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5

创业宝贝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隐沦论文范文资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arenhoney

已采纳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连载:且介亭杂文末编 作者:鲁讯 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2〕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纪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3〕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4〕和作邹容〔5〕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6〕。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7〕,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狱中赠邹容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狱中闻沈禹希〔8〕见杀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9〕。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10〕,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11〕斗争,和“××”的×××斗争〔12〕,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13〕,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14〕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这也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尔基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15〕,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而袁世凯〔16〕又攘夺国柄,以遂私图,就更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17〕,为巨大的记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18〕,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19〕,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20〕,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21〕了!但革命之后,先生亦渐为昭示后世计,自藏其锋镳。浙江所刻的《章氏丛书》〔22〕,是出于手定的,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先前的见于期刊的斗争的文章,竟多被刊落,上文所引的诗两首,亦不见于《诗录》中。一九三三年刻《章氏丛书续编》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纯谨,且不取旧作,当然也无斗争之作,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执贽愿为弟子者綦众,至于仓皇制《同门录》〔23〕成册。近阅日报,有保护版权的广告,有三续丛书的记事,可见又将有遗著出版了,但补入先前战斗的文章与否,却无从知道。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然而此时此际,恐怕也未必能如所望罢,呜呼!十月九日。CC〔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七年三月十日在上海出版的《工作与学习丛刊》之一《二三事》一书。〔2〕太炎章炳麟(1869—1936),又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革命家、学者。光复会的发起人之一,后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他的著作汇编为《章氏丛书》(共三编)。〔3〕《訄书》参看本卷第193页注〔21〕。〔4〕康有为参看本卷第43页注〔11〕。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后来并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这里所说“驳斥康有为”,指章太炎发表于一九○三年五月《苏报》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它批驳了康有为主张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的《与南北美洲诸华裔书》。〔5〕邹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清末革命家。一九○二年留学日本,积极宣传反清革命思想;一九○三年回国,于五月出版鼓吹反清的《革命军》一书,书前有章太炎序。同年七月被清政府勾结上海英租界当局拘捕,次年三月判处监禁二年,一九○五年四月死于租界狱中。〔6〕这就是当时有名的“《苏报》案”。《苏报》,一八九六年创刊于上海的鼓吹反清革命的日报。因它曾刊文介绍《革命军》一书,经清政府勾结上海英租界当局于一九○三年六月和七月先后将章炳麟、邹容等人逮捕。次年三月由上海县知县会同会审公廨审讯,宣布他们的罪状为:“章炳麟作《訄书》并《革命军序》,又有驳康有为之一书,污蔑朝廷,形同悖逆;邹容作《革命军》一书,谋为不轨,更为大逆不道。”邹容被判监禁二年,章炳麟监禁三年。〔7〕《浙江潮》月刊,清末浙江籍留日学生创办,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一九○三年二月)创刊于东京。这里的两首诗发表于该刊第七期(一九○三年九月)。〔8〕沈禹希(1872—1903)名荩,字禹希,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末维新运动的参加者,戊戌变法失败后留学日本。一九○○年回国,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一九○三年被捕,杖死狱中。章太炎所作《祭沈禹希文》,载《浙江潮》第九期(一九○三年十一月)。〔9〕《民报》月刊,同盟会的机关杂志。一九○五年十一月在东京创刊,一九○八年十一月出至第二十四号被日本政府查禁;一九一○年初又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自一九○六年九月第七号起直至停刊,都由章太炎主编。〔10〕“俱分进化”章太炎曾在《民报》第七号(一九○六年九月)发表谈佛法的《俱分进化论》一文,其中说:“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进化之实不可非,而进化之用无所取;自标吾论曰:‘俱分进化论’。”〔11〕梁启超参看本卷第319页注〔6〕。他逃亡日本后,于一九○二年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章太炎主编的《民报》曾对这种主张予以批驳。〔12〕和“××”的×××斗争“××”疑为“献策”二字,×××指吴稚晖。吴稚晖(名敬恒)曾参加《苏报》工作,在《苏报》案中有叛卖行为。章太炎在《民报》第十九号(一九○八年二月)发表的《复吴敬恒书》中说:“案仆入狱数日,足下来视,自述见俞明震(按当时为江苏候补道)屈膝请安及赐面事,又述俞明震语,谓‘奉上官条教,来捕足下,但吾辈办事不可野蛮,有释足下意,愿足下善为谋。’时慰丹在傍,问曰:‘何以有我与章先生?’足下即面色青黄,嗫嚅不语……足下献策事,则rrr言之。……仆参以足下之屈膝请安S胛盼康び锒�嫔�嗷啤��幸灾猺r之言实也。”后来又在《民报》第二十二号(一九○八年七月)的《再复吴敬恒书》中说:“今告足下,rrr*艘荒挥眩�八昀创擞卫��肫拖嗉��灯涫隆��阆录燃�震,而火票未发以前,未有一言见告;非表里为奸,岂有坐视同党之危而不先警报者?及巡捕抵门,他人犹未知明震与美领事磋商事状,足下已先言之。非足下与明震通情之的证乎?非足下献策之的证乎?”〔13〕×××指蓝公武。章太炎在《民报》第十号(一九○六年十二月)发表的《与人书》中说:“某某足下:顷者友人以大著见示,中有《俱分进化论批评》一篇。足下尚崇拜苏轼《赤壁赋》,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所见如此,仆岂必与足下辨乎?”书末又有附白:“再贵报《新教育学冠言》有一语云:‘虽如汗牛之充栋’,思之累日不解。”一九二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北京《晨报副刊》发表有蓝公武《“汗牛之充栋”不是一件可笑的事》一文,说:“当日和太炎辨难的是我,所辩论的题目,是哲学上一个善恶的问题。”按蓝公武(1887—1957),江苏吴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和德国。曾任《国民公报》社长、《时事新报》总编辑等职。又章太炎函中所说的“贵报”,指当时蓝公武与张东荪主办的在日本发行的《教育杂志》。〔14〕一九○八年作者在东京时曾在章太炎处听讲小学。据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从章先生学》中说:“章先生出狱以后,东渡日本,一面为《民报》撰文,一面为青年讲学……我和鲁迅极愿往听,而苦与学课时间相冲突,因托龚未生(名宝铨)转达,希望另设一班,蒙先生慨然允许。……每星期日清晨,我们前往受业,……先生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15〕章太炎这几句话,见《民报》第六号(一九○六年八月)所载他的《演说录》:“近日办事的方法……第一要在感情,没有感情,凭你有百千万亿的拿坡仑、华盛顿,总是人各一心,不能团结……要成就这感情,有两件事是最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16〕袁世凯参看本卷第128页注〔3〕。〔17〕《中华民国解》发表于《民报》第十五号(一九○七年七月),后来收入《太炎文录·别录》卷一。〔18〕投壶参看本卷第321页注〔22〕。一九二六年八月间,章太炎在南京任孙传芳设立的婚丧祭礼制会会长,孙传芳曾邀他参加投壶仪式,但章未去。〔19〕七被追捕,三入牢狱章太炎在一九○六年五月出狱后,东渡日本,在旅日的革命者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说:“算来自戊戌年(1898)以后,已有七次查拿,六次都拿不到,到第七次方才拿到;以前三次,或因别事株连,或是普拿新党,不专为我一人,后来四次,却都为逐满独立的事。”(载《民报》第六号)至于“三入牢狱”,据《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可考者为两次:一九○三年五月因《苏报》案被捕,监禁三年,期满获释;一九一三年八月因反对袁世凯被软禁,袁死后始得自由。〔20〕“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语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语见韩愈诗《调张籍》。〔22〕《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木刻本于一九一九年刊行,共收著作十三种。其中无“诗录”,诗即附于“文录”卷二之末。下文的《章氏丛书续编》,由章太炎的学生吴承仕、钱玄同等编校,一九三三年刊行,共收著作七种。〔23〕《同门录》即同学姓名录。据《汉书·孟喜传》唐代颜师古注:“同门,同师学者也。”

110 评论

姩姩洧悇

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 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2〕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纪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3〕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4〕和作邹容〔5〕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6〕。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7〕,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狱中赠邹容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狱中闻沈禹希〔8〕见杀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 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9〕。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10〕,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11〕斗争,和“××”的×××斗争〔12〕,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13〕,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14〕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这也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尔基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15〕,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而袁世凯〔16〕又攘夺国柄,以遂私图,就更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17〕,为巨大的记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18〕,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19〕,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20〕,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21〕了! 但革命之后,先生亦渐为昭示后世计,自藏其锋镳。浙江所刻的《章氏丛书》〔22〕,是出于手定的,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先前的见于期刊的斗争的文章,竟多被刊落,上文所引的诗两首,亦不见于《诗录》中。一九三三年刻《章氏丛书续编》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纯谨,且不取旧作,当然也无斗争之作,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执贽愿为弟子者綦众,至于仓皇制《同门录》〔23〕成册。近阅日报,有保护版权的广告,有三续丛书的记事,可见又将有遗著出版了,但补入先前战斗的文章与否,却无从知道。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然而此时此际,恐怕也未必能如所望罢,呜呼! 十月九日。 CC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七年三月十日在上海出版的《工作与学习丛刊》之一《二三事》一书。 〔2〕太炎章炳麟(1869—1936),又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革命家、学者。光复会的发起人之一,后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他的著作汇编为《章氏丛书》(共三编)。 〔3〕《訄书》参看本卷第193页注〔21〕。〔4〕康有为参看本卷第43页注〔11〕。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会,后来并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这里所说“驳斥康有为”,指章太炎发表于一九○三年五月《苏报》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它批驳了康有为主张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的《与南北美洲诸华裔书》。 〔5〕邹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清末革命家。一九○二年留学日本,积极宣传反清革命思想;一九○三年回国,于五月出版鼓吹反清的《革命军》一书,书前有章太炎序。同年七月被清政府勾结上海英租界当局拘捕,次年三月判处监禁二年,一九○五年四月死于租界狱中。 〔6〕这就是当时有名的“《苏报》案”。《苏报》,一八九六年创刊于上海的鼓吹反清革命的日报。因它曾刊文介绍《革命军》一书,经清政府勾结上海英租界当局于一九○三年六月和七月先后将章炳麟、邹容等人逮捕。次年三月由上海县知县会同会审公廨审讯,宣布他们的罪状为:“章炳麟作《訄书》并《革命军序》,又有驳康有为之一书,污蔑朝廷,形同悖逆;邹容作《革命军》一书,谋为不轨,更为大逆不道。”邹容被判监禁二年,章炳麟监禁三年。 〔7〕《浙江潮》月刊,清末浙江籍留日学生创办,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一九○三年二月)创刊于东京。这里的两首诗发表于该刊第七期(一九○三年九月)。 〔8〕沈禹希(1872—1903)名荩,字禹希,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末维新运动的参加者,戊戌变法失败后留学日本。一九○○年回国,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一九○三年被捕,杖死狱中。章太炎所作《祭沈禹希文》,载《浙江潮》第九期(一九○三年十一月)。〔9〕《民报》月刊,同盟会的机关杂志。一九○五年十一月在东京创刊,一九○八年十一月出至第二十四号被日本政府查禁;一九一○年初又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自一九○六年九月第七号起直至停刊,都由章太炎主编。 〔10〕“俱分进化”章太炎曾在《民报》第七号(一九○六年九月)发表谈佛法的《俱分进化论》一文,其中说:“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进化之实不可非,而进化之用无所取;自标吾论曰:‘俱分进化论’。” 〔11〕梁启超参看本卷第319页注〔6〕。他逃亡日本后,于一九○二年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章太炎主编的《民报》曾对这种主张予以批驳。 〔12〕和“××”的×××斗争“××”疑为“献策”二字,×××指吴稚晖。吴稚晖(名敬恒)曾参加《苏报》工作,在《苏报》案中有叛卖行为。章太炎在《民报》第十九号(一九○八年二月)发表的《复吴敬恒书》中说:“案仆入狱数日,足下来视,自述见俞明震(按当时为江苏候补道)屈膝请安及赐面事,又述俞明震语,谓‘奉上官条教,来捕足下,但吾辈办事不可野蛮,有释足下意,愿足下善为谋。’时慰丹在傍,问曰:‘何以有我与章先生?’足下即面色青黄,嗫嚅不语……足下献策事,则rrr言之。……仆参以足下之屈膝请安S胛盼康び锒�嫔�嗷啤��幸灾猺r之言实也。”后来又在《民报》第二十二号(一九○八年七月)的《再复吴敬恒书》中说:“今告足下,rrr*艘荒挥眩�八昀创擞卫��肫拖嗉��灯涫隆��阆录燃�震,而火票未发以前,未有一言见告;非表里为奸,岂有坐视同党之危而不先警报者?及巡捕抵门,他人犹未知明震与美领事磋商事状,足下已先言之。非足下与明震通情之的证乎?非足下献策之的证乎?”〔13〕×××指蓝公武。章太炎在《民报》第十号(一九○六年十二月)发表的《与人书》中说:“某某足下:顷者友人以大著见示,中有《俱分进化论批评》一篇。足下尚崇拜苏轼《赤壁赋》,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所见如此,仆岂必与足下辨乎?”书末又有附白:“再贵报《新教育学冠言》有一语云:‘虽如汗牛之充栋’,思之累日不解。”一九二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北京《晨报副刊》发表有蓝公武《“汗牛之充栋”不是一件可笑的事》一文,说:“当日和太炎辨难的是我,所辩论的题目,是哲学上一个善恶的问题。”按蓝公武(1887—1957),江苏吴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和德国。曾任《国民公报》社长、《时事新报》总编辑等职。又章太炎函中所说的“贵报”,指当时蓝公武与张东荪主办的在日本发行的《教育杂志》。 〔14〕一九○八年作者在东京时曾在章太炎处听讲小学。据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从章先生学》中说:“章先生出狱以后,东渡日本,一面为《民报》撰文,一面为青年讲学……我和鲁迅极愿往听,而苦与学课时间相冲突,因托龚未生(名宝铨)转达,希望另设一班,蒙先生慨然允许。……每星期日清晨,我们前往受业,……先生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 〔15〕章太炎这几句话,见《民报》第六号(一九○六年八月)所载他的《演说录》:“近日办事的方法……第一要在感情,没有感情,凭你有百千万亿的拿坡仑、华盛顿,总是人各一心,不能团结……要成就这感情,有两件事是最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16〕袁世凯参看本卷第128页注〔3〕。〔17〕《中华民国解》发表于《民报》第十五号(一九○七年七月),后来收入《太炎文录·别录》卷一。 〔18〕投壶参看本卷第321页注〔22〕。一九二六年八月间,章太炎在南京任孙传芳设立的婚丧祭礼制会会长,孙传芳曾邀他参加投壶仪式,但章未去。 〔19〕七被追捕,三入牢狱章太炎在一九○六年五月出狱后,东渡日本,在旅日的革命者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说:“算来自戊戌年(1898)以后,已有七次查拿,六次都拿不到,到第七次方才拿到;以前三次,或因别事株连,或是普拿新党,不专为我一人,后来四次,却都为逐满独立的事。”(载《民报》第六号)至于“三入牢狱”,据《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可考者为两次:一九○三年五月因《苏报》案被捕,监禁三年,期满获释;一九一三年八月因反对袁世凯被软禁,袁死后始得自由。 〔20〕“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语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语见韩愈诗《调张籍》。〔22〕《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木刻本于一九一九年刊行,共收著作十三种。其中无“诗录”,诗即附于“文录”卷二之末。下文的《章氏丛书续编》,由章太炎的学生吴承仕、钱玄同等编校,一九三三年刊行,共收著作七种。 〔23〕《同门录》即同学姓名录。据《汉书·孟喜传》唐代颜师古注:“同门,同师学者也。”

225 评论

牛头梗小城堡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卷二百一十六卷216_1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卷216_2 「送高三十五书记」杜甫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卷216_3 「赠李白」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卷216_4 「游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一名阙口在河南府北四十里)」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卷216_5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卷216_6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卷216_7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杜甫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卷216_8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杜甫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 独在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知君此计成长往, 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卷216_9 「今夕行(自齐赵西归至咸阳作)」杜甫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咸阳客舍一事无, 相与博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卷216_10 「贫交行」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卷216_11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卷216_12 「高都护骢马行(高仙芝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杜甫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此马临阵久无敌, 与人一心成大功。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腕促蹄高如踣铁, 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青丝络头为君老, 何由却出横门道。卷216_13 「天育骠骑歌(天育,厩名,未详所出)」杜甫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 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遂令大奴守天育, 别养骥子怜神俊。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年多物化空形影, 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 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卷216_14 「白丝行」杜甫 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床玉手乱殷红, 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春天衣著为君舞, 蛱蝶飞来黄鹂语。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 香汗轻尘污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君不见才士汲引难, 恐惧弃捐忍羁旅。卷216_15 「秋雨叹三首」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 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 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 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卷216_16 「叹庭前甘菊花」杜甫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 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卷216_17 「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杜甫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 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轗轲,名垂万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 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沈沈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 焉知饿死填沟壑。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儒术于我何有哉, 孔丘盗跖俱尘埃。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卷216_18 「醉歌行」杜甫 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小年能缀文。总角草书又神速, 世上儿子徒纷纷。骅骝作驹已汗血,鸷鸟举翮连青云。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只今年才十六七, 射策君门期第一。旧穿杨叶真自知,暂蹶霜蹄未为失。 偶然擢秀非难取,会是排风有毛质。汝身已见唾成珠, 汝伯何由发如漆。春光澹沱秦东亭,渚蒲牙白水荇青。 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离思花冥冥。酒尽沙头双玉瓶, 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卷216_19 「赠卫八处士」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卷216_20 「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杜甫 今秋乃淫雨,仲月来寒风。群木水光下,万象云气中。 所思碍行潦,九里信不通。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汉东。 愿腾六尺马,背若孤征鸿。划见公子面,超然欢笑同。 奋飞既胡越,局促伤樊笼。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 嘉蔬没混浊,时菊碎榛丛。鹰隼亦屈猛,乌鸢何所蒙。 式瞻北邻居,取适南巷翁。挂席钓川涨,焉知清兴终。卷216_21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卷216_22 「示从孙济(济字应物,官给事中、京兆尹)」杜甫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eR,且复寻诸孙。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卷216_23 「九日寄岑参(参,南阳人)」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卷216_24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杜甫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 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自是君身有仙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 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卷216_25 「饮中八仙歌」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卷216_26 「曲江三章,章五句」杜甫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梢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卷216_27 「丽人行」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zc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 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卷216_17 「乐游园歌」杜甫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筵势最高, 秦川对酒平如掌。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晴开昳荡荡, 曲江翠幕排银榜。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 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 百罚深杯亦不辞。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卷216_18 「渼陂行(陂在鄠县西五里,周一十四里)」杜甫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天地黤惨忽异色, 波涛万顷堆琉璃。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主人锦帆相为开, 舟子喜甚无氛埃。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沈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宛在中流渤澥清, 下归无极终南黑。半陂已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此时骊龙亦吐珠, 冯夷击鼓群龙趋。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少壮几时奈老何, 向来哀乐何其多。卷216_19 「渼陂西南台」杜甫 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 怀新目似击,接要心已领。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 错磨终南翠,颠倒白阁影。崷崒增光辉,乘陵惜俄顷。 劳生愧严郑,外物慕张邴。世复轻骅骝,吾甘杂蛙黾。 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 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卷216_20 「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杜甫 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 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赖有苏司业,时时与酒钱。卷216_21 「夏日李公见访」杜甫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愿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静,庶足充淹留。预恐尊中尽,更起为君谋。卷216_22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骊山温汤之东有龙湫)」杜甫 东山气鸿蒙,宫殿居上头。君来必十月,树羽临九州。 阴火煮玉泉,喷薄涨岩幽。有时浴赤日,光抱空中楼。 阆风入辙迹,旷原延冥搜。沸天万乘动,观水百丈湫。 幽灵斯可佳,王命官属休。初闻龙用壮,擘石摧林丘。 中夜窟宅改,移因风雨秋。倒悬瑶池影,屈注苍江流。 味如甘露浆,挥弄滑且柔。翠旗澹偃蹇,云车纷少留。 箫鼓荡四溟,异香泱漭浮。鲛人献微绡,曾祝沈豪牛。 百祥奔盛明,古先莫能俦。坡陀金虾蟆,出见盖有由。 至尊顾之笑,王母不肯收。复归虚无底,化作长黄虬。 飘飘青琐郎,文彩珊瑚钩。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卷216_23 「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杜甫 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何阶子方便,谬引为匹敌。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 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阒。卷216_24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杜甫 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 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 云阙虚冉冉,风松肃泠泠。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 宫女晚知曙,祠官朝见星。空梁簇画戟,阴井敲铜瓶。 中使日夜继,惟王心不宁。岂徒恤备享,尚谓求无形。 孝理敦国政,神凝推道经。瑞芝产庙柱,好鸟鸣岩扃。 高岳前嵂崒,洪河左滢濙。金城蓄峻址,沙苑交回汀。 永与奥区固,川原纷眇冥。居然赤县立,台榭争岧亭。 官属果称是,声华真可听。王刘美竹润,裴李春兰馨。 郑氏才振古,啖侯笔不停。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硎。 绮绣相展转,琳琅愈青荧。侧闻鲁恭化,秉德崔瑗铭。 太史候凫影,王乔随鹤翎。朝仪限霄汉,容思回林坰. 轗轲辞下杜,飘飖陵浊泾。诸生旧短褐,旅泛一浮萍。 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主人念老马,廨署容秋萤。 流寓理岂惬,穷愁醉未醒。何当摆俗累,浩荡乘沧溟。卷216_25 「沙苑行」杜甫 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缭以周墙百馀里。 龙媒昔是渥洼生,汗血今称献于此。苑中騋牝三千匹, 丰草青青寒不死。食之豪健西域无,每岁攻驹冠边鄙。 王有虎臣司苑门,入门天厩皆云屯。骕骦一骨独当御, 春秋二时归至尊。至尊内外马盈亿,伏枥在坰空大存。 逸群绝足信殊杰,倜傥权奇难具论。累累塠阜藏奔突, 往往坡陀纵超越。角壮翻同麋鹿游,浮深簸荡鼋鼍窟。 泉出巨鱼长比人,丹砂作尾黄金鳞。岂知异物同精气, 虽未成龙亦有神。卷216_26 「骢马行」杜甫 邓公马癖人共知,初得花骢大宛种。夙昔传闻思一见, 牵来左右神皆竦。雄姿逸态何崷崒,顾影骄嘶自矜宠。 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骏碨礌连钱动。朝来久试华轩下, 未觉千金满高价。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 卿家旧赐公取之,天厩真龙此其亚。昼洗须腾泾渭深, 朝趋可刷幽并夜。吾闻良骥老始成,此马数年人更惊。 岂有四蹄疾于鸟,不与八骏俱先鸣。时俗造次那得致, 云雾晦冥方降精。近闻下诏喧都邑,肯使骐驎地上行。卷216_27 「去矣行」杜甫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则飞掣。焉能作堂上燕, 衔泥附炎热。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卷216_28 「自

161 评论

行者孙llllll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参考资料:回答者:无表人 - 举人 五级 4-4 17:37

353 评论

为君俏颜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作者:鲁迅 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纪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 狱中赠邹容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螭鬽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的×××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这也是和高尔基的生受崇敬,死备哀荣,截然两样的。我以为两人遭遇的所以不同,其原因乃在高尔基先前的理想,后来都成为事实,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而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不久而袁世凯又攘夺国柄,以遂私图,就更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为巨大的记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但革命之后,先生亦渐为昭示后世计,自藏其锋镳。浙江所刻的《章氏丛书》,是出于手定的,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先前的见于期刊的斗争的文章,竟多被刊落,上文所引的诗两首,亦不见于《诗录》中。一九三三年刻《章氏丛书续编》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纯谨,且不取旧作,当然也无斗争之作,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执贽愿为弟子者綦众,至于仓皇制《同门录》成册。近阅日报,有保护版权的广告,有三续丛书的记事,可见又将有遗著出版了,但补入先前战斗的文章与否,却无从知道。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然而此时此际,恐怕也未必能如所望罢,呜呼! (十月九日。) 一九三六年

8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隐匿论文范文资料

    1.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范文1000字 透过历史的风尘,“底气”中的自信与力量不断留驻在中华文化的画卷纸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这一杰出的变

    廊坊电器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投资融资论文范文资料

    证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构件,为众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的投资和融资机会。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议网际网路金融对证

    海天浪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窗论文范文资料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精心

    mengjia097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module6论文范文资料

    1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 2只要不是抄的,你写出全世界最差的一篇论文就 可以。 3比着葫芦画瓢,找一篇去年毕业 同学的范文,格式样式,照着写就行了。 4毕业论文

    宝哥哥艺涵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宪论文范文资料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态,是衡量研究者学术造诣及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最公正、最客观的尺度。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学术论文 范文 大全

    神話081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