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le筱123
有。农业机械学报通常会在接收并审核论文后,通过邮件或电话等方式向作者发送录用通知。如果您的论文已经通过了农业机械学报的审核,并被正式录用发表,通常会收到编辑部的通知信,其中会包含文章的录用时间、印刷时间、发表刊号等信息。
金色年华119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受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兼沈阳农学院院长张克威之邀,33岁的余友泰于1950年2月来到沈阳塔湾,任沈阳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后改为农机系)教授、系主任。1956年他受高教部委托,编写了我国第一本高校通用的农业机械化教材,在学习、引用苏联农机设计理论和方法方面起了带头作用。同年,余友泰在哈尔滨市作为首批高级知识分子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担任东北农学院教务长,参加黑龙江省组织中苏友好代表团去阿穆尔州进行友好访问,考察该州农业与农业机械化情况。1958年,他主持建立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并且兼任两年副所长,研制出通用垅作机,获全国农具展览会设计奖,为该所以后研制多功能系列垅作配套机械开个好头。1960年,省委决定创办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院,调余友泰任副院长,全面主持工作。这段时间,他一面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一面又在教学上狠抓教学质量与教材建设。他提出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要针对农机化和农业机械专业的特点,逐步建立专业体系,力求改变简单搬用名牌工科院校教材的做法,显然,这是一个正确方向。1964年,余友泰被调回东北农学院任副院长从国外到国内,由南方到北方,地域的迁改并未影响他立志农业机械化的雄心壮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为中国农业机械化道路的早日实现进行大胆的探索与不止息的执着追求。在这段时间内,他针对东北垅作的特点,组织一个科研小组,着重研究东北垅作与原有畜力耕作机具的特点,探讨建立垅作耕作机械系统和工作部件设计方法。这是他在省农机化所主持研制“通用垅作机”思路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50年代中期,东北大量引进苏联大中型平作机械,引起了农业学术界的“垅作平作之争”。通过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余友泰提出继承垅作的优良传统,吸收平作深耕的优点,以垅作为主,垅平结合的技术方针,并在《中国农业机械学报》上,连续发表3篇关于垅作耕作机械系统的论文,主张平翻、垅耕、深松三者相结合的土壤耕作体系,并采用积木方式设计悬挂多功能垅作耕作机械设想和示意图,为以后全省推广深松耕法和垅作机械设计指出了方向。他还对传统垅作两个基本工作部件三角犁铧和耘耙芯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出设计参数和方法均为制造部门采用。他还倡议开展土壤耕作力学理论研究,先后建立大小两个试验土槽。“文革”期间,余友泰被打成“黑帮”,接受批斗,到农村插队落户三年。这些折磨丝毫没有动摇他为农业机械化尽力的心愿。在汤原县香兰农场隔离劳动的日子里,他亲自体会到趟着冰冷的水在稻田干活的艰苦,因而反复思考采用珩架方式进行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方案,他的设想和后来80年代日本研究的方架轨道式自动犁的框架相接近。在巴彦县建华大队插队时,其设计改良耘耙和玉米点播器,并去哈尔滨农机厂参加了两个多月制造和装配,漆成红色,投入生产队实际使用,十分受农民欢迎,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老余头的红耘耙。1972年,余友泰调回东北农学院不久应中央农机部的邀请,去北京担任《机械工程手册》农机篇主编工作。为此,他在北京住了3年,先后去冀、辽、沪、苏、浙、赣等七、八个省市,召开编写人会议,提出编写要求,并亲自审定修改,力求把建国以来我国各地农机科技工作者在原理和设计制造方面的主要经验准确无误地反映出来。这本手册体现了他近30年来从事农机教育和研究工作的技术总结,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78年,他调任黑龙江省科协专职副主席并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会后,他作为代表团成员去意、法、英、丹、美等5国考察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回国后,他发表了《欧美五国农业现代化考察报告》一文,针对当时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搞大农业、抓科学种田、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素质、改进农机产品质量等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利用在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区划会议的机会,与有关专家一道,共同为中国农学会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材料,印发各地讨论参考。在他的倡导下,黑龙江省科协召开了省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接着,1979年中国农学会在哈市召开了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余友泰在会上宣读了《试论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论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鼓舞下,余友泰不遗余力地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而奔波着。调回余友泰担任东北农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79年,黑龙江省决定在哈尔滨恢复和重建东北农学院,并调回余友泰担任东北农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全面主持校内工作。当时东北农学院几经搬迁,原有的校舍被外单位占用收不回来。其到任后先刹住教师请调风,积极争取省委和农业部支持,在香坊区加速新校舍建设,亲自起草东北农学院10年发展规划、强调要跳出50年代建校初期着重办农学和畜牧兽医和农机三大系的框框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办成一个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推广三结合的综合性的高等农业院校。他把园艺和兽医专业独立建系;对几经折腾被削弱了的农业经济系和土地规划、农田水利专业,给予了特别的照顾与支持;他亲自带队把几个工科性质的专业合并成立农业工程系,并新建了大豆、动物营养和农业机械化3个研究室;他还带头学习系统工程,在院、系不同范围内做学术报告,讲解系统工程在组织管理学科及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强化教师队伍素质,他从农工、农学、畜牧等不同专业抽调10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农业系统工程培训班进行学习。此外,百忙中他还抽出时间,亲自参加并主持了在海伦县保卫村进行的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以农牧生产技术规范化为中心的综合试验研究,其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余友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长1983年,余友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农机农经组组长,是农业机械化学科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那时他已66岁,退出院长岗位,集中精力培养研究生、搞科研、著书立说。他治学严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学科发展中的生长点、抓主要矛盾。工作中,他对同志们从严要求,铁面无私;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老中青几代人亲密无间,形成了优秀的集体。他先后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东北农学院原有农机化和农业机械两个博士点,到90年代初已发展到拥有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田间作业机械、收获后加工技术、饲料加工与装备、农机维修工程和农业物料力学等6个研究方向的学科点。1990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勿庸置疑,余友泰在这里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作用。1986年以来余友泰连续发表关于农业机械发展规律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学术论文多篇,多次获得中国农机学会和省农机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与二等奖。其在1982年提出要用现代农业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武装农业,要提高农业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的“三武装一提高”政策;1987年他进一步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搞好 “两个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生产)和3个科技体系(农业生物、工程、管理)的建立的观点。1987年他按照这一思路主持国营852农场的现代化建设规划(1988—2000年),经农场总局评审,认为该规划“全面、系统、科学、可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技兴省的四大方面1989年在省领导酝酿搞“科技兴省”时,他以省科协主席身份积极组织讨论,并向省长书面提出“科技兴省的四大方面”的建议,即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技进步、科技教育,被领导采纳。1991年他为黑龙江省“面向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研讨班、“90年代农业现代化发展”学术讨论会以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1991年学术年会撰写了《建立高产、高效、持续的农业模式(YESA),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学术论文。他在文中提出:要用这一目标模式,代替习惯上用的措施模式,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显示出中国农业的特色。为此,他专门编写了研究大纲,并积极组织中青年专家,按此设想在农场、农村进行综合试验和推广应用。由此看出,在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这条曲折道路上,余友泰是始终站在现代化“阵地”前沿的,他为此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和努力,“农业现代化拓荒领头人”的称谓对他来讲当之无愧。在半个世纪的治学生涯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余友泰身上总是闪烁着一股热情、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中国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不懈拼搏的精神,就像他对他的学生和助手经常讲的:“我们治学和工作,都要有一个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的明确目标,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一步一总结,一步一个脚印,就会为祖国做出贡献,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那么我们的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他做到了这一点,也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朴实无华的榜样。
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打印,行距约为0.6cm。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
有。农业机械学报通常会在接收并审核论文后,通过邮件或电话等方式向作者发送录用通知。如果您的论文已经通过了农业机械学报的审核,并被正式录用发表,通常会收到编辑部的
1.农业工程学报 2.农业机械学报 3 .灌溉排水(改:灌溉排水学报) 4.水利学报 5.节水灌溉 6.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8.粮油加工与食
找好了人打好了招呼好处给到了位机会大大机会多多很多医生的资格评审就这么搞定的
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