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9

zhangzhangdd
首页 > 学术论文 > 美国人对道家的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aling612

已采纳

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後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後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後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排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编辑本段]【道教门派组织】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332 评论

那一朵云啊

美国学者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庄子菁华》(Chuang Tzu: Basic Writings)自1964年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好评,读者甚多。所谓菁华就是并非全译,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除全部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作者选译了外篇中的《秋水》、《至乐》、《达生》和杂篇中的《外物》,共11篇。19世纪后半期以来,英语世界出版了多部《庄子》译本,水平参差不齐,但都为华兹生的翻译提供了参考。最早的译本是巴尔福(Frederic H. Balfour)的The Divine Classic of Nan-hua:Being the Works of Chuang Tsze,Taoist Philosopher,出版于1881年。巴氏是英国人,1870年来华经营丝绸和茶叶,后来弃商从文,先后担任过《通闻西报》、《华洋通闻》、《字林西报》等报纸的主笔。除了把《庄子》译成英文外,巴尔福还翻译了《老子》,看来他对道家情有独钟。对于他的《庄子》翻译,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 Giles,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评价不高,认为巴尔福的汉语水平完全不足以胜任这一工作(the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ossessed by the translator was altogether too elementary to justify such an attempt)。相比之下,另外一位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则要宽容得多,他认为翻译《庄子》实在太难,第一个尝试的人毕竟勇气可嘉(it was no small achievement to be the first to endeavour to lift up the veil from Kwang-dze)。巴尔福的译文确实不能细看,有些地方错得离奇。如《庚桑楚》有云:“介者侈画,外非誉也”。“介”就是“兀”,指被斩足的人;“侈”训弃;“画”指装饰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个遭受酷刑被砍掉脚的人,也就不自顾惜,对于“非”和“誉”全都不在乎了。俞樾在《庄子平议》中讲过这两句,一般认为最确切。陈鼓应先生将这两句译为“刖足的人不拘法度,超然于毁誉之外”,极得要领。巴氏不大理解原文,翻为Servants will tear up a portrait,not liking to be confronted with its beauties and its defects(仆人撕毁画像,不管画得好还是不好),完全不知所云。巴尔福的汉语水平确实有些问题,而翟理斯对他评价不高,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他本人是《庄子》的第二位英译者,难免有所谓“影响的焦虑”(anxiety of influence)吧。翟理斯的译本(Chuang Tzu: Mystic, Moralist, and Social Reformer)出版于1889年,水平当然要高出很多,上面那句“介者侈画,外非誉也”他翻译成:a one-legged man discards ornament, his exterior not being open to commendation,与原意比较接近。总体来讲,翟理斯能够抓住《庄子》原文的精神,因此也成为华兹生认真参考的第一个译本。但翟译也不是没有问题,华兹生认为翟理斯太过于迁就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阅读口味。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被他翻译成:in the northern ocean there is a fish, called the Leviathan。《尔雅》说“鲲”是“鱼子”的意思,明人方以智说:“鲲本小鱼之名,庄用大鱼之名。”(《药地炮庄》)但无论是大鱼还是小鱼,都很难和《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巨兽Leviathan(利维坦)对应起来。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曾经有过一段“格义”的时期,就是用中国的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去比附佛教教理。翟理斯这里的做法可以说是用基督教去“格义”道家了。说来有趣的是,肯定巴尔福首译之功的理雅各恰好是《庄子》的第三位英译者。理氏早年埋首儒家典籍,将四书五经翻译成英文,产生巨大影响。只是到了晚年才开始着手翻译道家的作品,他收于《东方圣书》(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系列中的《庄子》译本出版于1891年。理雅各的汉学功力无疑是一流的,但可能浸淫于儒家太久,华兹生认为他的《庄子》翻译尽管非常忠实于原文,但对于《庄子》的精神实质却常常把握不住(miss Chuang Tzu’s point rather often)。到了20世纪,又有几种《庄子》译本出现,它们对于华兹生同样具有参考作用。冯友兰1933年的译本(Chuang Tzu, a new selected translation with an ex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Kuo Hsiang)最大的好处在于其中包含了郭象的注释。英国汉学家魏理(Arthur Waley)的《庄子》译文包含在《古代中国的三种思想》(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1939)一书中,虽然只有不多几篇,但质量上乘,足资借鉴。让华兹生比较失望的是他的同胞魏鲁男(James R. Ware)的译本(The Sayings of Chuang Chou, 1963)。在译者前言中魏鲁男竟然把庄子说成是“儒家的一派,而且是进步、有活力的一派”,这让华兹生感到莫名其妙,在这样的理解下翻译出来的《庄子》恐怕只能充当反面教材了。除了《庄子》外,华兹生还在20世纪60年代翻译过《墨子》等其他几种子书。他说他在翻译这些子书时基本采用意译,不太拘泥于原文。但是译《庄子》时却非常谨慎,对原文亦步亦趋,尽量贴近。因为在他看来庄子使用的虽然是散文,但却像诗人一样驾驭文字。举一个例子,《德充符》中有句话:“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其中“与物为春”是一个非常诗意的表达,对此翟理斯的翻译是:live in peace with mankind,冯友兰的翻译是:be kind with things。华兹生认为他们的翻译没有表达出原文的意象,让人感觉到庄子使用的是“陈腔滥调”(cliches),而实际上,庄子使用语言的方式是前无古人的。华兹生将这句话译成:make it be spring with everything,以诗译诗,堪称后来居上。华兹生的译者前言主要谈翻译问题,但也论及《庄子》的主题思想,华兹生认为简而言之可以说是“自由”(freedom)。中国上古的哲学家关注的是同一个问题:如何在一个混乱、痛苦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其他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纲领,庄子的答案是“从这个世界解放你自己”(free yourself from the world)。在华兹生看来,庄子对这个病态和充满恐惧的时代的表述最好地体现在这样一个比喻中:“疠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天地》)基于这样的理解,华兹生将《庄子》开篇《逍遥游》译成“Free and Easy Wandering”,1993年克里雷(Thomas Cleary)在自己的译本中则仅用“Freedom”一词,更加直截了当。除了《庄子菁华》外,华兹生还在“菁华系列”中翻译过《墨子》、《荀子》、《韩非子》。在华兹生看来,这几子所讨论的政治和道德问题虽然也具有普世意义,但更多的还是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庄子》的高论则不局限于他那个时代,而是面对所有的时代、所有的人。华兹生认为《庄子》最难译,但也最值得译,因为它具有永恒的价值(a text of timeless import)。从销售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华兹生在《庄子菁华》1996年新版前言中指出,30年来其他三子之英译本的阅读和购买者基本是学习亚洲文化的学生,而《庄子》的受众,范围那就广大得多了。华兹生是当今英语世界首屈一指的翻译家。他生于1925年,1956 年凭借有关司马迁的研究论文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其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翻译,除了先秦诸子,他还翻译过《史记》、《左传》等历史著作,以及杜甫、苏东坡、陆游等人的诗歌。《庄子菁华》是华兹生最富盛名的译作,他的其他译作也精彩纷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一欣赏和检验。

98 评论

janetwen1390

严格意义上来说,通过学习的“哲学”都属于“哲学史”。美国也一样,不同的是美国学生接触的哲学范围更广,从古希腊到后现代,都要涉猎(当然前提是你选了相关课程)。而中国学生只有马哲……

269 评论

媛姐姐丶

朱熹你看一下

227 评论

阳光77770906

美国的官方哲学应该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但是现在整个欧美最流行的应该还是语言哲学.美国这个国家的教育比较开放,不是像我们国家一样有指定的专门的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我上面所谓的官方哲学,也并非是通过强制手段推行的.因为实用主义是美国人创立的哲学,而且也比较符合美国精神.但是学术上还有其他的哲学流派同时流行.建议楼主可以参考一下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简况.

352 评论

相关问答

  • 道家对妖怪的研究论文

    我想,这个很简单。首先呢,有一个老的思路,就是说西游记它是讽刺政治的,宗教形象只是拿来借用。其次呢,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人物形象呢,确实是作者了解了大量佛道的意象

    hsx1314520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美国人对孩子的沟通教育研究论文

    美国堪称世界上 教育 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教育方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美国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美国堪称世界上教

    可爱多O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美国人对道家的研究论文

    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

    zhangzhangdd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美国对众筹模式的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3000字金融学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Brita阿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家对朱熹文化的研究论文

    朱熹德育思想问题研究论文 一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

    liuwenwenlesle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