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7

明明白白我旳心
首页 > 学术论文 > 受众研究分析论文主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atang1201

已采纳

1、数字化新媒体简介: 起源 发生 发展 包括哪些方面2、数字化新媒体 有哪些形式,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受众3、对受众的影响 受众描述 主要是哪类人群,在哪个时间段 受众能够接触并且注意到新媒体里面的广告4、新媒体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这种媒体形式 也就是扩大受众人群,受众人群越大 媒体价值也就越高有点儿乱,大概就这些了。这个问题其实你可以和你的导师联系,跟他谈谈让他帮你理一理~~个人觉得你的论文题目有点儿大。

229 评论

米拉妹妹12

内容摘要:从新闻传者与受众的定义以及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不同传者传播信息的心理 关键词:定义 关系 为什麽 怎么做 看到这个标题,我首先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麽要从受众角度去看传者心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受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受众与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自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那么传者又包括哪些呢?原来的传者单指媒介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新闻传播机构、媒介管理者与媒介传播者即那些从事最基本的采编、制作和播出如记者、编辑、导演、制片人和新闻主播等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但是随着第四媒体的介入,新闻传播不再是新闻媒体(传者)的"专利"。由于因特网的独特功能,使许多的机构和个人进入到了新闻传播的行列之中,成为了新的传者,而他们原来也可能是受众,所以我认为新闻的传者与受众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那么如何分析传者的心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报纸上有些长篇大论,整篇报道很难找出哪里是重点,过分的渲染细节,使得文章枯燥乏味,读者看了就烦,这就是因为新闻传者,在传播过程中,片面的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多登点,登长点,他们总是认为说的多,说的长,就是比说的少,说的短好。如果他们明白受众心理就会知道,其实未必总是如此。有的时候说的过多,过长,受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叫做“过犹不及”。 再比如《人民日报》2006年8月23日第六版刊登的《透视“不流血死亡”》一文,为说明尘肺病、化学品中毒、铅尘污染、非电力辐射、振动和噪声污染等职业危害对职工生命的严重威胁,作者不惜笔墨详尽地列举了河南省1997~2001年尘肺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2002~2003年对用人单位进行维护劳动者职业病卫生权利状况的调查、湖南省2004~2005年全省职业病危害企业使用农民工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数据。报道中,数据详实,并且作者竭力去强调这些数据来源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那我们来分析下这位作者的心理,在新闻报道中大段引出权威性数据,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传者的意图,有效的影响我们受众的态度,因为从受众角度看,一般越是权威人士的发言,越是可信,所以传者利用受众这样的心理,经常在报道中引用权威的数据,让读者信服,尽管那些数据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还有一些娱乐八卦周刊,他们为什麽能存在呢,尽管这些散播的信息,有的是捕风捉影,毫无权威可言,可是依然有受众去相信,这是因为那些传者,利用了读者的兴趣,原因就是人们有一种愿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对象的倾向,因而更容易赞同他们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其次,根据认知平衡理论,当人们对问题所抱的态度与自己所喜欢的人相一致时,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那些八卦周刊的娱乐记者,充分利用读者这样的心理,投其所好,使受众接受他们的信息,这就是他们的动机,再加上,即使受众不相信,但是有关喜欢的偶像的信息,他们也会立刻充满兴趣而去阅读。 另外针对近年来互联网上开始流行的非专业人士的传者,他们的心理又如何呢?这一类人大多是从受众转变为传者,他们传播的意图无非是想扩大群体,即希望大多数人认可他们所认可的观点。还有一类恶意在网上散播谣言虚构事实,那些人的心理,我看来有可能是为了好玩,也有可能是为了出名。最著名的例子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3线演员,在网上大爆与某某导演的“潜规则”,之后,立即身价大涨,接受媒体采访,这类人应该是为了出名。也有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需要帮忙,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一类多半是遇到的极大麻烦的人,为了更好的得到帮助,和解决的办法,利用网络媒体传达信息,希望被更多人听到,从而获得最大,最多的帮助。

94 评论

中国作家林建

我们每个“广播人”的基本职责。在日趋走向“网络时代”的今天,这个问题尤其显得重要。本文拟结合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近期广播市场的调查成果,就广播音乐听众的现状及其有关问题做一点描述和探讨。 一、广播音乐基本听众群体的现状广播音乐是电台各类广播音乐节目的统称。在广播媒介中有着广泛的听众市场。据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有限公司和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的听众调查表明:“广播听众收听最多的是音乐节目”。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音乐节目收听率分别达到了54.2%、52.7%和49%。新闻节目已退居第二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音乐的繁荣是对广播市场的开拓,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分析、研究广播音乐听众的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1.广播音乐的基本听众群体 听众是电台“培养”的。有什么样的电台就有什么样的听众。近年来各系列台,尽管名称各异,结构上都有流行音乐的元素。流行音乐无一例外地都占据了娱乐和音乐节目的大量时间。因此广播音乐的主要听众群体,从年龄来看大致是15~24岁的学生听众和24~35岁的青年听众。其中又以15~24岁、高中和中专学历的听众为最多。 2.广播音乐基本听众群体对媒介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是节目内容的幼稚化倾向。如果为了尽可能地迎合听众,争取收听率,节目设置都以“流行娱乐”为号召,追求新奇与热闹,必将导致节目的单一流俗,为成熟有识之士所不屑。二是低收入倾向。目前受众的收入与消费能力是广告客户投放广告的重要参考依据。音乐节目如果不能吸引收入较高的白领阶层和主流听众,就会给广告客户造成这么一个印象:广播音乐是青少年听的玩意儿,没有广告效果。即便那些愿意在广播上做广告的广告大户,如地产、家私、大百货公司等,也不想在广播音乐中投放广告。三是低社会群体倾向。从职业特征来考察,眼下广播音乐节目的主要收听群体,除学生外,主要是商业、服务业和文化艺术、教育卫生部门的从业人员。党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也就是说,成熟的、有政治、经济实权的主流听众较少。其结果就必然导致收听率虽高,“社会影响力”不大。能否吸引30~40岁的白领、干部听众,是广播音乐媒体能否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广播音乐应满足多层次听众群体的需求 1.培养主流听众群体所谓“主流听众”,并不是一个“年龄”的概念。更多地是从目标群体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工作类型、消费行为、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察的“目标群体指数”。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较高职位、较高消费能力、较高文化品味的“白领”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干部”听众。从数量来说,他们目前只占很小一部分,但从质量和影响来看,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我们的节目、创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改变人们“广播没文化”的印象,能否吸引这类听众就变得非常关键。 从广播音乐的听众定位来考察,“主流听众”的匮乏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是收听率和有效目标群体指数。作为广播的从业人员,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收听率而骄傲,但往往也就忽视了“有效目标群体指数”有多少。高收听低创收是很多台的通病,很多人通常把原因归结为“本地市场不好”。这种笼统的分析并没有找到问题根本症结,主要原因还在于“有效目标群体指数”太少。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大家都知道北京音乐台的“创收特别高”,都去学习,可听了他们的节目却大都会说:“不怎么样,还没我们的好听呢”。原因就在于评价的角度:学生听众要的是“好听”,主流听众求的是“耐听”。用“好听”的标准衡量“耐听”的节目当然是“不怎么样”。但仔细分析他们的听众构成就可以发现:北京音乐台,12~25岁的听众占31.9%,26~45岁的听众占38.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专业人员、企业经理、公务员等的目标群体指数则比一般台都高出一截。这样的听众结构在电台是不多见的。他们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除了拥有大量的学生听众,还吸引了一大批成熟的中青年听众。而广告客户特别看重的也正是这样一批听众。 2.满足“标准听众”的节目需求 听众的节目需求,说到底就是听众对电台的需求。听众需要广播播些什么呢?我想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资讯和音乐。 广播属于“伴侣媒介”。虽然,它的传统功能———传播新闻、信息功能受到其他媒体的冲击,但仍有一定的市场。很多年龄稍大的听众仍把广播当成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以此来看“标准听众”的节目需求,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节目的可伴随性———能够在他休闲或工作时提供适当的音乐和资讯服务。 这种节目的“伴随”需求,要求广播以听众为主体,根据听众的生活节奏、心理需求、行为特点来编排开发“适听对路”的节目。 3.节目时间长度应适合听众收听长度 听众收听广播节目的“时间长度”问题常常为人所忽略。打开各台的节目表可以看出,眼下很多节目的标准长度都在1小时,相对传统广播节目设置,现在的节目都象是渗了水的白酒,不纯粹、不凝练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广播听众日渐减少”的结论或多或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听众收听广播节目的实际时长和我们节目的标准时长错了位。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资料,在广播听众中,平均每天花大约1小时收听广播的占24.56%,花大约30分钟收听广播的占23.84%,花大约20分钟收听广播节目的占13.88%。每次收听30~60分钟的总体占33.7%,每次收听1~1.5小时的总体占21.7%,每次收听21~30分钟的总体占16.1%。总而言之,听众收听广播节目的时间长度在变短,听节目时间最长的还是学生和年轻人。 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出:要吸引并抓住“标准听众”,压缩节目时长,丰富节目内容,尽量为听众提供更多的选择,也是增强节目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广播音乐潜在听众群体的开拓 1.可作为主流听众开发的“情报欠缺症侯群”在现今这个信息时代,已开始出现一批生怕自己得不到足够信息而落后于时代的人。日本学者称之为“情报欠缺症侯群”。他们愿意接触多种类型的媒体来获取信息。但由于这些人多处于社会的主流地位,一天24小时中,除去大量的工作和少量的休息时间,所剩闲暇无几。他们就要求把工作时间情报化,即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边工作边接受信息。众多媒体中只有广播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对这个听众群体的开发、研究,有助于提升广播的文化品位和创收能力,有助于把广播音乐与新闻资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听众在工作中得到休闲,在休闲中得到有用的资讯。对常常把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界限弄得模糊不清的“情报欠缺症侯群”来说,这样的广播无疑会是最好的广播。 2.可作为特定听众群体开发的“驾车族”与“不眠族” 这两个特定的收听群体也是广播应当积极争取的对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汽车数量在迅猛增长。不用说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山东的出租车都已7万辆,社会车辆加起来已经达到了120万辆。这驾车一族都是广播音乐的潜在听众。如果为他们设计、提供的节目内容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块市场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的增多而日趋扩大。还有一个就是深夜“不眠一族”,主要包括两种人:一种是睡不着的中老年人,一种是不能睡、不想睡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深夜广播的倾听者。“在电视台纷纷降下帷幕,电视收视率趋于‘0’指数时,广播此时则独显神通,与为数不少的听众在空间交流(要知道,此时即使收听率为1的话,也仍有近2万人在收听,并且这是在进入自觉地、主动地收听状态中积极听众!)”开发以音乐为主要沟通内容的节目,能够满足“封闭的现代人”寻求释放压力、缓解心头的孤独的诉求,同样能够吸引一批文化层次较高的白领听众。

129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闻受众心理论文题目

    新闻学也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吧,要看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来说,不然范围太广对你是不利的。还有就是你如果要找范围,你可以根据你的方向去网上搜索下,应该有很多的。在这之前

    老余popopxm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旅行杂志受众者

    可以写:本杂志主要针对一些轻奢小众的旅游地、酒店推荐,所以受众人群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月收入在万元以上,有固定的且相对比较体面的工作,对旅游、居住条件有一定要求

    大白包小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现状分析的论文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当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总要与别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个人是群体中的一员,群体对个人的行为和心理会发生重要

    sunjia052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受众监督媒体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

    林子夕silva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天涯论坛受众研究论文

    看你要发表哪些方面的了,论文是要通过一定部门审核才可以发表的,论文质量也是要求比较高的,还有就是看你发表这篇论文的用途了

    晴天203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