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1

stella1135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与子庸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V爱吃007

已采纳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摘要: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我国古代皇位继承的重要方法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 关键词: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昭穆制度、专权乱政 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的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乃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二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把预立太子看作是国家大事天子传子宰相传贤传子为求政局安定传贤是求国家的治理天子之子并非一人而诸子又无不觊觎最高的权位于是为求政局安定在诸子中难以继承皇位必须有确立的法制不然祸起萧墙政局必难安定这便是历代册封太子的原因。自汉代以来封建法律就确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才确立起来的。是古代最主要的皇位继承制度 自先秦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皇位的继承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应由正后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如长子早殇有子则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册立庶生之长子。皇帝无子再依据昭穆亲疏的顺序选立继位之人。嫡长子继承皇位意在求得政局安定但嫡长子并非个个贤能因而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又成为不可避免。如果在建立太子的问题上再加以君王的亲疏爱憎以及后宫、宦官、外戚的干政则斗争更加激烈由此而酿成祸乱者从秦二世诈立为帝到清世宗阴谋夺位可谓不绝于书诚如唐初大臣刘泊所说“太子宗兆是系善恶之习兴亡在焉” 封建制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虽起于嫡长子继承但是却少有真正将嫡长子继承执行的且看下列数据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而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的即位都不是依嫡长子继承制。两汉时期,皇位继承有些复杂。西汉210年间共11位皇帝。“据《汉书》帝纪统计,除高帝为创业之主,平帝为王莽傀儡外,惠、景、元、成4帝皆以嫡长子继承皇位,文、宣、哀3帝为外藩入继大统,武、昭2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东汉王朝195年间共有12位皇帝。“根据《后汉书》帝纪部分统计:其中除光武、献帝外,明、和、殇3帝均是因废长立幼而即位,安、质、桓、灵4帝都为外藩入继皇位,只有章、顺、冲3帝勉强算是嫡长子继承。”可见,两汉的皇位继承制度相当混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没有得到较好地执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仅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例如, “曹丕的继位并不是由于他居长,而是由于他的谋略和实力更胜曹植一筹。司马昭以兄弟的身份继承司马师之位。司马炎的继位也是由于他谋略高且有大臣贾充等的支持所致。”隋朝时,隋文帝杨坚废长立幼,隋炀帝杨广继承皇位,成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使隋朝仅两代就灭亡了。唐朝,包括武则天在内,有21位皇帝,只有德宗和顺宗是按嫡长子继承制度即位的。宋朝18个皇帝中只有3人是嫡长子即位。元朝由于蒙古旧俗的影响,皇位继承制在汉制和旧俗之间摇摆,从而未能确立起相对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导致争夺皇位的战乱频频发生。明朝的16个皇帝中也仅有5人是嫡出。清朝皇帝无一人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采取的是秘密建储的继承制度。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 “在中国从秦至清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2/5的皇帝是依靠嫡长子继位制登上皇位的。 这其中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唐朝。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凡二十一君这二十一君得继大统的情形大致是一按制度而即位者只二君即德宗和顺宗二以权臣而立者有五帝三为宦官所立者有代、宪、穆、文、武、宣、懿、僖、昭九帝四因特殊事变而立者为高祖、太宗、肃宗五因稳定政权而立者为玄宗六为大臣争立者有高宗、敬宗七因母后干政立而废废而立者有中宗、睿宗八因皇帝宠幸阴谋而立者为武后。二十一君以嫡长子而立者唯穆宗一人以长子而立者有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文宗、懿宗七帝。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繁荣昌盛的朝代统治近三百年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远远走在世界前列而它的皇位继承制度却是如此混乱实在令人惊异。于此相比其实唐朝的立储制度已经是相当完善了。太子位为储君是皇位的法定继承者因此立储便成为封建政治中的一项大事统治者为此煞费苦心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经常使太子监国、佐理军国大事并随军出征以期太子在继位前就对全国政治有所历练和全面的了解。这一切本来都是为了稳定政权和顺利接替然而事与愿违不但如上述相继发生过隋炀帝夺位唐太宗杀兄夺储等事而且即使是号称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也不免陷入立嗣的深重烦恼中他一废太子李承乾再黜魏王李泰三立晋王李治四欲立吴王李恪。面对诸子弟争夺储位的极为激烈的纷争他自叹“我心诚无聊赖”竟“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演变 按照儒家的理论皇权既然是由天授予当然是终生的世袭的皇统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即所谓的万世一系。为稳定皇室内部的继承秩序又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这样的规定完全被遵守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争吵纠纷也不存在因此而引起的骨肉相残、宫廷喋血了。但是历史往往并不按照任何人主观规定的轨道发展正因为皇位意味着最高的权威最大的荣华富贵它从来都是独占的、绝对排他的。所有礼教的宗法规定都无法真正遏制住对此的觊觎之念无法真正限制住各种夺位阴谋政变的相继发生。究其历代嫡长子继承大致演变为两种形式兄终弟及制以皇帝弟弟的身份做为皇位继承人即“皇太弟”也是储君具有继承皇位的权力是合法的继承人。在皇位传承史上影响最大的兄终弟及事件是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而为皇帝。其实诸如此类皇位继承制度可以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某种变化大部分是在嫡长子继承制没能得到执行的情况下衍生出的一系列情况密建皇储制是清朝统治者在皇位继承制度上的一大创造。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写下遗昭秘而不宣驾崩后由大臣当众宣昭被立为皇储者即刻登基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 三、嫡长子继承制没能得到完善执行的原因 第一,由于封建社会是“君天下”的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即便是宗法制度或是宗法观念,也约束不了皇帝们在选择接班人中的主观随意性。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因为不喜欢太子承乾而想废掉太子改立魏王泰,最终导致了一场流血冲突。“另外,皇帝对于太子生母的感情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数。”因为嫡长子的身份是根据其母亲的身份确定的,一旦其母亲的后位不保,太子也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了,他的地位肯定也会受到威胁。历史上由于其母亲失宠而丢掉太子位的人也比比皆是。 第二,皇室权利争斗的因素十分复杂,诸如后妃干政、宦官弄权、官僚集团的影响、以及皇帝与嫡长子性格、志趣不合或互相猜疑等均可导致嫡长子继承制形同虚设。这些因素都可以从唐朝的皇位继承中体现出来。 第三,正皇后无子或皇帝无后代的情况也会造成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得到正常地施行。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往往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些变通的方法来传递皇位,如立皇长孙;兄弟相继;立子之贵者或长者;选择宗室子弟入继等。其实,就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本身来说,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他也肩负着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安定的责任,这就对他的德行、才能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嫡长子继承是一种只重视继承人先天的继承资格而不顾继承人才能的制度,因此它并不能保证产生一位能够胜任的皇帝,“从而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出现了合法性与合理性不一致的问题。而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昏君、白痴皇帝、儿皇帝等,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皇位继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但这种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使子孙可以万世永享对百姓的专制统治。直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封建王朝解体皇位继承制度才真正宜告结束。 参考文献【1】《中国政治制度史》韦庆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2】《中国政治制度史》张晋藩、王超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2月 【3】《资治通鉴》卷193《唐纪》贞观三年 【4】《汉书》卷43《叔孙通传》 【5】《唐会要》卷四《储君·杂录

160 评论

jessiemaomao

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引用的是诗句,一般应当注明。“间接引用”是引用原诗句的意思,则可注明或不注明。但重要的论文,通常也以注明为好。

83 评论

偶是杨洋

论文致谢古文(精选6篇)

论文致谢以文言文的形式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并感谢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帮助。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文致谢古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壬辰之秋,赴考金陵,幸得拜恩师王公门下,而今已三载有余……”近日,南大博士生的一篇以“表”为文体写成的论文致谢词《感恩表》走红,不少师生和同学评价“朴质感人,情真意切。”

记者了解到,这篇《感恩表》的.作者叫白强,是南大高等教育史博士生。值得一提的是,其现任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96年,白强本科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2005年,重庆大学硕士毕业。

7年后,他报考了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运来的博士。

谈起自己考博的初衷,白强说,“我觉得大学管理者必须懂教育,我想通过学习去自我提高,更深入了解教育发展和管理规律。”今年47岁的他为考博,重新拾起英语,利用各种闲暇时间背词典。“都被我翻烂了,这个年纪,没想到。像重新感受了次考大学。”

四年时间,白强一方面要搞学术,还要兼顾学校的工作,为此,他经常乘飞机在南京和重庆之间往返,费用真心花了不少,飞机票也有厚厚的一沓。“我要做到‘两不耽误’,尤其博一期间,因为要学很多课程,我也跑得比较勤,还是有点辛苦的。”

“表”是一种中国古代文体,一般用于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或陈述,或请求,或建议,“动之以情”是其主要特征。白强介绍,自己在博士论文中用“表”的形式写致谢,也是想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南京是六朝古都,南大的人文思想也十分浓厚,既然来了南大读书,就想用这种古言的方式完成。”

白强还说,这是他第一次用文言文写文章。“我本科读的历史,研究生读的法学,也对文学、历史很感兴趣,平时会看些文言古籍,所以,有了这个想法,构思了一个月,我就动笔完成了。老师们看了也很高兴。”

白强《感恩表》全文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余来金陵攻博已近四年也。忆往昔,求学之路多有坎坷。离巴渝,走长安,奔夏口,屡不第,恢恢乎如败军之将,惶惶乎似惊弓之鸟。求学之艰辛,身心之疲惫,岂能一言以尽之。

壬辰之秋,赴考金陵,幸得拜恩师王公门下,而今已三载有余。恩师博通中外,蔚为大家。授学之术,深入浅出,探幽索微,妙趣横生,学生无不如沐春风。恩师育人,教吾明明德,做人在先,行事于后,此诚良师益友也。恩师之性,儒雅谦和,睿智幽默,师生相处,其乐融融,此诚人生一大幸遇也。想吾当年,初入师门,才疏学浅,耻寸无功,然先生不以余愚钝,激以励志,悉心指导,寄以厚望。先生之德才,若高山仰止,非庸庸如吾辈者所能望其项背。吾何德何能?反受此殊遇,感激涕零,不可报也!

六朝古都,钟灵毓秀,虎踞龙盘;金陵南大,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诚朴雄伟,巍巍大学之道尽在其中;励学敦行,赫赫明人之德皆存其里。吾之小成,亦得益众师之润泽也。桑公之博识,龚公之睿智,冒公之内敛,及张、汪、余教授等众皆德高望重之师,悉以言传身教,谆谆教诲如阳光普照,雨露滋润似久旱逢春!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抑辞师门,而必常怀反哺之义,跪乳之恩,感激之情,一言难表也!

同学之情,爱如姐弟,亲同手足。同窗几秋,论人生之理想,评教育之得失,荐兴学之举措,争学问于学堂,赏风光于田野,其乐无穷。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兄王飞之勤学,师姐红惠之潜心,同窗玉山之雅问,皆有所长,惟吾榜样。其余诸君,皆为真才实学之士,多有广益,受益匪浅,谨表谢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贤哉吾母,勤劳齐家,艰辛备历,为人处世,身心表里,惟善惟良,高洁之风,遍传邻里,虽弥留之际,仍嘱儿修身之道、齐家之法、治事之理。母之大爱,犹巍巍高山之博大,似浩瀚大海之广阔,恨儿几生非能报之。悲夫,然天不假年,慈母未享一日之清福而撒手人寰,地倾一角,寸断肝肠!呜呼吾母,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谨拟此文,谢师恩,叙学情,感母爱,学生不胜受恩感激,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受业历城,三载如流。寒窗苦守,故纸穷搜。推文敲字,五内出喉。拙论新成,思心悠悠。

恩师王xx先生,导我于狭路,示我以通途。本论文之撰写,自题目选定至资料搜集,自研究方法至疑难处理,自整体结构至细枝末节,皆得先生悉心指点。回想先生于元旦及春节之际阅我初稿二稿,低回感动。仰彼高山,余心壮焉。探彼深渊,余心惘焉。游彼沧海,三光璨焉。先生蔼如,策我前焉。长念师恩,谢无疆焉!

恩师王x先生,出我于幽谷,迁我于乔木。惭无回、商之质,屡蒙说项之情。歌彼阳春,余心旷焉。唱彼下里,余心荡焉。驰彼长天,六气变焉。先生莞尔,送我前焉。长忆师恩,谢无尽焉!

在本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xx、xx、……诸先生都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屡得金石珠玉之言,受益良多。在此谨向各位先生致谢!

同门xx、xx、xx,同舍xx、xx、xx等人,博我之孤陋,助我之急难,拓我之胸襟,消我之块垒。切磋之惠,联袂之谊,何可忘焉!借此片纸,聊表谢忱。

致谢

韶华易逝,光阴荏苒,余自入渝倏忽而又三年矣。曩者,离鲁地,弃吴越,奔巴蜀,恢恢乎若漏网之鲫,惶惶乎似惊弓之鸟,几无容身之地。幸遇刘徐二相荐,得拜于恩师魏公门下,而今已历六秋。先生治学严谨,博通中外,蔚为大家,研习学术,废寝忘食,已臻忘我之境界。犹忆当年,乍入门墙,耻无寸功,先生不以余愚钝,委以重托,是以矢勤矢勇,思惟速战,毋负所托。然欲速不达,心忧如焚。

全赖先生数次点拨,每自躬亲,甚于子夜,共为进退,方有所成。至于缀词成文,苦心孤诣,字斟句酌,独具匠心,深为叹服,并于耳提面命之际获益良多。先生之德才,若高山仰止,亦非庸庸如吾辈者所能望其项背。每至周会,常言:“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凡此五者,皆安身立命之本,不可偏废。”

言之谆谆,听之诚诚,若醍醐灌顶。退而思之,果斯然也,大为拜服。兼之师母,待余恩厚,视若螟蛉,多得给养,感激涕零。余素朴陋,尚无剖符丹书之功,反受此殊遇,非结草衔环,不可报也!今虽即辞师门,必常怀乌鸟之情,反哺之心,诚不失其望也!

师门同侪,学强张骞,皆忠义之士,情同手足;乐至四国,许都耀琼,此皆良实,多蒙所助;兰莉二姊,性行淑均,爱如姐弟。其他诸君,皆为志虑忠纯之士,多有广益。区区不才,有何德能,安得广助若此?感荷之心,亦自拳拳。

实验中曾多次求教于杨(明莉)、杜(军)二老师,受益匪浅;中心实验室张(光辉)、鲜(晓红)二位老师及刘姊渝萍为实验工作大开方便之门,谨表谢忱。

家中上至期颐之祖母,中至慈爱之父母、姊姊,下至始龀之甥男,均不遗余力以支持,融融亲情,曷其幸甚!谨撰此文,鱼传尺素,答报椿萱!

嗟乎!聚散无常,盛况难再;书不尽意,略陈固陋。临别赠言,幸承恩于魏公;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贤。斗胆献拙,情之不已;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泪洒陵江,以酹逝去之岁月。

西入渝州已六霜,貔貅帐里铸鱼肠。

书山文海研学术,翠袖红巾戏皮黄。

莫叹时舛惟虎踞,且图运转季鹰扬。

今朝叩别师尊去,一片丹心化碧江。

丹桂飘香,硕果累于枝头时。回首来路,筚路蓝缕,思绪万千,感激良多。求学期间,适逢学院事务压身,每日案牍劳形,汲汲忙忙,唯恐学业不恭,事业失衡,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忙,忙于平衡学与教,幸而今日教学相长,收获颇丰。此时论文付梓,欣慰之余,答谢者众,只言片纸难于一一尽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昔恩师张三教授,导我于狭路,照我以通途。虽见以寥寥数面,然倍感亲切。恩师要求甚严,谆谆善诱,使我敢于面对种种棘手难题,消除我的畏难情绪,在人生和学术两方面都给予我莫大指引,实乃人生导师是也,待我恩重如山。

路漫漫其修远兮,所在经院之领导与师友莫不给予我学业莫大之关怀鼓励,事事为我所想,诸多烦心琐事为我挡于象牙塔之外,我方能潜心学术,一蹴而就,学业有成,得此佳绩。今借此片纸,聊表谢忱!

犹不敢忘同窗之情,同学王五助我于危难,毫无保留解答我的疑惑,每每在切磋之余,联袂畅谈之际,顿觉人生豁达敞亮,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人生得此知己足矣。此情此谊,浑不敢忘!借此片纸寥寥数言,说不尽几年相识缘分与相助情谊,在此聊表谢忱,望今后有缘再聚!

能有今日佳绩,发妻赵六之助亦不敢忘。其默默承担家庭重任,教养子女于我劳累忧烦之时,从无忧心埋怨,惟有任劳任怨。此厚德宽行,使我超然物外,全身心投入学习,收获颇丰,妻子之情,莫失莫忘哉!由衷感慨:此发妻实乃上天所赐也! 今朝风日好,站于七尺答辩台中,吾心悸动,几近哽咽,往昔种种艰难困阻如跃纸端,历历在目。若无诸位领导、师生和亲友仗义相助,恐难为继,援手之施,涌泉之恩,当结草衔环以报。在此衷心希冀诸位学德日新兼愿体侯益健!

金城三月,天朗气清,花香四溢,春色满园。正值吾文正稿,虽文拙理浅,然兢业之心,思辨慎取数日,图吾学业终成。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犹记壬辰酉月下旬,吾再别榕城,初到塞北,乍入金城,居萃英门,栖黄河滨。闽都,海滨邹鲁,物华天宝,襟三山而带东海;陆都,丝路名城,地灵人杰,控河西而引浊河。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纵流金铄石,七月流火,沉李浮瓜;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登高望远。鄙非感慨悲歌之士,而今回首岁月,已春秋有三,不忍挥手兹去,未免感叹万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去思,风晖灼灼。

一生永铭,终身事之,不得其一。

至若椿萱恩情,万爱千恩百苦,孰能道尽?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一尺三寸婴,今已二八载。椿庭严,温良恭俭,萱堂慈,德容言功,严正行,慈养心。时至今辰,陈之学业既成,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双亲犹系,劳心劳力,时忧事业,常念婚姻。陈惶恐惭愧之余,唯奋发图强,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掇巍科,取青紫。不图天降大任,只求福满之家,立糊口之业,奉晨昏之义。以报反哺爱,结草情;答衔环恩,三春晖。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嗟夫!父母恩,恩师情,同窗谊,陈再拜谢。此番拜离,情深意长,一语难表。惟寄此情于心,再启征程,谨拜文以闻。

岁值甲午,时已金秋,韩某拙论乃告杀青。才疏学浅,未敢称竟业佳作;敝帚千金,意难忘旧事尘烟。于是临窗啜饮,眼见万物霜天自由,但觉秋凉渐沁心脾。忆吾于弱冠之年进阶兰大,于今庚齿已趋而立。忧思焦郁,蹙于眉间;喜乐欢快,浮于心扉。奋进之时,或废寝以搜读文献,或忘食而进行实验;糜顿之日,或逃学以游荡郊野,或宅寝而梦中捉月。悠悠十载,不敢以勤勉自居,尚不至疏懒懈怠;终获文凭六纸,学位三阶。此皆书生寻常,不足赘陈。然韩生不器,身蒙寸草春晖之恩情,润物无声之教化,育诲之重,堪比泰山。遂因情造文,铭以致谢。

韩某河北石门人氏,布衣世家,孝悌累洽。婴幼之时,家徒四壁,父戍边在外,母荆钗持家,亏得亲邻接济方得度日。少年之际,双亲操持烟火生意,渐为小康;然父刚母柔,趋鲤恩勤,日复如斯。及高中负笈,欢会长乖,春播秋种,亦若罔闻。而后问道远行,竟在关山之外。萱草北堂,手线倚门,白发日添,腰脊渐偻。古语云,羔羊跪乳,乌鸟反哺。然韩某既为人子,未见光耀门楣以事亲尽孝,反累花甲父辈而劳心费神。每念及此,羞愧难当,但祈双亲安享晚年,福寿延绵!

吾校兰大,陇上明珠。肇自庚子新政之国谕,崛于八年抗战之狼烟,西望沙海之瀚瀚,北闻黄河之涛涛。先辈弦歌,薪火百年,自强不息以树帜,筚路蓝缕求至公。于今兰大,松柏苍苍,花草蔼蔼,名师熠熠,学子煌煌,已为西北教育之国钧。韩某不才,智疏德浅;母校虚怀,迁吾乔木;沐浴清化,问学金城。吾尝于积石堂内,望书卷万轴,方知科学之玄奥,人文之博深;吾尝于飞云楼中,聆名家讲学,方觉大师之风范,匠心之精运;余亦尝夜宿萃英山上,观穹庐星河,方叹宇宙之苍凉,人生之臾暂。于今业毕欲别,几番不舍,惟盼母校才俊星流,佳誉四方!

恩师唐瑜教授,导我于狭路,示吾以通途。先生澹泊名利,事必躬亲,循循善诱,鱼渔双授;以巾帼之身,不惑之年,筹资金,带弟子,鞠躬尽瘁,以至食无甘味,夜难成寐,但求吾辈钻业习艺之游刃佳境。而于本论文之撰写,自题目选定至文献查阅,自实验设计至机理探撷,自纲路结构至文段末节,皆得悉心指点;先生莞尔,谢无尽焉!今欲备述其它桃李之恩,如严世强先生、尹辉先生、张海霞先生等,然片纸难陈,恐挂一漏万,恕不赘述。今虽将辞,当不忘师恩,精进图强,以期不失其望也!

金城游学之时,恰值青春年韶,幸得同窗密友,皆四海菁英,亦不快哉!侣缘者谁?有同舍海军元明,兴华阳春等,拓吾视野,宽余胸襟,助吾急难,弭余心结,金兰联袂,岂容忘哉?亦有同门文玉徐君,焕然琴洁,炳亮昌晓,宇伟疆鹏,陈野春虹,昊汇煜婷等,切磋指导,热肠古道,在此一并谢之。倘仅凭己之愚钝,纵恐悬颈牛角,断难完成学业,更罔论前程。深情厚谊,铭念心髓,诚愿诸君安康顺利,友谊地久天长!

嗟呼!书之有尽,敬谢难穷;感慨惶恐,不知所云。遂以拳拳之心,对吾之恩师、椿萱及列位亲友再致谢忱,愿诸位舒神舒身,顺山顺水。文末掷笔,倚梦随风,酌敬青春之岁月……

公元两千零七年,岁次丁亥,仲夏之月,联科论文乃告杀青。辞穷理微,未敢称凌云之作,镂心鸟迹,得不效相如之叹?于是凭窗抱膝,寄情遐思。忆吾弱冠之龄入交通大学,意气方遒。尔来春秋有八,于今毕业,年齿已趋而立。户牅之外,万物滋荣,景致阙如昨日,堂室之内,联科已有苍颜白发矣。文凭两纸霜鬓两行,黄粱一枕功名一场,此皆寻常人生,乏善可陈。然联科身发受之父母,道德受之母校,学问受之师长,育教之恩,虽陨首结草不能报之万一。是以为情造文,铭而致谢。

联科琼州人也,耕读世家,聿修祖德,孝悌累洽,父严母慈。襁褓之时,多病体虚,如草上珠,朝不保暮。双亲吐哺无稍息,咽苦不颦眉。及长就学,趋庭鲤对,每日不辍。非父母之督察,岂有我学业之小成?而后违远慈恩,负笈求学,欢会长乖。闻道远行,慈母手线,怜儿夜寒。子在关山外,父母念他乡。孔子曰,立身行道,以显父母;《诗经》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何有于联科哉!此联科胡跪而叩谢者一也。

吾校交大,国之成钧。肇于危邦,锡名南洋。溯源沪江,奄宅长安。临有唐之旧宫,踞乐游之后坊。樱木掩路,松柏当庭。钱图晨钟,东亭月朗。俊彦迭代,启迪华夏。遐迩闻名,厥功煌煌。弦歌继响,薪火相传。英才荟萃,济济一堂。科也不才,三尺微命。薄德寡智,有辱斯文。母校慈垂,翼我缥囊。沐浴清化,问学课堂。克明畯德,知止后安。吾尝于图书馆内,望书卷洋洋,恨不能刺锥悬梁,遍览其收藏。乃知科学之堂奥,人文之浩瀚。吾尝于西二楼中,听夜雨梧桐,泠泠作响,感四时寒暑之潜移,觉宇宙天地之苍凉。哀人生往来于须臾,当砺志奋发以图。母校恩养,没齿难忘。联科胡跪而叩谢者二也。

余自入交大以来,累受师长教育之恩。吾师杨先生林岩,温恭和蔼,德才兼具。于联科之所学,吾师循循善诱,发蒙启蔽,苦心孤诣,鱼渔双授;于联科之修身,吾师以身作则,行端表正,不言之教,桃下之蹊。于联科之日用,师更备极关怀,颇多资助。师之敦促鼓励,使联科不敢稍懈于精进;师之言传身教,使联科得入学术之殿堂。何以述吾师教育之功?艟艨巨舰,非桨舵导引之助不能乘风破浪;北溟鲲鹏,非长风托举之力不能垂翼九天。

更欲备述其它师长垂教之恩,然恩长笔短,述之则挂一漏万。《诗》曰: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此联科胡跪而叩谢者三也。

联科同学少年者,皆四海之菁英也。彼等各擅所长,材称栋梁。与我朝夕相对,切磋琢磨。当吾青春之时,得遇金兰之交,同窗之谊,幸甚至哉。更于吾论文写作之时,彼侪倾力相助,联科方得以成大块文章,受益之深,幸甚至哉。同学者谁?高君建锋,何君讳强,李君贵宁,熊君晓哲,张君磊楠,唐君洪福,郭君艳霞,王君讳勇,孙君丰文。此联科所以胡跪而叩谢者四也。

联科诚惶诚恐,飏拜稽首。

249 评论

脑子已停机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28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桑子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Gothicism in Wuthering Heigh

    大宝儿0619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献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如果是对诗词的名词解释,只能是注释如果你引用了另外作者对诗词的解释或者心得体会,算是参考文献。但要有文献的名称,出版社或者卷、期等信息。

    annielove12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诗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五柳先生传。根据查询今日头条得知,陶渊明人物形象参考文献有五柳先生传,作品多展示陶渊明豪放洒脱、自然纯真的个性,对完美无缺社会理想的追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田

    牙签victor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与诗评还乡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艾青著作还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艾青论创作》。艾青的完整诗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质观的延伸和深化,同时又内在的呼

    小琳仔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与初梅诗歌诗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 关于冰柱的诗句 2. 关于形容冰的诗句 关于冰柱的诗句 1.描写冰柱的诗句 《冰柱》 年代: 唐 作者: 刘叉 师干久

    lilyspirit00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