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Julie
学 院 概 况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院长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使命,立足体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学院长期坚持“注重内涵发展—以精取胜、强化育人使命—以用为上、优化人才资源—以师为先”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的办学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图书馆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拥有文献资源总量80多万册,已建成以网络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为支撑的网上图书馆服务体系。200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优秀图书馆”。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多人,高级职称近200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助教和实验员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运动健将30余人。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等7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共4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1999年学院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现有体育保健学、武术、全民健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田径、新闻采访与写作、体操、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乒乓球、排球、足球等1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的获奖等级与获奖项目数名列前茅;在近两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获得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997年和2005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各获二等奖1项;2004年批准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点。“十五”期间学院毕业生保持了90%以上就业率。“十五”以来,学院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被首批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实验室。体育史、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在“十运会”上,学院共有69名师生参加了12个大项的决赛和1个表演项目的比赛,获得3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取得总分318分的良好成绩。在第4届东亚运动会男子武术散打比赛中,学院选手获得2枚金牌;第8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在第74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在第3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 学院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年—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2001年—2006年,学院连续六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在2006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谈情伤感情
何斌 ,男,1970年10月生,安徽芜湖人。199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2000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获体育教育与训练专业硕士学位并到安徽师范大学任教,2006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获体育教育与训练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1.体育教育与训练学2.体育经济学。主讲课程:1.职业体育经济学2.运动训练学近5年发表的论文与专著: 1.第28~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3.从第29届奥运会看世界男子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3)4 .CBA联赛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5.国职业体育商务赞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8).6.中国职业体育的市场需求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4)7.中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需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8).8.少年男篮运动员训练负荷量安排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9.职业篮球的竞争平衡[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10.中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5(3).11.高校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J]. 四川体育科学,2005(1).12.高校普及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3).13.安徽省篮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4(3).14.街头篮球[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15.篮球[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主持项目: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中国职业体育文化的研究(2008).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职业体育竞赛市场需求的研究(2006).3.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对安徽省高校实施俱乐部制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研究(2003).4.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安徽省篮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02).获奖情况:《少年男篮运动员学、假训练负荷强度控制的研究》获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jjgirl2008
科研项目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项目以及北京市教委重点实验室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有: 1.《2008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市民幸福指数影响的研究》200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TY012) 2.《促进体育强国与全民健身运动协调发展战略研究》20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TY030)3.《我国发达和欠发达省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研究》2008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207SS08025) 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心血管机能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实验研究》2006北京市教委重点实验室课题5.《学校武术嬗变的实践反思与价值追求》201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科研项目(WSH2012Q018)6.《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我国农村体育影响的实证研究》2010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514ss10068) 著作:出版著作10余部,具有代表性的有: 1.《散打技术与实战能力训练》人民体育出版社.(专著)2.《实用防身制敌术》人民体育出版社.(专著)3.《身体、社会与体育-中国体育发展的文化价值审视》人民体育出版社.(专著)4.《我国学校武术发展的实践反思与战略取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专著) 5.《2008奥运会举办对北京市民幸福指数影响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专著)6.《中国体育热点问题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专著) 教材1.《大学体育与健康基础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主编) 2.《大学体育与健康新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主编)论文先后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有40篇,CSSCI期刊36篇,(涵盖国内10种体育类核心刊物,截至2010年国内体育类核心刊物总数为16种),部分文章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等权威机构转载。主要代表作有:1.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承办地区居民幸福指数影响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权威期刊,CSSCI期刊).2012.(3).2. 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两个重要问题的战略定位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11.(2).3. 学校武术的嬗变:价值反思与实践追求[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核心期刊).2012.(5).4. 搏击运动:人类本性的延承与不同文化符号的传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12.(1).5.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力的维度解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CSSCI期刊)2011.(4).6. 自然与社会:科技革命与体育伦理的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CSSCI期刊)2012.(6).
学 院 概 况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
是核心哈 不好发表的她其中多是发地学类的文章,一般这种文章要求你有亮点才会发的,其实核心都是这样哈
高志敏,贾凡,“关于成人教育及其学科发展的若干断想—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的日子里”,《中国成人教育》(山东),2010年第15期,第
更多体育学院学报收到收稿回执是你的稿件被采纳了。
新校区改为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783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