。从医40年来,肖卿福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在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肖卿福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2010年,肖卿福被评为全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全国麻防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等荣誉。因为肖卿福的坚持和付出,他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肖卿福的颁奖辞: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你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你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在接受主持人敬一丹现场采访时,肖卿福谈到了自己40年来从医心得,那就是始终把麻风病人当自己人,帮他们解除心理压力。于都二中教师丁智华收看了肖卿福的事迹后说:“肖医生能四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给我很大的震撼,为家乡有这样一位楷模而骄傲,我们应当向他学习,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2月28日,已领奖回来的肖卿福仍然像往常一样在于都县皮防所坐诊,为病人检查、清洗伤口,贴药膏片,脸上显得十分平静。当选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这更坚定了肖卿福为麻风病人和麻风病防治事业服务的决心。“组织给了我这个荣誉,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一定会再接再厉,把麻防事业做得更好,只要身体吃得消,患者有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义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31 评论

吃得圆圆的

摘 要:八十年代马原的小说以全新的叙述方式让人耳目一新,马原在他小说中把他所推崇的叙述方式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且极端的地步,因而其小说的叙述圈套也受到学术界过份失衡的关注。对其小说的精神指向确显有提及,这也是本文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马原;小说;精神追寻 马原从他第一部小说发表,便对“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作了大胆彻底的反抗。他与文学的终极意义,与转喻式的文学世界无缘。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在《虚构》中的麻风病村的穿梭,与麻风病女人疯狂交欢,这样的经历令人毛骨悚然。《冈底斯的诱惑》中三个不相关的故事被某种神秘的东西相联,然而这种神秘始终找不到所指,也许不过是一种错觉,之后漂亮藏族女孩离奇死亡,读者预想中的爱情故事被毫不客气地嘲弄抛弃。几乎马原的每一篇故事都显示出对形式的不灭热情,为了形式的离奇神秘,他的叙述方式趋于极端,在八十年代十分惹眼。 《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中开始时一个男人因为珠宝被杀,这好像不是故事的重点,之后又是主要篇幅叙述布达拉宫下古怪老太太的死。两个离奇的故事毫不关联,但由于作者时空设置和叙述技巧的运用,使两个事件产生了一种形而上的留白。小说的标题提醒了我们留意故事“折叠”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几经作者提示终未被说出,让读者无限思量。 《错误》中,军帽是这个错误的钥匙,我怀疑自己的军帽被丢而与旁人纠缠起来,最后我的脚筋被黑枣割断,同时黑枣也自己弄断自己的脚筋,我踢坏了二狗的生殖器,使他失去了正常男人的生活,在这时我喜爱的女人江梅又生了私生子,不就便自杀了。在小说的结尾才交代出军帽是我自己练习摔跤时弄丢的。一顶小小的军帽使这么多人的生命残忍不堪,一个偶然改变了众多人的命运。马原习惯把人物的命运错杂的集结起来,在瞬间使他们的人生裂变,最后才残酷地亮出底牌,其小说的虚构毫不顾忌人物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到了残忍的极端地步。 马原小说的虚构是极端的但又和传统意义上的虚构是不一样的,传统意义上的虚构在接近日常生活,企图对生活做客观详细的再现。马原却明确的告诉你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他不妄图你会相信他的故事,因为寻求文学故事的真实历史性如同堂吉诃德与风车的战争。但作者似乎在过程中朝着“真实”努力。他用一连串的虚构来接近“真实”,这样的真实是哲理意义上的真实,是抽象的真实。虚构只是他的手段,是营造他个性化世界的方式,虚构的应用只为达到一个形而上的真实的精神世界。这与在先锋小说家的作品中寻找象征、隐喻、寓言,寻找故事的意义都将是徒劳的粗鲁说话是相悖的,他们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说教。洪子诚和陈晓明都先后承认了先锋小说的意义的确切存在。在马原小说中这种有关人类精神体验,人类社会文明只是以反叛另类的姿态展开而已。虽然马原小说与“文以载道”观念背道而驰而且近乎有意回避,但文本意义的精神指向是任何文学都不能逃遁的,这是文学不可违背的规律。马原小说意义隐晦但不代表可以忽略。 马原的小说中不确定因素贯穿始终。《冈底斯的诱惑》中顿珠莫名消失一个月,藏族女孩突然出车祸死去。《错误》中赵老屁无端离去。《猜想长安》中李小田为何自杀,小说中出现的各种片段都与其自杀没有因果关系,最后作者也没有解释缘由。《回头是岸》中的妻子到底是谁杀害的,这些人物的死亡意象不到,零零碎碎。《游神》中,老挈米和女人谁讲的故事是真的,老挈米真是名门后代吗,怎么会有稀有的钱币,怎么拿到的模板,最后为何又丢弃,之后整个人都变得与以前不同了。《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中康巴汉子为何送我银头饰,天花板上怎么会有物体行走的响动,最后朝天花板一枪打死的怎么又是自己的猫。这样的无因无果,无端无尾,作者想表现什么,暗示什么,难道仅仅是他为了他的极端叙事所填充的材料吗?恐怕这样理解是十分不妥的。马原在文本中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越来越细致的描写,但他的感情却不断冷却。从《西海的无帆船》的激情希望到《虚构》中与麻风病女人疯狂做爱,“她的胀鼓鼓的胸膛和大腿贴近我,我爱他们,我不在乎她的乳头已经烂掉,我早就知道她的手指脚趾也都烂掉了半截,她是个温馨的女人。”[1]文中马原的描写是优美的,但这在麻风病面前恐怕是残酷甚至毛骨悚然的, 马原如此冷静平淡地描写人的死亡,疾病,**等等苦难没有一丝同情且拒绝对人的苦难进行感情经验的审视。这样的无端与静默的残忍作者又想说明什么呢? 马原自己认为人生是由许多偶然因素相联起来的,命运是一串偶然的连接,现实中未知因素比已知因素多很多。由偶然性决定了一切,而不是由必然性决定了一切。这是他创作中对人存在的基本态度,人生命运都建立在偶然的基础之上。这就是马原心目中真实的生活和世界,是马原的真实观。了解这样的观念对理解马原小说有很大的帮助,马原小说中的偶然事件想必就是这种观念的结果。其小说的偶然片段性,目的是要给受众带来一个真实的世界,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在经历生活的磨难后,马原面对偶然也超然了,在《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中,“我”由早期的热情,英雄主义色彩,变得庄严脱俗,灵魂超脱了尘世的七情六欲之苦而达到了清净圣洁的境界。 马原小说中面对死亡疾病没有流一滴眼泪,央金的死只是一句车祸意外就带过去了;林杏花的死归因于一场火灾;还有江梅的死,瓶子的死,肖丽的死,李小田的死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生者又如何呢?还不是高兴的时候笑笑,悲伤的时候哀叹,该起哄时起哄,该打趣时打趣,原始地生活下去直到生命终结,作品中没一个人因为亲人的死消沉或自绝。其小说中的人生是一种“无为”的人生,一切随遇而安,冥冥之中已注定,多思考也无益。他的作品里没有精英意识,理想色彩,他要你体会的是真实的生活,其作品的意义不在阅读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怎样对待生活,生命如何延续,如何对待命运这是文学永远的主题,马原小说似乎过于注重虚构而不看重这个主题,但是确无心地表明了他对待生活的无为观念。文学作品始终会体现作者对人类生活的哲学层面上的意识,马原小说也不例外的离不开对人类生存观念的表达。 马原小说的这种写法是对传统文学作品中因果相连的逻辑结构的嘲弄,他似乎暗暗告诉你这样的结构是自欺欺人,确乏生活的基础。他向你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结构,创造了艺术作品中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同时也显示出他对世俗精神品格的厌倦,暗暗指出了人类要寻求解脱的新方向,虽然这样的努力在文本中看来浅尝辄止,不够深刻。但可以得知这是在经历深刻思考后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感悟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原.虚构[Z].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作者简介:林敏,(1987--),四川广安,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方向:现当代文学方向。

135 评论

一杯清茶NJ

每一朵鲜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从最后一名抓起,让每个学生成才”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的舞台,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两节《套中人》的展示课,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改的理念。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胡惠敏老师在《套中人》的教学设计中,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让学生自主探讨,自由交流。通过问题设置,老师在讨论中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通过设置“采访”主人公别里科夫,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不仅模仿主人公的语言,就连主人公的动作学生也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欢声笑语充满课堂。通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交流,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从感受社会氛围中“审视人物”。师生交流讨论,达成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可恶之社会产生可恶之人”的共识。而且,在课堂学习中,处处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课堂、和谐课堂。比如,在讨论用“产生可恶之人”还是“孕育可恶之人”时,师生都能平等对话交流,和谐的气氛溢满课堂。“文学的魅力在于跨越时空去尽情想象,通过想象和各种生命展开对话,从而完成精神的成长。”设置“采访”情境展开对话交流,就是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回归现实自我,完成精神成长,由文本回归现实,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比不同的“套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和经典文学的永恒价值。李丽老师在《套中人》的教学设计中也体现了这一方面。同样是外国短篇小说,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歌颂的是主人公贝尔曼“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而契诃夫的《套中人》却是讽刺、鞭挞沙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这样,就中外短篇小说的对比研讨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宽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课时减少,课堂容量加大,这对每位语文老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无疑是一条好路。与此同时,老师如何设置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值得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精通教材、精研教法,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采用怎样的教法、学生通过怎样的学法会更有效,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同时,对每堂课及时进行“教后反思”,不断总结、改进。当然,也不能忽视了“课堂语言”,比如,“三讲三不讲”,采用怎样的语言表达适合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思维拓展,在备课中都值得考虑。 教学改革需要长期的探索,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才能提升教学艺术。“每一朵鲜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让我们为每一朵鲜花的盛开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养料吧!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天晴了,花儿朵朵绽放……

190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麻风病的论文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同时也是“中国麻风节”关于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活动总结怎么写?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活动总结范文5篇”,仅供参考,欢

    梦想空间小编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宁南县麻风病论文

    梦想,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迷失方向的航船引导方向。梦想,是晴朗夜空高高在上的北极星,为迷途的人指明回家的路。没有梦想的人,就像迷失在偌大森林里的游客,惊慌失措

    尚同家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麻风病的论文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

    会员353345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麻风病论文

    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在我们的文章中引用一些名人事例,一定会让我们的论据更加有说服力,下面,高三网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名人万能事例。大家一起来看《议论文

    贝贝花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麻风病的相关论文

    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巩固全国消除麻风危害成果,开展麻风病日宣传活动。关于麻风日宣传活动总结怎么写?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麻风病日宣传活动总结范文(精选5篇)”

    挑剔宝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