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1

小薰1988
首页 > 学术论文 >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发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糖纸0035

已采纳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好投。具体投稿要求如下:1、原稿要论点清晰,论据确凿,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流畅,科学性、高级性、实用性和创新性。2、文章标题字数不超过20个字。文章摘要必须具有独立性和自我包含性,最好不要超过300个字符。关键字是反映文章最重要内容的术语,通常选择3-8个。3、标题、作者、单位、地址、摘要、关键字、表标题、图片问题必须相应地翻译成英语。4、原稿使用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单位、邮寄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一份一份两份。所有签名的作者都必须批准那篇文章的签名和连续签名,不能另行更改。

242 评论

发呆2011

1.《从超越的飞翔到回归的停泊——透视洛夫诗歌的思想内涵》,《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与研究》1997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第11期转载。2.《反传统:后新诗潮的语言实验》,《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3.《历史与诉说历史——从电影<鸦片战争>看谢晋的历史观》,《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4.《从消解走向逍遥的无地彷徨——20世纪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思》,《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5.《“潜在写作”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10期转载。6.《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江汉论坛》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12期转载。7.《灵魂守望者的泣血之作——读散文集<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写作》2001年第3期。《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安徽文学》2002年第2期转载。8.《九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9.《一片诗心在爱心——论韦娅诗歌的创作主题》,《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全文收入《呼唤月光》一书,【香港】21世纪人文出版社,2001年7月版。10.《中国新诗研究的一个新高度》,《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20日。11.《从潜流到激流——博士论文内容提要》,《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12.《热闹散漫的生命眉批与仪态万方的文化解析——近二十年大陆女性散文扫描》,【香港】《香江文坛》2002年第8期。13.《近二十年的南开诗歌写作》,【日本】《蓝·BLUE》2002年第3期。14.《一个诗人与一个时代——论食指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芙蓉》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5期转载。15.《“年代诗丛”出版的深意与第三代诗人的归途》,《扬子江诗刊》2003年第2期。16.《朦胧诗:一代人与一代诗的崛起》,《文艺评论》2003年第5期。17.《历史与生命的长歌——论李瑛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创作》,《江汉论坛》2003年第9期。《文学与文化》2003年第四辑。《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11期转载。18.《纪弦<你的名字>赏析》,《扬子江诗刊》2003年第5期。19.《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赏析》,《扬子江诗刊》2003年第6期。20.《灾难与爱情——重读<倾城之恋>》,《青春阅读》2003年第9期。21.《谈中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天津教育》2003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第5期转载。22.《<扎根>:一个“四不像”的东西——韩东访谈》,载《天津青年报》2003年9月21日。22.《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诗兽——论黄翔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日本】《蓝·BLUE》2004年第2期。全文收入《见证》一书,【美国】纽约柯捷出版社2004年7月版。23.《在喧嚣中寻找诗歌的路标》,《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1期转载。24.《颓废的纪念与青春的薄奠——论多多“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日本】《蓝·BLUE》2004年第3期。25.《关注边缘,重写诗史——从“文革地下诗歌”的概念谈起》,《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12期转载。26.《渎神者的判决书——根子诗歌<三月与末日>赏析》,《扬子江诗刊》2004年第6期。27.《新诗的“维新”与传统的“魔咒”》,《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6期转载。28.《<绿衣人>:绝对的真实,绝对的虚构——王旭烽访谈》,《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1期。29.《诗与哲学的起点——郑敏访谈》,《新诗评论》2005年第1期(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0.《革命诗风中的另类诗意——论文革时期上海诗人群的诗歌创作》,【日本】《蓝·BLUE》2005年第1期。31.《回归家园中的守望灵魂——论王英琦近十年的散文精神》,《南都学坛》2005年第2期。32.《当代诗歌编选中的问题与方法——关于<朦胧诗新编>的讨论综述》,《南方文坛》2005年第2期。33.《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重评“朦胧诗论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8期转载。34.《历史关结点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1辑(创刊号),巴蜀书社2005年版。35.《细读根子诗歌作品》,《诗探索》(理论卷)2005年第1辑。36.《平淡诗意中的历史追忆——解读于坚诗歌<纯棉的母亲>》,《诗探索》(作品卷)2005年第2辑。37.《辛笛<风景>解析》,《海子<春天,十个海子>解析》,《扬子江诗刊》2005年第4期。38.《论“白洋淀诗群”的文化特征》,《南开学报》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转载。39.《中国新诗史写作的问题与方法》,《文学前沿》第10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9月版。40.《闻一多<也许——葬歌>导读》,《蔡其矫<川江号子>导读》,《诗刊》2005年第7期。41.《站在民刊<今天>的起跑线上——重论朦胧诗的崛起》,【日本】《蓝·BLUE》2005年第4期。42.《“文革”后民刊与新时期诗歌运动——以《启蒙》与《今天》为例》,《新诗评论》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43.《一个刊物与一场诗歌运动——论朦胧诗潮中的民刊<今天>》,《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44.《颓废的纪念与青春的薄奠——论多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半年刊)2006年12月。45.《现世生活的末日寓言——根子诗歌<致生活>赏析》,《名作欣赏》2007年第5期。46.《2005-2006新诗纪事》,《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5月版。

338 评论

zizzandwzy

从事件范畴到事件名词,《中国学论丛》2011年第1期。试析事件名词的词类地位,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事件名词研究综论,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三缺一”、“四缺一”及其他,语文建设,2010年第3期。(另收入《语文建设》2010年全年增刊)选择·缩略·转喻——谈网络词语“人肉搜索”,修辞学习/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人肉”,又见“人肉”,语文学习,2010年7/8期。汉语“雨”类隐喻语的构成,中文自学指导,2009年第3期。语料库建设中的名词标注方法,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人称代词+称谓”序列的话题焦点性质,汉语学习,2009年第5期。“寂寞”之后 格式风行,语文建设,2009年第12期。//《云南教育》转载,2010年第3期。汉语语料库与语法研究的互动,《汉语教学与研究》(第10辑),韩国:首尔出版社,2009年。连词“别说”功能探析,《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事件名词的时间性表现,《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 3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事件名词与量词的选择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3 期。话语标记“别说”,《 宁夏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4 期。王安忆小说的自诉型叙事方式分析,《 福建论坛》, 2007 年第 8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07 年第 11 期复印)。名词化结构在新闻语篇中的衔接方式,《中文自学指导》, 2006 年第 2 期。事件名词的语义基础及相关句式,《语言研究》 2006 年第 3 期。“这”“那”类指代词隐性回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4 期。语料库与语言学研究,《中文自学指导》, 2005 年第 2 期。从现代汉语语料库加工看语法研究的意义,《语文论丛》( 8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年。关于名词多层级分类标注的构想,《 Recent Advancement in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 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 of Singapore ,2004 年。现代汉语事件名词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5 期。指称在现代汉语双名同位组构中的作用,《语法研究和探索》( 12 ),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略论指人名词的分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12 期。双项指人名词同位组构的外部限制,《对外汉语教研论丛》( 2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年。“怀疑”的词义、宾语和句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论指称与陈述的转化, 《零陵师专学报》, 2001 年第 1 期。“推敲”之推敲, 《语文教学周报》, 2001 年 9 月。妙语背后的语言策略, 《语文建设》, 2000 年第 2 期。偏正结构的语法地位, 《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坠毁”还是“堕毁”, 《汉语学习》, 1998 年第 1 期。谈表比较的“连”字句,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1 期。词的意义在词的分类、再分类中的作用,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7 年第 4 期。复句中关联词语的错误运用, 《中文自修》, 1996 年第 10 期。

119 评论

相关问答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翻译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的学报类正式期刊,创见于1985年,主要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

    秋水伊人y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梧州学院学报期刊发表

    有些东西是别人帮不了你的,还是要靠自己

    anne贝多芬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贵州省的省级刊物当代贵州 Guizhou Today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

    蝎子豆丁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发表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好投。具体投稿要求如下:1、原稿要论点清晰,论据确凿,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流畅,科学性、高级性、实用性和创新性。2、文章标题字数不超过20个

    小薰19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国内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学报

    梁山好汉v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