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果3
运用哲学的观点去看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看问题,显示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默然回首千百度
1、《论宗教对古代城邦的作用》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85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宗教》1986年第 期全文复印)2、《关于历史上黄金时代理想及其历史观的类比考察》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3、《对吐蕃宗教方位观的比较研究》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4、《藏传佛教对于死亡的伟大实践》(翻译)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5、《藏族乌龟神话及其神秘主义宇宙论散议》 《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第一作者)6、《关于如莱杰的身世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初探》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第二作者)7、《藏族死亡观念研究》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8、《神奇的藏密瑜伽——中阴静修法》(编译) 《气功与科学》1992年第4期9、《“旺支” 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10、《藏族苯教神话及其象征思维概述》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11、《论宗教神灵系统的结构——一个宗教历史学的比较研究》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学》1995年第2期全文转载)12、《关于黄金时代理想的再评价问题》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13、《〈格萨尔王传〉中的三元象征观念解析》 《西藏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4、《玛桑格萨尔王及其相关氏族杂考》 《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获陕西省第5届(1998)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5、《锅、饮食、王权——〈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一段文字的文化学解读》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16、《印度教神秘主义及其宗教实践方式》《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4期17、《中国建木神话的体系及其渊源考——兼论与印度神话的关系》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18、《藏族传统史学的体系及其史学观念的总体特征》《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19、《论宇宙原生物解体神话的程式主题及其内在意蕴》 《西藏研究》1999年第4期(第二作者)20、《适应与变迁——藏族传统文化观与现代文化观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中国藏学》1999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4期全文复印转载 )21、《敦煌写本(5)号残卷所涉及的吐蕃史的几个问题》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22、《分裂时期藏族史学的总体风格与特征》 《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国西藏》2002年第5期论点摘编)23、《藏族史学的起源与早期特色》 《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4、《现代性与民族意识:关于西藏近代史上一次政治改革性质的社会学分析》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3/4期。(《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论点摘编)25、《盟誓文诰:吐蕃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文书》《中国藏学》2002年第2期(《中国西藏》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26、《西藏宗教与民间习俗中的象征主义人类学》《西藏研究》2003年第1期。27、《伏藏著作在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史学价值与地位》《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28、《俄木隆仁与古尔——关于藏族苯教思想源流与波斯的关系》《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29、《汉藏史学交流以及敦煌学术传统与吐蕃史学的关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4年第10期全文复印转载)30、《摩尼教二元论对藏族本教及纳西东巴教的影响》《西藏研究》2004年第4期31、西藏农村家庭中的宗教空间及神灵体系,《纪念柳升祺先生百年诞辰暨藏族历史文化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2月。32 元明时期西藏综合体史书所反映的历史观念和笔法,《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33、试论苯教的宗教性质及与藏区民间宗教的关系,《西藏研究》,2006年第4期。古代西藏苯教制度化过程考析,《民族学报》(台湾),2006年,第25期。35、唐九宫算、藏族九宫历以及纳西族巴格图的比较研究,《中国藏学》,200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36、唐卡绘画中的曼陀罗图式与西藏宗教造像学象征的渊源,《西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37、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西藏宗教人物传记的史学史意义,《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论文全文还收录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由瞿林东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一书中)。38、西藏传说时代的“绝地天通”事件与苯教的制度化,《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39、藏族传统宗教中的灵魂观念与祖先崇拜,《西藏研究》,2007年第3期。西藏宗教中的替罪羊观念及侣贡杰布仪式,《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41、Textual discourses and behavior criterion: The historiographic significance of Tibetan biographies of the religious figures,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Number2-June, 、从我国现当代藏族史学研究看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2期“学术专栏”195页转载)。43、代洛囊达——西藏民间的还阳故事与相关文本,《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藏传佛教本地化及其早期特点,《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45、藏区民间宗教信仰的地方组织及其社会性,《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46、敦煌吐蕃文献中的早期苯教神灵体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47、藏区乡村和民间社会中的巫师,《世界宗教研究》(第一作者),2009年第3期。48、藏族苯教的驱魔仪式“垛”及其对民间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49、西藏民间宗教中的“山神”——希达、念、赞神关系考析,《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50、简论清代学者贡布嘉撰述的藏文史书《汉区佛教源流》的史料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第一作者),2009年第5期。51、语言中的神圣意义——维特根斯坦与福柯思想对现代宗教语言哲学的启示(第一作者),《西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小麻烦ly
一、 佛教对苯教的影响朗达玛灭佛是佛教的黑暗时期,许多佛教徒的遭遇与苯教在赤松德赞时的遭遇一样。此时,佛教的势力濒于消亡,仅限于边远地区的民间流传,而苯教的基地也在民间。这在客观上给苯教带来很多方便,他们可以有恃无恐地大量抄袭佛教经典,以弥补自己教义理论上的不足。 从苯教的经典来看,共分“九乘”,即九部分。前四部份称着“因乘”,主要内容是讲述苯教教法和各种宗教仪轨,如占卜、诅咒、颂赞、祈求、驱邪等。这部分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苯教的基本内容。后五部分称“果乘”,专门讲述如何超脱轮回之苦,这部分所讲述的内容及其讲述这些内容的经典基本上来源于佛教, 是从佛教中的经典篡改为苯经的。 “如《康勤》是从佛经中的《般若十万颂》改造而来; 《康穷》来源于佛经中的《般若二万五千颂》,《本经》来源于《瑜伽师地》,《十万黑白花龙经》来源于《总持五部》……”①从苯教所供奉的神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神来源于佛教,有许多神像也是仿照佛教神祗的形象来塑造的。“即便是作为始祖和供奉主神的丹巴辛饶像,在一些寺庙中也是按释迦牟尼像仿塑的”②。苯教中的佛、法、僧“三宝”供奉也是从佛教中学习而来的, 所不同的是苯教的佛宝是丹巴辛饶;法宝是指丹巴辛饶的苯教经典和理论;僧宝是指丹巴辛饶的弟子。活佛制度是藏传佛教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一些苯教寺庙也相继将活佛制度引进了苯教。如“德格登青寺就是在清初开始设置活佛, 并追封历代主寺高僧为本寺活佛”③。但苯教的活佛制与藏传佛教仍有一定区别,这主要表现在活佛职位的继承方式上,苯教显得比较混乱。如有的寺庙象藏传佛教一样,通过转世灵童来继承;有的寺庙活佛则通过娶妻生子而实行世袭。有的苯教寺庙还没有活佛系统,寺庙的最高主持为堪布。在苯教中,堪布的袭职方式依然十分混乱,但仍能看出它与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的明显联系。如:有的寺庙堪布采用世袭(堪布不能结婚,由其侄儿世袭),有的寺庙堪布实行转世,有的寺庙堪布则通过抽签袭职,还有的则是由上一任堪布预先指定等等。藏传佛教中有一个包罗万象,比所有其他祈祷语更为流行的‘六字真言’,即神咒‘嗡吗呢叭咪吽’。法籍日人藏学家今枝由朗在《敦煌藏文写本六字真言简析》的论文中认为,六字真言‘嗡吗呢叭咪吽’这一咒语是最古老的《大乘庄严法王经》中所阐述的,而《大乘庄严法王经》最晚在六、七世纪间就有了梵文版本。著名的苯教咒语‘嗡吗吱磨哈萨莱哆’代替了佛教中的‘嗡吗呢叭咪吽’,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创造。象雄语在苯教中的地位,正如梵语在佛教中一样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 另外,“‘香巴拉’是佛教时轮金刚乘中的一净土名,即佛陀讲授时轮金刚的地方。由贵种王朝世领其地,该地状如八瓣莲花,跟苯教所描绘的俄毛隆仁一模一样。苯教传说中的俄毛隆仁占据世界三分之一,也被描绘成一个八瓣莲花形”④。苯教对佛教采取一种和解态度,承认苯教与佛教的教义是相同的,承认释迦牟尼是苯祖顿巴先饶的化身,传授达摩,并且默认佛教的基本理论,诸如无常的观念、四大皆空的教义。二、笨教对佛教的影响苯教又名雍仲苯波(Bonpo)教,是西藏本土最早出现的一种宗教,其早期信仰是萨满式的原始信仰,即万物有灵论,与汉地的巫觋无异,此苯波教即如今为世人所知的黑教。巫觋在一般原始社会中地位最高,因此在西藏亦不例外,它对于藏族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在漫长的历史中,苯佛二教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既互相借鉴,又各自保持本身的信仰和特点。1000多年来,藏传佛教在广大藏族地区居于统治地位,但是苯教的一些宗教仪式、教义和神祗仍然保持着原始的面貌流传至今,如在信奉苯教的地区,仍可到处看到“念”、“赞”、“巴色”等古老神祗的塑像和卷轴画,善男信女们仍虔诚地念诵着这些神祗的祷文。而且有些苯教的宗教仪式也已为佛教糅合、接受,如在今天广大的佛教地区看到的“招福”、“福箭”和“俄博”等仪式都是从古老的苯教仪式中沿袭而来。一些原是苯教信奉的神祗后来也一直为佛教供奉着。三、佛教与苯教的不同点苯教与藏传佛教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特征外, 还有许多是不相同,甚至是根本相反的内容。与藏传佛教相比,苯教中原始宗教的气息十分浓厚。 如德格登青寺所供奉的神中,除丹巴辛饶、度母佛和莲花生外,还供有代表天、地、山、石、树木等自然界精灵化身的各种自然之神。“藏族地区的高山、湖泊多被尊为神山、神水而给予崇拜。这显然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反映。不仅如此,占卜吉凶。诅咒、驱鬼招魂、跳神治病等巫术,既是苯教僧人的重要宗教活动,也是苯教徒世俗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⑤。苯教喇嘛作法时所使用的法铃也与藏传佛教各派有一定区别。苯教法铃呈扁形,口大,使用时铃口朝上摇动。藏传佛教各派使用的法铃是深口径,使用时铃口朝下摇动。此外,苯教寺庙与农牧业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 苯教寺庙的住寺僧人很少,平时绝大多数僧人都回到各自家里,白天在家劳动, 早晚在家念经,只留少数几人看守寺庙。只有在寺庙开展宗教活动时,僧人才回到寺庙,活动结束后,一切又恢复原样。这种寓教于农(牧)的特点也是藏传佛教各派所不具有的。“苯教以‘卍’为教符,与藏传佛教中的‘卐’符号相反,‘卍’称为‘雍中’,是苯教的象征 ,具有吉祥、神圣、永恒、坚固等含义和驱邪纳祥的功能”⑥。在苯教寺庙、灵塔、经书及教徒住房、衣帽等地方,到处可见‘卍’符号。在佛教中的‘卐’符号,称万字或德字,与苯教符号相反,但其含义和社会功能是一致的。苯教的转经方向与藏传佛教各派的转经方向也完全相反。苯教要求教徒转经时按逆时针方向行走,并且右手转动经轮, 左手拔动经筒。藏传佛教各派正好相反。据说, 苯教与藏传佛教各派转经的方向都是不能颠倒的,否则“再多转10圈也不灵验”。苯教虽然在学习佛教,但并不是照搬佛教,而是根据苯教利益有选择地改造和吸收佛教。苯教徒也从不将自己认同为佛教。总之,佛苯是在相互对立中,彼此相互影响,并吸收对方的有利成分的。佛教为了在西藏站得住脚,竭力收纳苯教的神祇为自己的护法神,借用了很多苯教仪式来改变自己的面貌,使自己西藏化,并取得民间的承认。而渊源于阿里象雄的苯教经典又不断地从佛教中得到补充。这样,除了拥有专用名词和术语外,佛苯之间已没有明显区别了,界线亦愈加模糊。而后期苯教也建立了一些寺院,供僧侣居住和修习自己的教义。西藏古代文征主线,是以传播苯教思想的象雄文明和传播佛教基本教义的思想而合成的。这两大文明在以后的发展史上相互渗透、影响,并趋于一致,糅合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成为广大藏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苯教和佛教在西藏的发生、发展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过程,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多方面了解藏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史。特别是对于研究藏族古代文化、哲学、历史、民俗、伦理等课题,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补充。
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
李剑波代表著作: 1、《英语词汇的发展与结构研究》,独立专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3,ISBN 978-7-5625-2165-5 2、《最新大学英语
急求好心人,给我发一下邻苯基苯酚的分离合成的方程式以及化学合成中以环己酮为原料的反应方程式,附加邻苯基苯酚的合成实验的仪器、步骤、数据和总结。急急急、、邮箱
添加剂在食品领域立下的功劳可不能因几个“害群之马”被统统抹煞。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
景区型目的地品牌资产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模型初探 摘 要]随着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加剧,旅游目的地品牌逐渐成为目的地之间竞争的焦点,好的品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