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奥baby
首先得知道出处,并在开头提及它——点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是指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可以着重写时间逝去的急促、无情,可以引用一些历史人物珍惜光阴的例子,无数人浪费时间或者是怀才不遇、被岁月掩埋的事。有关名言如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RitaQinQin
一、解题 材料由一个前果后因的因果关系复句构成,昆德拉的结论是“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要勇于承受和担当),其理由是“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即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和举动都关乎生命未来的价值,所以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要直面当下,勇于承受、担当现实的责任。材料相当于给出了一个既定的结论,那么,围绕此结论展开正向阐释或反向思辨就是立意的两大角度,抓住了因果关系的思考就抓住了核心立意。 二、立意角度 (一)核心、主要角度立意: 1.正向角度:不可逃避。生活在当下,必然面对当下的种种,现实的生命态度影响着未来,不可逃避正是生命的现实主义。走好每一步,承受生活给予的一切,担当生活给予我们的责任,是生命不可逃避的选择。对于这个结论,考生可以从生活的、社会的、道德的、文化的不同层面切入思考什么是不可逃避的,核心在于阐释为什么我们的态度是不可逃避。 2.反向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逃避。逃避还是不逃避,要看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什么。有些东西比如责任、正义、道德良心等是必须直面无可逃避的,但有些东西比如权势、功名等式可以选择性逃避的。再者,可以从昆德拉所言原因入手分析,若原因存在问题,则结论也会有漏洞。我们的每一步是否必然决定最后的结局?如果我的生命并没有一个所谓的“选定的终点”,那么怎么知道我的脚迈向的一定是有价值的未来?生命的过程并不是必然的单行道,其间多少蜿蜒复杂。不说庄子的濮水垂钓,就连鲁迅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时候。不是一切不可逃,也不是一切皆可逃,逃与不逃,给出理由就好。 (二)次要角度立意: 可能有的考生忽略材料中的因果关系而断章取义,只关注到材料的后半部分“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因此写出“走好人生每一步”,“现在决定着未来”“一步和一生”等着眼于材料后半部分而生发的立意。此种立意只就材料的局部立意。 (三)完全偏离题意: 全篇看不到对昆德拉这句话的解读,也不能再内容层面“暗合”,另起炉灶者视为偏题。 附:两篇例文及点评,供参考 例文一:《 未来无法逃避》 米兰·昆德拉有言:“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诚然,生活总是让人遍体鳞伤,但遮掩伤口,逃避打击都是懦者的举动。只有面对,才有希望;只有面对,才有未来。这是一个充斥着逃避的社会,我们逃避拼搏,求教于千篇一律的“成功学”;我们逃避真相,屈身于别有心机的舆论噱头;我们逃避内心,尾随于浩浩荡荡的人流。窃喜于逃避带来的苟安,还自以为是跟着世界的拍子舞蹈。殊不知,明天已被自己的怯懦背叛,前行的路上只好苦苦支撑。然而,这绝不是一个可以辜负的愚蠢时代,也不会有人跟在后面收拾烂摊子。未来无法逃避,因为未来握在自己手中。 逃避缘于畏惧。在这个镁光灯点亮的时代,我们不仅畏惧内心的指责和不安,也畏惧于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更畏惧于众目睽睽之下难以承受的责任。于是有了“扶不扶”的讨论,有了撞人后的逃逸,甚至有了一死了之的逃避现实。其实,战胜畏惧,面对现实往往比逃避更有效果。千夫所指的薛蛮子靠其“且行且珍惜”的忏悔博得了大众的认可。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后一味寻求逃避的心理,这种心理就像一剂麻药,也许能舒缓一时的痛苦,但当逃避成为惯性,精神便已麻木,无法摆脱自我安慰的囹圄。卡夫卡说:“你即你的选择。”所以正视未来,走好现实的每一步,才不会把自己引入黑暗的泥潭。 个人的直视才能使社会前进,社会的向前才能为每个人铺就更好的道路。中国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章开沅告诫:“没有反思,就没有改革。”每个民族都有历史,每个社会也都有现实的困境,改革的钥匙就在于直面历史与现实,不逃避过去的苦难遗留的伤疤,因为活在反思中胜过活在吹嘘中。纵观历史,日本明治维新直面国内症结而得以壮大,美国独立战争揭出种族歧视根源方才崛起。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我们无法逃避不发达的经济现状,无法逃避外患频发的外交现状,无法逃避大师稀缺的文化现状。唯有直面现状,正视历史,才能实现巨龙的腾飞。前进的路上固有阻碍,直面阻碍,未来才能更美好。 (点评:切题准确,观点明晰,不兜不绕,直陈观点“只有面对,才有希望;只有面对,才有未来。”分析从“逃避”的现象入手,指出“逃避”的实质,从而突出“不可逃避”的必要性。接着,作者从个体生命到社会文化层面深挖“逃避”的原因,并在分析原因,辩驳谬误的过程中导出“不可逃避”的主张,阐发其现实价值。文末回应开头,简洁有力。文章视野开阔,材料丰富,素材非为卖弄而来,结结实实地撑起了自己的思考。说理清晰,抓准核心问题,纵向探究,体现了议论文该有的思考深度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 例文二:《摒弃逃避的懦弱》 米兰昆德拉曾言:“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此言非虚,当意识形态主宰一切,人类欲求以人定胜天的觉悟而力挽狂澜,而逃避却恰如其分的成为了阿喀琉斯之踵。因此,惟有摒弃逃避的懦弱,才很有可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 但“逃避”这一温柔的避风港却以极尽媚态的方式吸引着无数疲于远航的船只。当我们妄想把逃避作为唇膏和脂粉来粉饰自我之时,却深陷这游荡公子的虚情假意之中戏耍着死了灵魂的泼皮游戏。孰不知,选择逃避也是选择了一条路,一样决定着自己的结局,同样走向自我选定的终点。只不过这条不归路将你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逃避,从字面上理解则是逃离避祸;但在我看来,逃避不是在面对困难时的智慧之举;也不是自我救赎的黄金手段;更不是抵挡一切艰险的防风盾;而是自我欺换来的苟且偷生。而人为何选择逃避?为何要以此种方式消极避世? 因为逃避毕竟是安全而闲适的。谁不愿蜷居于温暖的港湾,从而逃开生活,逃开诉求。就算踏上不归路又如何,换得一世自在。但就真的逃避得了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著名音乐剧作家贝特克的手下有一部名《等待戈多》的荒诞剧。从头至尾,就只有二人无尽的等待,他们力求以逃避的方式等待有人降福于他们,但换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而时间却成了止痛剂,让二人甘于逃避现世的拼争而苦苦等待直到终老。 相比之下,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就来得幸福得多。当西绪弗斯日复一日的推着石头,历经人世极苦之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这荒诞的假设似乎合乎情理,因为他没有逃避,那么他是幸福的。 我们可以逃,但决不能避。可以作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逃开生活命运的牵绊。做到不逃避更应尊重自己每一步的决定。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生是一条光荣的路,但它是一条单行道。”一旦作出决定,就意味着向自己选定的终点步步紧逼。因此,摒弃逃避的懦弱,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因为每一步都决定的结局,因此不要选择逃避。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就算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摒弃逃避的懦弱,愿你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踏上征程吧,走向自己选定的终点。无怨,无悔。 (点评:该文亮点有三:一以文采夺目。虽不免瑕疵,但字迹娟秀,语言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二以素材出众。论据准确、新颖,呈现出较高的阅读素养。三以思理服人,论证思路环环相扣:入题处直击材料,切中论题“逃避”。扣论题,析其危害并究其实质:逃避是自欺欺人的苟全姿态。既然逃避是一种不值提倡的消极选择,“为何要逃避?”针对性地追问,紧合前一层面,可惜论证不充分。再以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不逃避则幸福”的认知。最后就“逃避”在概念上作出思辨“可以逃,不能避”,从而自如地回合材料“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揭示“不逃避”的意义所在。不足之处在每一个思考点还不能更深入地开掘。)
丘比特來來
本文中,我整理了高中材料作文素材及立意及范例,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而作文素材的积累则是写作的重要源泉,也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基础性和常态性的教学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议论文作文万能素材,供
自强不息,它的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怎么写以自强不息为话题的 作文 ?这里给大家分享
自强自立,是坚强,拼搏,进取,成功,创业等话题的主要特征,考察的作文最多的是中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生活与学习两不相顾,学习不够努力的现象分析。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自
关于科技创新的素材(一)、创新科技生活 作为活力的年轻人,“90后”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颇具希望。 从“80后”到“90后”,这些年来都曾被贴上“代际标签”。正如
“在我国,冬天里孩子们的衣服远远厚于大人,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大人喂饭。”给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