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发艺工匠
设计在不断发展,学科建设亦是如此,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必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艺术设计实践的不断结合而发展变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设计心理学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设计心理学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读者是书籍设计作用的对象,书籍设计若想取得成功,务必要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规律。书籍设计师只有在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再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读者的注意力,并有效增进读者的“记忆”和“联想”,这样的书籍设计才是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本文从关注、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角度对现代书籍设计进行分析,目的是使设计师在设计书籍时结合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从而有效把握书籍设计的创意思维。
【关键词】现代书籍设计 设计心理学 心理因素
【Abstract】 Readers are objects the role of book design, book design to be successful, it is important to master the psychological laws of readers. Under the book designer only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readers in the premise, and then use various techniques to enhance the reader's attention,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reader's "memory" and "Legend", this is the best book design book design works. From the attention and attraction, memory,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imaginat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book design analyzes is intended to enable designers do combin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y patterns of consumers of books designed to effectively seize books design of creative thinking.
【Keywords】modern Chinese book design design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factors
在当代这样一个注重阅读的时代,书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一个成功的书籍设计作品,不仅能达到促销目的,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甚至能在一个时期内倡导某种生活方式,给读者带来深远的影响。书籍设计作为书籍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促销书籍,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读者的心理出发,遵循读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人易于接受所推销的书籍,从而达到较好的书籍设计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读者对书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构思新颖、视觉强烈、形式美观等效果,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任何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成功把握读者心理基础之上的,因此本文从心理学与现代书籍设计的关系,以及现代书籍设计中心理学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心理学与现代书籍设计的关系
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设计的核心是“人”,那么,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更要注重运用艺术的手法处理好“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使“人”能够与其使用的“物”和所处的“环境”形成和谐促进的关系,所以我们参照设计学的思想,在书籍设计中就要研究“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对“物”和“环境”的认知方式,是精神层面的,属于心理关系。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全面的认识人的认知方式,同时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这样才能降低读者的感知疲劳,增强审美感受。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协调“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能够舒适并且愉快的使用“物”,切身感受到“环境”,达到书籍设计中“书如人,人如书”的境界。
2 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
和平面设计作品一样,一个书籍设计作品若有了好的创意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这创意的来源就得建立在充分把握读者心理的基础之上。一个伟大的创意总是出其不意地单纯,触动人心,优秀的创意应当使读者产生引起关注、提起兴趣、引发行动、加深印象、触动心灵的心理作用。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功效和目的呢?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关注
关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书籍设计上,就等于你的书籍推销出去一半。可见,注意是书籍设计效果的第一步,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可以采用突出显示刺激物的特点,增强书籍设计新颖性及艺术性,选择恰当的图形元素等来提高书籍设计自身的吸引力,引起消费者的注关注。在千万本书籍中有了注意,读者随手翻来,再加书籍内容等因素,就会吸引读者驻足观看。
感知
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毛泽东《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同样,书籍设计首先需要读者通过感官来接收书籍设计信息再作判断,此即对书籍设计进行感知。感知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等规律,在书籍设计中应好好把握和运用这些规律,以期让书籍设计达到特有的效果。书籍设计中的感知有色彩的、结构的等,现以色彩感知为例,色彩本身并没有感情内容,当色彩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能诱发人的心理活动。色彩通过人的视觉,而作用于大脑,从而产生了温度感、距离感、重感、体感。色彩的心理功能是色彩对人具有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不同的色彩对观者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由此产生丰畜的联想和判断。比如儿童读物在用色上要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单纯等特点;人文历史书籍在色彩的运用上要体现深度、高雅和稳重的特点;女性书刊,用色上要体现并强调温柔妩媚、轻松时尚、高贵典雅的特点等等。
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情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想起一本书,首先想到的是书籍封面的颜色和样式,其次会回味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就书籍设计记忆而言,它是把纷繁复杂的不同的书籍设计区别开,记在大脑中。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读者一定程度的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根据读者的记忆规律和记忆特点,在书籍设计上采取一定策略,将遗忘降低到最低程度,增强读者的书籍设计回忆,正如想起一本书,就先想到它的封面,书籍设计正是书籍最好的名片。
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它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对于购买书籍的读者来说,依据书籍设计作品的描述或图示在脑中构思的形象就是再造想象;对于书籍设计师来说,所构思的新形象即是创造想象。因此,好的书籍设计应当能激发读者的再造想象。所以在书籍设计创作中,激发读者的再造想象是广大书籍设计师至死不变的追求。
综上所述,现代书籍设计师在传达信息时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运用色彩的对比,醒目的标题、新颖的构图等,以强有力视觉的冲击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二是书籍设计所传达的重要信息务必是易于记忆和便于理解的。三是书籍设计要激发读者的发散式的想象、跨越式的联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
3 结语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大大促进技术的进步,正如现代书籍设计需要设计心理学的扶助,设计心理学是书籍设计的基础及技能。在书籍设计中首先应该考虑到读者的心理需求,来确定设计风格;其次,设计师灵活应用新的理念、新的形式、新的材料方面去引导、改变读者心理需求。无论如何,都需牢记“上兵伐谋,攻心为上”的原则。读者是书籍设计作用的对象,书籍设计若想取得成功,务必要掌握读者的心理规律。书籍设计师只有在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再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读者的注意力,并有效增进读者的“记忆”和“联想”,这样的书籍设计才是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
总而言之,现代书籍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并不仅仅是展示个人才华,而是应该结合读者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有效把握书籍设计的创意思维,从而使书籍设计达到既是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又是打动读者的交流平台,更好的为商家和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程正民 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3] 胡经之著.《文艺美学》.
[4]李江,周志.从“世界最美的书”说开去――访书籍设计师赵健[J].装饰(艺术设计月刊),2007(5):102-105.
[5]王宁.雷圭元的图案学理论和教育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32-33.
[6]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99,102,170-173.
[7]陈鹏.黑格尔美学笔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折文菁(1983-),女,甘肃成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设计心理学论文2000字
BeiJing我的爱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2版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吕澄《中国佛教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任继愈选编《佛教经籍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惠能着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第二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张彦远编撰《法书要录》校点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何文焕编《历代诗话》校点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第二卷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美]R.玛格欧纳《文艺现象学》中译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美]斯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中译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中译本2001年版[美]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中译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德]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三联书店2003年版倪良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版倪良康《胡塞尔现象学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1999年版[1][1] 《美学三讲》中译本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2][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译本250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3][3] 同上272页[4][4]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9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5][5] 参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天地篇译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6][6]《中国佛教哲学要义》103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7][7] 同上1033页[8][8] 见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47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9][9] 《辨宗论》,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22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10][10]见《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479页[11][11]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476页[12][12]见沈中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14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3][13] 《文字论》,见《法书要录》卷之四,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4][14]同上[15][15]《林泉高致.山水训》,见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63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2版[16][16] 《小山画谱》,见《历代论画名著汇编》463页[17][17] 《纯粹现象学通论》中译本210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18][18]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512页,三联书店1999年版[19][19]见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47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20][20] 见卞晓萱编《郑板桥全集》196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21][21] 《古诗评选》卷五,见《船山全书》第十四册736页,岳麓书社1996年版)[22][22]斯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302页,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23][23] 《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中译本7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24][24] 《现象学运动》中译本156页,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25][25] 《知觉现象学》中译本473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6][26] 《审美经验现象学》中译本37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27][27] 《美学与哲学》中译本11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28][28] 《艺术哲学》中译本2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29][29] 《世界现象学》中译本99页,三联书店2003年版)[30][30]见其后期重要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译本可见于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和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等多种版本)[31][31]引自张世英着《进入澄明之境》139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大家参考。 1、关于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大家参考。 1、关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在新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分享的大
1文献标注格式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