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4

紫色的花瓶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未病学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浪费粮食的满福

已采纳

20世纪90年代,与目前时代的要求相吻合,久已沉寂的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呼吁建立新概念“未病学”的学者愈来愈多,尤其是日本未病学家有地滋建立“未病学”的呼声高。随着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进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WHO健康新概念的需要,“未病”与“未病防治”的理论、技术方法、实验内涵与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拓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人健康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对人类发病数量最大的未病人群开展“从源求本”的防治,赋予“治未病”思想强大的生命力。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为基础,加之现代科学的渗透和充实,未病学脱颖而出,并逐步走向成熟。90年代初,中国学者宋为民、罗金才从预防医学角度提出立论新颖、颇具特色、实用性强的论著《未病论》,杨力、马慰国博览古今中外,东西文化,集思广益编著了《中医疾病预测学》、《中国预测医学》,近年来祝恒琛等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未病学”的完整框架。1.目前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临床实践的深入开展,以及包括现代医学的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热潮的掀起,对未病理论的探讨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和新层次。例如,有些学者认为:“上工治未病”符合现代科学的微医学原理,微分原理在生物控制论中运用较多,其基本思想是从微小单元来把握事物,中医学历来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超前治疗意识,提前治疗的论述,与微分原理非常一致。也有的学者运用现代逻辑学和科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中医未病学的逻辑方法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为今后高层次的理论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1)杨力著《中医疾病预测学》是透过人体发出种种信息(潜病证、先露症、先兆征,如神志、性格、体表、九窍变化、排泄分泌物)分析判断可能发生的病理信息,并设法阻断它们的发展和切断可能开始的恶性循环,使疾病泯灭在发作之前。先兆征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关键。本著作疾病预测立足于疾病发生之前的潜病证阶段,开辟了未病学辩证论治的新领域,还着重早期阻截治疗,在预防医学和治疗医学上有积极的作用。(2)宋为民等编著的《未病论》是在系统整理研究传统中医预防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预防医学的阿“第三状态”的理论编著而成,初步应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理论和技术、全息生物学、时间生物学、隐序论等对传统中医未病学进一步阐发和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病层次论”、“发病阈值论”等新观点。(3)祝恒琛等学者的《未病学》充实了《未病论》及《疾病预测学》中的亚健康状态、中介论,遗传变异决定论,质量互变、阈值论,稳态控制论,潜显信息论,多系统层次论,宏观、黑箱模糊论,耗散结构论。尝试地提出发病趋势论,时空共律论,传变、转变、复变、突变、畸变、衰变的抗变论,微观显化论。引进相关学科的泛系综合论,自我调控优化健康工程论等。这样更使未病学理论系统化,及内涵进一步加深和完善。2.未病学基本概念:未病学是古老而新颖的课题,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新分支;是在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经过几千年,多少代医家努力继承与发扬,具备初步规模诊疗特色和理论体系并占领了一定实践领域的学科。近年来现代医学、生物科学、统计学、信息学、控制学等的应用,未病学的相关学科如遗传学、免疫学、人类学、体质学、生物化学、疾病预测学、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等的发展,数代人的努力使未病学理论体系、实验技术、诊治方法有了重大突破性进展,及在实践领域拓宽形成了独立体系,具备了形成未病学学科的条件。 未病主要指人体开始有了病理信息,直到形成“已病”之前各种状态。未病不是无病,更不是已病。《未病学》主要讨论重点是潜病证、前病证、传变证、衰证、变病证等未病态,也就是潜病(疾病潜伏期)、前病(疾病前驱期)、疾病的传变或转归恢复期的传变病证、衰老症(退性性病期等)、疾病伏邪(静止期)病机及显化方法和防治原则。 未病学研究的目的及方向是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乱、防变,养生防衰,健康保健,及优生优育等。总体希望是人人“长久健康”,无病而终,善其天年,保障人人健康,极乐安详,无医世界。强调有疾病先兆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重视疾病传变倾向的防治。

114 评论

旺泰纺织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中医治“未病”从哪些环节入手呢?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尽管对治“未病”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如下的认识却是其最基本的和最具共性的要素: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前者更为重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见地的论述,认为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调整睡眠,治疗失眠、多梦的处方,为早晨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摩擦脚心;调整呼吸和治疗肺痿的处方,是晨起深呼吸,拉长声音喊嗓子;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处方,是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上,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如此,则“骨正筋柔,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谈到治疗,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的方针。“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超前和科学的,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毋庸置疑,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已足可引起我们的借鉴: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203 评论

卉峰呢喃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的题目具有准确反映文章内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作用,同时也是检索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在确定论文标题的时候要注意论文标题的具体性、简洁性、特异性和可搜索性。那么一篇医学论文要怎么拟定标题呢?1、论文题目要有具体性。题目不具体是初学者撰写医学论文时常见的缺点,例如“矽肺的预防”,“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等等。2、论文题目要有简洁性。题目应简短、精练,言简意赅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删除一切可用可不用的字词,以突出主题。一般中文文题字数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多亦不超过30个字,英文以10个实词以内为宜,文题中间不用标点,题末不用句号;尽量少用“的研究”、“的探讨”、“的观察”等非特定词。题目太长就不鲜明简洁和引人注目。例如,《无偿献血者肝炎指标检测结果及不同性别与血型差异分析》,应改为:《无偿献血者肝炎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的分析》。非长不可时考虑用加副标题的办法来解决。副标题常常是将主要研究方案列出附在主标题之后,但必须用圆括号或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位于正标题之下,以区分于正标题。较大的题目则应分成若干分题。每个分题单独写一篇文章,且尽可能不设副标题。3、论文题目要确切而有特异性。指的是要求突出论文中特别有独创性、有特色的内容。文题应准确地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防止小题大作,名不符实。例1,《剖宫产资料统计分析》,该文仅涉及剖宫产时间的统计分析,其他资料如产妇的年龄、职业、新生儿性别等均未涉及,故应改为:《剖宫产时间统计分析》。例2,《鼻挫伤、烧伤等38例远期疗效分析》,文中述及的内容还有裂伤、撕脱伤、离断伤、挫伤、烧伤等,单列2种伤不全面,应改为:《鼻创伤38例远期疗效分析》。4、论文题目要有可检索性。题目应适应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需要,用词严谨规范,凡病名、解剖生理名词、治疗方法、检查方法等,不得用俗称、习惯用语或社时的旧名词,必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5、撰写论文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1)文题应避免使用非公用的缩略词语、符号、代号、公式等。外国人名、常见缩略语和符号(如CT、ATP、DNA、HBsAg等)可以使用,但不宜将其原形词同时列出,亦不必再写出中文全名。以外国人命名的综合征或体征,不必译成中文,不加“氏”字。(2)文题中的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但不包括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数字,如“十二指肠”不能写成“12指肠”,“三叉神经”不能写成“3叉神经”。(3)下列情况,应在文题的右上角加角注,并在首页下列出角号及加注内容。论文系某科研基金会资助的课题总结,加注“本文系某科研基金会资助”;论文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报告,加注“本文曾在某年某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系在进修或学习时的工作总结,加注“本文系在某院进修期完成”。

251 评论

夜雨初晴999

肺癌肿瘤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乳腺增生病肝郁血瘀证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慢性肾脏病继发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要素的分析 《内经》耳鼻咽喉科学理论探析及临床 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三维正脊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 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EGFR与

16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医未病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

    大V呀大V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医治未病的论文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

    海豹糯米糍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医治未病学论文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治未病” 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

    小韵子3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医未病学论文

    20世纪90年代,与目前时代的要求相吻合,久已沉寂的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呼吁建立新概念“未病学”的学者愈来愈多,尤其是日本未病学家有地

    紫色的花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医未病论文

    智者的眼光不仅要能看到当下,更要能洞悉未来。 《黄帝内经》中有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古人箴言如炬。凡成大事、创大业者,未尝不是拥有深远的目光

    单眼皮姐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