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5

美眉要加油
首页 > 学术论文 > 认知心理研究热点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沙沙小小囡

已采纳

1.意识状态与创造2.音乐与创造3.多样化经验与创造4.创造性的性别助长效应5.创造欲望(动机)与创造6.运动与创造7. 娱乐与创造8. 阅读方式与创造9.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特征的影响研究10.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1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12.“偏科”形成的学习心理机制与辅导策略研究13.心理教育促进德育的策略研究

239 评论

Nicole20041414

《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摘要: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能对自身的发展和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教授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因此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尤为重要,如何修炼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是我们所有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心理素养

前些日和女儿在家,宝贝女儿拿着她母亲给她推荐的书在沙发上看书,由于刚刚六岁,还有一些字不认识,不时地问笔者这个父亲――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难得的假期可以陪伴她,笔者没有打开电视怕打破这份自然。于是从书房里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作者是邹斌先生,书名为《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于是乎父女二人跟书本较上了劲。女儿秋后就小学一年级了,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一位母亲或父亲,可能他们身上有更多的爱和欣赏。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能对自身的发展和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教授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前不久,海南一小学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事件在新闻媒体上炒得沸沸洋洋,笔者想作为一名教师怎么可以做出如此下流的行径来(校长也是从普通教师提拔出来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百科首页解释到: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

中国全民健康网负责人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健康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外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性格品质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开朗的性格,自我悦纳,坦荡的胸怀;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的性格,轻松愉悦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善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具备比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心理状态要稳定。还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研究数据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会直接受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只有教师的心理充满阳光,积极向上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也进而会让学生的心情如沐春风,阳光灿烂。而教师如果自身的情绪很紧张烦躁忧郁,就会在教室里形成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不安,如坐针毡的感觉。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应的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和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如何提高教师情绪调控的心理素养,笔者认为:第一,要有平常心,理性地看待一切。第二,要有责任心,体验教育中的乐趣。第三,要有敬业心,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笔者认为要提升教师人格塑造的心理素养,有爱心爱学生的教师最快乐。我们把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对待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教学效果的态度体验称为教学情绪。研究证实,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就在于对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进行判断和评估,从而会产生否定或者肯定的情绪(积极抑或消极的情绪)。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心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性的。好的心境能够带来积极的记忆和联想。那些不高的心境则会令认知变得消极。

认知心理学家鲍威尔运用心境的不同揭示方式研究相对更抽象的加工模型,他发现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刺激在编码中更为突出,并在编码中得到更好的组织并且心境能够成为回忆的因素。当特定的心境重复出现在回忆中,材料在这样的心境下也变得更加容易回忆。这些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作出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判断并记住与心境和谐一致的材料。最后以与心境相一致的方式采取行为。通常学生会从教师对于自己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从而也会催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发自己的进取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好学生,以及上进、诚实、守信的人,那就从现在开始相信他(她)就是这样的人。作为教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健康不仅仅是人的躯体不产生疾病和缺陷,并且还应当在生理和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处于十分完好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笔者想前面提到的那位校长应该不是健康的人。

戴尔・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哭,它也会对着你哭,如果你对着它笑,那么它也就会对着你笑。”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以灰色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只能看到灰色的处境。让我们换一个新的角度,换一种不同的的心态,那么眼睛看到的世界也就会完全焕然一新。非常感谢邹斌先生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学习、认清自我,引导我们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机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参考文献:

[1]邹斌.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M].吉林出版社,2012.

336 评论

娜是阵疯

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石——试论传统文化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根植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流淌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它的精华,光耀华夏,远播世界。今天,我们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探讨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与作用,对于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启发全体社会力量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实质及外延。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等客观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沉积。它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广泛的外延,它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沉积已经深深的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就其实质内涵而言,总体上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推崇仁爱原则,倡导厚德载物与人际和谐。(三)重视人生观,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及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法则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传统文化,毫不疑问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生活情形的反映。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既然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时代演进的记录,那么,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便是传统文化具有的基本特征。从中华传统文化生成与演进的自然环境看,它显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立发展与继承的格局与走向。反映着中国传统文明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基础,涵盖了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农业文明历程。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综合,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传统文化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是激励民族成员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共同努力的内在动力,是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根本因素,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力量,以一种观念形态存在(感情、理想、价值观)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 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要素看,它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传统文化本质为组成要件,并在形成过程中相互糅合,相互贯通,相互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实质,决定了它本身具有的凝聚人心、团结协作、刚毅奋进、厚德载物、爱国爱家、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基本精神。并包含了传统伦理观中的忠、仁、智、良、义、信、礼、俭、勇等基本要素,而这些恰恰是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石与基因。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现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是精神与文化的结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作用,它制约民族精神的走向与发展,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同时,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巩固,又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民族成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品格和风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作用不可估量。而蕴涵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越深邃,民族精神则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辨证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进行传统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忧后乐”“为民请命”的博大胸怀等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商品社会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从而重新树立起民族文化的旗帜,以激发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汉文化中的重德崇仁思想,在成就多民族国家的连续统一,熔铸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引导各族把一时的相互冲突、战争化解为长远的和平与融通,起到了巨大的民族团结和凝聚作用。 (二),中华民族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精神支撑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似一条银线,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绪一线贯穿。传统文化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精忠报国”“轻利忘义”“舍生取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重要内容一直激励着我们为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而奋斗牺牲,爱国主义的内容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所在,它使民族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高涨,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在一次次前仆后继、英勇搏杀中,传统文化对中华健儿的精神支撑作用得以彰显,我们看到了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威力。 (三)传统文化是强国富民的推动因素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点,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都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孔孟思想体系中的“礼”“仁”成分,儒家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和为贵”“大同”等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同样离不开本民族传统文化,只有把现代化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现在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传统文化中的勇于创新、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等成分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传统文化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抑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强调个人主义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否定“一己私利”, 赞扬和肯定“以公忘私”“天下之利”“先义后利”“义以为上”等思想,这些思想的价值取向,对于增强全民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346 评论

小玩子2603

建议你去看下心理学这样的期刊~多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样的期刊里面的文献论题~可以好好学习参考下吧

210 评论

相关问答

  • 心理语言研究热点论文

    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等内容。下面是我给

    无敌小天兵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简述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论文

    认知讲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加工,有个公式S-O-R,S是事件,O是认知加工,R行为反应。

    小丸子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认知心理研究热点论文

    1.意识状态与创造2.音乐与创造3.多样化经验与创造4.创造性的性别助长效应5.创造欲望(动机)与创造6.运动与创造7. 娱乐与创造8. 阅读方式与创造9.家庭

    美眉要加油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国外心理认知研究现状论文

    科学心理学从诞生到现在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其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有待于未来的心理学家们去开拓。直到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使心

    代号为喵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认知心理学研究论文摘要怎么写

    有看过这类的范文吧?像(心理学进展)啥的,根据别人写的,你自己总结下别人的经验

    Iceberg2013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