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2

小小小雨桐
首页 > 学术论文 > 对汉语是的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还有谁没吃

已采纳

现代汉语课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和新闻采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苏培成先生在其文章中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使用规范的语言、高尚的语言进行交际,就是语言残疾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将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现代汉语课程自身的工具性和理论性,使得这门课一直以来不为高职学生所喜欢,教学效果欠佳。虽然,笔者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时间不长,却深感有必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背景下,重新探讨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诸多问题。现将一些思考与实践就教于同人,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更新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也就决定了现代汉语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工具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驾驭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高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成为我们实施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实践中,笔者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种。 1.社会用字调查。学习了“现代汉字”一章后,笔者建议学生到公共场所开展“社会用字状况”的调查。调查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运用已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整理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 2.学做文字编辑。目前,许多报刊、书籍错字频频出现,语病百出。笔者平时十分注重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有选择地打印出来,让学生学当文字编辑,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文字校对、病句修改、语言润色等。对此,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现代汉语这门课还真管用,以后要是到新闻广播行业工作,现在学的可派上用场了。”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朗诵、话剧表演等。在指导开展这类语言实践活动时,笔者强调要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努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理论不是无用的,而是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4.进行融会贯通的考试。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试手段上,为避免背笔记、考笔记现象的出现,试题设计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以及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促使学生在复习时真正做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它,并在初、高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因此,大学阶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应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零碎的、不完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性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延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能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的实用性,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为有志于此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比如,关于现代汉语词类,学生依据语感和中学阶段所学的汉语知识,已大致了解汉语有多少种词类,然而对于什么是词、词类划分究竟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怎样辨别各个具体词的词性、词类划分与词性辨别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往往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就有必要先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对汉语的词及词类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进而把汉语词类问题怎样与中文处理的自动分词发生关系、研究后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现代汉语与当今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

216 评论

八旗子弟搓天下

汉语谚语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来对汉语谚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涉及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研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关键词 汉语谚语 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它用通俗、简练的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含义深刻。谚语概括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经验和客观真理,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教益。汉语熟语数量极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极富有民族特色,所以,相关学者越来越重视汉语谚语的研究。本文基于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汉语谚语做一个综述,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一、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钱玉莲在《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中提到了汉语谚语的性质,并对谚语的内容作了归纳总结,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除了谚语的性质和内容,书中还提到了谚语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作者在书中对汉语谚语做了总的概括,有利于后人在研究谚语时寻求理论依据。

在由浙江省温州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上,付乔的《浅析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一文,从编写谚语辞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谚语语目中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大会中,史素芬的《谈谚语的变异问题》通过大量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对人们理解谚语的含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兵的《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研究》一文,主要从数量、内容、来源、形式上对汉语谚语的民族特色做了研究,作者指出在数目庞大的汉语熟语体系中,谚语占着很大的分量。

该文指出汉语谚语大都是来源于民族语言的历史遗存,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汉语谚语作出总结,说明谚语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

付平平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中介绍了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作者提出之前人们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一般都是关于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很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去解读汉语谚语,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这又开拓了汉语谚语研究的新空间。

刘微微、刘洪泉的《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和王岩在《汉语熟语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框架》都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汉语谚语,主要阐述了汉语谚语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分析透视谚语中所蕴涵的文化,这些后者在研究汉语谚语的时候都是可以借鉴的。

王鸿雁在《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中研究分析出了谚语在性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按学术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即是“词的等价物”,指出谚语具有不同于一般词语的外显特征,同时又讲到了汉语谚语的功能。他的研究还分析出了谚语的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和复句形式,以及汉语谚语的省略形式,这体现了谚语的口语风格,形式上实现了谚语简约的价值。

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研究谚语对比的学者也比较多,在众多的研究中,英汉对比占大多数,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汉英谚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近几年来,学者的主要成果是分析两者的异同,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求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刘微微、刘洪泉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和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点。文中介绍了汉语谚语英译的四种方法: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直译、转换汉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借用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强调谚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

林安洪、姜诚指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稳定性、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及宗教方面,揭示出汉语谚语比英语谚语固性定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沈奇在《论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方法》中通过对比提出了汉英谚语互译的几种方法: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直译”与“意译”。

杜金有指出谚语是语言文化世界里的奇葩,在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文章从谚语的来源和修辞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谚语的异同,揭示出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谚语来源或衍生于外来语。周玉亮在《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中指出汉语谚语和俗语的关系,分别从主要来源、句法特点和语体特点等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讨论了英汉谚语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对应、半对应与不对应情况,并且提出了文学作品中谚语翻译的主要原则,体现了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现实意义,即它对翻译活动的借鉴作用。同时作者还指出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仅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或论文集当中,专论性著作尚未问世,与英汉成语(或习语)对比研究相比显得尤为滞后。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待后者的研究。

薄鲜娥、冯建民、许丽红、高小燕、王清宁等学者也从汉英谚语对比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的,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还有一些学者,如张宜波(《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孙永红(《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周昆翔(《从概念隐喻看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异同》)等,从带有动植物词语等词语的谚语入手,对汉英谚语做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文化差异。

三、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汉语热的逐流,一些学者开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试图从中找出汉语谚语教学的好方法。

赵现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中揭示出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谚语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自己的汉语说得更加地道。同时作者提出了谚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如教学应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谚语,语交际实践中学习和训练谚语等,笔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借鉴和注意的。

林安洪、姜诚在《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把民族谚语的差异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的涵养,笔者的方法在对外汉语谚语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王振来的《熟语的文化附加义》指出初级留学生和谚语接触较少,中高级阶段与谚语的接触逐渐增多,留学生学习谚语难在文化附加义上。笔者就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难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谚语,就要了解谚语的文化附加义,正确使用谚语。笔者的见解对对外汉语谚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

四、结语

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谚语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发现谚语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门研究汉语谚语的论著还不多,很多都是随着汉语熟语的研究出现的,而且研究都是从大的方面入手,还不够细化。谚语的对比研究成果虽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汉英对比,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谚语对比的很少,而且很粗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起步比较晚,虽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谚语找到了一些谚语教学的方法,也行之有效,但是不够系统化,比如说对外汉语教材中该选择什么样的谚语,专门的谚语教材如何编撰等问题涉及的很少。总之,汉语谚语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无论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切入点,这些都有待学者们去研究.

202 评论

相关问答

  •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

    冰可乐2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对外汉语研究生论文题目

    可选题是在太多了,建议和导师沟通选择为好。比如说选题:构词法与对外汉语合成词教学对外汉语基本词汇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汉语轻声研究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等等等等

    沸腾的苦丁茶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英文

    英汉语言对比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与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

    冬日恋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对汉语是的研究论文

    现代汉语课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和新闻采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苏培成先生在其文章中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使用规范的语言、高尚的语言进行交际,就是语言残疾人。这样的人,在

    小小小雨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英汉谚语对比研究论文摘要

    (英语系毕业论文)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 摘 要本文从谚语文化角度着手,分析谚语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尝试研究在谚语的英汉翻

    熊吃吃哒掌门猫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