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rBella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的 个性化 与 社会化 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开展的全新框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 总结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 文章 ,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 报告 ,其中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 措施 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 体育运动 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 教学 方法 ,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__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 文化 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 社会实践 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 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 毕业 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范文相关文章:
1. 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格式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多多吃多多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习者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摘要: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并为此作了许多工作,但也存在一定偏差。本文就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科教学的不合理现象,以语文教学为例,从教师和教材两方面,探讨怎样才能把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全面的贯彻实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 教师 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随着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主要方面。这种健康教育和教学实际的脱离,往往事倍功半,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以语文教学为例,以点带面,去探讨一下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合理地得以贯彻实施。
要实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一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工具:语文教材。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一.把好教师的心理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仅从这一点来说,语文教师和其它学科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一样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对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甚至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是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职业枯竭感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违背心理健康要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侮辱甚至殴打或体罚学生之类的事件屡见不鲜。至于无视学生的感情或需要,办事不公平,当学生有了过失时批评过重,或未做调查就轻易地下结论,以致学生感情受到伤害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
对于这种情况,除了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学习,减轻教师身上的压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外,作为教师自身也要积极自我调整,努力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出现在课堂上。有了健康的心理作保证,教师才能以课堂为舞台,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
1、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所谓课堂心理环境就是指在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首先,作为施教者,教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豪言壮语、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水准,把情与理结合,真与善、美结合,自爱与他爱结合,把自己真挚的爱,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播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道德情感教育的哺育中,去感受、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教育其实是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只有在人格上平等、心理上相容时,学生才能开放自我,才能实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学生只有把教师看作是可以信任的对象时,才能敞开心扉,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因此,教师要有期待和宽容之意,要有尊重与平等之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情感氛围。再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型师生关系具体体现为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互动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学。要树立现代的学生观,要对现代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学生的心理、知识、智力等方面有清醒的认识,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现代的教学目标更着眼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它要求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策略,以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努力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好的心理品质。
1、要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创设美、趣的教学情境,再现教材所描绘的场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人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判断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体验。而且,人的情感又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许多情感是学生未曾体验过,或体验的不深刻的。如果学生只是模糊地认识些概念化的东西,就很难从内心体验到这种情感,也就无所谓通过教材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通过教师创设的具体情景,使这种情感变得真实、具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身如其人的感受,以引起心理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切手段去实现这种情感的转化。比如讲《琵琶行》,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本身的内容,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去创造审美情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很快进入一种如泣如诉、至善至美的境界中去,一位被贬谪的诗人的苦闷以及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形象,就会真实可感的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2、朗诵和联想。朗诵是充满激情的有声阅读,朗诵过程中可以调动起朗诵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层次的熏陶。特别是语文学科中有很多课文都很适宜朗诵,例如《最后一次演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故乡的榕树》、《荷塘月色》等。朗诵这些作品,可以大大激发、丰富学生的情感。联想则是由文章生发开去,与自身、社会产生联系,这样,可使学生内心得到深刻的体验,如《百合花》中两次写到了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花,来衬托小战士生命的活力和热爱生活、热爱美的美好心灵,但小战士牺牲后却没有交待,这时可以让学生们联想:小战士牺牲后那灰黄的脸色不正像那枯萎了的野菊花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体验到“我”对小战士的痛惜和敬慕之情,对比现实,学生也就深深体味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才会产生对人民解放军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3、角色表演和课堂讨论。通过有设计、分角色的表演,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具体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心理受到教育。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的方式可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仁者见人,智者见智,相互补充,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由联系想象状态转化成语言的现实一一写、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把高尚情感真正理解并迁移,直至达到个人情感的升华。还可通过加强课外阅读的方式来丰富感受。课堂上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情感信息毕竟还很少,因此,老师应提倡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以丰富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经过情感上的深化,学生才能“弃恶扬善”,完善自我,从而为成为一个生动的“人”奠定基础。
4、充分利用作文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利用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教师要首先明确作文的目的。不可否认,作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但作文同样担负着“育人”的任务。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还应当让学生把写作当作一种心灵表达和心理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通过写作文来认识、评价自我、发展自我,从而起到开发潜能、调适心态、陶冶性情之功效,才能自觉地利用作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严禁套话、空话。因为只有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实实在在的心理体验,才可以达到反省自己,陶冶心灵,增加心理体验,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此外,针对学生的作文,教师要及时恰当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只要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当给予赞赏和鼓励。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提升心理能量,提高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山东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论文3000字
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探讨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当下高等 教育 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在幼儿 教育 过程中,应该重视并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幼儿心理健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作文800字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作文800字,在生活中的时候,或者是某一些时刻大家都应该写过作文的,作文的种类是有很多的,下面分享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的 个性化 与 社会化 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大学心理健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纳入到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与其他的各项教育相结合,它在培养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