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7

小小乖肉球
首页 > 学术论文 > 氧族元素的研究现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随风思恋

已采纳

氧 素名称:氧 (O2)元素原子量: 晶体结构:晶胞为简单立方晶胞。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m/S)330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9000地壳中含量:(ppm)474000氧化态:Main O-2 Other O-1, O0, O+1, O+2 化学键能: (kJ /mol) 146 O-O 498 O=O 200 O-N 360 O-C 743 O=C 电离能 (kJ/ mol) M - M+ M+ - M2+ M2+ - M3+ M3+ - M4+ M4+ - M5+ M5+ - M6+ M6+ - M7+ M7+ - M8+ 晶胞参数:a = pm b = pm c = pm α = 90° β = ° γ = 90° 热导率: W/(m·K) 元素类型:非金属 发现人:舍勒、普利斯特里 发现年代:1773至1774年 发现过程: 1774年,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在玻璃容器中加热氧化汞而得;1773年,瑞典的舍勒分解硝酸盐和利用浓硫酸与二氧化锰作用亦制得氧。 元素描述: 通常条件下呈无色、无臭和无味的气体。密度克/升,克/厘米3(液),克/厘米3(固)。熔点℃,沸点℃,化合价一般为0和-2。电离能为电子伏特。除惰性气体外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同氧形成化合物。大多数元素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时可生成氧化物。有许多元素可形成一种以上的氧化物。氧分子在低温下可形成水合晶体和,后者较不稳定。氧气在空气中的溶解度是:毫升/100毫升水(0℃),是水中生命体的基础。氧在地壳中丰度占第一位。干燥空气中含有体积的氧;水有重量的氧组成。除了O16外,还有O17和O18同位素。 元素来源: 实验室制氧可在玻璃容器中加热氧化汞或分解硝酸盐和利用浓硫酸与二氧化锰作用亦制得氧。实验室中通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还可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用催化剂催化双氧水分解也可方便地制取氧气。大规模地生产氧而且对纯度要求不高时使用空气的液化和分馏来进行的,少量氧或纯度较高的氧由电解水制取。 元素用途: 氧被大量用于熔炼、精炼、焊接、切割和表面处理等冶金过程中;液体氧是一种制冷剂,也是高能燃料氧化剂。它和锯屑、煤粉的混合物叫液氧炸药,是一种比较好的爆炸材料,氧与水蒸气相混,可用来代替空气吹入煤气气化炉内,能得到较高热值的煤气。液体氧也可作火箭推进剂;氧气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基本成分,因此氧也就成了担负空间任何任务是需要大量装载的必需品之一。医疗上用氧气疗法,医治肺炎、煤气中毒等缺氧症。石料和玻璃产品的开采、生产和创造均需要大量的氧。 元素辅助资料: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氧化合物,例如硝酸钾、氧化汞等在加热后都会放出氧气。氧是所有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大的。这些都说明,氧气很早就可能被人们取得。但由于氧气是在平常状态下以气体状况存在,和可接触到的、可见的固体、液体不同,使人们单纯用直觉观察,是不能认清它的。 从16世纪开始,在西欧,不少研究者们对加热含氧化合物获得的气体,对空气在物质燃烧和动物呼吸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初期的科学的化学实验,从而才发现了氧气。也就是在人们正确认识到燃烧现象,发现氧气后,才彻底推翻了燃素说。 拉瓦锡通过实验确定了空气中促进物质燃烧的气体物质是一种元素,称它为oxygène(法文,英文为oxygen)。这一词来自希腊文oxys(酸)和gene(产、生、源),即“酸之源”的意思。空气中的另一部分称为azote,来自希腊文a(没有)和zoe(生命),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意思。 “oxygen”,我们今天称为氧。它的拉丁名称是oxygenium,元素符号为O。氧拼音名:Yang 英文名:Oxygen 书页号:2000年版二部-706 O2 本品含O<[2]>不得少于%(ml/ml)。 【性状】 本品为无色气体;无臭,无味;有强助燃力。 本品1 容在常压20℃时,能在乙醇7 容或水32容中溶解。 【鉴别】 本品能使炽红的木条突然发火燃烧。 【检查】 酸碱度 取甲基红指示液与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各,加水400ml ,煮沸5 分钟,放冷,分取各100ml,置甲、乙、丙3 支比色管中,乙管中加盐酸滴定液( ),丙管中加盐酸液();再在乙管中通本品2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乙管显出的颜色不得较丙管的红色或甲管的绿色更深。 一氧化碳 取甲、乙2 支比色管,分别加微温的氨制硝酸银试液25ml,甲管中通本品1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后,与乙管比较,应同样澄清无色。 二氧化碳 取甲、乙2 支比色管,分别加5%氢氧化钡溶液100ml ,乙管中加%碳酸氢钠溶液 ,甲管中通本品1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后,所显浑浊与乙管比较,不得更浓(%)。 其他气态氧化物质 取新制的碘化钾淀粉溶液(取碘化钾,加淀粉指示液100ml 溶解,即得)100ml ,置比色管中,加醋酸1 滴,通本品2000ml(速度为每小时4000ml)后,溶液应无色。 【含量测定】 仪器装置 如图:A、C为总容量约300ml 的吸收器,B为适宜的塞子,D、E及I为细玻璃导管,F为刻度精密至 、容量为100ml 的量气管主体,G为三通活塞,H为气体进出口,J为平衡瓶。临用前用橡胶管将吸收器与量气管连接,后者再与平衡瓶连接。 测定法 先将铜丝节(取直径约 的紫铜丝缠成直径约4mm 的铜丝卷并剪成长约10mm的小节)装满于吸收器A中,用塞B塞紧,再将氨-氯化铵溶液(取氯化铵150g,加水200ml ,随搅随小心加浓氨溶液200ml ,混匀)导入,使充满A并部分留于C中,再将饱和氯化钠溶液注入平衡瓶J中,提高平衡瓶,使饱和氯化钠溶液充满F,多余溶液由H流出,转动G接通量气管与吸收器,下降平衡瓶使吸收器中的溶液全部充满导管D、E、I和活塞G的入口,立即关闭活塞,如有气体和部分氨-氯化铵溶液进入量气管时,可提高平衡瓶转动活塞,使由H排出。 将供试品钢瓶接上减压阀(专供氧气用),后者出口接上橡胶管,小心微开钢瓶气阀,再开减压阀使氧气喷放1 分钟后,调整至较弱的气流。 将橡胶管另一端连接在气体进出口H上,俟量气管装满本品后,关闭G并立即拆去气体进出口H上的橡胶管,静置数分钟,转动G接通气体进出口H,将平衡瓶徐徐升降(为防止吸入外界空气,应注意使平衡瓶内的液面略高于量气管内的液面),使量气管内的液面恰达刻度100ml 处。转动G接通量气管与吸收器,举起平衡瓶使供试品进入吸收器A中,当饱和氯化钠溶液流经导管I并充满导管D时,关闭G并将吸收器A小心充分振摇5 ~10分钟,俟气体被吸收近完毕时(所剩者为氮或其他不被吸收的气体),转动G接通量气管与吸收器,降低平衡瓶,将剩余气体由吸收器转入量气管中,当氨-氯化铵溶液充满吸收器A并经导管D、E与I通过活塞G时,关闭活塞。 约5 分钟后,调节平衡瓶的液面使量气管内的气体压力与大气压力一致,读出量气管内的液面刻度,算出供试品的含量。 为了检查氧是否完全被吸收,应重复上述操作,自“转动G接通量气管与吸收器,举起平衡瓶”起,依法操作,至剩余的气体体积恒定为止(二次差不大于)。 检查或测定前,应先将供试品钢瓶在试验室温度下放置6 小时以上。 【类别】 用于缺氧的预防和治疗。 【贮藏】 置耐压钢瓶内,在30℃以下保存。

235 评论

我吃了一鲸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完善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现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大成就,对化学以致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发展,使之具有如今的面貌,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⑴之间的激烈斗争过程。自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尔发表《怀疑的化学家》一书。提出元素概念,“把化学确立为科学”⑵以来,在整整一个半世纪中,由于形而上学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地位,再加上当时所提供的实践资料也不充分。直到1800年,人们总共才发现了28种元素,因而元素间相互联系的辨证性质还不可能被揭露出来,化学工作者只好把多种多样的化学元素看作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对元素进行孤立,割裂的研究,从事着对化学元素的简单堆积。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也大踏步地前进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弄得百孔千疮。几十种元素间孤立无关的传统观念,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怀疑。1815年,普劳特提出“氢原子构成一切元素”的假说,说明元素间不是绝对毫无联系的。由于当时认为氢元素的原子量为1,无法解释像Cl(相对原子质量为)等这样一些带小数的原子量,因而普劳特的看法未能被同时代的人所接受。但是,他认为元素间有联系的思想是可贵的,对以后的工作具有积极影响。普劳特以后的几十年间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把电力应用于化学,发现了电解的方法,以及人们利用光谱分析仪器观察了各种元素的光谱之后,不断发现了一些新的化学元素,认识了它们的基本化学性质,揭露元素间具有相互联系的感性材料愈来愈丰富。到1869年,人类已知63种元素,并积累了不少关于这些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资料。因此,人们产生了整理和概括这些感性资料的迫切要求。在寻找元素性质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提出了将元素进行分类的各种学说。1829年,德柏莱纳⑶把当时54种元素中的15种,按元素间的类似性分成五组,提出了“三素组”的假设⑷。认为一组中的三个元素不仅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的大小也是有规律的,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等于前后两个元素的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这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元素的原子量和性质之间的关系问题。1826年,尚古都在圆柱上制成了一个螺旋图。将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在螺旋线上,结果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在同一垂线上。第一次暗示了周期的概念。1864年,德国人迈耶尔⑸发表了《六元素表》。在表中,他跟据相对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把性质相私的元素六种、六种进行分族。但《六元素表》包括的元素并不多,还不及当时已经知道的元素的一半。1865年,英国人纽兰兹⑹把当时已经知道的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现从任意一种元素算起,每到第八种元素就和第一种元素的性质相似,犹如八度音节一样,他把这个规律叫做“八音律”,但是,由于他没有充分估计到当时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可能有错误,而是机械地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有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他也没考虑到还未被发现的元素,没有为这些元素留下空位。因此,他按“八音律”排的元素在很多地方是混乱的,没有能正确地揭示出元素间的内在联系的规律。至1869年,总共已有63种化学元素被人们发现,其中金属48种,非金属15种占天然元素的三分之二,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⑺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仔细研究了各种元素的颜色、沸点、比重、硬度、导电性、磁性、导热性、原子量等各种性质,分析总结了很多试验数据,对大量的感性材料,经过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和处理。他把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名称,原子量,氧化物以及各种物理与化学性质,分别写在各元素的卡片上。他在排列这些卡片时,不仅根据元素的原子量,而且很重视元素的性质及其与其它元素的联系。1869年2月,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同时把各行中性质相似的元素左右对齐,当按原子量顺序安排的位置与元素的顺序发生冲突时,他遵从元素的性质而换掉位置,或者留下空位,这样使每一横排化学元素的性质相近,每一纵行化学元素变化也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1869年在俄国物理化学会议上提出了“元素性质对于原子量依赖关系”的论文,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定了元素周期表⑻。论文中包括下列几个要素:⑴元素如果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其性质呈现着明显的周期性。⑵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正像质点的大小决定复杂物质的性质一样。因此,例如相似的S和Te的化合物、Cl和I的化合物等,也呈现着极明显的差别。⑶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的单质的发现,例如类铝和类硅的元素,其原子量在65~67之间。⑷知道了某元素的同类元素的原子量,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几乎和门捷列夫同时,迈耶尔也提出了类似的元素周期律,并把元素排成一个表。指出“元素的性质为原子量的函数”,并以元素的原子量为横坐标,原子体积为纵坐标,绘制了原子体积曲线。结果,类似的元素在这条曲线上都占有类似的元素在这条曲线上都占有类似的位置,显示出各元素的原子体积和原子量函数关系。元素周期律虽已被门捷列夫揭示出来,公布于世,但并没有完全被承认甚至连他的导师齐宁也笑他是不务正业。在人们的冷漠和嘲笑中,1871年,门捷列夫改进和充实了他1869年制定的元素周期表,今儿发表了⑼《化学元素的同周期性依赖关系》一文,将元素分成八族,同迈耶尔一样划分了主族和副族。同时他以元素周期表为基础,不顾当时公认的原子量,改排了某些元素(Os,Ir,Pt,Au;Te,I;Ni,CO)的位置,校正了一系列元素(Sn,La,Ce,T,V等)的原子量。最后,相应于周期表中的空位,门捷列夫预言新元素:类铝,类硼和类硅的存在及其性质。四年之后布阿博德朗发现了元素镓,证实了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再过四年,尼尔逊发现了元素钪,证实了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又过七年,温克莱尔发现了元素锗,证实了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硅。在大量铁的事实面前,元素周期律才被举世公认。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门捷列夫揭示的元素内在联系的规律不是初步的,他未能认识到形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基本原因。但应当指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元素周期表,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还存在不少问题。如:H与Li之间是否还有元素存在?碲(128)和碘(127)等为什么要颠倒排列?稀土元素的数目到底有多少?它们在表中的位置应如何排列?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呈现周期性的原因何在?等等。在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周期律由遇到一个严重考验。雷姆赛在1894年发现了惰性气体氩。氩的原子量是。应排在钾()和钙()之间,但这里没有留下空位。这一新发现与已经确定的东西发生了抵触,当时仍然有人主张把氩排在钾的前面,也有些人在这新的矛盾面前,竟然怀疑起事实的正确性来,认为氩和后来发现的氦不是化学元素,而是气体混合物,企图以此来解决氩和钾在原子量上的矛盾。1895年雷姆赛又在地球上发现了另一个惰性气体氦。由于氩和氦的性质很相似,又与周期表中以发现的其他元素的性质相差很大,因此使人们设想氦和氩可能是另一族元素,这就使周期表又增添了一个新的“O”族。新的空位有促进了其他惰性气体元素的发展。雷姆赛于1898年又发现了氪,氖和氙,道纳于1900年发现了氡,这些新的科学成果,使周期律逐步地更加完善了。周期律的又一次发展,是自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有核的模型后,莫斯莱于1913年应用X射线的试验方法,测定了元素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原子序数的工作,发现了原子序数定律。指出:作为周期律的真正基础不是原子量,而是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这是周期律的一个重要进展,它把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与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联系起来了。解决了若干不按原子量排列的矛盾,如钴()和镍(),碲()和碘(),氩()和钾()的倒置等。也解决了氢与氦之间不可能再有其他元素的问题。原子量和原子序数增长次序的不一致,又被后来同位素的发现所解决。周期律的第三次大的发展,是波尔于1913年引用了量子理论,得到了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具有层状结构的结论。1916年索麦菲提出了轨道分层的理论,并引用了轨道在电磁场中量于化取向的概念。1925年泡利提出两个电子不能共处于同一量子状态上的不相容原理,规定了每个分层中的最高电子数⑽,确立了每个电子在原子中的状态被四个量子数描述,而在同一原子中不能有四个量子数相同的两个电子存在。量子力学的法展,进一步详细的阐明了原子中电子的层状结构。这就揭示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呈周期性的变化。一般讲周期律时,都是按周期方向指出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但是,早在1887年巴扎罗夫就指出:在元素周期表的族中,元素原子量的大小发生周期性的变化。1915年比隆在“第二周期性现象”和其他的一系列工作中,研究了在同周期表的族中元素某些性质非单调呈锯齿形的周期性变化。使我们对周期表,周期律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近几十年来,大量超轴元素的成名⑾,又使周期表获得了新鲜的内容。总之,周期律和周期表自1869年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来,绝对不是固定不变、原封不动的,而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修改、充实和发展,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就是今天的周期表⑿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更不能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元素周期律必然会更加完善、充实。

345 评论

透明的黑布

微量元素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缺乏它们有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生成。如缺铁可以导致铁贫血症;缺碘有可能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等。而适量摄取微量元素可预防癌症、心脏病、骨质疏松症、龋齿等。目前被确定对人体有益且必需摄取的微量元素有14种,包括:铁、铜、锌、锰、铬、钴、钒、锡、镍、钼、碘、氟、锡、硅。当体内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或者人们参加外界运动时,它们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并且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1.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微量元素通过参与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各种生物和化学反应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例如促进多种酶的合成,并且增强酶的活性,而酶是机体进行各种活动、维持生命运动的基础。此外它们还具有抑制自由基、抵抗氧化、参与激素合成、进行信息传递、维持细胞生命力以及人体感官功能的正常发挥等作用。2.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微量元素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很重要,如果摄取不当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生成,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例如铁具有造血功能,严重缺乏就有可能患有各种贫血症;锌能够促进酶的合成,并且参与多种生理活动等,儿童缺乏它会严重阻碍生长发育,孕妇缺乏它会导致流产、胎儿畸形等;碘能够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严重缺乏时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疾病的生成……3.微量元素的食物来源微量元素的存在范围十分广泛,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微量元素。如大米、小米、小麦、玉米等天然谷物;菠菜、萝卜、生菜、黄瓜、芹菜等蔬菜;苹果、甜橙、哈密瓜、西瓜等水果;杏仁、榛子、核桃、松子等坚果;鱼类、虾、蟹等水产品;还有动物肝脏和肉类等食物。只是它们的微量元素含量和种类有所区别罢了。因此,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学会合理、均衡搭配食物,获取充足的微量元素,以保障身体健康。由于微量元素与人体关系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生命科学有了长足的进展。以前原因不明的不治之症,通过微量元素的研究找出了病因。四大地方病--甲状腺肿大、克山病、大骨节病、氟骨病,均与微量元素的短缺或过量有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病种--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癌症也与微量元素有关。此外,食管癌、鼻咽癌、肝癌高发区具有明显地理分布的特点,也与当地的土壤、水中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有关。人的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是胚胎期、婴幼儿时期以及青春期,这时微量元素锌的需要量最大。据1986年公布的数字,我国学龄前儿童2/3缺锌。由于微量元素的不平衡,代谢失调,自由基与过氧化物不能及时清除,使细胞、组织及机体衰老,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各种疾病。此外,微量元素与遗传基因有关。提高人口素质要从遗传基因、胚胎发育抓起。要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提高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也要求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摄入量达到最佳值,而且各种微量元素之间还要有一个最适宜的比例关系。人体的能量转化是需要催化剂--酶来完成的,酶是生命现象的基础,而酶的活性中心正是微量元素锌在起作用。总之,一个人的一生,从生命形成到终结,每一年龄段的健康状况都与微量元素有关,都需要微量元素的调控。人体的内环境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中草药的微量元素测试分析工作。中药的机理和疗效都可以从微量元素中找到根据。中医滋阴壮阳等理论很可能就是微量元素在起调控作用。微量元素的研究可以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加以说明。围绕微量元素与健康这个主题,将微量元素应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也有了一些进展。微量元素作为肥料施用于蔬菜、水果,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禽畜的饲养,均可以取得增产、减少病害并提高其微量元素的含量的效果。从生物链的观点出发,把无机的微量元素转化为有机的微量元素,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这是一条补给微量元素的最好的途径。大规模地开展这一领域的工作,还需要各有关学科的共同努力。

288 评论

魔神坛老佛爷

氧 素名称:氧 (O2)元素原子量:

324 评论

聪聪老头

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作为一种工业气体主要由空气分离而得。氧气比空气略重,微溶于水,液化温度,固化温度。氧气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能与惰性气体以外的所有化学元素形成氧化物,大多数元素在含氧气氛中加热时形成氧化物,有些元素可形成多种氧化物。氧气能助燃,与其他可燃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易发生爆炸。氧气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空气、水、矿石中的氧约占地壳质量的一半,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占空气的 %(体积)。人类与动植物的生存依赖氧气。空气中的氧气虽然不断地用于呼吸、燃烧和其他氧化过程,但总量几乎不变,这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由二氧化碳与水合成碳水化合物时放出了氧气。生产方法 工业上氧气的生产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深度冷冻法:由空气分离制得。空气经压缩、冷却而液化,在精馏塔中因氧气与氮气沸点不同而分离,此法是最经济的制氧方法,可制得纯度极高的氧气,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采用全低压流程,产品纯度在98%以上,1m氧气耗电量~②分子筛变压吸附法:也由空气分离制得。氧气的纯度为70%~80%。③电解水法:在电解槽中,水被直流电电解为氢气与氧气,氧气由阳极放出,氢气由阴极放出。为提高水的电导率,可在电解槽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如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此法耗电量大,1m氧气耗电量~54MJ,成本高,只适于小型生产。用途 氧气在化工、冶金、军事、医疗等部门有着广活的应用。①作为一种主要的氧化剂用于化学工业,通过氧化过程制造一系列化工产品。天然气、重质油或煤炭同氧气及水蒸气反应生成的合成气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②在冶金工业中,每生产一吨金属,大约需要一吨氧气用于矿物熔炼。在精制有色金属和炼钢时,必须通过氧化作用从金属中除去碳、硫和磷等各种杂质。现在已发展了新的、完全用高纯氧的冶炼设备,把纯氧吹入熔化的金属直到完全除去杂质,可以提高金属的质量。③用来获得高温火焰(氧炔焰、氢氧焰),以熔化高熔点物质,进行焊接和切割金属。④液态氧是现代火箭推进剂的一种氧化剂,运载火箭总载重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是液态氧。⑤用于医疗和生物技术,病人常靠输氧抢救,高原登山、水下作业等均需用氧气。⑥在污水的生物化学处理中,可加入氧气,以分解污物。 氧的输送一般有三种方式:大部分的氧气直接用管道输送给用户;少量的氧被液化,以绝热贮槽贮运;还有少量氧气受高压压缩,用钢瓶运输。

274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内外研究锌元素现状怎么写论文

    毕业论文中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首先要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

    yuqian100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大蒜延缓食物氧化研究现状论文

    大蒜有何作用 大蒜有何作用,大蒜是厨房中常见的一种食材,吃大蒜对人体是有许多的好处的,大蒜经常搭配其他的食材一起,增加菜品的营养和口感,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大蒜有何

    暖暖烛光201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藏族族谱文献研究现状论文

    论文研究现状怎么写如下: 第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首先需要具备的是研究国内的现状,需要举出一系列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必须是来源于正规的数据平台,这样的平台国

    silvia14785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氧化钙论文研究现状

    材料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

    请别叫我龙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设施栽培二氧化碳研究现状论文

    二氧化碳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光合产物的生成,园艺作物干物质产量的90%~95%是靠光合作用制造的。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光合产物与二氧化碳的浓度呈正相关。在设施栽培葡

    扬州宏宏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