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1

Queena兜兜
首页 > 医学论文 > 屠呦呦自然医学论文中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油墩子2016

已采纳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57 评论

lisalisa喵喵

屠呦呦在学术期刊发表了108份论文。

拓展:简介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  ,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35 评论

相关问答

  • 屠呦呦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屠呦呦认为,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

    小悟空harrywang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屠呦呦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屠呦呦教授发表的期刊论文最早的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该论文是屠呦呦教授于1965年3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发表的。

    vera91121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自然医学论文

    美国大部分人都阳过了,甚至不止一次。即使是服用新冠药物帕洛维的Paxlovid,美国总统拜登和夫人吉尔、美国抗疫队长福奇、美国疾控中心主任瓦伦斯基都出现了复阳。

    离风携妻同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医学论文自然

    医学论文从结构上,要分为4个部分:前言、方法、结果和讨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IMRAD结构。这些个部分也是一篇医学论文的主体,而要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我们就

    liushuangr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屠呦呦

    自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她和她的科研团队在青蒿素领域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

    火星的星星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