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7

仗剑拂衣去
首页 > 学术论文 > 驳中体西用论论文题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猪猪爱次次

已采纳

第一题失败原因:1.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2.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3.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理论: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运动。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但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1912年4月5日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革命失败。 社会条件:1.物质基础: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团体的建立和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4.群众基础:收回利权运动的不断高涨。第二题第一,"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实体都是植根于自己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尚不存在而自然经济普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要建立起"西体"是不行的,因为还不具备西方式的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的"中学体用"还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运作着,但是,面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严峻挑战,不引进西学,则国将不国,在这种情势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于是产生了。 第二,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洋务经济乃是一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的官僚经济。无论从资金、技术、市场诸方面,它都是一刻也不能离开政府的。它是靠政府之力,集中纳税人手中的钱财,解决兴办的经费。它是靠政府之力引进技术,其原料和产品的相当一部分,都是靠政府调拨的。于是,政府的支撑就成了洋务经济存在的前提。这样,维护政府所代表的传统制度,就成了洋务运动的天职。正是这种既要举办洋务,又要依赖政府的经济现实,决定了"中体西用"的必然性。 第三,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兴办洋务,这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资金之难措,又有技术的难备,还有习惯势力障碍,更有顽固派之攻击与责难……真是举步维艰。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顽固派提出机车轰鸣会震动皇陵,洋务派不得不一度用马匹来牵引车厢。办天文算学馆,顽固派又说这是以夷变夏,是废弃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这些在今天看来无须驳斥的奇谈怪论,在当年却是极具份量,可置人死地。甚至连洋务派也不得不称这些谬说"陈义甚高,持论甚正"。这样,洋务运动为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引进传播西学的时候,维护中体就非常必要了。不如此,洋务派就无以自存。我们从"中体西用"的主旨,也可以看出洋务派的良苦用心。该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冯桂芬说:"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很明显,作者强调的,不是中学如何善,而是学西"善之善"。在这样的口号下,学西就名正言顺了。当然,这个口号的实际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当革命兴起之际,再大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重心就不在学西,而在不准革命、不准破坏中体这一层意思了。这个口号提出之初的进步用意,我们是不能抹煞的。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于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伴着西学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孕育生成的

322 评论

蛋爹是石头

中山大学的吧。。。。。。

257 评论

木小蹬蹬民

一、历史背景: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

二、主要内容: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19 世纪 70~80 年代 ,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 。到了 19 世纪末 ,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

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学说。

三、作用:

1、解放思想的作用。"中体西用"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学的一统天下,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以改观。随着西学范围的不断扩大,西学为用的主张不再视为离经叛道,"用夷变夏"不再是中国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后,是否应该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这个"体"进行某些改变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就成为人们关注各思考的主要问题。

2、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在殖民主义侵略狂潮的冲击下,一个民族倘若不想沦为殖民地,就必须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整合程度。唯有如此,方可确立一个借以发展与更新的根基。在当时,中体西用原则所包含的中国意识是团结爱国者的旗帜,它号召着人们加强民族团结,抵抗侵略,保卫中华。

3、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中体西用的本意没有这个内容,但它的思维逻辑,却在客观上使人们得到了启示。洋务运动后,拒绝学习外国的盲目排外思想固然没有市场了,而全盘西化的主张,也被多数人所否定。

结合本国实际学习外国的东西,已经逐渐成人们遵循的法则。维新派在主张君主立宪的同时,也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

扩展资料:

“中体西用”在当时国人心目中没有“西学”及其“体用”这一参照系存在之前,本无所谓“中学”,也不存在对应的“中学”之“体用”的问题。如果没有被迫或主动学习西方即“西学为用”的时代需要,“中学为体”恐怕根本就不会成为士人所考虑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虽然是在“中学为体”上。但若仔细考察当时的时代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资源及其政治主张,则虽要维护中学之“体”这一根本目的,在政治实践层面,更强调引进西学之“用”。由此来讲,“中体西用”说不仅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保守”,反而在学习西方的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204 评论

1322183606ww

1、产生的历史背景: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2、主要内容:“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

3、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中体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第二,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

第三,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2)消极作用

第一,"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

第二,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洋务经济乃是一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的官僚经济。

第三,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

扩展资料: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三:

一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传播,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体西用”产生的外部原因。

三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是“中体西用”思潮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49 评论

快乐花蛇

第一题简单点就是能推翻帝制,是因为满洲贵族坚持君主专制,导致立宪派倾向革命;不能建立民主共和,是因为革命党势力弱小,理论薄弱,而地方实力派强大,群众缺乏民主素质。第二题也比较简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这两种文化经过19世纪上半期血与火的碰撞,在中国放开眼界看世界的先进知识界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07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题目用不用斜体

    还可以用平常的写法加下划线

    西夏唐古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反驳论文题目

    标题:未必朱者赤,近墨者黑墨者黑与不黑,这个话题被无数人讨论过,大多数人认为是黑,也有部分人另辟蹊径,得了个未必黑的道理。黑与未必黑,我觉得关键在一个近字。有的

    流云归晚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常见的驳论文题目

    1、人生哲理,如命运、美、价值、生命、空间、路、距离、长与短、历史、永恒等;2、为人处世,如宽容、帮助、表现、尊重、自我等;3、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

    玥玥28596623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驳论文万能题目

    写作思路:首先给自己的观点,然后可以通过列举名人事例的方式进行论证自己所提出的观点,比如世界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荷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近墨者未

    蜡笔小新新XU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英文驳论文题目

    debate

    宇晨yuche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