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洗马
同病异治,简单地说就是看似相同的病,却治法不一。举个有名的例子,在《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东汉战乱时代,一日,名医华佗正走在大街上,被两名官府的衙役拦住去路,要他进衙门里走一趟,华佗奇怪,自己没犯事啊,怎么这二位要抓自己呢?不得已华佗只好跟着这二位进到衙门里。刚进门,就听到里面有病人的痛苦叫声,华佗顿时放下心来,心想,大概是让我治病的。果不其然,里面有二位爷已经被疼痛折磨的不成人样了,早已没了往日凶神恶煞的模样。华佗仔细看了看二人,发现二人虽同属于身热头痛,看似病情相似,但其中一位的病情属表证,可用发汗药治疗;而另一位则为里热证,得用泻下法进行治疗。一番诊视后,华佗开下了两个方子。看到不一样的两个方子,旁边的人有些奇怪,其中的一个人还指着华佗恶狠狠地说:“你小心项上人头啊!不给爷治好了,你走不出这衙门府!”华佗说:“你们尽管放心,服药之后,明早即可见效。”果然,二人服药后均告痊愈。这一典故,说得就是华佗非常注重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0子爵绿子0
有病就得吃药,这已成了一条定理,当然,有了病,吃药固然重要,然而,药的成分与吃药的时机、方式也同样深深地影响着疗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代雄才,一统天下之后,吃错了李斯的“药”——焚书坑儒、严刑苛法,引起了天下的不满,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李斯之意本是更好禁锢思想,维护封建统治,但药的成分不对,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伤害了身体。反观商鞅变法,他针对秦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对症下药,最终使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正是由于“药”的成分好坏所导致的。因此,对于病症,就需要拿捏得到位,开出一份好药方。同样,吃“药”的时机也至关重要。蔡桓公讳疾忌医,一再拒绝扁鹊为他治病,等到病入膏肓之时,连神医也回天乏术了。面对“疾病”,我们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周厉王横暴专横,竟下令禁止臣民评说朝政,导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举最终导致国人暴动,厉王最终被杀。其实,周厉王的臣子曾上书厉王,请求取消这一荒唐的做法,可为时已晚矣!周厉王用“药”时机太晚,最终落下个身首异处的下场。除了药的成分和用药的时机、用药的方式也需要讲究。“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这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古训难道真的正确吗?为什么良药一定苦口呢?忠言一定要逆耳呢?我看未必,良药和忠言,如果都有一层美丽的粮衣片,这将更利于病者。唐太宗时期贤相魏征,敢于直谏,屡屡触怒龙颜。“会当杀此田舍翁。”这是太宗的一时气话,但也可以从此看出太宗动了杀机。所幸的是太宗是明君,更有一个好王后。面对皇帝的怨气,王后婉言相劝,魏征才得以保全。倘若换了别人,魏征早就身首异处了,而魏征,最多得个“死谏”的称号,于国失了人才,于个人送了性命,于君王则背了个昏君的罪名。如果下“药”的方式和缓委婉,“药”喝下去的机率大得多。这样,才是用“药”的最佳方式。面对“疾病”,我们用“药”应该是选择正确的成分,有利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只有这样,“疾病”才会好得更快,更彻底。
VIP111rena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含义: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哲学道理:
同样的现象,其本质不一定都相同,同时,同样的本质,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我们所需要做的是,透过其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内容,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同样的现象,本质不一定相同,同样的本质,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体现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于主要矛盾的主要当面决定的,主要方面与必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同病异治,同一病证,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相应采取不同治法。 同病异治:感冒一般分为两个症型,即风热犯卫和风寒束表,前者用辛凉解表法,后者用辛温解表法。 2、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脱肛和子宫脱垂属于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的某一病理阶段均可表现为中气下陷症候。 以"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同一疾病而治法各异。这是由于发病时间、地区、患者机体反应性、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同一种疾病,所表现的证候不一,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疾病的发生,多种病因皆可导致,但最终以何种病因为主导发病,则又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如果要针对病因施治,具体发病因素不同,治法当然各异。例如:感冒,风、暑、溼、燥、寒皆可致病,然就时间而言,冬易伤寒,春易伤风,夏易伤暑,长夏易伤溼,秋易伤燥,暑又有暑热、暑溼之别,燥亦有温燥、凉燥之分;就地域而言,北方高山易伤寒,山谷盆地常多溼,南方平地最多热,西北高陵燥气盛;就体质而言,阳虚之体耐夏不耐冬,易伤风寒而不易犯燥热,阴虚之体耐冬不耐夏,易犯燥热而不易伤寒。因此,同是感冒,针对病因,治疗的方法就截然不同。 其次,疾病发生之后要发生传变,其传变也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在不同的时候就诊,其所处病理阶段不同,证候也就各异,因而治法不一。仍以感冒为例:同是外感风寒,若患者体质素热,则其病一开始就可能寒包火,并迅速入里化热;若患者素体寒盛,则其病一开始就可能直中少阴,并随时有阳脱之危。因此,其辨证施治也不相同。
核心提示:中医学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重视同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重视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中医本对于病的概念很模糊,主要在于证,所以当西医引进了病的概念后,一个病有不同的证,所以异治,两个不一样的病(西医概念的病),有相同的证,所以同治。中医对于证可是一证一治的哦。
同病异治:感冒一般分为两个证型,即风热犯卫和风寒束表。前者用辛凉解表法,后者用辛温解表法。 异病同治:脱肛和子宫脱垂属于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的某一病理阶段均可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候。
这是中医的辩证施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由于病因、病机以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言。例如同是外感,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就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区别,治疗时就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同是外感温热病,由于有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病程发展阶段,治疗时也就有解表、清气、清营、凉血等不同治法。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证,由于病因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情发展阶段(证候相同),而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而言。例如久痢,久泄,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虚性腹胀等,虽是不同的病证,但在病机上都属中气下陷,故均可采用补中益气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再如某些高血压病、哮喘、糖尿病、尿崩症、硬皮病、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炎等不同的疾病,均可出现肾虚证候,此时都可用补肾法治疗,属肾阳虚的宜温补肾阳,属肾阴虚的宜滋补肾阴。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都要求对病情作深入地具体分析,然后因病、因证不同制定相应的治 则
你们好有才
辩证与统一。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如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
同病异治就是相同的病采用的治疗方法不一样,这是中医治病的特色。比如说感冒,有人是风寒,有人是风热、还有人是气虚……,选择不同的方子治疗。
3000字的文献可以找到其它很多这类文献呀~免费查阅的你可以自己去看看汉斯的(中医学)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于主要矛盾的主要当面决定的,主要方面与必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