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8

虎宝宝001
首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科心理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马摩羯

已采纳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培育现代化所需要的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相关论文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而体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愈发显示出特殊作用。运用文献资料和实证调研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使人们对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与高度重视,有效指导,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心理教育;体育活动;影响因素 目前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素质不良的问题,更应引起体育教育者的重视。据全国高校调查显示:因精神疾病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南京高校在一年内因心理问题自杀跳楼的就有28个,另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对就诊的大学生病例分析看,神经性障碍占大多数,比例为;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更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常出现空虚、孤独、压抑等不良情绪,以至于失去自我,丧失信心,意志品质减弱,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化的激烈竞争。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培育现代化所需要的人。不言而喻,学校体育也必须为这个宗旨服务。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国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充满着矛盾,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信息流动大大加快,事物的发展,往往变化莫测,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很难设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能立足于当今社会?能在当今社会上有所作为? 毋庸讳言,现在就有一些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和学校的急剧变化,不能接受由高中时的佼佼者,到了大学就成了中等生。大学是个性发挥最自由的阶段,因此一些学习文化的优等生在一些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不足,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他们好像什么都看不惯,似乎处处都不顺心,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委屈。总觉得人人都在和自己作对,世界混沌一片。于是乎或是满腹牢骚,或是郁郁寡欢,或是喜怒无常,或是猜疑嫉妒,或是冷漠忧伤,或是孤独沮丧,有的人甚至跌入厌世的泥坑不能自拔,有的人竟成了歇斯底里的精神病患者。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健康,影响了生活、学习和工作。 那么,心理健康或心理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志或基本内容都有哪些呢?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等提出了十条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应用。(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善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 )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对此,学校体育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更自然、更有效、更有作为。 因为一方面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伴有着强烈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体育活动中,无论是动作或是机械的练习活动,都有一定的难度,除了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外,还需要克服胆怯和畏难情绪。当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成功地完成了某一动作或活动时,其中的喜悦心情将会促使自我水平的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可逐渐培养学生勇敢、自信、不怕困难的性格,当他再度面临新的困难或是挑战时,他就会充满信心地去尝试克服。获得这样良好的体验,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自我感受和自我认识便会加强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他们自爱、自重、自强不息。 另一方面体育活动种类和项目很多,其中有绝大部分活动是需要在社会性场合中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友好合作,遵守游戏规则、学会等待和谦让以及忍耐,学会关心别人,还要具有竞争意识、团体意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这些良好的态度和品质,都可以在体育活动中逐步加以培养。因此,体育活动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得条件和机会。 更有研究表明:适当的活动,可以刺激人们的情绪中枢,使参与者产生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和感受;适当的活动可以转移注意力,减少人们不良情绪的产生;当参加一定量的活动后,体内的过多能量被消耗掉,能使人们感到放松、轻松;活动过程中,当人们获得成功时,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则会使他们更加活泼、开朗、积极、乐观及充满自信心。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来改善学生的心理障碍。在群体环境中的身体练习能促进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天空;体育游戏提供了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主要场景;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在课堂上。在 教学设计 上,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 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去改善学生心理是体育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1)对于急躁易怒者,让其多选择慢跑、长距离步行、打太极拳等项目。因为这类项目特别适应于比较冲动、即刻满足感很强、忍耐能力较差的急躁易怒者。 (2)对于腼腆胆小者,让其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应该多安排一些单双杠、跳山羊、游泳、拳击等项目,培养学生去战胜困难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3)对于孤独怪癖者,让其可选择足球、篮球、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通过练习要求学生互相配合、交流,强调团队精神。促进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克服孤独、怪僻的心理障碍。 (4)对于缺乏自信者,让其选择跳绳、广播操、中速跑等一些相对简单的体育项目。 因为这类项目容易使同学在肯定自我中成长,从而获得成功地满足感,从不断的成功中建立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运用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能为学生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打下基础。心理教育进课堂,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健康的真正含义及心理健康有哪些具体的标准。体育教师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2)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影响体育学习的不正常心理有哪些表现。体育教师把心理教育知识和体育学科特点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问题激发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体育学习和参与的重要性),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包括:设计(体育学科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情况体现(学生在学习和参与运动时的情况表现);解决方法和措施(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等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有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或课外体育辅导中,对那些体育基础和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或是拉长了脸,表现得不高兴、不耐烦的样子;或是凶神恶煞地训斥学生;或是讽刺挖苦学生;甚至当众体罚、责骂学生。有为可悲的是,对这些有损教师形象、有损学生心灵的言行,我们一些同志不仅意识不到,反而当作“幽默”与“严格”而自鸣得意。 教育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要热爱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或表现较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心、爱护、帮助和鼓励,千万不要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校体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广大体育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任重而道远,祖国在呼唤我们,孩子们在呼唤我们,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等.试论现代科技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湖北体育科技.. [2]孙洪涛.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3]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相关论文

330 评论

张祝君1

精神医学毕业论文

你还在愁精神医学毕业论文吗?那么,精神医学毕业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我整理的内容吧!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 DD)含量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乳胶颗粒法对31例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进行检测,并与25名无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病史的女性正常人(对照组)比较。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对照组[(±)mg/L],P<。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mg/L],P<;且治疗后血浆DD含量[(±)mg/L]较治疗前降低(P<)。结论 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女性正常人,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 D-二聚体

已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与高粘滞综合征(HVS)关系密切[1]。D-二聚体(D-dimer, DD)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2],是交联纤维蛋白D区降解的肽片断,主要由D区的D(α)、D(β)及D(γ)- D(γ)链组成,可影响红细胞的聚集功能及调节纤维蛋白原在肝脏的生物合成[3]。为了探讨两者的关系,我们对我院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40岁以上的31例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比较,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1.精神分裂症组:共31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8分。为排除年龄和性别对研究结果的'影响,31例均为≥40岁的女性。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57±9)岁;病程3个月至17年;头颅CT或MRI未见脑血管病征象。31例中首次采血前未服用任何精神药物者12例,另19例均停用精神药物>7天;将31例再分为以阳性症状为主[以下简称阳性,阳性症状量表(SAPS)≥28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12分]和以阴性症状为主(以下简称阴性,SANS≥30分,SAPS≤10分)的两组,分别为11例和20例。

2.对照组:共25名,均系我院女职工,无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病史,年龄42~78岁,平均(58±12)岁。采血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任何精神药物。

二、方法

所有对象均于早晨9时前空腹采血,枸橼酸钠抗凝,采用乳胶颗粒法、进口胶体金标准法试剂盒(南京弘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血浆DD含量,正常参考值为< mg/L。阳性组患者在精神症状消失后复查1次血浆DD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对照组[(±)mg/L],t=,P<。阳性组血浆DD含量[(±)mg/L]高于阴性组[(±)mg/L],t=,P<;且前者治疗后血浆DD含量[(±)mg/L]较治疗前降低(t=,P<)。

讨论

DD是纤溶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FXIII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DD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5]。近年来对DD的大量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DD含量增高,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检测血浆DD含量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5,6]。我们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有精神疾病与血浆DD含量之间关系的报道。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症组血浆DD含量高于对照组(P<)的结果提示,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高粘滞综合征的观点[1],也符合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的精神分裂症是由“内结血瘀”所致的观点[7,8]。

本结果还显示,阳性组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阴性组患者(P<),且随病情的好转较治疗前降低(P<),并趋于正常。关于精神分裂症与DD之间内在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未明了。我们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机体存在着凝血-抗凝两大系统,正常时两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发病时机体反馈性地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2)发病时患者蛋白C系统活性增强而加速上述过程,导致自发性血栓溶解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表现为血浆DD水平增高。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迄今未明,血浆DD含量是否有可能作为判定精神分裂症复发、判断预后、观察病情演变和治疗效果的检测指标之一,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诚,邵胜利,柳振清.血液流变学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上的应用动态.四川精神卫生,1996,9:139-140.

2,Fisher M, Francis R. Altered coagulation in cerebral ischimia. Arch Neurol, 1990,47:1075-1081.

3,王建,李建章.DD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74-77.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CCMD-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黄慰国,王鸿利,张颖琪,等.血浆DD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71-74.

6,张景,郭英华,赵慧元.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D和GMP-140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202-205.

7,王松菊.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03.

8,朱运斋.活血化瘀在神经精神科的应用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6,10:17-18.

212 评论

一纯佛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论文篇一

《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取决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的发展

心理健康指的是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马斯洛从成功名人的人生历程中归纳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精英标准”,他认为,具有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精神科医生认为,凡无心理症状的人都为心理健康的人,这是“临界标准”——一种衡量健康状况的低水平。正视现实和自我,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共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划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可划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个方面。物质自我是自己的身体、衣着、金钱等物质方面意识;社会自我是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意识;精神自我是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按自我意识的作用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二是消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卑、自我否定等。按自我意识的观念划分,可分为实现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三类。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为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也会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智力发展显著

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显著提高,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因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对此感到迷茫和不安。这种心理压力既可成为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可成为学习进步中的阻力。

2.自我意识增强

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进行关注。但由于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初期,评价自己和别人常带有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对周围的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成熟而易产生心理易损性。因此,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自信而强大、自我调控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3.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感情和个人秘密不愿向他人吐露,自我封闭有时会产生孤独感;他们渴望独立,有极强的“断乳”愿望,但阅历不够丰富,环境复杂陌生导致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不善于调控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关系;他们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对现实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常因学业、就业、恋爱、不正之风而困惑,会有挫折感,易悲观失望。这些矛盾若持续得不到解决,将会使大学生心理失去平衡。

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现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是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的根本原因,这些矛盾和压力将伴着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渐成熟,逐步得到缓解。其调节的有效性依赖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或者说是对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解自我的准确把握;其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定位和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健康反映出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抱开放乐观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心理健康的人富于利他精神,心理健康的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正视现实,放弃做“完人”“超人”的念头。归根结底,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映射。

人们通常把平衡和适应作为心理健康的特征,但“适应”不等于“顺从”,“平衡”不等于内心无“冲突”。积极、健康的心理应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永久性的无压力、无冲突、无痛苦。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突出表现在个体与现实保持动态平衡,以实现高尚的人生目标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求得内心平衡、和谐、正常发展。

面对矛盾重重的日常生活,以人生目标为指向,有效的自我调整是维护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条件。因此,自知、自尊、自我接纳,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有利于自己对主体产生比较科学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用积极的心态解决心理矛盾和冲突,实现积极的心理平衡。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自我意识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于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论文篇二

《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摘 要: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哲学研究的“热点”。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人们必须首先思考和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在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迥避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研究,忽视了自我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a征之一。然而正是由于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人才成其为人,成其为自觉认识的实践的主体,成其为社会和历史的主体。如果离开人的自我意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将因失去其内在的本质规定而无法得到充分的说明。

关键词:心理学;自我意识;个性发展

一、 “自我”的内涵分析

研究自我意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自我意识”也就是认识主体对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要求我们,有必要对“自我”这一概念首先作一基本分析。

“自我”一词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self或ego。在现实的自我认识过程中,“自我”表现为双重身份,即具有整体统一性的“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在《自我意识的原初确立》一文里,主客体的分化使人类有了自身与外界的最初区别,有了自我感与朦胧的自我意识。但应该指出,这种自我意识是很原始的,极度抽象的。要使自我意识真正深化拓展下去,还有赖于主体在意识中进一步把“自我”分化为意识主客体。因此,如果说主客体的分离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一基础的话,那么“主体我”与“客体我”在观念上的分开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二、也即最为现实的前提。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是人类走向自我觉醒的第一步,但当时还只是极抽象地将我与外界的一切(作为整体)对立起来,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要从这种抽象的主客体分离对立,发展到生动具体的自我意识,就必须有“自我”本身的二重分裂:“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分离。所以,发称这种自我本身的二重分化为自我意识产生的第二步亦即现实条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与变化发展构成自我意识内在运动的基本骨架。

所谓“主体我”也就是自身活动与行为觉察者的我,“客体我”则是被观察被认识到的自我的身心活动的状况。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I,把后者称为me。

二、 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

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年龄、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首先,自我意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Marsh和Shavelson、Hater假设,在青少年时期的中段是自我意识最不稳定的阶段。Piers和Harris(1964)的研究证实,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得分大大高于六年级。我国学者杨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杨心德的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性别差异方面,Piers和Harris在年级相同的学生中,没有发现性别不同对自我概念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Wylier的评述论文包括年龄跨度从6岁到50岁的研究对象。她说在她读到的论文中,没有找到切实可靠的证据,说明年龄和性别对整体自我意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国学者杨心德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学生略高于女学生。杨善堂的研究也发现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韩进之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中女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于男生,男女之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Davish和Greenberg在下层社会的学生中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成绩优良的学生在评估有关自我的三个方面――个人能力、学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时,都比成绩落后的学生给自己打的分高。Taliuliag和Gama也在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中主持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成绩优良的学生有着较高的自我意识得分。我国杨善堂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初中学生中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但韩进之等的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与乡村儿童基本上吻合,不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三方面,但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城乡差异仍有争议,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和探讨。此外,地区差异、民族文化、环境等方面,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研究也有涉及到,但为数不多。

三、 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就是自我的不同层面的协调发展。自我的发展是没有固定限制的,而影响自我发展的实际水平的是不同层次发展中的协调。决定发展中的协调性的首先是社会生活的影响本身。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的领域,它们对人的生存、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它们对自我的不同层面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的,而是综合地起作用的。及时、正确、有效地接受这些影响,就会有助于诸层次在发展中的协调。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层面之间的转化。自我的不同层面在其发展中都会发生困难、矛盾和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驱使人根据各个层面间相互关联的逻辑到其他层次中去探求障碍的原因。一旦这些起因被发现或排除,该层发展中的困难就得到排除。由于社会自我的现实性的品格,故困难和障碍最多,最经常地出现在社会自我中。这时,人就感到在人际关系、人群活动中的矛盾和困难。这时,人就会在除了从社会生活本身,还从人的物质与精神的自我中寻找矛盾的起因,从而使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使正常的发展得以继续。这种转化,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对象两个领域间的的移动和转变。我们常常从改变对待别人的态度和原则做起,最终达到人际关系和活动效果的改善,这就是从一种自我向另一种自我转化的最典型、最常见的事例。

结语

总之,学者们对于自我意识问题的研究,从单纯的理论上的探讨和描述到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从大规模的协作研究与心理学家的个人探索相结合,为自我意识的深入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自我意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有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 左其沛.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少年期的特点[J].心理学报,1985.

194 评论

相关问答

  • 心理测量精神科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

    zenghuo72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心理与精神科论文

    所谓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devilyu226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精神科心理论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强调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培育现代化所需要的人。下面是

    虎宝宝00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精神科护理心理学论文

    所谓护理心理学,是指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球球阿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精神科心理论文范文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

    晴天花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