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8

平亮装潢小余
首页 > 医学论文 > 治未病的内涵及原则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远离的兔子

已采纳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不断蔓延。世界银行针对中国慢性病做的调查数据称,在今后的20年,4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长三倍......

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核心内容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患于未然。中医有一种理念叫做“治未病”,其意义在于未病先防,疾病防变,病后防复,意思就是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先进行预防,得病后防止发生病变,在治疗好疾病后防止复发。

治未病,就是针对健康、亚健康人群、疾病初愈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运用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辨证等方法,了解您的体质状况,根据医学体检结果,针对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生活习惯,排查危害健康的因素,为您量身订制全面、深入的健康调养计划,指导您的利用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及中草药等健康干预措施,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少生病、不生病,纵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真正的实现未病先防。

“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中医最高境界是“治未病”,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强调自愈能力。

如何未病先防,中医提出“天人相应”的医学观点,因时、因地、因人地进行针对性治疗,运用中药、膏方、灸法等中医综合疗法调理各种亚健康状态。

事物会经历从无到有的阶段,疾病也是一样的,既然知道疾病的发展趋势,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治未病的意义

1、逐渐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无论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或欲病施治、防微杜渐,还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及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其核心是无病早防,欲病早治。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逐渐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2、敦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医学的发展而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注意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待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着“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

而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生活习惯使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代谢紊乱等现代病种已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

以自我保健为中心的养生法则告诉我们: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是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可以说“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3、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国民健康对社会的意义,不仅是提供发展基础、健康问题的解决,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单个患者,可以通过提高健康水平,增加一个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限与数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

141 评论

静夜玄霜

这类患者有明显的症状,但通过器械或生化检查不能得出阳性的结果,要通过中医传统疗法调理 。

263 评论

豆哥豆爷

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体在健康无病之时,就要加强养生保健,并注意及时回避病气的侵害,主动地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第二层含义是指人体即将要发生疾病之时,类似于现代所称的亚健康状态,就要及早预见将要发生的疾病,采取有效措施以阻止疾病的发生;第三层含义是指疾病已经发生,要特别注意预先察知疾病发展的趋向,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疾病的深入发展,这时候的治未病主要是指“先安未病之地”,防止疾病进—步加重,同时采取措施促使疾病及早康复,使身体尽量恢复未病的状态。由此看来,治未病看似简单,但包含了中医学丰富的预防学、养生保健学和康复学的思想和理论,直至今天仍不失其光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人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预防瘟疫,冬至开始服用膏方以补益身体,冬至灸足三里以强健身体等。

313 评论

酸奶娃儿

“治未病”已成为我们当今谈论 健康 的主导话题。当我们翻开“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医的论著时,我们不难发现“治未病”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治病必求于本”,探讨“治未病”的理念,普及“治未病”知识,对于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中医药学,发扬广大中医药文化,提高我国人民 健康 水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当今我们论述最多的就是“治未病”与 健康 、亚 健康 的关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 健康 的定义是:“ 健康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 社会 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相对于这个 健康 的定义,提出了亚 健康 状态的定义:“亚 健康 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 健康 的状态,是介于 健康 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而“治未病”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未病先防”,就是 养生 、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一阶段主要是“ 养生 与调理”的关系。“ 养生 ”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 养生 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 健康 的,即“未病”。 根据体质的不同,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为第一要素,如:脏腑功能衰退,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气血虚衰,机体失于濡养,故生理机能低下,机体生化不及,精乏气少,则脏腑功能易损:或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人体,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虚损尤以肾、脾改变最为突出。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健脾补肾就成为重要手段。“治未病”与“既病防变” 目前,“治未病”的理念对于“既病防变”而言,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变途径,采取有效手段阻止其进一步演变、传变,以防加重病情,即第二层意思就是“既病防变”。 “既病”又有“欲病”之分,所谓“欲病”之状,即疾病的潜伏期即将过去之状态,病发在即。在疾病早期症,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清代叶天士治疗温病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可有效控制温病转归,是未雨绸缪之举。“先安”是对阴虚体质患者的阴液保护,顾护了温病阴液耗伤之虑,以防传变之兆,应有先安之举。叶天士关于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以及病位变化的阐述,使我们看到“治未病”理念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我们对温病的救治水平。“治未病”与“病后康复” 康复是对病后的一个调理,即第三层意思就是“病后康复”,意在治疗上要做到善始善终。“愈后未病态”是病后康复的主要指症,病后调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其死灰复燃。当疾病初愈后,正气还未完全恢复,此时,要采取适合患者的调养方法,促进机体康复。 对于我们常见的急性病病后的康复调理相对会容易一些、好一些;而对一些慢性疾病要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也就是说在病理已形成的初期阶段,如冠心病的缓解期,脑血管病的形成期,糖尿病已形成后的预防并发症期等等,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调整(扶正祛邪、培固元气),对于控制其再度发作却是非常重要的。 回归自然,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中医药学的“治未病”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文化之中,突出了治在“病先”的主题,体现了“知常达变,知变先防”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体现了医学领域“防胜于治”思想理念。这是一种积极与疾病作斗争的思维、思路的 探索 ;这是一种人们对自然规律的 探索 ,是指导中医临床的一个系统思维方式。其实,中医经典理论中之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体现了中医学一贯主张的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疗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应该通晓 养生 之道,摄生之理,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 健康 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和杜绝疾病发生的机会,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等主张,这实际上是要人们遵守 养生 之道,而这些又都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这比疾病发生之后而施行的治疗要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而在疾病发生之后,是有一定的传变和发展规律的,一个好的医生还要熟悉和掌握这些规律,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的传变和发展,促使其发生良性逆转。如《金匮》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内经》所言:“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段话强调医生要重视早期治疗,并注意防止疾病向内脏传变,一般病在体表,容易治愈;病邪伤及筋脉和六腑也还可治;若侵及五脏时,病势就严重了,治愈率也就低了。在中医学发展的 历史 进程中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如扁鹊对齐桓公和虢太子之治就形象地证明了疾病发生后由表及里、由腑入脏、由浅及深、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及治疗难易和结果的不同,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中医一贯主张的摄养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而这也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全部科学内涵。对于治未病而言,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其实中医不仅仅可以“治未病”,更可以“治已病”。中医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治已病,诚如朱丹溪所言:“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所谓中医治未病,主要指两点,一是遵循中医 养生 之道,二是对疾病进行及时、积极、正确的治疗,及时是为早治,早治胜于晚治;积极是为主动,主动胜似被动;正确是指避免失误,只有如此才会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完成这两点,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算大致完成了。

96 评论

慧紫愿吉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一、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二、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三、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治未病理念意义

为国民的健康护航

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而对于传染病,通过打断传染必须的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导人们远离疾病。

降低医疗费用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怎样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

346 评论

相关问答

  • 医学论文取名规则及原则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不难的,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学长介绍的雅文网,写的《HGF基因治疗和预防病理性瘢痕的实验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很快就通过了低强度复合振动联合阿仑膦

    楼兰芥末姑娘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牛羊病治疗及防治原则论文

    一、症状类型 1.持续不退的发烧 奶牛持续数日高烧不退,体温日差在1℃以内的高热,称之为稽留热。多见于牛瘤、大叶性肺炎、牛副伤寒和牛败血症等。 2.呼吸

    Jacksperol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艾滋病的防治原则论文

    .文艾防艾论坛 可以领公益试纸.

    是芬妮呀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内科学治疗原则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的状况,分析患者的感染因素和感染特点,并提出一些控制的 措施 和 方法 ;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

    贪吃的大吃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治未病的内经论文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

    家具加工批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