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爷一
谁知道北航的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哪些专业课程吗包括初试和复试~告诉下谢谢! 初始专业课可选:力学(理力、材力……),自动控制原理,以及信息类学科 航空学院: 四、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飞行器设计面试大纲 采用面试方式,范围包括英语口语、听力能力,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具体如下: 1) 考生介绍本人基本情况(英语) 2) 阅读一段英语专业教科书,然后口头翻译。专业可选择:飞行力学,飞机结构,飞机总体设计,空气动力学。 3) 口头回答问题,可选飞机的飞行力学,飞行控制,空气动力学,飞机总体设计,飞机结构设计,或综合知识。 五、飞行器设计 针对报考“飞行器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采用面试方式,范围包括英语口语能力,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具体环节如下: 1、 考生介绍本人基本情况(英语) 2、 考生阅读一段由老师现场指定的专业英语,然后学生口头翻译。 3、 口头回答问题:飞行器设计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飞行器的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行动力学。 宇航学院:(结构力学与飞行力学择一) 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2007年硕士复试各科目复习大纲 一.结构力学 复试参考资料代码:5151 参考书:《结构力学》,龚尧南著,北航出版社 2001年版。 复习大纲 1.弹性力学基础及能量原理 (1)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2)应变能 (3)虚位移原理和最小位能原理 2.结构的组成方法 (1)自由度和约束,几何不变性分析 (2)瞬变系统的概念 (3)静定系统和静不定系统 3.静定结构的内力及弹性位移计算 (1)静定桁架的内力 (2)静定刚架的内力 (3)受剪板杆式薄壁结构计算模型 (4)静定薄壁结构的内力和弹性位移 4.静不定结构的内力及弹性位移计算 (1)静不定系统的解法—力法 (2)静不定系统的解法—位移法 (3)矩阵位移法 5.薄壁梁的弯曲和扭转 (1)工程梁假设 (2)自由弯曲时的正应力 (3)自由弯曲时开剖面剪流的计算 (4)弯心概念 (5)单闭室剖面剪流的计算 (6)单闭室剖面薄壁梁的扭角 二.航天器飞行动力学 复试参考资料代码:5152 参考书:《航天器飞行动力学》,肖业伦著,宇航出版社。 复习大纲 1.Kepler轨道的性质 (1)半长轴,偏心率 (2)能量守恒,动量矩守恒 (3)轨道曲线的方程 (4)近地点和远地点的特征量 (5)轨道状态量随时间的变化 (6)轨道要素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7)轨道要素与位置-速度的相互转换 2.轨道的摄动 (1)轨道摄动的概念 (2)密切轨道和密切轨道要素 (3)轨道摄动方程的一般形式 (4)地球扁率摄动的结果 (5)地球大气摄动的结果 3.航天器-地球-太阳的关系 (1)星下点和星下点轨迹 (2)回归轨道的条件 (3)太阳射线与航天器轨道的关系 (4)太阳同步轨道的基本参数 4.轨道机动 (1)Hohmann轨道转移 (2)改变轨道平面的机动 (3)速度增量与燃料消耗的关系 (4)轨道半长轴和偏心率的修正 三.导弹飞行动力学 复试参考资料代码:5153 参考书:《导弹飞行动力学》,钱杏芳等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复习大纲 1.常用坐标系:速度坐标系、弹体坐标系、地面坐标系、弹道坐标系的定义,及其各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2.作用在导弹上的空气动力、空气动力矩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压力中心、焦点、纵向静稳定性等概念。 4.导弹质心运动动力学方程组的推导过程,导弹绕质心转动动力学方程组的推导过程。 5.“瞬时平衡”假设、机动性、过载等基本概念。 6.几种常见的导引方法:追踪法、平行接近法、比例导引法、三点法、前置导引法等。 注:《航天器飞行动力学》与《导弹飞行动力学》为一份考题。 求北航飞设本科课表!!! 空气动力复学 工程热制力学 传热学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飞行器总体设计 飞行器结构力学 结构优化设计 直升机总体设计 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法 发动机原理 工程振动 计算流体力学 粘性流体力学 飞行器工艺 飞行力学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结构优化设计 直升机部件设计 飞行仿真 气动弹性设计 飞机的稳定与控制 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基础 飞行性能 这是专业课的情况,基础课就不列了,其中有部分是选修课 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置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早晨 上午第一节航空航天概论A 2节/周(05-16) 杨超 (一)215 大学英语(1) 2节/周 工程认识 2节/周(07-08) 马鹏举 大学计算机基础 2节/周(03-16) 张永鸣 主M301 工科数学分析(1) 2节/周(01-17) 杨义川 主M201 第二节 第三节工程材料 2节/周(02-16) 白薇 主349 工程认识 2节/周(07-08) 马鹏举 工科数学分析(1) 2节/周(01-17) 杨义川 主M201 大学英语(1) 2节/周 第四节 下午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工科数学分析(1) 2节/周(01-17) 杨义川 主M201 工程认识 2节/周(07-08) 马鹏举 画法几何 2-7(7,8) 刘静华 主M404 工科数学分析(1) 2节/周(01-17) 杨义川 主南303 第八节 晚上第九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 2节/周(01-17) 郁树廷 主M201 画法几何 2-17(9,10) 刘静华 主M404 工程认识 2节/周(07-08) 马鹏举 大学语文 2节/周(01-17) 石天强 主349 第10节 第11节 第12节 北航航空类专业(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培养计划,就是上些什么课程(二三四年级就好)! 有劳各位! 这是北航的课表 大一上:数学分析,画法几何,工程材料,体育,英语回,形势政策,思修; 大一答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大学基础物理,C语言,机械制图,体育,英语,史纲,形势与政策; 大二上:大学基础物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加工工艺学,基础物理实验,复变函数,体育,英语,毛概,形势与政策; 大二下:马原,体育,形势与政策,概率统计,基础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电工电子技术,空气动力学,工程热力学,数学物理方程,矢量分析; 大三上:体育,形势与政策,机械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发动机原理,空气动力学,弹性力学; 大三下:体育,形势与政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飞行器结构力学,飞行力学,飞机结构设计,飞机总体设计; 大四上:经济管理,体育,形势与政策--知识产权,航空工程大型通用软件应用; 大四下:形势与政策--知识产权。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限选课,比较多…… 北航飞机总体设计都放在了什么网站 虽然不了解北航,但是经济学跨飞机总体设计真的很大。 这个估计老师对撸录不录取回你也是很纠答结的, 工作以后可能比较辛苦, 所以报考这个专业的人应该比较少, 我觉得在复试时肯定对你多方考察。 其实你这个跨的没有优势,不过你要考航空经济还是很有优势的。 好好准备复试吧,你也可以给他们打个电话或者给一些老师发个邮件,探探他们的口风。 北航毕业的飞机总设计师都有谁 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 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有哪些课程 比如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这些都是多少学分 热力学多少学分 特色的看专业吧,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里有几个专业,流体力学,飞机总体设计。。。有特色的课程你看看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吧。或者搜一下北航5系电话,问问老师。 求北航飞设(5系)本科期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复:材料力学,空气制动力学基础,理论力学,自动控制原理,专业外语,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电工技术实验。 专业课:飞行器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飞机总体设计,飞行器优化设计,有限元法基础,结构设计,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弹性力学,结构实验技术,气动力计算,飞行力学,金属工艺学,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公差与技术测量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的课程设置 北航飞行学院充分发挥和利用北航已有教学资源,在培养模式、教学计内划、课程体容系、内部管理等方面相比北航原有的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飞行学院的主要课程分为6大部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飞行训练课程、飞行实习和毕业设计。基础课程开设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工程力学、电工电子、专业英语等课程为主;专业理论课以综合课程为主,包括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航空气象、领航学、自动飞行控制、维修等;飞行训练课程包括西澳飞行学院教练机飞行课和珠海飞行训练中心模拟机飞行课程;飞行实习安排到南方航空公司各分公司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要求进行。飞行学院现有授课教师30余人,全部面向北航其它院系和外校聘任。 诚求北航五系飞设大二下,大三,大四的所有课程。 好吧…… 大二下来:思想政治理源论课--原理,体育,形势与政策,概率统计,基础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电工电子技术,空气动力学,工程热力学; 大三上:体育,形势与政策,机械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发动机原理,空气动力学,弹性力学; 大三下:体育,形势与政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飞行器结构力学,飞行力学,飞机结构设计,飞机总体设计; 大四上:经济管理,体育,形势与政策--知识产权,航空工程大型通用软件应用; 大四下:形势与政策--知识产权。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限选课,比较多…… 这次回答得可以了吧……这是本科培养计划上写的。
凌人happy
胡文瑞院士,男,1936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宇航院通讯院士,2001年当选国际宇航院院士。胡文瑞院士八十年代率先开创了我国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是我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国际微重力学术界知名学者。现任Microgravity Quarterly杂志客座主编,国际宇航联空间材料和微重力研究委员会委员,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的中方负责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流体物理分系统和实践10号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兰州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各一项。龙勉研究员,男,1964年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主任。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在重庆大学获生物力学博士(中日联合培养)。1990-2000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1999年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作高访学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0年起独立主持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实验室,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关系的生物力学理论、实验及其应用,以及空间细胞生物力学与工程等研究。在Nature、J. Biol. Chem.、Biophys. J.等杂志发表论文58篇,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现兼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WCB)执委兼司库、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ISB)理事、Cell. & Mol. Bioengi.亚洲区主编、Mol. & Cell. Biomech.杂志编委等。康琦研究员,男,1961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1年底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7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光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实验力学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并留所工作,1998年聘为研究员。多年来开展了多项微重力流体物理地基和空间科学实验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微重力流体力学研究”、中-俄航天合作国际空间站空间实验等大型项目。现任国防科工委“十一∙五”空间科学规划空间环境利用微重力科学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微重力科学专家组组长、国家载人航天二期微重力流体物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等职。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和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刘秋生研究员,男,1959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1989年在北方交通大学获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94年在法国普罗旺斯大学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流体力学国际实验室从事客座研究,199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期从事微重力流体界面现象及其热毛细对流、蒸发对流、振动效应、空间液体润滑和流体管理研究。先后参加和承担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空间流体实验、国家攀登预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研究项目,以及我国“十∙五”和“十一∙五”空间科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奖。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宇航联(IAF)空间加工与微重力应用委员会委员,《空间科学学报》副主编等职。发表论文60余篇。王育人研究员,男,1966年5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7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4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博士,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其中1997-2001年在日本九州大学机能物质科学研究所任JSPS特别研究员。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理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至今。长期从事固态及液态结构分析、晶体生长、合金凝固及胶体自组装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如Phys. Rev. Lett., Appl. Phys. Lett.上发表论文44篇。曾作为主要研究成员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曾主持并完成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在研973、国防科工委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陈启生研究员, 男, 1968年10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2年在北京大学力学系获流体力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科院力学所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机械工程系作博士后,2000-2001年为研究科学家。2001-2002年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作Faculty Administrator。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从事微重力流体力学及晶体生长模型化研究。首次利用流动稳定性分析方法证实了在大Prandtl数情况下,半浮区液桥的热毛细对流的临界振荡Marangoni数对体积曲线有明显的两支。提出物理气相输运法生长SiC晶体的流动-动理学理论,即输运由扩散及Stefan对流两种机制支配,而结晶速率与过饱和度成正比。在J. Crystal Growth, 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被引用100余次。李凯研究员,男,1973年9月生,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3-2007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历任博士研究员、教务员和助理教授。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流体力学,流动稳定性分析,微重力流体力学及晶体生长中的流体力学研究,并在J. Crystal Growth, 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靳刚研究员,1957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科院力学所获激光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在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94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Paris)任合作研究员;1994-96在瑞典Linkoping大学做访问学者;1996年至今任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客座教授;韩国亚洲纳米生物科技研究所国际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物理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科院知识创新十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博导、纳米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发展战略重点规划专家(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科技部纳米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纳米生物和医药组成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技术委员会纳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德纳米生物技术协会特聘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和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解京昌研究员,男,1957年5月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分院获通信工程学士学位。1983起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分别在1994年和1996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作短期访问学者,2006年12月~2007年2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高访学者。曾作为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完成863项目、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一期流体物理分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攀登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交叉方向项目等研究;完成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的“不同重力下两相流流型微重力实验”、在我国神舟四号宇宙飞船上进行的微重力液滴Marangoni迁移空间实验等空间实验研究项目。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有返回式卫星空间实验技术总体、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二期、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从事微重力流体物理相关研究及空间科学实验工程技术与管理等。在J. Colloid Interface Sci., Int. J. Heat & Mass Transf., Int. J. Multiphase Flow, Microgravity Sci. Tech., Adv. Space Re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参加《中国百科年鉴》、《中国神舟》编写。获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及二期应用系统流体物理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兼任空间科学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微重力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赵建福研究员,男,1967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3年在浙江大学获流体力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武汉水力电力大学获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留所工作后被聘为副研究员,200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微重力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相关应用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多相流与非牛顿流专业组组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十一∙五”空间科学规划空间环境利用专家组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客座编辑(2008,Special Issue Two-Phase Systems)。魏炳忱研究员,男,1971年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院获材料学硕士学位,1999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留所工作并聘为副研究员,200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工作,重要研究方向为亚稳材料的形成和机理研究。在Phys. Rev. B、Acta Mater、Appl. Phys. Lett.等重要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段俐研究员,女,1966年1月生,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物理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光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0年出站留力学所工作,同年评为副研究员,2007年底评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流体热质输运和界面行为的实验研究,并在相应科学需求的带动下进行先进流场诊断技术和挑战性空间实验技术的研究。研究工作涉及流体力学、材料和生物的物理过程、现代光学诊断技术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等,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浮力-热毛细对流表面振荡研究”、载人航天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以及“十一五”返回式卫星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曾获全国博士后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Int J Eng Fluid MechISSN: 08
1,压水井的压水手柄: 利用杠杆原理制成,支点距水井较近,而手柄较长,这样力臂较长,可以省力。但是由杠杆原理可知,杠杆都是省但不省功的。 2,自行车: 自行车上
社会调查报告中的物理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
这个,额,全文我是帮你写不出来哈。介绍给你几个思路哈。1,结构风工程,高耸建筑物一般都要做风洞试验的。而大跨度柔性桥梁的抗风性能就是空气动力学的一个典型应用。从
知道几个,但英文不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