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汤小朋友
今日所读文献是杨荫浏于1940年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任教期间撰写的一篇专论,分为上、中、下三篇发表于《乐风》。后来在纪念杨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中国音乐学》曾于1989年第四期重新发表此文,虽是半世纪以前的旧闻,却也在音乐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首先对全文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从文章中学习了解国乐的现状、定义、发展、以及未来趋向。先将全文的思维导图做如下的呈现:以上便是全文的思维框架,本篇笔记将会通过对每一章节的仔细阅读,同时结合个人理解详细说起。 国乐,是什么?在当时,有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乐多指中国民族乐器,而广义的国乐,是指中国音乐。杨先生在开篇就指出 国乐全部的事实,绝不是某一点理论、某一种乐曲、某一种乐器、或者某一样技术所能代表的。 下图便是国乐所包含范围以内所应注意的事实。所以说,研究国乐,绝不能从某一片面、孤立的视野去看待问题。正如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所学到的那样,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我们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本节,文字论述共分为两大段,第一段承接上一节的观点,详细论述当下国乐的状况——只看见国乐而看不到世界音乐。这样的态度是可怕的。为何这么说?首先,在1940年前后,中国打开国门已近百年,音乐从1840年以前的传统音乐文化,到1840年后形成了西乐、传统音乐两股力量之分,且西乐来势汹汹,几近吞噬。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且不说客观存在的原因,就当时提倡国乐的人们, 每以崇拜经典的态度来崇拜国乐,坚持着把过去国乐的整个环境,一丝不改地重演于现代,非但在乐器方面不主张有所改进,并且在技术和教学方面也主张墨守成规。在乐律、符号上面,也守着古代谱式不肯接受改进的建议。 但以上的这些,都只是国乐表现或流传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国乐真正的主体! 所以说,一味的墨守成规,只会让国乐消失、灭亡,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更迭。既然如此,那么国乐真正的本体是什么?事实上,国乐确有他真正的本体,即国乐曲调自身内在的特性。他不会因为演奏乐器不同,就变成西洋曲调。 个人的发展,因与社会上人群的交融作用,而更能达到充分的境界,个人的特性,因与社会上其他人们的互相比较,而更能发现独到的价值。音乐也是如此。 在杨先生看来:国乐的独到的价值,必须在与世界音乐公开比较后,始能得到最后正确的估计,国乐的充分发展,必须在与世界音乐经过极度融化后,才能达到它应有的程度。 这让我想起,现代的大多作曲家们,都在尝试着各种音色的融合,以此来挖掘音乐更深的魅力。俗语说,音乐无国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本节中,杨先生对国乐地位的前瞻,就是通过与世界的融合改造后,成为全世界普遍应用的乐器,而国乐曲调也可以在世界的交响乐队中,给多种的世界公共的乐器演奏着。这些,都是在技术达到相当水准的程度,经过国际音乐家们的认识体验,被审美的听众欣赏着。 这个时候,国乐的独特性,好像因了它孤立性和私有性的消失,多少消失了一些,其实可并没有真正消失,却是融入了整个的世界音乐,而在整个世界音乐中,建立了自己。 国乐特殊,特殊在哪里?因为过去没有给予足够时期的相适注意。现状: 我们自己还没充分准备,世界音乐的力量却已非常强大。我们若再不准备,便只有让这世界音乐逐渐来淘汰或排挤了着仅存的一些国乐成分。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准备。 但问题又来了,在这样畸形的环境之下,国乐似乎很难抵挡世界音乐的磅礴潮流。因此,给予国乐过度的注意,是极其必要的。这是其一,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明知国乐中的某种工具在将来必然会淘汰,但是在当下确还有它保留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记谱方面,五线谱固然精密好用,可是假想研究传承音乐的人,都只懂线谱而不了解工尺谱,当探寻到某一音乐的记载,看不懂,就如断了这个线,便无法接近国乐的来源。 所以,在收集、记谱、改谱、译谱工作还没有相当完成的阶段中,在大部分唱奏技术尚未有若干线谱版本精密代表的时候,我们仍需学习。重视它,至少比欧美学校重视拉丁文,有更充分的理由。 西乐,在西方或许并无什么问题所在。但是音乐这一门艺术,源自于生活,总是会因为地域位置、信仰习俗、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西乐在中国的发展,也并不完全是想象般的顺利。 国乐,在中国这片土地发展了千年,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此起彼伏、自生自灭、未经汇集、未经整理甚至还有愈多音乐依然被埋藏着,未来的出路是什么,问题思考也是诸多。 两种音乐的共同发展,至少在我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来看,还算可以,但国乐(即当下所提倡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势力依旧单薄。在杨先生的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国乐又了出路之时,西乐在我国,才能度过它着“囫囵吞枣”的异常阶段而真正达到它自然消化的理想时期。 1、重视音乐史实的考察。因为音乐会因社会环境的变迁、历朝的执政者、历代的学者对音乐的评估、思想背景等各方面而不同。 2、多维角度出发。乐曲在国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歌曲的演进密不可分。而歌曲的演进,与诗词文学的和音韵学的演进密不可分。其次,历来国乐的专门论著,有倾向性。所以要从多方史料论证。 3、我国地域广袤,历史悠久,决定了音乐研究者要长久在民间搜集、考察。 世界的音乐,已随着夕阳的文化渐渐的流入我们的文化里面,我们有接受的必要。国乐最后有与世界已虐互相同贺的必然趋势。为准备这个时期的来临,我们不的不为了国乐而研究一些西乐的理论与技术。因此,用比较公正的眼光去看国乐,所取的范围,绝不能过于狭小;所做的准备,绝不能过雨片面。 研究国乐,第一,须从古今一脉中间,去接近它基础的深度。杨荫浏先生之所以特意提到深度这一点,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当下的国乐现状,诸多青年音乐家对国乐的态度两种极端——极端崇拜古人理论和隔膜的随心评判。第二个方面是,对待国乐,未曾了解来路,便着急寻找去路。很多国乐音乐曲调的创作浮于表面,还未好好的潜心研究,便创造新曲调。 有句话说,知来路方知归途。只有对国乐历史发展足够了解,对国乐的技术,曲调各方面做深刻的研究,才能知道未来的路要如何走。最具代表人物就是刘天华先生。他创作的国乐曲调可谓是相当成功,但当时大多数敬慕他的人,只效仿了他的曲调,却忽略了刘先生过去学所得的基础。他积累十余年,方才写出十几首曲调,刘天华先生在深度方面,是不断演进的。 这个深度表现在具体的实践上。对音乐的实地考察,记录,收集。 有了深度,亦不能没有广度。 研究国乐,第二,须从多种理论,多种乐器与多种曲调之中,去接近它基础的广度。没有见到整个广度,便很难达到各个的深度。 “苟对于一个曲调,真正有了兴趣,仅此兴趣,已足使我们情不自禁不得不像旁的曲调上,去求得更多的满足。苟在某一小点上,真求专门深造,则事实会觉得者一小点中内含的材料有限、不得不更在此小点之外,广求触类旁通。最初也许仅在显然相关的材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例证,入后却更会向表面上绝不相关的材料中,去找出确切相关的因素。如此下去,愈求愈深,愈深愈广,愈广愈深。” 研究西方音乐有诸多便利:有诸多详尽的通史、各个音乐家的详细传记、诸多曲调的专门论著、还有作品的留声机片等等。之所以会如此便利是因为西方各国地域大多比我国狭小,历史比我国短暂,音乐史料整理工夫,比较容易做。 我国的情况: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交流融合发展诸多。 现状是:诸多音乐还未开发,如非儒教的诸多音乐。还要研究古人的书籍、考证保存的古物。还要周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观察乐器。我们诸多的史料,有很多,但有许多散落在民间,在奏唱者的乐器上、歌喉中,连书面的乐谱都未曾有过。 所以以上因素决定了,国乐发展工作,是需要许多人共同努力建设的。这是一条漫长而工程浩荡的路。 说完要实践的诸多问题后,就要具体细化。本节就是对需要采集的内容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 1、专门作古书研究的人,关于音乐,将有无限应做的事。卡片索引工作、从古文字、古器、古画中研究。 2、学习技术,相当精深,所知乐器,相当广博,对于古今中外的谱式,相当熟悉,听觉相当敏锐,记谱相当详细——这样的人将有无限听音记谱的手机工作,在等待他们着手。 3、学习音响学略知乐器技术的人,会觉得对于古代音律的进一步研究,对原乐器的收集、仿制、测听、改良、是他们的责任。 4、研究西洋作曲理论,同时博闻国乐曲调的人,欢迎他们进行许多分析、比较、归纳的工作。 5、学习音韵诗词、谱曲原理的人,译写西洋名歌,写作及修改本国新歌的歌词,是他们的责任。 6、仅读过西乐普通乐学,并擅长国乐唱奏技术,通晓某种国乐谱式的人,诸多译谱工作在等候他们担任。 7、研究民谣的人,将其音乐性提升,责任艰巨。 8、研究方言音韵的人,将从各地方言与各该地民歌曲调比较研究,提供更多宝贵资料,是他们的责任。 9、研究社会教育的人,根据各地民众,原有的音乐背景、水平而制定出某种合理的教育方案,是他们的责任。 10、专习一种国乐乐器或专唱一种中乐曲调,而向深处广处搜求意见的人,在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进行创作是自己的使命。 还有许多人所从事的职业,早晚总会有人觉得,他们有一部分的使命,可以与音乐相关。 本节篇幅较长,举墨子“非乐”、秦始皇焚书、清圣祖等例说明,在音乐的文化发展中,淘汰了许多不应淘汰的音乐,又或者一旦获得政治独裁的权利,对音乐进行焚毁、又或者对音乐进行统一,就如统一思想那般。历史的真真假假,音乐传承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就要求了我们当下对于音乐的去取有一个慎重的态度。 “在整个文化中淘汰音乐,在整个音乐中淘汰国乐,在整个国乐中淘汰某一种国乐,在某一种国乐中淘汰某一派,在某一派中淘汰某曲调,在某一曲调中淘汰某一乐句,同样都有审慎的必要。”
韩食小神厨
厄......不好意思,这个我不知道,我复制了一点其它的,你可以借鉴看一看《民间音乐》是莫言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具有"奇气"的作品。莫言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起一个介于想象与现实之间的"民间"——马桑镇,又用具有个性的语言塑造了带有神奇色彩的人物,叙述了一段颇为离奇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后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感。小说构思奇妙,叙事精当,语言犹如音乐一般,字里行间显现出独特的奇与美《民间音乐》讲述了一段发生在马桑镇的故事 古历四月一个温暖和煦的黄昏 一个小瞎子流落到马桑镇茉莉花酒店的店东花茉莉收留了他却引来镇上人的非议 小瞎子用音乐感染了镇上的人流言蜚语随即烟消云散 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花茉莉被音乐打动由此产生了对小瞎子的爱慕之情当她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情之后小瞎子却离开了马桑镇。小瞎子离开了但他的音乐没有消失永远留在马桑镇。音乐的主题贯穿整个故事深刻的思想在一段奇特的故事中被自然而然揭示出来。音乐与人是小说的主题。小说揭示了音乐与人的关系 宣扬了音乐净化心灵无与伦比的力量。小瞎子刚到马桑镇时遇到了镇上的五个风云人物 方六、黄眼、杜双、三斜和花茉莉当他入住花茉莉家之后三斜散播谣言一时马桑镇的人都在窥探着花茉莉与小瞎子非遗珍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马桑镇的人是自私的是俗不可耐的他们没有同情心无事生非。然而马桑镇的人在八隆河大堤上听了小瞎子吹箫之后莫名的留言断然消逝他们怀着“一种甜蜜的惆怅悄悄地走下堤去消失在小镇的四面八方”。小瞎子的箫声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音乐已开始深入人心并感染这马桑镇的每一个人。音乐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随着娓娓道来的故事在字行见显现。经过了听萧之后马桑镇的人被音乐蓑震撼他们便纷纷涌进茉莉花茶馆当小小子的二胡拉响时六方茶馆黄眼饭铺、杜双的小卖部里的顾客就像铁屑寻找磁石一样跑进了酒店。窄窄的麻石街上阒无人迹。所有的人都被音乐吸引着、感动着他们忘了自私忘了庸俗“人们畸形与缺陷的邪恶感情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净化了。”音乐的力量是庞大的音乐在小说结尾已经幻化为一种无穷的力量人性的真与善压抑太久后终于被呼唤出来莫言用音乐告诉我们人的灵魂是不会灭亡有真善美相伴的人性最美。音乐与人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音乐对人的心灵的净化对人性的呼唤还表现为音乐与人的欲望是对立的。音乐是净化人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消除一切恶的情感然而它同一切恶的情感有时想矛盾相对立的两者无法共存。人的欲望是一种邪恶它同象征着真善美的音乐必然是对立的这种对立在小说中碰撞着火花在斗争中使故事层层递进音乐——真善美与人的主题更加彰显。正是这种对立让我们体会到最真的人性美。小瞎子在听到“酒徒”把他的音乐同花茉莉的烧酒相提并论时他的“脸变得十分难看他的两扇大耳朵扭动着仿佛两个生命在痛苦地呻吟”。酒是一种迷人心智的东西它可以使人走向邪恶也可以激发起人强烈的欲望小瞎子执著地追求着音乐的真谛在他心中的音乐是纯美的是至高无上的音乐是欲望与邪恶的天敌因此小瞎子愤怒了。由此矛盾激化了情节有了波澜音乐与欲望的对立更突出了小说呼唤人性真善美的主题。当花茉莉向小瞎子说明了爱慕之思后小瞎子不得不离开了马桑镇。小说结尾留下悬念似乎不太完美然而这是人性美的最极致的体现。花茉莉对小瞎子的喜爱是情欲的象征而她这种情欲使她变得极端自私她的独占欲急剧膨胀她拒绝了方六、黄眼、杜双让小瞎子“在四件轮流坐庄”的建议后想嫁给小瞎子从而让小瞎子只属于她一个人。强烈的欲望迫使小瞎子不得不“逃离”只有逃离“音乐”才有出路。小说关于音乐的主题出了揭示呼唤人性真善美的主题外还包含着另外一个深刻的含义音乐是民间的人性美是属于人间的。只有被民间接受的音乐才算得上真正的音乐而人性美也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发源于全体大众的。小瞎子最后离开了马桑镇是因为花茉莉的独占欲望与他的音乐理想想冲突导致的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说他是因为他的音乐即将有被一个人独占的危险他必然离开这里他的音乐理想才不会毁灭他的音乐才会被民间更多人多接受使音乐回到民间使人性美遍布民间。音乐只有属于了民间它才会有生命力才不会走向死亡。写实与想象莫言在现实的世界里建构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他又用想象叙述着现实的生活。“写实与想象”成为《民间音乐》叙事方式上最大的特点。小说是融写实与想象于一体的作品在写实中融入大胆的想象然而想象又不是漫无边际总是在趋向于现实。
小嘉菜菜子
《中外音乐欣赏》是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五院校联合组织编写的“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篇: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和中国近现代音乐。为便于学生学习,每篇都为两个部分,即不同时期的音乐概述和音乐欣赏。本书以辅导大学生欣赏古今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主线,着重介绍西方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概况以及音乐风格特征,介绍代表作曲家及创作思想、艺术成就、历史贡献以及与音乐欣赏有关的音乐知识。音乐欣赏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积累中外优秀曲目,增长音乐欣赏知识;同时,音乐欣赏也是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娱乐作用和教化功能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也充分认识到音乐艺术在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欣赏音乐、参与音乐已逐步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的时尚。然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认为,音乐欣赏课不应当只是一门纯知识性的课程,而应当使其成为一门兼有“技能”性的课程,即不仅要使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中感悟音乐,积累音乐语言,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赏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有鉴于此,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不以常见的逐个作品的分析、讲解为序,而以音乐欣赏知识与方法的系统讲述为主,将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意义、声乐以及器乐的基本分类、各种体裁的表现特点、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常见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等分章立节,详细讲解。同时,融入大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曲例,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谱例互补,使学生既能更广泛地接触中外音乐名作,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手段,又能逐步掌握音乐欣赏的知识与方法,达到知识与“技能”双丰收的目的。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实施理论讲授与音响听赏并重的原则,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主动赏析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应以音乐的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特点为基础,以声、器乐的分类、体裁特点的讲授为重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
《音乐教育书简》读后感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今日所读文献是杨荫浏于1940年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任教期间撰写的一篇专论,分为上、中、下三篇发表于《乐风》。后来在纪念杨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中国音乐学》曾于
Our system's main functions are to compress the sound signals so as to achieve e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