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诗125
1.设定正确的目标可帮助你成为一个高效的写作者。 2.把你的目标逐条列出来—这些目标是具体要完成的写作任务。例如修改和重新提交论文,开始写一篇新文章,接受邀请为某一本合集写一个章节,把你去年写了一半的那篇论文重新捡起来,写一篇课题经费申请报告,或是写一本书。 如果把要写的东西清晰的列出来,确实是有很多东西要写,不用担心自己会没东西可写,没工作可干。事实是,我常常写上几天上述的那些正经东西,就由不住想写一些家长里短。抱怨下新来的租客,真事儿妈,总是拿破事烦我,给她的房租报仇呢,明年不租给她了;回顾下过去被人欺负的往事,想怎么连本带利给他还回去;写些多年来难以启齿,只是无数遍在心里尴尬的场景,等等。我发现自己写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比写正经学术写作更有兴趣,可以说乐此不疲。 怎么办呢?每周花一天时间写正经东西,四天时间写不正经东西吧。 3.把每天要写的目标尽可能具体化。当你真的坐下来为了你的目标奋斗的时候,你需要把这些目标变成一个个小的目标。 4.写各种杂文。这能够帮助你暂时从那些主要的写作任务中解脱出来,鼓捣鼓捣这些小玩意,获得片刻的安宁和乐趣。 5.你可以用写作的时间来做些对专业发展有益的事。每周给自己留些固定时间,就能够利用它们来读些关于写作和教学的书。 6.当你完成一项写作任务时,别忘了奖励自己。自我强化和依随性管理被证实对培养好习惯有很大的帮助。即时的自我奖励能够帮助你维持兴趣。 7.苦苦挣扎的写作者们只要按照计划不断写作,就能写出很多东西—就这么简单。相反,那些非要等待“灵感”的人几乎什么也写不出。放下你手上正在摆弄的诗集,重新回到你的期刊论文的写作中。 反思自己的工作,除了上课,其实就是各种写。写项目申请本子、写论文、改论文、写书。写作就是自己的工作呀。但就是这两年才去有意识地去学习写作,固定时间去写作,写作重心逐渐从杂文转到学术写作上,仿佛工作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而我已经工作将近二十年了。
墨亦成诗
对于拖延,很多人都将原因归结为一个字——懒。的确,几乎跟“拖延症”同时崛起,并被许多人自我确诊的另一种绝症,就是“懒癌”了。但有一些拖延症非常严重的人,也并不懒,他们在迟迟无法开始工作或学习的同时,做了很多其他的事,并没有闲着。 那么,拖延症究竟都有哪些成因呢? 未来的好处,在现在看起来,不那么吸引人。未来的烦恼,在现在看起来,也不那么可怕。这是一种人之常情。简单来说就是更倾向于获得眼前的利益,有花堪折直须折,今朝有酒今朝醉。 拖延也是一样,被拖延的任务往往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很少会被一直拖延下去。 完成一项艰巨任务所获得的心理满足和金钱报酬,都需要等到做完它之后才能得到。就算一直拖下去,最后真的搞砸了,后果也是要到截止日以后才会降临的。 可是,玩游戏、看电影立马就可以得到快乐,做小件的其他工作也可以很快完成,于是在选择“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时,就总是把复杂庞大的任务推到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艰巨任务不断地被其他事情“插队”,就形成了拖延。 多想想自己为什么选择做了这些“插队”的事情,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让自己有拖延的余地。 被一拖再拖的,往往是被安排、被指派的工作,要么是做完了就会得到奖励,要么是做不完会有相应的惩罚。 一项任务本来就是要做的,而且人们选择职业时多多少少考虑了自己的爱好,所以原本对任务或许还抱有一丝兴趣,可是一旦上司制定了什么奖励或惩罚的规则,这项任务在人们心里就更加变成了一件“唉,好烦,不想做可是不得不做啊……”的事情。 奖励和惩罚这样的外在激励,会削弱人们心里原本存在的内在激励,也就是原有的对工作发自内心的兴趣。最可怕的是,给自己类似奖惩的心理暗示来激励自己,也常常会收到反效果。给自己指派工作,会让自己感到这任务“不是我自己想做,是为了获得奖励/逃避惩罚才被迫去做的”,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拖延也就随之而来。 “写完论文之后我就约三五好友去KTV玩个爽”、“做完这个企划就去吃一顿犒劳自己”、“交稿之前绝不看电影”,这样的想法很危险…… 不要过多地想工作做完后会怎么样,做不完会怎么样,去做就好了,当你真正静下心来沉浸在工作里面,任务就会不知不觉地逐渐接近终点的。 在面临某种重要的任务时,为了避免自己表现不佳,有些人会故意为自己制造障碍。 如果没有做好,就安慰自己“不是我能力不行,是因为缺乏天时地利人和”;而如果做得好,可以想“看我多棒,即使如此我还是能做好”。这样就能减轻失败带来的心理伤害,因为遇到障碍而失败,总比“我已经尽了全力却还是做不好”要容易接受得多。在期末考试、竞技体育、职场竞争等情境中,只要用成绩、排名来对参与者进行评比,就很可能会有人做出各种各样的给自己设置障碍的行为。 自我妨碍只能带来心理安慰,而并不会让最终取得的成绩变得更好。正视可能面临的失败,积极努力地应对,反而可能结果超过预期。这样的经验多几次之后,就能逐渐建立一种正面的反馈,让人不再用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 对于很多人而言,拖延症都是从高中、大学阶段开始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小学、初中阶段,我们要做的事很单一。但是随着人慢慢长大,要做的事情就变得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有些至关重要,有些无关紧要,有些火烧眉毛,有些时间充裕。 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记清楚自己手头全部的待办事项,更别提按照截止期限和重要程度排好这些任务的处理顺序。面临冗杂繁多的工作,巨大的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加剧拖延——只有一两件事没做,人就会打起精神来把它们消灭掉,有十件事没做,反而只想瘫在沙发上吃薯片看肥皂剧。 列出待办事项清单,能有效地解决这种工作越多越拖延的困扰。 至于先做什么工作更好,则是见仁见智的。有些人喜欢先做复杂的大项工作,以免做什么事的时候心里都惦记着它。也有人喜欢从小件的、简单的工作入手,带着成就感的愉快心情,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泡芙小工坊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去咨询拖延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但拖延行为反映不同的心理问题,拖延症与心理疾病关系密切。虽然能够预料后果的危害,但仍然要将事情向后推迟时,就属于拖延症。比较常见的拖延类型包括,拖延自己感觉不愉快的事情、拖延难以完成的工作、拖延难以做出决定的事情。无论是国际上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还是国内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都未将拖延症纳入精神心理疾病范畴。但拖延症与精神心理疾病息息相关。如存在焦虑、抑郁、低自尊感等心理疾病时,很可能会诱发拖延症。拖延症患者常因既定学习、工作计划无法完成,有自责情绪、负罪感,常会自我贬低、自我否定,持续时间长了,可能引起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所以出现拖延症后,常需进行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使患者转变认知观念,建立积极情绪,即刻行动,摆脱拖延等。
诠释0525
拖延症是什么心理
1、害怕任务完成的后果
一直拖延,就是害怕任务完成后出现自己不能接受的结果。害怕任务完成后带来的改变,比如任务完成后结果不理想,或者是任务完成后会被安排更多的任务,因此有些人会用拖延的方法,规避掉可能出现的责任和更多的期待。
2、完美主义
这种人会习惯把自己的标杆设得太高,容易一开始想得太多,却眼高手低,同样久久地不会行动,这也是一个常见的心态。
3、对未来缺乏实感
人们能很好的体验当下的感受,却不能提前感受到未来的自己。所以,拖延者们往往在牺牲“未来的我”的满足感来成就“现在的我”的快感。而对未来缺乏现实感,也正是人们总是误以为“还有时间”、“总有下次”、“还有机会”的原因。
如何改变拖延呢?
1、工作细分化,设定可分解的、现实的任务
人们总是倾向于完成离自己的能力更近,看上去更容易的目标。因此,你要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符合自己能力的任务。并且,将一个大的可行的目标拆分为若干个小任务后,每个小任务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实现。而实现的小任务,又会为人们实现整个大目标增添信心和正能量。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后,人们都会真切的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从而意识到,一个大任务的背后,往往是分解的、持续的努力和付出。比如说,你想在一个月内背完一本单词书,就可以把任务分解到每天的分量上。这样,你会看到,即使有一天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完成任务,依旧不会影响整个背单词目标的推进。
2、增强对未来的实感,定制时间表
把想做的事固定在每天或每周具体时间来做,可以是上午10点,也可以是“吃过晚饭放下筷子”这个动作后。
3、学会自我关怀
完成任务和情绪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比如说因为没能完成“好”任务而焦虑抑郁,又因焦虑抑郁不能好好的完成任务,最后因为拖延了而厌恶自己。其实更像是一种恶性循环。而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首先就是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用原谅和接纳替代自我指责。
不想在你身后
原创 一线科普拖延症是指不断推迟计划的一种行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例如自责情绪、负罪感,自我否定、贬低,严重时会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2020年6月2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Impatience and Savoring vs. Dread: Asymmetries in Anticipation Explain Consumer Time Preferences for Positive vs. Negative Events》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人们总是想拖延消极的事物,而去拼命追求积极的事物,这种现象被称为“符号效应“。什么是符号效应?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做出各种选择,例如,什么时候可以吃一顿美餐?什么时候预约牙医?通常来说,人们会优先考虑眼前的需求,而不会去关注未来效益。换句话说,人们希望立即拥有美好的事物,并尽量拖延不开心的事物,甚至以牺牲长期幸福感为代价。研究的主要作者、助理教授David Hardisty说道:“这种现象被称为'符号效应',简而言之,人们总是想拖延消极事物,而去拼命追求积极事物。”研究团队发现,当人们展望未来的积极事件时,他们会感到身心愉悦。例如,当假期即将来临时,人们会感到十分愉悦,同时也会将其与当前的状况进行对比。但是,当获悉即将来临的消极事件时,人们的情绪往往会很糟糕,例如去看牙医。(ps:牙疼这个事情根本拖不了......)两个经典实验在第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在国外社交媒体Facebook上发布了两则退休广告,第一则广告为:“期待退休后的福利吗?”,另一则是“担心退休后的费用吗?”如下图所示,人们更偏向于点击第二则广告,也就是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多数人总是想着如何解决当前或未来的忧虑。在第二项实验中,为了创造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研究人员为参与者们提供了各种口味的软糖,包括香橙味、西瓜味以及臭鸡蛋味。其中,前两种味道的软糖代表即将到来的积极事件,臭鸡蛋味软糖则代表未来的消极事件,参与者们需要随机吃下这些软糖。研究发现,因为臭鸡蛋味十分令人不快,有些人会拖延并推迟吃下软糖。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早期的相关研究认为,人们会选择推迟积极事件,为的是能够体会到更长久的幸福感。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想象一下,你一直憧憬着得到一个玩具,时间越久,你的心情就越激动,但最后拿到手之后,你反而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所以许多人会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此外,过去发生的事情会给人们带来正面和负面感受,而人们通常会依据这些感受来做出是否拖延的决定。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以前有过消极感受,人们会推迟类似的事件,但是如果之前的经历让你感觉良好,你就会拒绝拖延。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拖延症,症状严重时,不到deadline,绝不行动,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参考文献
拿一杯铁
拖延症这种问题,轻度的是属于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比较严重的才能称之为是一种疾病,或者说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然这种问题的轻度和重度是需要自身评估和配合精神心理科的医师专业评判才能够确定的。从你的描述知道,你想了解拖延症方面的问题,拖延症与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情况应该进行调节,不然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指导意见:这种情况应该进行调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平时多参加一些活动,多接触一些正能量的事物,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人应该进行监督和心理方面的疏导,坚持调节一定会有改变绝对是.....还有一周要开学了,作业还没做好;明天要交季度的工作报告了,文档还是一片空白。即便是这样,内心并不是特别急躁,还是拿出手机刷着微博或是玩一盘游戏。如果你有以上的情况,不要大意,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 带来消极影响,如: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拖延症不及时纠正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障碍 对身心造成危害 心理学家指出,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拖延症则日益困扰人们的生活。
wangmiao1211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拖延症形成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拖延是由一种或数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造成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种观点认为,拖延多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
扩展资料:
干预措施:
1、改变认识
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
2、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不能逃避现实,忽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影响拖延,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3、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
4、发挥群体的作用
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拖延症
Update: 文末有斯雯、吴小静、胡奎和段一邦根据本文萃取的方法论卡片,嫌文章太长的可以直接拉到底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每次deadline
Update: 文末有斯雯、吴小静、胡奎和段一邦根据本文萃取的方法论卡片,嫌文章太长的可以直接拉到底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每次deadline
从15年就开始计划买房 ,然后因为工作忙 ,或者是没有中意的价格 。期间中介多次打电话告知有合适房源 。一直拖着没去看 , 一拖就是一年
1.设定正确的目标可帮助你成为一个高效的写作者。 2.把你的目标逐条列出来—这些目标是具体要完成的写作任务。例如修改和重新提交论文,开始写一篇新文章,接受邀请为
我觉得我身边同学拖延症原因主要是: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进入大学后,学生们放下高考的负担,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学习动机明显不足。一旦有足够的时间,所以惰性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