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8

苏苏湖光山色
首页 > 医学论文 > 亚太眼科医学杂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ochacco要加油

已采纳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指导教师。曾留学日本。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七、八届副主任委员,第九届候任主任委员,第十届主任委员,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亚太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副主席,亚太眼科学会理事会理事,亚太眼科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亚专业代表,国际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筹委会专家,亚太眼科杂志副主编。世界眼科联盟(ICO)理事会理事、中国代表。2010年6月当选国际眼科学科学院(AOI)院士。担任天津医学会常委、天津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副总编辑。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天津市眼科医院院长、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院长,任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先后评为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曾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自1970年至今,先后师从著名眼科专家赫雨时和刘家琦教授。42年来一直活跃在眼科临床、教学、科研、防盲和管理一线。在斜视与小儿眼科领域有深刻造诣,特别是在复杂斜视、眼球震颤、垂直斜视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展了很多开创性工作。为推动我国眼科学、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的发展和视光学高等教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为促进中美两国视光学教育、斜视与小儿眼科专科医师培训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眼科学和视光学高等教育改革作了大量基础性,前瞻性工作,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培养了48名眼科学博士和一批眼科学硕士。在斜视发病机制、弱视发病机制和遗传眼病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

237 评论

海洋嗨阳

1、关于研究者的定义不是很明确,通常认为就是专心某一个学科多年研究做出很大成果的学者之类的,教师,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只要在这个学科方面有很多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省级或者国家级乃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署名论文都可以成为研究者。并不意味着必须每天朝九晚五到办公室或者实验室两耳不闻窗外事才能做研究者,当然在高校或者研究院的教授专家的确是每天那样上班,普通学校的老师也是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有研究成果发表的。2、教育类国家级期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博览群书》、《基础教育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建筑类国家级期刊《中华建设》、《工程建设与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城市建设》、《建筑遗产》、《铁道建筑技术》。医学类国家级期刊《中国实用医药》、《健康大视野》、《中国临床研究》、《临床医学工程》、《当代医学》、《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医疗前沿》、《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卫生产业》、《中外医疗》、《中国保健营养》、《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华眼科医学杂志》、《亚太传统医药》、《中国医学创新》。生物技术类国家级期刊《生物技术世界》经济类国家级期刊《中国经贸导刊》、《中国经贸》、《现代商业》、《中国集体经济》、《海峡科技与产业》、《财经界》、《商场现代化》、《中国商贸》、《中国连锁》、《中国外资》、《房地产导刊》、《中国科技投资》、《科技创业家》、《经济视野》、《消费导刊》。等等等,很多。

105 评论

狂睡不醒

作者:林顺潮医生、梁晓莹博士

本文由【眼界】特约林顺潮教授授权发布

现时科技日新月异,「手机」和「计算机」被巧妙地整合成「智能手机」,为世界带来一场革新,受到全球范围热烈追捧。

智能手机自 2007 年开始流行,各种机型更新迭次,现今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大街上、地铁里、餐厅内随处可见大家机不离手的使用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确实为现代人生活带来不少便利,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藉助一个小小手机了解天下事,享受各种乐趣,但福祸相依,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也引发不少问题,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现已初露端倪,近年亦逐渐成为社会公共卫生的关注热点。

过度使用手机引发的问题中,眼部问题尤其突出。眼睛作为主要接收信息的器官,每天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因此而致的眼睛伤害越来越凸显,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当使用手机可致眼疾

在 2014 年进行的一次针对学生及普通民众的调查显示,近半受访者平均每天盯着屏幕的时间超过 6 小时,他们中有 67%在长时间使用手机后出现眼部不适。

大部分人表示在没手机的情况下,会变得焦虑不安,七成受访者无法忍受一天没有手机。

而另一项面向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的学生拥有手机,而且手机使用者年龄趋于低龄化。不少学龄前儿童是手机频繁使用者。

一项国外调查发现,25 岁以下人群中有 43%的人如果不能随时在他们希望的时间查看手机,就会怒火中烧,或是变得抓狂。

调查同时发现,25 岁以下人群有 55%的人在使智能手机和计算机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看屏幕导致他们的眼部出现不适,例如干眼症和视疲劳等。

更有甚者,在不当使用手机后出现短暂性失明,近年不乏相关报道。其中《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 2016 年报道了两例因使用智能手机而导致短暂性失明的病例。

文中两位患者(一位 22 岁女性和一位 40 岁女性)在黑暗的房间内侧卧浏览智能手机,其中一个眼睛出现复发性短暂失明。

眼睛作为接收信息的主要器官,长期暴露在智能手机的屏幕前,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引致的眼部问题,已不容忽视。

致疾成因探讨,呼吁引起重视

因过度使用手机引起的问题包括:

1. 视疲劳

2. 干眼症

3. 引发青少年近视出现和加深

4. 可致短暂性失明

除之前提到的报道外,2017 年最新在国际著名杂志《神经病学》中也有新的病例。

智能手机的屏幕更小、浏览距离更近、屏幕图文对比图相对印刷件较低,而且手机屏幕光线强,由手机发射的光线未经充分散射就直接进入眼睛。

如果直视手机时间过长,强光将可能引发眼睛疲劳。出现包括一些眼睛局部和全身的不适,如眼周痛感或酸胀感,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眼皮沉重,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眼红、眼睛灼热感、流泪水、怕光、头痛、颈痛,重影等。

而长时间过度用眼、长期近距离学习、阅读姿势不良、手机屏幕亮度不合适、周围环境光线太暗或太亮等都是可能引起视疲劳的原因。

使用手机还需注意周围环境的光暗,室外使用手机时,手机本身光源需要强些,到室内/较暗环境时,手机光源便需要稍作调整,避免过强光线直接进入眼睛,避免发生潜在的黄斑损伤。

此外,目前计算机、电视、手机等众多电子产品的屏幕多属 LED照明。而LED在使用时光源时理论上会产生较多蓝光,若长期及过量使用可能引起眼睛损伤,有见及此,LED 光源所产生的有害光线是否对于眼健康影响目前正备受关注。

虽然有关 LED 光源伤眼的争议,目前仍难以做出定论,但应该引起关注,同时应作出密切的监测,使用者不需过分担心,亦不应对此轻视。

不少人长期聚精会神使用手机,以致眨眼次数减少甚至忘记眨眼,令眼睛表面长期得不到泪水的滋润,导致干眼问题,干眼严重时还可出现角膜表皮破损,引起视物模糊、眼痛、眼红、流泪、怕光等症状。

现时青少年使用手机越来越多,由此也引出相关的近视发生或者近视加深问题。青少年眼球正处于发育时期,相对阅读距离较成人更短(幼儿手臂短)若在此时期长期近距离浏览手机,可使得眼睛的发育出现问题,发生近视或者使得原有的近视加深。另外,过近距离可增加光缐对黄斑产生损伤。

因此年龄低于 3 岁的儿童,不建议使用手机。因为低龄儿童正处于眼球发育关键期,若过多使用手机,日后发展为高度近视(即近视度数超过六百度),则会影响眼球结构,增加患上致盲性并发症的机会。

有调查估计现时中国的近视患者已经占人口总数超过 50%,当中超过 5%是高度近视患者。更让人担忧的是,高度近视患者,包括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数量还在持续增加,预计到 2050 年,高度近视将超过 10%。近视人数增加及趋于低龄化,加重近视防治压力,需要得到更多社会关注及投入。

谨记护眼常识,善用智能手机

虽然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问题,但我们亦不必畏之如洪水猛兽。

科技始于人性,只要善加利用智能手机,减低其可能带来的伤害,日常生活中大家应掌握护眼常识,并加以实践,智能手机便能发挥其应有角色,大家便能尽享科技带来的乐趣。

使用手机时五大护眼守则

(1) 眼睛与手机距离最少 40 厘米

浏览手机距离越近,对眼睛负荷越大,越容易引起视疲劳;强光进入眼睛产生黄斑伤害机会也越大。眼睛应与手机保持最少 40 厘米。

(2) 不要在黑暗中看手机

在黑暗中侧卧看手机可引起短暂失明。另外,在黑暗中,眼睛瞳孔放大,增加光线进入眼睛和对黄班损害的机会。

(3) 手机屏幕亮度调到最低

手机屏幕亮度越高,对黄班损害的机会越大。所以,把手机屏幕亮度尽量调低,但仍然保持看得清楚和舒适为最隹。另外,从室外走进室内时,记紧要调整手机屏幕光源强度。

(4) 给眼睛看远处定期小休

定期小休,看远处比闭目养神好!近距离用眼持续 10 分钟,应让眼睛望 3 米或以外的远景 10 秒钟;每近距离用眼 1 小时,让眼睛最小休息 1 分钟。减少因长时间使用手机引至的视疲劳;非必要时,也尽量不用手机。

(5) 多眨眼睛,减少干眼情况

定神用眼看手机,眼睛睁得较大,泪水挥犮较多,容易导致干眼情况,注意多眨眼睛,可保持眼睛湿润。若患上干眼症,需要及时治疗,以缓解症状。

现代人生活紧张,工作繁重,近年视疲劳、干眼症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低龄化的趋势。虽然视疲劳多不致严重影响视力,但若不注意,会令眼睛十分不适,甚至可能导致青少年近视发生或度数加深,有些时候视疲劳也是一些眼疾的表现,因此这一问题亦是不容忽视。而这个问题的治疗并不复杂,只要平时注意正确护眼,视疲劳及干眼的症状多可“不药而愈”。

智能手机在提高经济收益、收集公共数据、实现全球化等多个方面带来益处,作为高科技发展的新媒介,手机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有利补充。

然而,社会在面对每一项开创性技术带来进步同时也需要有准备面对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智能手机也不例外。

人类创造的手机新文化和新科技渐渐暴露出问题和缺陷,甚至对人们形成约束。所幸我们已经发现并认识到这些问题,也针对这些智能手机带来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初步方案。

相信国家乃至全球在对问题和缺陷不断修正改进的过程中,将推进人类优秀文化不断向前的发展。

总体而言,预防胜于治疗。手机使用者应充分了解智能手机对眼睛所存在的损害风险以及护眼知识的普及对预防智能手机对眼睛的损害至关重要。透过学校及公众科普教育和宣传,做到预防胜于治疗,减少不当手机使用,避免造成眼睛损害。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7

版权所有

说明:APJO 拥有本页的版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商业用途。本页或会载有由第三者提供的资料或连接至外界网站。这不构成 APJO 与第三者的任何合作或联系。本页所提供的资料只供参考。APJO 可能会会随时修改本页的内容。因使用、误用或依据此页的资讯而导致的损失或破坏,APJO 概不承担任何法律、义务或责任。

林顺潮教授: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亚太眼科学会前任主席、世界青光眼学会理事会理事、亚太眼科医学杂志总编辑、国际矫视手术学会国际委员、亚太视网膜黄斑学会秘书长、亮睛工程慈善基金创会主席

93 评论

实创13720050898

现有的医学理论和技术还不足以完美治疗飞蚊症。这里就不多展开了,反正目前对于飞蚊症医学上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2、生理性飞蚊症和病理性飞蚊症的区别。绝大部分的飞蚊症都是生理性的,对生活工作的影响比较小。至于病理性的,我同意这对病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困扰。此外,由于目前确实对飞蚊症没有太好的办法,患者只能在接受现实的情况下接受一些心理辅导,以避免因为长期飞蚊症困扰带来的心理方面的变化进而更加影响生活。简单打个比方,有个人的了不治之症,那在现有医学技术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医生肯定会建议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面对。有些医生朋友可能说的比较直比较简单,就直接建议去看心理医生。其实这并不是歧视或者讽刺患者有心理疾病,却正是对患者的关心。也希望部分飞蚊症患者能够理性的、积极的面对现实,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快乐。

358 评论

相关问答

  • 亚太医学期刊杂志

    asian pac j cancer prev是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 APJCP的NLM缩写

    云飞扬了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亚太生物医学杂志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cynthia20056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亚太中医学杂志

    《大健康》《健康管理》还可以,都是省级维普。

    白色七巧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亚太临床医学杂志

    医学期刊主要看你发表医学那一方面的吧,看你写什么样的题材,还有一个是看你写的水平如何。写作水平没问题的话,投稿期刊基本上是可以的了你若不知道怎样投稿,且对这方面

    阳光小暖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亚太医学杂志

    asian pac j cancer prev是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 APJCP的NLM缩写

    竹径通幽处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