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园中葵me
1.脾气虚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证候分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注于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职,水湿下走大肠,故使泄泻,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脾气虚弱,故神疲肢倦;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脾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脾虚生湿,湿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也为脾气虚之征。治疗法则:补脾益气,除湿止泻。代表方:参苓白术散。方药:人参、白术、扁豆、茯苓、甘草、山药、连肉、桔梗、薏苡仁、砂仁。若肝旺乘脾者,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肾阳虚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五更泄泻,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证候分析:素体肾阳不足,经前、经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命火不温脾土,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故经行泄泻;肾阳虚不能温养外府,故腰膝酸软;肾阳虚阳气不布,故畏寒肢冷;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肾阳虚,湿浊下注冲任,故带多质稀;肾虚冲任不足,血失温化,故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薄,脉沉迟无力,也为肾阳虚衰之征。治疗法则:温阳补肾,健脾止泻。方药举例:健固汤(《傅青主女科》) 合四神丸(《证治准绳》) 。健固汤: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枣。方中巴戟、补骨脂温肾助阳;吴茱萸温中和胃;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止泻;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肉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全方使肾气温固,脾气健运,湿浊乃化,泄泻遂止。
DD大小姐
[概述] 1.定义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临床特点的疾病。 2.发病特点 [发病季节]夏秋之际为发病高峰。发生于深秋初冬之时的时疫性腹泻称为“秋季腹泻”。 [发病年龄]2岁以下小儿为高发年龄阶段。 [转归预后]绝大多数患儿可获痊愈;失治误治,调护失宜可转成变证或发生危象;亦可迁延不愈转化成疳。 [病因病机] 1.病因 (1) 外感六*冬春多为风寒入侵腹部,影响受纳运化,夏秋暑湿入侵,内应脾胃,热在阳明,湿渍大肠,而致协热下利,水泻不止。若热重于湿,可致暴注下迫。 (2) 内伤乳食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 脾胃虚弱是泄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又是产生危重变证的条件。脾胃虚弱有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本亏;有因后天调护失宜。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会反复发作,甚则脾病及肾迁延不愈致脾肾阳虚。 2.病机[湿热泻] [症状]暴注下迫,大便稀薄,或如水样,色黄恶臭,或夹粘液;伴纳食减少,时有腹痛,肢体倦怠,口渴,发热或不发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大乱乱小乱乱
四、湿
湿邪包括潮气和雾露之气,它的性质阴寒凝滞,能郁遏阳气,并阻碍人体气机的流畅。不但弥漫胸腔令人昏闷、呕恶,或浸润肌肉、经络、关节发生沉重、麻木、酸疼,还会停留内脏,生痰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和脾脏关系最为密切,凡湿邪内阻能使脾运不健,脾运不健亦能产生湿邪。同时,湿邪能和风、寒、暑邪结合成风湿、寒湿、暑湿等证;也能和不同性质的热邪相结合,成为缠绵难愈的湿热证。
治法,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既积成水并可攻逐。
(一)伤湿
【主证】
鼻塞、头胀如裹、胸闷、全身沉重倦怠、四肢关节烦疼或有低热、脉象浮濡、舌苔薄白或腻。
【辨】
伤湿亦属外感,与伤风感冒不同之点,在于发热不高或仅下午微热,头重觉胀,很少剧烈疼痛,缺少咳嗽等肺脏见证,多见肠胃方面的口黏、口淡、舌腻、食呆、胸膈痞满等证状。
【治法】
1.苦温辛散法。
2.疏风胜湿法。
【论】
治表湿当微汗,忌大发汗,否则湿不尽而阳气反伤,药取苦温辛散,方如神术散。湿恋经络,亦可用风药祛除,方如羌活胜湿汤。
【歌诀】
伤湿寒胀关节疼,苔腻微热闷沉重;
苦温辛散风胜湿,神术散表羌活胜。
【歌诀解释】
前两句,概括了伤湿的主证,证见鼻塞、头胀如裹、四肢关节烦疼、苔腻,或有低热、胸闷、全身沉重等。后一句,“神术”为神术散,“羌活”为羌活胜湿汤。
(二)停湿
【主证】
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口内黏淡、恶心呕吐、嗳气、腹满、大便濡泻、小溲短少、足肿、肢体困倦、口不渴、渴亦不能多饮且喜热饮、脉象濡缓、舌苔白滑浮腻。
【辨】
过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损伤脾阳,最易引起内湿,故多见肠胃功能迟钝及气机郁滞现象。临床证状以舌腻、口不作干、胸闷、泛恶、小便不利等最为多见,因为湿属阴邪,很少热证,倘见热证须留意是否湿热同病。
【治法】
1.芳香化湿法。
2.苦温燥湿法。
3.淡渗利湿法。
【论】
内湿轻者用芳香化之,方如不换金正气散;重者宜苦温燥之,如平胃散;燥之不去,可用渗利,使从小便排出,前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渗湿汤。
【歌诀】
停湿闷腻恶不利,不渴足肿泻嗳气;
芳化苦燥淡渗湿,不换平胃渗湿利。
【歌诀解释】
前两句,归纳了停湿的主证,证见胸脘痞闷、苔腻、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口不渴、足肿、大便濡泻、嗳气等。后一句,“不换”为不换金正气散,“平胃”为平胃散,“渗湿”为渗湿汤。
【兼证和治法】
1、风湿:见“风”纲。
2、寒湿:湿本阴邪,与寒邪极易结合,在经络为着痹疼痛;在内脏为胃脘痞痛,腹胀、泄泻等。治法不离温化,前者如除湿蠲痹饮,后者如生附除湿汤。
3、暑湿:伤暑夹湿,发于夏季,见“暑”纲。
4、湿热:湿邪和热邪合并发病,见“火”纲。
5、痰湿:积湿生痰,见“痰”纲。
(三)积水
【主证】
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或腹部独大、气喘、心悸、两胁疼痛、小便不利、脉象浮迟或弦紧或沉细。
【辨】
肿与胀类似,肿属于水,胀则属气。肿多先起于头面,或先起于足胫,然后全身皆肿;胀则以腹腔为主。水肿按之如糟囊,下陷不起,气胀叩之[插图]然。水肿皮薄明亮,气胀皮色不变。
【治法】
1.发汗消肿法。
2.分消行水法。
3.利气逐水法。
4.温运逐化法。
【论】
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腰以上肿宜发汗,方如麻杏苡甘汤;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如小分清饮。上下皆肿则发汗和利小便同用,《内经》称为开鬼门(指汗孔),洁净府(指膀胱),后人也叫上下分消。
腹内积水,实证当予逐化,方如舟车丸;阳虚者当温运,如真武汤。治腹水须健中,脾健则水自消;须宣上,肺畅则水自行;须补火,肾命旺则水自化。因为肺主气,肾命主火,脾主健运化湿,言气而三焦决渎在内,言肾命而膀胱气化亦包括在内了。
【歌诀】
积水面身肢腹肿,喘悸不利两胁痛;
发汗分消利气温,麻苡小分舟真用。
【歌诀解释】前两句,涵概了积水的主证,证见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腹部独大、气喘、心悸、小便不利、两胁疼痛等。后一句,“麻苡”为麻杏苡甘汤,“小分”为小分清饮,“舟为”舟车丸,“真”为真武汤。
总结:湿分为伤湿、停湿、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且湿性黏滞缠绵,又常与风、寒、暑等其他外邪相结成疾。大体而言,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
具体治法:
伤湿采用苦温辛散法、疏风胜湿法。
停湿采用芳香化湿法、苦温燥湿法。
积水采用发汗消肿法、分消行水法、利气逐水法、温运逐化法。
【方剂选要】
1、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
2、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
3、不换金正气散:藿香、半夏、厚朴、陈皮、苍术、甘草。
4、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5、渗湿汤:苍术、白术、茯苓、陈皮、泽泻、猪苓、甘草。
6、除湿蠲痹饮:苍术、白术、茯苓、羌活、泽泻、陈皮、甘草、姜汁、竹沥。
7、生附除湿汤:附子、苍术、白术、厚朴、木瓜。
8、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
9、小分清饮:茯苓、泽泻、猪苓、苡仁、枳壳、厚朴。
10、舟车丸:甘遂、大戟、芫花、大黄、轻粉、黑丑、青皮、陈皮、木香、槟榔。
11、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
【药物分类】
1、化湿:藿香、砂仁、苡仁、佛手、陈皮。
2、燥湿:苍术、半夏、厚朴、草果。
3、利湿:茯苓、猪苓、泽泻、防己、通草、车前子、大腹皮、冬瓜皮。
4、泻水:甘遂、芫花、大戟、黑丑、商陆。
5、风药祛湿:羌活、独活、防风、白芷。
摘自:谦斋医学文稿/秦伯未著;孙其新,孙丽那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阴阳的肇始先天八卦传说上古时,阴阳始于气象观测。伏羲氏坐在观象台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世,取象类比,发现了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伏羲
议论文写作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得分的高低,还关系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重视议论文写作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下是我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关于伤寒论三阴脏与二阳腑证治推论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面分析伤寒论六经辨证具体可以分为三阴脏与二阳腑和少阳经证。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本身也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特征。 为什么说是风邪呢?中医上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