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1

紫竹幽阁Nina
首页 > 学术论文 > 湘学报第三十二册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P某某某

已采纳

【上海】云间丁氏 谱一卷 丁佩撰 近代武进陶氏石印本世纪 一册 上园 注:附於《吴县沈氏综谱》 2【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 清光绪七年(1881)五果堂本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注:分宗谱始修於明永乐间。 3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存泰纂 民国十年(1921)继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东屏乡蔴山 注:丁一桢初修于清道光十一年。 4 【江苏丰县】丁氏谱 序一卷 (民国)丁敬尚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 江苏兴县套楼乡谢集 5 【江苏】泗阳县丁嘴支老长房丁氏族谱七卷 (民国)丁明绸 丁明森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江苏泗阳县三庄乡尤圩村 6 【江苏淮安】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清)丁晏重修 清同治七年(1881)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7 【江苏】江都丁氏族谱二卷 (民国)张为汇纂辑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8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 (清)丁邦球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裕昌堂刻本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7、30) 9 【江苏南通】丁氏族谱十三卷 (清)丁若孚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本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10【江苏镇江】京口丁氏族谱八卷 (清)江为霖辑 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 八册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润州丁氏家乘》。 11【江苏镇江】润州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先珍 丁凝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重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丁氏族谱》。丁宏撰创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 12 【江苏镇江】古润开沙丁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启阑等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3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族谱八卷 (清)丁绍遵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美国 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 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 丁立鋆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市博(二部) 16.【江苏镇江】丁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丁治寅主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留馀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丁晔始修于宋景炎元年,此为八修。 17 【江苏镇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立中纂修 稿本 浙江杭州市图 18 【江苏】丹阳东门丁氏十三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绳祖 丁允和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 丁楚英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 三十六册 河北大学 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 丁振刚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双桂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21 【江苏常州】丁氏重修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17、19-24) 注:其中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22 【江苏常州】董村丁氏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下) 注:其中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五年。 23.【江苏常州】丁氏家乘八卷 (清)丁增德 丁应骐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双桂堂本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雇页作《丁氏宗谱》 24 【江苏常州】毗陵丁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丁坤朝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双桂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25 【江苏】无锡南塘丁氏真谱十卷首一卷世系表十卷 一卷 (民国)丁锡镛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八册 北图 26 【江苏】无锡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福联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双桂堂铅印本 历史所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注:丁认始修於于明嘉靖二十九年 27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学羲 丁恩祜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丁氏羲庄刻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28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秀庄辑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二册 上海图 29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族谱六卷 (丁)丁兴周 丁德容等编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丁氏宗谱》。 30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梦熊 丁颜铸等重修 清道光三年(1823)椒荫堂刻本 辽宁图 注:明万历四十一年始修。 31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 清丁氏嘉惠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32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仕蛟 丁仕彪撰 清道光八年(1828)瑞松堂刻本 辽宁图 33.【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起鹏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二十册 北图 34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丁朝栋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敬爱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35 【浙江】萧山丁氏家谱十二卷 (民国)丁南生主编 丁峙白等编 民国二十一年(1932)敬爱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美国 36 【浙江奉化】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方汝济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 37 【浙江湖州】乌镇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寿祺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辽宁图 38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承瑞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本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1) 39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友贞 丁祖宪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2、4、6-8、11、12) 40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丁志贤 丁绍荣编辑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41 【浙江新昌】南洲丁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丁明盛征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浙江嵊县明山乡许宅村(存卷1、2、5、12) 42 【浙江】上虞夏湖溪丁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丁达先修 丁耀南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瑞松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43 【浙江】上虞夏溪丁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丁渭封修 民国十三年(1924)瑞松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浙江图 四川图 44 【浙江上虞】虞东丁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银北等编纂 民国十四年(1925)承德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注:丁龄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45 【浙江嵊县】剡城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载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46 【浙江嵊县】剡西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六年(1880)留馀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47 【浙江兰县】丁家村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童辉 丁懋得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本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48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丁文达 丁只玉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东岭村 49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本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丁家村(缺卷2、5)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四年。 50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绩溪县横坞 注:谱中记事止于清光绪十二年。 51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52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丁佐廷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松兆堂刻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53 【安徽怀宁】丁氏族谱一百一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缺卷首1、卷3、14、24、53、60-62、79、87、88、93、96、105) 54 【安徽蒙城】蒙邑丁氏家谱八卷着二卷 (民国)丁化南 丁企辉等重修 民国九年(1920)毫县福萃石印馆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 民国四年(191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56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仪等修 传钞泉州丁氏钞本 一册 福建图 注:附地契。 57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元爵 丁研书等续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 58 【山东】丁氏族谱十二卷 (清)丁麟 丁世佳纂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北图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丁朝斡首修于清乾隆三年,此为五修。 59 【山东栖霞】丁氏谱书一卷 (民国)丁奎五纂 民国三十年(1941)修 钞本 山东栖霞县官道乡河崖村 60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 山东黄县县志 61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五十四卷 (清)丁懋五重编 清咸丰七年至十年(1857-1860)刻本 十一册 北图 62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八十二卷 (清)丁聊羽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山东日照市图 美国 63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九十三卷 (民国)丁文玞编 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铅印本 二十八册 上海图 64 【河南永城】丁氏族谱四卷 (民国)丁卓牵纂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河南永城县马牧乡 65 【河南郏县】丁氏家谱 钞本 河南郏县吴寨村 66 【湖北新洲】丁氏宗谱七卷 (清)丁传熙编 清同治末年钞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 67 【湖北】宜昌县白菓园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朝品补修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湖北宜昌市档 68 【湖北咸丰】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德善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钞本 湖北咸丰县档 注:马丁寨丁氏 69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文斐 丁文仕纂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0 【湖南】丁氏五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丁文乐 丁广文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刻本 十五册 广东中山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1 【湖南】丁氏六修支谱十一卷首四卷 (民国)丁流琪 丁流峻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应北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72 【湖南】长沙丁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传湜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一部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首1) 75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六修家谱二十六卷道三卷 (民国)丁树峰等 丁克让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76 【湖南湘乡】上湘北门丁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清)丁仙姿修 丁鹤立 丁鹤喧 清光绪十八年(1892)萝松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77 【湖南湘乡】横洲润丁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氏合族修 民国十六年(1927)济阳堂活字本 历史所 湖南图(存卷1、3、4、6、7) 注:丁时通始修于清乾隆十八年。 78 【四川合川】丁氏族谱 (清)丁树诚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 民国二十一年 (1932)丁禹孝增补石印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79 【四川仪陇】丁氏宗谱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光绪间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80 【四川宣汉】丁氏族谱一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五宝乡二村 81 【甘肃庄浪】丁氏三代宗亲族谱不分卷 (清)柳鉴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 钞本 甘肃庄浪县刘庙乡丁家山 82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辑 清乾隆刻本三册 北图 注:卷末有钞配页 83.丁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册 北图 84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有铭编 清光绪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10-15、17-24) 85 丁氏家谱七卷 (清)丁午编 稿本 六册 上海图 86 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写本 一册 美国 87 丁氏宗谱一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县档 88 丁氏支谱二卷 (民国)丁传湜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35)金蛟总祠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289 评论

立志做渔婆

山西省 万荣县 薛里村 有丁氏族谱 从山东迁入 族谱已有600余年

220 评论

YXRS游戏人生

广陵书社版<中国佛寺志丛刊>目录第四册 盘山志(上)第五册 盘山志(下)第六册 少林寺志第七册 洛阳伽蓝记合校 洛阳伽蓝记钩沉第八册 洛阳龙门志 洛阳龙门志续纂 麦积山石窟寺记 大同武州石窟寺记第九册 清凉山志 碧山小志 七岩山志第十册 灵岩志 紫蓬山志第十一册 琅琊山志第十二册 冶父山志 云岭志第十三册 黄山翠微寺志 九华山志第十四册 玉泉寺志(上)第十五册 玉泉寺志(下) 洪山宝通禅寺志第十六册 莲峰志 庐山归宗寺志第十七册 庐山秀峰寺志第十八册 青原志略(上)第十九册 青原志略(下)第二十册 鹅湖峰顶志 慧力寺志第二十一册 云居山志第二十二册 金陵梵刹志 (一)第二十三册 金陵梵刹志 (二)第二十四册 金陵梵刹志 (三)第二十五册 金陵梵刹志 (四)第二十六册 折疑梵刹志第二十七册 金陵大报恩寺塔志 南朝寺考第二十八册 南朝佛寺志 献花岩志第二十九册 灵谷禅林志第三十册 牛首山志 摄山志(上)第三十一册 摄山志(下) 栖霞小志 维摩寺志第三十二册 吴都法乘(一)第三十三册 吴都法乘(二)第三十四册 吴都法乘(三)第三十五册 吴都法乘(四)第三十六册 吴都法乘(五)第三十七册 吴都法乘(六)第三十八册 吴都法乘(七)第三十九册 藏海寺志 破山兴福寺志 三峰清凉禅寺志第四十册 三峰清凉禅寺志(上)第四十一册 三峰清凉禅寺志(下) 苏州府报恩寺志 开元寺志第四十二册 寒山寺志 寒山子诗集 寒山寺罗汉铜像题咏 寒山寺小志第四十三册 尧峰山志 凤凰山永庆寺志 竹堂寺志 竹堂寺志补第四十四册 邓尉山圣恩寺志(上)第四十五册 邓尉山圣恩寺志(下) 武进天宁寺志第四十六册 灵岩山志 灵岩纪略第四十七册 灵岩志略 灵岩小志 无锡南禅寺志 忍草庵志 贯华丛录 福慧双修庵小记第四十八册 金山志第四十九册 续金山志 金山龙游禅寺志(上)第五十册 金山龙游禅寺志(下) 金山江天寺小志第五十一册 京口夹山竹林寺志 招隐山志(上)第五十二册 招隐山志(下) 鹤林寺志第五十三册 宝华山志(上)第五十四册 宝华山志(下) 建隆寺志略第五十五册 平山堂图志第五十六册 圆津禅院小志 慧因寺志第五十七册 武林梵志(上)第五十八册 武林梵志(下)第五十九册 龙井见闻录第六十册 灵隐寺志第六十一册 云林寺志第六十二册 续修云林寺志第六十三册 净慈寺志(一)第六十四册 净慈寺志(二)第六十五册 净慈寺志(三)第六十六册 净慈寺志(四)第六十七册 上天竺讲寺志第六十八册 法净寺志 临平安隐寺志 崇福寺志 续崇福寺志第六十九册 西溪梵隐志 西溪秋雪庵志第七十册 莲居庵集 孝慈庵志 辩利院志第七十一册 大昭庆律寺志 招贤寺略记第七十二册 虎跑佛祖藏殿志 圣果寺志第七十三册 龙兴祥符戒坛三寺志第七十四册 云居圣水寺志 圣因接待寺志第七十五册 云栖志第七十六册 云栖纪事 广寿惠云寺志第七十七册 理安寺志第七十八册 径山集 云和县大庆寺志 偁山偁心寺志第七十九册 金粟寺志 云门志略第八十册 云门显圣寺志第八十一册 天台山方外志第八十二册 普陀山志第八十三册 芦山志 保国寺志 先觉寺志 禅悦寺志 五磊寺志第八十四册 三茅普安寺志 天童寺志(上)第八十五册 天童寺志(下)第八十六册 天童寺续志第八十七册 雪窦寺志(上)第八十八册 雪窦寺志(下) 雪窦寺志略 雪窦小志第八十九册 阿育王山寺志(上)第九十册 阿育王山寺志(下)第九十一册 七塔寺志 甬山和白雀寺志 岳林寺志第九十二册 江心志第九十三册 仙岩寺志第九十四册 仙岩山志第九十五册 西天目祖山志第九十六册 东天目昭明禅寺志 北天目灵峰寺志第九十七册 鼓山志(上)第九十八册 鼓山志(下)第九十九册 续修鼓山志 鹤山极乐寺志第一00册 西禅长庆寺志 西禅小记 南山略记第一0一册 安溪清水岩志第一0二册 黄檗山万福禅寺志第一0三册 雪峰山志 九峰志第一0四册 沙京龙泉寺志 灵岩寺志 龙华寺志第一0五册 厦门南普陀寺志 支提寺志第一0六册 温陵开元寺志 莆田广化寺志 灵光北禅事迹合刻第一0七册 丹霞山志(上)第一0八册 丹霞山志(下) 禺峡山志(上)第一0九册 禺峡山志(下)第一一0册 鼎湖山庆云寺志第一一一册 曹溪通志(上)第一一二册 曹溪通志(下)第一一三册 光孝寺志 栖霞寺志第一一四册 湘山志第一一五册 鸡足山志(上)第一一六册 鸡足山志(下)第一一七册 鸡足山志补 峨嵋山志第一一八册 缙云山志 华严备志 华严续志 石林即景第一一九册 华银山志第一二0册 昭觉寺志以下《续编》:第一二一册 广济寺新志 贤首山志 普渡寺灵湫志 大兴善寺纪略 曲江慈恩寺今昔状况记第一二二册 新版峨山图志第一二三册 重修马迹山志第一二四册 鹿泉寺志 黄梅老祖山志 珠明寺重修记 翠山寺志 越州清化广利禅寺古今开辟志书第一二五册 宝严寺志 柳亭庵志第一二六册 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 济师塔院志第一二七册 湖隐禅院记事 长水塔院纪 保庆寺志 明恩寺志第一二八册 寿峰先觉寺志略 金峨寺志第一二九册 幽溪别志第一三0册 上海明心寺志 明心寺志 龙华志

133 评论

小小桐桐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qióng)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 ,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guàn)雀楼 (唐)王之焕(huàn)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唐)孟浩(hào)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唐)王翰(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sài)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jiào)胡马度阴山! 11、芙(fú)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wèi)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zhū)萸(yú)少一人。 15、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节录)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zhāo)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huán)。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21、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2、别董大 (唐)高适(shì)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 水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3、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nǎi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25、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江畔(pàn)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27、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8、游子吟(yín)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9、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suō)笠(lì)翁, 独钓寒江雪。 30、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lù)飞, 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 青箬(ruò)笠(lì), 绿蓑(suō)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31、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chán)于夜遁(dùn)逃。 欲将轻骑(jì)逐(zhú), 大雪满弓刀。 32、望洞庭 (唐)刘禹(yǔ)锡(x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33、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bǒ)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34、赋(fù)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6、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7、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 侧坐莓(méi)苔(tāi)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8、悯(mǐn)农 (唐)李绅(shēn)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sù),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40、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2、清明 (唐)杜牧(mù)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3、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44、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5、蜂 (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46、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7、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tú)苏。 千门万户瞳(tóng)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48、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49、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yán)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qí)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liàn)艳晴方好, 山色空朦(méng)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mǒ)总相宜。 52、惠(huì)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shì)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lóu蒿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tún)欲上时。 53、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4、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5、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rèn)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难望王师又一年。 57、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yún)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58、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jiá)蝶飞。 59、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61、春日 (宋)朱熹(xī) 胜日寻芳泗(sì)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62、题临安邸(dǐ)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xūn)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做汴(biàn)州。 63、游园不值 (宋)叶绍(shào)翁 应怜屐(jī)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fēi)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64、乡村四月 (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65、墨梅 ( )王冕(miǎn) 我家洗砚(yàn)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qián坤kūn。 66、石灰吟 (明)于谦(qiān) 千锤万凿(záo)出深山, 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67、竹石 (明)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ěr)东西南北风。 68、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9、村居 ( )高鼎(dǐng)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70、己(yǐ)亥(hài)杂诗 (清)龚(gōng)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82 评论

燃情咖啡

太清二年,侯景渡江,遣琳献米万石。未至,都城陷,乃中江沉米,轻舸还荆州。稍迁岳阳内史,以军功封建宁县侯。侯景遣将宋子仙据郢州,琳攻克之,擒子仙。又随王僧辩破景。后拜湘州刺史。 琳果劲绝人,又能倾身下士,所得赏物,不以入家。麾下万人,多是江淮群盗。平景之勋,与杜龛俱为第一,恃宠纵暴于建业。王僧辩禁之不可,惧将为乱,启请诛之。琳亦疑祸,令长史陆纳率部曲前赴湘州,身径上江陵。将行,谓纳等曰:"吾若不返,子将安之?"咸曰:"请死相报。"泣而别。及至,帝以下吏,而廷尉卿黄罗汉、太府卿张载宣喻琳军。陆纳等及军人并哭对使者,莫肯受命,乃报黄罗汉,杀张载。载性深刻,为帝所信,荆州疾之如仇,故纳等因人之欲,抽肠系马脚,使绕而走,肠尽气绝,又脔割备五刑而斩之。梁元遣王僧辩讨纳,纳等败走长沙。是时湘州未平,武陵王兵又甚盛,江陵公私恐惧,人有异图。纳启申琳罪,请复本位,永为奴婢。梁元乃锁琳送长沙。时纳兵出方战,会琳至,僧辩升诸楼车以示之。纳等投戈俱拜,举军皆哭,曰:"乞王郎入城,即出。"及放琳入,纳等乃降,湘州平。仍复本位,使琳拒萧纪。纪平,授衡州刺史。 梁元性多忌,以琳所部甚众,又得众心,故出之岭外,又受都督、广州刺史。其友主书李膺,帝所任遇,琳告之曰:"琳蒙拔擢,常欲毕命以报国恩。今天下未平,迁琳岭外,如有万一不虞,安得琳力?忖官正疑琳耳。琳分望有限,可得与官争为帝乎?何不以琳为雍州刺史,使镇武宁,琳自放兵作田,为国御捍。若警急,动静相知。孰若远弃岭南,相去万里,一日有变,将欲如何?琳非愿长坐荆南,正以国计如此耳。"膺然其言,不敢启,故遂率其众镇岭南。 梁元为魏围逼,乃征琳赴援,除湘州刺史。琳师次长沙,知魏平江陵,已立梁王察,乃为梁元举哀,三军缟素。遣别将侯平率舟师攻梁。琳屯兵长沙,传檄诸方,为进趋之计。时长沙藩王萧韶及上游诸将推琳主盟。侯平虽不能渡江,频破梁军,又以琳兵威不接,翻更不受指麾。琳遣将讨之,不克,又师老兵疲不能进。乃遣使奉表诣齐,并献驯象;又使献款于魏,求其妻子;亦称臣于梁。 陈霸先既杀王僧辩,推立敬帝,以侍中司空征。琳不从命,乃大营楼舰,将图义举。琳将帅各乘一舰,每行,战舰以千数,以"野猪"为名。陈武帝遣将侯安都、周文育等诛琳,仍受梁禅。安都叹曰:"我其败乎,师无名矣。"逆战于沌口,琳乘平肩舆,执钺而麾之,禽安都、文育,其馀无所漏。唯以周铁虎一人背恩,斩之。锁安都、文育置琳所坐舰中,令一阉竖监守之。琳乃移湘州军府就郢城,带甲十万,练兵于白水浦。琳巡军而言曰:"可以为勤王之师矣,温太真何人哉!"江南渠帅熊昙朗、周迪怀贰,琳遣李孝钦、樊猛与余孝顷同讨之。三将军败,并为敌所囚。安都、文育等尽逃还建业。 初,魏克江陵之时,永嘉王庄年甫七岁,逃匿人家,后琳迎还湘中,卫送东下。及敬帝立,出质于齐,请纳庄为梁主。文宣遣兵援送,仍遣兼中书令李騊駼册拜琳为梁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舍人羊悫、游诠之等赍玺书江表宣劳,自琳以下皆有颁赐。琳乃遣兄子叔宝率所部十州刺史子弟赴邺,奉庄纂梁祚于郢州。庄授琳侍中、使持节、大将军、中书监,改封安城郡公,其馀并依齐朝前命。及陈霸先即位,琳乃辅庄次于濡须口。齐遣扬州道行台慕容俨率众临江,为其声援。陈遣安州刺史吴明彻江中夜上,将袭湓城。琳遣巴陵太守任忠大败之,明彻仅以身免。琳兵因东下,陈遣司空侯安都等拒之。侯瑱等以琳军方盛,引军入芜湖避之。时西南风忽至,琳谓得天道,将直取扬州。侯瑱等徐出芜湖,蹑其后。比及兵交,西南风翻为瑱用。琳兵放火燧以掷船者,皆反烧其船。琳船舰溃乱,兵士投水死十二三,其馀皆弃船上岸,为陈军所杀殆尽。初琳命左长史袁泌、御史中丞刘仲威同典兵侍卫庄,及军败,泌遂降陈,仲威以庄投历阳。琳寻与庄同降邺都。孝昭帝遣琳出合肥,鸠集义故,更图进取。琳乃缮舰,分遣招募,淮南伧楚,皆愿戮力。陈合州刺史裴景晖,琳兄珉之婿也,请以私属导引齐师。孝昭委琳与行台左丞卢潜率兵应赴,沉吟不决。景晖惧事泄,挺身归齐。孝昭赐琳玺书,令镇寿阳,其部下将帅悉听以行,乃除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封会稽郡公,又增兵仗,兼给铙吹。琳水陆戒严,将观衅而动。属陈氏结好于齐,使琳更听后图。琳在寿阳,与行台尚书卢潜不协,更相是非,被召还邺,武成置而不问。除沧州刺史,后以琳为特进、侍中。所居屋脊无故剥破,出赤蛆数升,落地化为血,蠕蠕而动。又有龙出于门外之地,云雾起,昼晦。 会陈将吴明彻来寇,帝敕领军将军尉破胡等出援秦州,令琳共为经略。琳谓所亲曰:"今太岁在东南,岁星居斗牛分,太白已高,皆利为客,我将有丧。"又谓破胡曰:"吴兵甚锐,宜长策制之,慎勿轻斗。"破胡不从,遂战,军大败,琳单马突围,仅而获免。还至彭城,帝令便赴寿阳,并许召募。又进封琳巴陵郡王。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而皮景和等屯于淮西,竟不赴救。明彻昼夜攻击,城内水气转侵,人皆患肿,死病相枕。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吴明彻恐其为变,杀之城东北二十里,时年四十八,哭者声如雷。有一叟以酒脯来酹,尽哀,收其血,怀之而去。传首建康,县之于市。琳故吏梁骠骑府仓曹参军朱玚致书陈尚书仆射徐陵求琳首曰: 窃以朝市迁贸,传骨梗之风,历运推移,表忠贞之迹。故典午将灭,徐广为晋家遗老;当涂已谢,马孚称魏室忠臣。用能播美于前书,垂名于后世。梁故建宁公琳,洛滨馀胄,沂州旧族,立功代邸,效绩中朝,当离乱之辰,总方伯之任。尔乃轻躬殉主,以身许国,实追踪于往彦,信踵武于前修。而天厌梁德,上思匡继,徒蕴包胥之念,终遘苌弘之眚。洎王业光启,鼎祚有归,于是远迹山东,寄命河北。虽轻旅臣之叹,犹怀客卿之礼,感兹知己,忘此捐躯。至使身没九泉,头行万里。诚复马革裹死,遂其生平之志;原野暴骸,会彼人臣之节。然身首异处,有足悲者;封树靡卜,良可怆焉。玚早簉末席,降薛君之吐握,荷魏公之知遇。是用沾巾雨袂,痛可识之颜;回肠疾首,切犹生之面。伏惟圣恩博厚,明诏爰发,赦王经之哭,许田横之葬,玚虽刍贱,窃亦有心。琳经莅寿阳,颇存遗爱;曾游江右,非无馀德。比肩东阁之吏,继踵西园之宾,愿归彼境,还修窀穸。庶孤坟既筑,或飞衔土之燕;丰碑式树,时留堕泪之人。近故旧王绾等已有论牒,仰蒙制议,不遂所陈。昔廉公告逝,即淝川而建茔域;孙叔云亡,仍芍陂而植楸槚。由此言之,抑有其例。不使寿春城下,唯传报葛之人;沧洲岛上,独有悲田之客。昧死陈祈,伏待刑宪。 陵嘉其志节。又明彻亦数梦琳求首,并为启陈主而许之。仍与开府仪同主簿刘韶慧等持其首还于淮南,权瘗八公山侧,义故会葬者数千人。玚等乃间道北归,别议迎接。寻有扬州人茅知胜等五人密送葬柩达于邺。赠十五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侍中、特进、开府、录尚书事,谥曰忠武王,葬给辒辌车。 琳体貌闲雅,立发委地,喜怒不形于色。虽无学业,而强记内敏,军府佐吏千数,皆识其姓名。刑罚不滥,轻财爱士,得将卒之心。少任将帅,屡经丧乱,雅有忠义之节。虽本图不遂,邺人亦以此重之,待遇甚厚。及败,为陈军所执,吴明彻欲全之,而其下将领多琳故吏,争来致请,并相资给,明彻由此忌之,故及于难。当时田夫野老,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歔欷流泣。观其诚信感物,虽李将军之恂恂善诱,殆无以加焉。 琳十七子。长子敬,在齐袭王爵,武平末,通直常侍。第九字衍,隋开皇中开府仪同三司,大业初,卒于渝州刺史。 《北齐书》唐·李百药

346 评论

相关问答

  • 第三十一届学术论文讨论会

    张照志 刘永团 一、会议概况 (一)会议背景 2010年9月12日~22日,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组织的中国地学领域研究新疆及“大阿尔泰地区”的地质矿产的专家赴哈

    小库20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第二十二条军规主题分析论文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表层意义十分明显,暴露美国军事官僚机器的黑暗和不人道,揭穿了美国政治与军事政策的伪善本质,但这并非小说的根本主题。它真正要告诉人们的,是现代

    臻品之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第三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第一篇,是Sage数据库中的一篇期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1] Jiang Y, Liu J, Wang S. Cooperative outputfeedba

    康夫君和小静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全国法院第三十二届学术论文范文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兴起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逐渐建立了系统的理论结构,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

    北京青年1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法院第三十二届学术论文集

    第一篇,是Sage数据库中的一篇期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1] Jiang Y, Liu J, Wang S. Cooperative outputfeedba

    懒云堂主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