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2

ruby纸鸢
首页 > 医学论文 > 百病皆由痰作祟论文结尾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壹只头俩只脑

已采纳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提出治疗本病的原则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在现在看来,仍是那么卓有远见,由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古人探索生命和疾病奥秘的方法和思路。由于人体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或水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障碍,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的积聚,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就将它称为“痰饮”。 其中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叫作“痰”,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称为“饮”。 因此,中医意义上的“痰”,并不是单单指日常所说的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能被我们所看到的痰,中医的“痰”,还包括因为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符合秽浊、黏滞、稠厚特征的病理产物。 比如肥胖,中医就称之为“痰”。由于这个“痰”不像肺部的痰那样可以被我们直观地认识到,所以中医又把它称为“无形之痰”,而把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可以看到的痰称为“有形之痰”。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痰”的概念。 “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可能是自身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也可能是外界邪气侵袭肺部所产生,这种痰产生后,可以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能被观察到,因此比较好理解。 我们对“有形之痰”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在感冒咳嗽的时候常会接触到它,但我们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一个细节:同样是肺里咳出来的痰,在性状上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比如有的痰呈白色黏胨状,有的痰色白而稀薄,有的痰呈白色泡沫状,有的痰色黄而稠厚,有的痰呈灰黑色,有的痰呈黄绿色……为什么同样是痰,却会有这么多变化? 仔细分析一下,上面各种痰的性状归纳起来,无非在两个方面存在差异:一是质地有稠厚、稀薄、泡沫之分别;二是颜色有白、灰黑、黄、黄绿的差异。 1 痰的不同质地和颜色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个日常现象,把糖溶解在水里。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果把这些无色透明的糖水放到火上加热会出现什么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糖水会逐渐变得稠厚,颜色也会逐步由透明变为淡黄、深黄。由这个现象推演到体内的痰,原来,痰的稠厚程度和颜色的深浅程度与体内的“热”有着密切的关系。体内有热,那么痰就黄稠,体内无热,那么痰就稀白,而黄稠的程度越高,也就反映了体内热的程度越高。 据这个道理,中医把色白而稀,或呈泡沫样,或呈胶胨样的痰称为“寒痰”,而把色黄而稠厚,甚至为黄绿色的痰称为“热痰”。       由于寒痰和热痰所反映的本质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对寒痰和热痰的治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治疗寒痰要温化寒痰,常用的药物有干姜、细辛、姜半夏、陈皮、白芥子、莱菔子等;而治疗热痰则要清热化痰,常用的药物有浙贝、川贝、天竺黄、胆南星、瓜蒌、天花粉等。但无论是寒痰还是热痰,中医在治疗上都侧重一个“化”字,那“化”有什么含义呢?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如果水质较浑浊,我们常常会在水缸中加入少量的明矾,过一会儿,水就会变得澄清,明矾起到了使浑水中秽浊物质分解、沉积的作用,这就是“化”。 中医在治疗各种痰症时使用的化痰药,就相当于“明矾”的作用,能使痰浊分解、沉积。从而去除由痰浊引起的疾病。       西医对痰的认识,其实也分两种:一种是感染性的痰,如细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痰;二是渗出性的痰,往往由于呼吸道黏膜细胞分泌黏液过多而形成。 其中,使用抗生素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痰有一定疗效,而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痰以及渗出性的痰,西医办法不多,那中医又是如何看待和治疗这些“痰”病的呢? 中医认为,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本来就存在于空气当中,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和影响,只有当体内水湿过度积聚,形成了过于潮湿的内环境,这些微生物才会大量孽生、繁殖,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破坏,产生各种疾病。因此,对于这类疾病。人体内在环境的“潮湿”才是这类疾病的真正根源。就好比梅雨季节环境潮湿,霉菌得以大量繁殖,因此东西容易发霉。既然在自然现象中你可以认识到潮湿的环境是霉菌繁殖的主要原因,难道人体就不一样吗?       那么,内环境的潮湿引起的痰又该如何治疗呢?在日常生活中,潮湿往往和阴雨联系在一起,如果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当然就不会形成潮湿的环境。 有句话叫“烈日当空,阴霾自散”,就是这个道理。烈日能驱除潮湿,主要靠的就是它的热量,所以我们在治疗这类痰的时候只要使用性能温热的药物使体内产生一种“烈日当空”的效果,潮湿的“阴霾”散去,这就消除了水湿在体内聚集的根源,杜绝了霉菌等微生物生存繁殖的环境,从而能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的痰以及渗出性的痰有快捷的疗效。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提出治疗本病的原则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在现在看来,仍是那么卓有远见,由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古人探索生命和疾病奥秘的方法和思路。 2 无形之痰 上面讲述了有形之痰,那么“无形之痰”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来判断“无形之痰”的存在呢?中医判断体内有“无形之痰”的依据有四个。 ①肥胖。中医说的“肥人多痰湿”,就是指肥胖的人体内多有“无形之痰”存在,因为脂肪具有“痰”的秽浊、黏滞、稠厚的特性,它是积聚在体内的水湿中的秽蚀部分凝聚而成。 ②舌苔厚腻。厚腻的舌苔,是体内水湿秽浊过多最直观的表现。 ③肿块。凡是肿块颜色不红,突起于皮肤表面,呈结节状,按之软或韧。内含水液、黏液或黏胨样物质的,在中医上都称为“痰块”。 ④滑脉。中医按脉象在指下的不同感觉,将其分为二十多种,滑脉就是其中之一中医对滑脉的描述是“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就是指我们摸到的脉象就像是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上滚动这么流利迅捷,滑脉的出现是体内有痰浊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也是中医诊断“痰”的主要依据之一。         根据中医对痰的认识,借助西医的微观检查,可使“无形之痰”的概念更具体化和直观化。比如说西疾上的高血脂症、囊肿、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这些疾病都具有秽浊、黏滞、稠厚的特征表现,因而也可以认为这些病是痰引起的,这样,西医的检查成为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 而通过中医对痰的产生机理的认识,我们便可以把这些疾病的产生和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联系起来,为疾病找到根本性的治疗手段。比如说高血脂症、囊肿、淋巴结结核,这些疾病都符合中医痰的特性,它们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和脾的运化失常、水湿痰浊在体内过度积聚有关,所以可以通过健脾助运、化痰软坚的方法来治疗。而且由于从根源上杜绝了“痰”的生成,治疗效果是长久的。       在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位高血脂症患者,服用舒降之、力平脂等没有明显效果,自觉头晕乏力,精神不振,胃纳不佳,白天嗜睡,夜间多梦,心慌心悸,大便经常不成形,面色无华,舌苔淡白,两手的脉象都细微无力。 我诊断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体内痰浊凝聚,留滞于血脉之中,影响气血运行而发病。 给予健脾化痰的中药7剂:炒白术3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半夏l0克、甘草6克,茯苓15克,橘络6克,胆南星l0克,焦山楂15克,生姜5片。 患者服完7帖药后,自己感觉精神、胃口有明显好转,头晕比原来减轻了一大半,大便已基本成形,于是我让患者按原方再服用7帖。患者再来复诊时各种症状已经基本不明显了,复查血脂,已经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 另一位腘窝囊肿患者由于害怕手术而前来我处咨询。 中医认为,囊肿的形成是体内痰浊在某一部位凝聚的结果,而痰浊的产生又是和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通过改善和增强脾的运化水湿的能力,就能够去除痰浊在体内的积聚,从而消除囊肿。 基于这种思路,我给患者开了一个健脾化痰、利湿消肿的方子:炒白术45克,泽泻15克,滑石15克,猪苓10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半夏20克,制南星10克,薏苡仁30克,青皮10克。 这个方子患者连续服用了约一个月的时间,腘窝囊肿完全消除,期间根据症状的变化,药物略有加减,但基本以上述药物为主。从这两个例子也不难看出,中医痰的理论是完全经得住实践考验的。       脾对水湿的运化不足,导致水湿在体内积聚,水湿中的秽浊物质会在人体某一部位凝结形成痰块,如上面讲的囊肿、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也会进入经络血管,随着人体的气血运行而到达全身各处,如前面讲的血脂等。 这些秽浊物质具有黏滞的特性,所以往往会导致气血在经络、血管中的运行受阻,使脏腑组织产生缺血缺氧的病理改变,引起各种疾病。比如痰在头部,影响脑部供血,则会出现头晕、健忘、嗜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如西医称的脑梗塞,很多在中医上就属于痰引起的。痰在经络四肢,则会导致四肢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出现四肢麻木、手足逆冷等症状;痰在血脉,则会导致心脏自身的供血不足,而产生心悸心慌、心率失常、心胸憋痛等症状,如西医说的冠心病,很多情况下也和痰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痰还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如果痰湿的秽浊之气阻碍了人体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则会使人出现自言不止、郁郁寡欢、无故悲伤等抑郁型的精神失常性疾病。由于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神志的主宰,所以这类由“痰浊”过盛而引起的精神失常,中医上称为“痰迷心窍”。 3 痰的游走性 关于痰的游走性,元朝的大医家朱丹溪就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也正因为痰“无处不到”的特征,中医上把很多的怪病或是各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都责之于“痰”。所以中医上有“怪病多由痰生”的说法。朱丹溪也提出“百病中多兼有痰”的理论,这给诊治疾病增加了新的思路,有些疾病虽然辨证正确,用药也对证,但临床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时,我们便可以考虑加入化痰的方法,很多时候可以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我曾治疗过的一位眩晕症患者,眩晕有一年多时间了,久蹲或久坐后如果突然起立则会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平时整天都感觉昏沉沉的,精神萎软,讲话声音低微,面色苍白无华,胃口一般,大小便都还正常,舌淡红苔薄白,双手脉都细弱无力。近一个月来,眩晕似乎还有加重的迹象。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 当时我还想,这不是典型的中气下陷吗?气虚下陷,导致气血不能上升濡养头部,这还不容易治吗?于是我给患者开了5帖补中益气汤,开完药方,我还蛮有信心地告诉患者,这5帖药吃完,你肯定会有明显的好转。 可五天后患者来复诊时,却给我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告诉我眩晕没有任何好转!同时他也安慰我说,可能是我这毛病时间长了,要好转也没这么快吧。我再仔细询问了患者的情况,得出的结论还是气虚下陷,既然辨证上不存在什么失误,为什么会没疗效呢? 这时我想起朱丹溪“百病中多兼有痰”这句话,心里便豁然开朗了,心中的疑团也解开了,既然是气虚,那势必会导致水湿运化失常,痰浊内生、痰浊阻于脑部而发为眩晕。 前面治疗无效,是只考虑了气虚,而没有考虑存在于经络血脉中的痰浊,于是我为患者重新开了一张补气化痰的方子: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白术l2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川芎10克,升麻3克,柴胡3克,桔梗6克,橘络6克,制南星6克。仍旧服5帖。 五天后患者欣喜地说,这次的药真灵,才吃了五天,我的头已经不大晕了。后来我让患者服用香砂六君丸巩固,服用了一个月左右,随访患者一年,眩晕都未发作。 4 怪病梅尼埃氏综合征也是痰湿引发的 这里,我想提一下梅尼埃氏综合征(以前也叫美尼尔氏病)。 这个病的临床特征是:阵发性眩晕,容易经常发作,眩晕时患者会觉四周物体旋转,好像有坐在车船上旋转不定的感觉,并伴有恶心、呕吐、头部昏痛,活动会导致眩晕呕吐程度加重。 所以发作时,患者往往静卧闭目,不敢活动,有的病人会感到耳内有堵塞和压迫的感觉,或伴有眼球震颤。 西医认为本病是内耳淋巴液增多、压力升高而引起的耳源性眩晕。 我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关“冒眩”(“冒”,是恶心呕吐的意思,冒眩也就是指一种发作时眩晕和恶心、呕吐并见的疾病。)证(张仲景认为是“心下有支饮”所致,这和梅尼埃氏综合征非常相似)的记载以及现代医学对梅尼埃综合征的认识,认为此病是水饮停留于内耳所产生的,并采用《金匮要略》中的“泽泻汤”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泽泻汤的组成就两味药——泽泻和白术。泽泻,《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它的功效是“主风寒湿痹,消水”;白术,晋朝医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称它“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并称它能“暖胃消谷”。 这两味药组合在一起,泽泻通利小便,泻体内水饮为主,白术健脾消痰水为辅。既能去水饮积聚之标,又能绝脾虚生痰饮之本,所以药味虽少而获效迅速。 我曾治疗一夏姓女患者,43岁,患梅尼埃综合征三年多,这次因劳累诱发疾病,自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水入即吐。闭目静卧在床上稍觉好转,一动则又加剧如前。 头部昏沉,语音低微,她在就诊过程中就跑到门口呕吐两次,呕吐物为清水样东西,自述已经一天没吃过东西了,仍时时有泛恶感,舌淡苔白腻,脉象弦。 我根据“饮停内耳”的思路,用泽泻汤:泽泻30克,炒白术45克。用水一碗半,浓煎成半碗,温服。 并嘱咐患者,服药时不要一口喝完,先喝一口,过5分钟左右,如无不适,再喝一口,如此慢慢将这半碗药喝完。 患者喝完竟不吐,渐渐安睡,直至第二天天亮才醒,醒后觉病如失,后用健脾化湿药调理两天,身体全安,并至今没有再复发。 痰湿体质自测。 1.头眩、头痛、头重。 中医认为,头为清虚之府,元神所居,须气血精髄濡养,不容浊邪干扰。如痰湿上犯,干扰清空,则头眩、头痛而闷重。 头痛、头眩、头部闷痛属实者,常见于高血压。 西医认为,高血压乃脑血管痉挛,或血管硬化失于弹性,因而血液运行受阻,压力升高。 从中医来讲,痰湿之邪,重浊有形,加之“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发病特点,因此痰湿上犯,遏阻清阳,充斥、痹阻于血管内外,亦可导致血管痉挛,失去弹性而使血压升高。 故高血压患者,凡具有痰湿上蒙头部清阳见症者,按清化痰湿论治,收效极为显著。 痰湿上犯而形成的头眩、头痛、头重,或迁延不愈或时好时发,但与气血虚损之症有本质的不同,用补益剂不独无效,反可加重,此因犯实实之诫故耳。 如顽痰死血聚结不散,并可凝结成为肿瘤,盘踞于颅脑或机体其他局部,非化散搜剔顽痰死血,肿瘤之患不能消除。 2.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 痰湿之邪留伏于胃肠,造成胃失和降,腑气受阻,故常作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小声漉漉。 痰饮上逆,故常有口中粘腻。痰浊本为津液所化,但又反过来遏阻津液的运行,故又时而口干,如饮水过多,徒增饮邪,则水入而呕恶。 以上症状,临床上常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因而服药往往无效,如按温化痰饮为治,或兼主疏肝运脾,收效甚捷。 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本症的发生,一般是始于肝气郁结情志失和,进而肝郁脾陷。肝脾不和,脾气亦为之抑部,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随气上壅,阻于咽喉。故咽喉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 痰之为患时聚时散是其特点,又因本症始于肝气郁结,继而脾运失健而痰聚,故本症为咽喉如物梗塞之症,亦随情志之抑郁和愉快与否而表现为时现时消。 本类症状,多见于女性患者。如病情经久不愈,因病致虚,可形成阴虚挟痰之症。如专事化痰消散,则阴津更加耗损,咽喉阻塞干燥之症必更为严重。必须同时配伍足够的滋养阴液之品,以滋养为主,寓养于消,痰气阻塞之症,方可愈而不发。 4.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但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 “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即指此类病症而言。中医讲“心”,亦指脑的功能,如“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论性在于脑”等等即是。 故痰气犯心,痰迷心窍,常常以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的病变表现出来。此类病症,治以涤痰开窍,常可收到满意效果。 5.大便粘裹痰涎,或大便秘结不畅。 痰浊留伏胃肠,随便而下,则大便粘裹痰涎,治以健脾化痰,当有收效。如痰浊留伏肠中,遏阻腑气,则大便反而秘结不通(但粪便并不干结)此症愈润下愈秘结,如投以行气化痰宣肺之剂,则大便迅速通畅。 6.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 痰为阴邪,其性粘滞而易于内伏。痰浊内伏,遏阻阳气,阳气不能伸展,形成阴不配阳,阴遏阳郁而发热。痰浊遏阳发热,既不同于外感六淫之气化火,又不同于血虚、阴虚、气虚之见症,其特点是身困重而热不扬。临床上不少不明原因的低热,如不见阴虚、气虚之类体征者,当属此类。 如妄投滋阴补气方药,则更加助痰恋邪,造成低热身困,绵绵不已。如能详察舌脉,审症真谛,以化散痰湿为主,则可收到满意效果。 7.肢体局部发热,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疼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神经科、骨外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未发现病变。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所(兼)感不同,病变百端”,痰浊留伏遏阻,局部营卫气血运行受阻,故有上述诸证之变。如痰浊聚结不散,患处还可出现肿胀或结节。 8.溃疡、糜烂,滋水渗津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 痰湿留伏,或热痰凝聚,影响局部气血运行,有形之痰浊外泻,故滋水渗津不止,甚至溃烂流痰。本症长期不愈,正气虚衰,加之患处腠理洞开,常受外来风寒邪热之气的侵袭,营卫气血难以恢复正常,故患处久不收口。此乃始于痰浊凝聚,继而导致气阴亏损,兼挟顽痰不化。 如患处皮肤增厚起屑,为气阴亏损、营卫失和,兼有顽痰凝聚。 9.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槌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上症尤为明显。 痰饮停伏胸中,胸中阳气被遏阻(包栝肺气失于肃降)向运行不畅,故常感胸闷憋气。如痰浊停伏于背部,背部阳气运行不畅,则背部作胀或发凉。叹气和槌打,气机暂得舒展,故患者常大声叹气或槌打而后快。如痰浊痹阻过盛,使胸中阳气完全痹塞不通,还可导致一时性的气血运行迟滞,不通则痛,心前区呈压榨样闷痛,发生严重的急性心肌梗塞。 10.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打凉冷感,或肤色晦暗。

274 评论

灬筱筱筱灬

人人都知道俗语“人活一口气”。但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到底是什么呢?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养生 要养气,治病要治气, 健康 长寿都离不开对气的保养。 曾经有一个痰饮患者,他服药后的反应颇为奇怪,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54岁的许师傅,咳嗽一年余,痰特别多,曾经服用各种清热化痰止咳药效果不明显。因其咳痰以白色泡沫痰为多,而且遇寒加剧,认为此乃小青龙汤证,乃予小青龙汤服之。 药后吐出大量清稀痰涎,痰虽增多,但并无其他不适,反而觉得舒服。考虑患者体内水液代谢因为阳不足以化气,所以产生痰饮,于是在方中加入附子以温阳化气。许师傅服药后,吐出清稀痰涎一大碗,吐后即觉畅快,连续服上方十余剂后,所吐清稀痰涎逐渐减少,继续服药,之后痰涎不再生。 中医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于是给他开健脾之剂以调理善后。五年后,许师傅提及此事,说五年来没有再犯过咳嗽痰饮,而且以前的关节疼痛也随之消失。 该案体现了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的“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消”。治疗痰证,重视生痰之源,因为“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痰是标,病才是本,治疗时要辨清生痰之本源。当然,病能致痰,痰之产生也反过来能致病,形成恶性循环。治疗时要辨清生痰之源,那么,为何偏要治气呢? 中医所说的痰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之痰是指咳嗽时吐出的痰涎:广义之痰泛指人体气血不和所引起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性产物。关于水液代谢,《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明代医家李中梓引述原文后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可见,人体津液之所以能够输布,全赖气化的正常运行、水道的通调。凡一切引起气化不利的因素影响了肺、脾、肾、三焦的功能,水津不能正常输布与五经并行,过剩的水液积留生湿,积饮凝结即为痰。痰的生成实属人体水液代谢紊乱的产物。张景岳也指出痰的实质即是水。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痰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有关。气又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流畅则脾气散精,水道通调,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痰无以生。所以治痰必须治气。正如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所说: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宋代医家严用和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上例的治疗就是不治痰而治气,最终而杜绝生痰之源。 此外,中医有“百病多为痰作祟”,“怪病多从痰论治”之说。从“人活一口气”的观点来看,就在于无形之痰是体内气机失调、水液代谢运行失调的产物,无形之痰,随气升降,流动不测,周身内外,五脏六腑,无处不到。为喘,为咳嗽,为呕,为泻,为眩晕,为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满膈塞,或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身中结核不红不痛,乃至癫狂瘫痪,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抽搐。由于它风诡云谲,气象万千,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说法。 无形之痰就是蝴蝶效应中的一只蝴蝶,只要它轻轻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人体内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场龙卷风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某种怪病。这些怪病中的痰总是“标”,而“本”是脏腑功能失调。《景岳全书》指出:“怪病之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标耳。”。 “盗贼之兴,必由国运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而治疗不能仅仅见痰治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人活一口气”的整体动态观出发,调整机体回到原来的平衡点,才能杜绝生痰之源,获得良效。

210 评论

小怪兽的小胖兽

中医所说的“痰”含义很广,凡是由于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 产物中较稠浊的部分都可称之为“痰”,而其中清稀的部分称之为“饮”,合 称“痰饮”,简称为“痰”。一般所说的“痰”,是指从咽喉咯吐出的看得见的 “痰”,它只是痰的一部分。而中医所说的痰,主要是根据症侯特点来确定 的。例知,患者由于心情抑郁,出现喉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但不影响饮食,X线吞钡检查无异常,这在中医叫做“梅核气”,根据其症 侯表现确定病机为“痰气交阻”。 痰是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因此,要正确理解“百病多由痰作祟”,首先 要了解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过程。生理状态下,人体水液(即津液)是靠水 谷化生的,水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可见,人体的 水液代谢是否正常,取决于脏腑功能是否调和。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散 精”,脾强胃健,则水谷皆化成气血津液,如果脾失健运则留而成痰;肺主一 身之气,通调水道,能将经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濡养机体,并把 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如果肺失宣肃,津液不能输布,则聚而成 痰;肾主调节水液,司膀胱气化,肾气充足,则脾阳得以温运,肺气得以肃 降,开合得利,如果肾气亏损,气化失司,水液稽留,即可生痰;肝主疏泄,肝 气条达,则全身气机通畅,气行则津亦行,如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津液郁 而成痰;三焦为全身水液之通道,主一身之气化,如果三焦功能失常,则水 液停滞成痰。由此可见,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有关,其中 以肺脾肾三脏关系更为密切,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盖 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的说法。外感六淫,饮食劳倦,七情内伤, 只要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就很容易引起人体水液代谢的障碍,而 导致痰从内生,因此,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痰的症状。故朱丹溪说“百病 中多有兼痰者”。(《丹溪心法·痰·附录》)这就是“百病多由痰作祟”的含义之一。 痰不但是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而且还是一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 地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从而产生新的病变。痰邪致病有随气流行, 无处不到的特点,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可以引起许多疾病。故《杂病源 流犀烛》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 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壅于肺,肺失宣降,则见咳喘痰多, 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甚至痰蒙心窍,造成神昏痴呆;痰火扰 心,发为癫狂;痰留在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流窜经络筋 骨,则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等;痰浊上蒙清窍, 则见眩晕、头痛等。可见痰邪为病,范围极广。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肺 炎、冠心病、高血压、中风、淋巴结结核、肿瘤及某些精神病等皆与痰邪致病 有关。这是“百病多由痰作祟”含义之二。 由于痰饮产生的机理错综复杂,加之其随气而行的特点,使得其发病 变幻莫测,且病势缠绵,给辨证和治疗带来许多困难。因此,中医常把一些 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较长的疑难病证责之为痰邪作祟,而有所谓“怪病多 痰”之说。清代程文囿在《医述》中认为“甚至无端弄鬼,似祟非祟,悉属痰 候”,故创制“礞石滚痰丸”来治疗一些由热痰、顽痰胶结而成的疑难病证, 常能获得意外的效果。再如朱丹溪曾诊治一病妇,其症状为发热恶寒交替, 如患疟疾,且三日一发作,饮食很少,月经不行已有三个月,丹溪按基脉,两脉均无。时值腊月,故辨为虚寒之证,用四物汤加附子等温通之。丹溪觉得 这个诊断可能有错,第二天早上即去看病人,果然病人的言语行走并无怠 倦,决非虚证。仔细推敲,认为是痰邪作祟。乃曰:“经不行者,非无血也, 为痰所碍而不行也。无脉者,非气血衰而脉绝,乃积痰生热,结伏其脉而不 见尔。”用祛痰方法治疗,半月而愈。(《古今医案按》卷三)顽疾怪病责于痰, 是“百病多由痰作祟”含义之三。

177 评论

相关问答

  • 百病皆由痰作祟论文分析

    【答案】:痰导致的病证病位广泛,上达于头,下至于足,内而脏腑,外而肌肤,无所不至,故说“百病皆由痰作祟”。痰之为病,不仅无所不至,而且病理变化多种多样,临床表现

    快乐的陆小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结核病痰检的论文

    你还可以做一个结核菌素实验,如果也是强阳性,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你中招了,因为如果你没有结核的话,很难会在你的痰里发现结核菌的,而结核菌素实验则说明你是否感染过结核

    李家子弟平平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百病皆生于气论文

    养生的重要性格式要求告诉我。。

    黄黄的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医学论文结尾写作

    (一)作者及其单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与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撰写或修改论文中关键

    会逃跑的桃子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论文

    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李杲 资料拓展: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

    舜井街的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