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9451
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据记载,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沿至秦汉,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至唐宋时代,封禅仪礼臻于完备。 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祭祀泰山的活动史不绝书,即使在封禅盛行的秦汉至唐宋时代,帝王也频频前来祭祀。宋代以后,封禅大典不再举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备受重视。
Lena睡美梦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 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盟诸侯,一匡天下;沿泰山分水岭建千里长城以为防线。 泰山,由于地处祖国东方,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按五行属木,四时属春,五常为仁,八卦为震,星宿为苍龙,所以泰山被古人视为紫气之源,吉祥之地,神灵之宅,万物发育之所,成为天的象征,神的化身。于是凡是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授命”之恩,便要到接近天庭的泰山之巅积土筑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而后再到泰山前接近地祗的梁父、社首、蒿里、云云等小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热能地,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如能登封泰山,即被子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标志,皇帝本人俨然也成了“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篇》:“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记述:“百王太平,升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夯土台基)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纶漂灭者不可胜数。”古籍载,黄帝狩泰山时,大象驾辕,六龙拉四,尤在前开路,虎狼在后护卫,群鬼列侍保驾,从神簇拥陪行,风伯扫除,雨师洒道,蟒蛇伏地凤凰覆其上。《封禅书》又开车,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颛顼、帝喾、尧、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会稽(即今蒙山),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社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图象文字,唐兰先生释为“炅”,上为日,中为火,下部是山。就明五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在泰山烧柴祭日,后来发展为封禅大典,成为大统一、大融洽合、大团结的象征。 关于封禅活动真正有据可查的始于《史记》,它较全面而翔实地记载了秦汉封禅。秦始皇、秦二世、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等接踵登封告祭,刻石纪功。其中汉武帝8次东巡登封,乾隆帝11次朝拜泰山。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帝相齐的神圣高度。所以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说:“所谓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赫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封禅,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比帝王还要高一等,因而也不敢藐视泰山了。”他们为宏扬“君权神授”,便大兴土木,刻石纪功,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遗物。 泰山宗教源远流长,土生土长的泰山神祗与全国性的道教和世界性的佛教共荣共存,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进一步充实了大统一、大融合、大团结的泰山精神。 佛教于公元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 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宝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唐宋时,灵岩寺极 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 士隐居岱阴岩洞;秦汉后词庙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等。其中以王母池为最早,创建于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响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话传说的发祥地。早在魏晋时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观。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的诗句,唐李白有“朝饮王母池”的吟咏 。 2 泰山的人文美学底蕴 对泰山的审美,历史上曾经历过“自然崇拜”,“比德”和“畅神”三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和科学的结合是必然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杨辛教授曾多次考察泰山,著有《泰山美学考察》,开创了泰山现代美学的研究,对泰山美学考察、总结构成泰山主要自然特征”雄伟“的诸因素和历史文化对泰山自然的整体艺术构思及多方成的渗透影响,使美的感受不断推向高峰。在风景欣赏中结合智势。杨辛的泰山诗:“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呐风云。海天为怀,华夏之魂。”是对泰山美学的高度概括。 泰山历经几千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中国山岳风景的典型代表:即以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区域综合性的人文景观。根据中国传统的山水观,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泰山风景美的特点。 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泰山的美学从事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和自然与人文融合而成的山体高大及表形的的雄伟。其自然因素首先是主峰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平原和丘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尤其是南坡,景观更为雄壮:山东省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层层叠起,群峰拱岱,形成“一鉴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其次,泰山山脉绵亘200多公里,基础宽大,形体集中,使人产生安稳感和厚重感,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就是上述自然特征在人们心理上的反应。 泰山的人文景观美,是反映一切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相融合的人为因素。人文景观主要包犄建筑物、构筑物、石刻及道路等,其创作是根据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宗教告示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其布局重点是从祭地的社首山(即今蒿里山东侧,建国后因凿石而毁)至告天的玉皇顶,约在10公里的登山盘道两侧,把整个泰山作为完整的自然空问,进行了整体构思。在这条景观带上大体分为三重空间:一是以泰安城为中心的人间闹市;二是以城西南过奈河桥至蒿里山为阴曹地府;三是以城北岱宗坊为起点,沿长达5800多级的天梯盘道直至岱顶天庭仙界。 泰山与泰安城是山城一体,泰安城是因帝王封禅和黎民百姓朝山进香及游览观光发展而成。岱庙是泰安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轴线从城区南门开始,经通天街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天梯相接,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的序列上形成一体,从空间序列看,是按登封活动的程序资助第展开,贯穿着一促由人境到仙界的过渡阶段;痤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至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登上天庭;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严整到自由,因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异; 从意境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苍穹,渐入佳境;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的漫长盘道为连接,形成了一条极为壮观的封禅祭礼序列景观。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巧妙地借用自然地势,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其一,在位置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断层陡峭之势,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游人沿中溪而上,人在谷中而行,属于封闭型自然景观,渐至岱顶才豁然开朗;对祭天活动来说,前奏长,对比强烈,造成步步登高、引人入胜和扣人心弦的心理状态。其二,在建筑单体或群体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设计上,既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又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即有临溪而建的赏罚分明景建筑。也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同时,还有耸立于岱麓和岱顶的金碧辉煌的祭祀建筑群。其三,从建筑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为单元的群体组合上,都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建的特点。另外,有一些寺庙和书院,建于深山密林之中或青峦秀水之间。这些建筑因功能不同,对环境的选择也不同,不同的环境对建筑造型的要求也不不一样,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以耱默契。如岱顶南天门的位置选择和建筑形象的创作上,则是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又凭人工之力的杰作。泰山西北麓的娄敬洞山,是人工借助岩洞洞口的险要之势,筑室为老君堂、三清殿、仙姑庙等,使寺庙悬挂于半山云雾之中,主自然岩洞有了生机。 泰山古建筑的造型艺术,不仅在建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浑为一体,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大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 泰山碑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珍品,是天然的书法展览。它们都是因事而立,因地而书,因景而刻,因石而制,赙景交融,点缀风眩。其文字,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其形式,既有龟趺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其书法艺术,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既有大家手笔,也有石工之书。真乃瑰丽多姿,琳琅满目,把泰山妆扮得更加庄严典雅。 3 结束语: 泰山这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以其雄伟瑰丽屹立于东方之巅。通过泰山,我们可以了解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深刻地认识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泰山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在现代社会的旅游价值,泰山之所以独特,更在于她是中华文化兴衰更替的见证者。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让全世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我们当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虔诚。泰山遗产即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微尘8313
一、
在古代,泰山可不是简单的一座山,当然也不是谁想登就能登的,想要登泰山那是得需要门票,更关键的是这门票用钱可买不到,得有身份才行。
什么样的身份呢?
是天之子,简称天子,也就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皇帝去泰山可不是去看日出去了,而是要和苍天进行沟通,聊聊自己这些年都做了什么样的丰功伟绩,恳求苍天多降些福祉,如果顺便在降下个长生不老丸,那就更加美滋滋了。
而这样的沟通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泰山封禅。
说到这,或许就有小伙伴们要问了,中国名川大山那么多,古代帝王为何偏偏要选泰山,选个喜马拉雅山它不香吗,它不离天更近吗?
退一万步讲,昆仑山作为第一神山,那不是也很香,虽然没有喜马拉雅山高,但也比泰山高好吗?
话是这么说,但在古代真正去过新疆西藏的帝王又有几个呢,他们又怎么会拿着自己金贵的小命开玩笑,毕竟当时的西部地区几乎能称得上真正的无人区。
说到这,我们就要着重表扬一下隋炀帝,因为他是我国古代西行最远的皇帝,他曾正儿八经地从青海翻过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继而走到了甘肃敦煌西北的玉门关。
所以,泰山作为东部比较接地气的高山,是帝王封禅的首选。
泰山封禅可以看成是古代帝王中的最高殊荣,那么强大如明太祖朱元璋,他为何就没去泰山封禅呢?
问题出在了宋真宗的身上。
二、
中国古代除去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帝的人正儿八经在活着的时候过把瘾的还有400多位,那么这些帝王里面去过泰山封禅的有几个呢?
答案是六个,有且只有六个。
他们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另外再加上一个宋真宗。
当然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当皇帝之后,也去封过禅,只不过她没去泰山,而去了嵩山,或许在武则天看来只要是个山就成。
那么武则天为何不去泰山封禅?
这并不是因为她觉得泰山太高,而是她实在不好意思再去了,因为唐高宗在泰山封禅的时候,她已经跟着去过了,当时是为了唐朝祈福,她当了皇帝之后天下都变了武周,再去自然也不合适。
除了这些人之外,也有不少帝王对封禅感兴趣,不过他们却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的能耐距离封禅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封禅就成为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
很显然,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对封禅渴望到极致的一个人。
毕竟他要是不想着封禅,又怎么会为自己的两个儿子起名叫刘封和刘禅呢?
三、
封禅并不是秦始皇首创的,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封禅的传说,只不过秦始皇把他发扬光大了而已。
也正是因为秦始皇亲自登顶泰山封禅,让这一仪式镀了一层金,成为了帝王心目中的高逼格的仪式,所以没有两把刷子,去泰山封禅的话,只会被人笑掉大牙。
汉朝的开创者汉高祖刘邦,觉得自己和秦始皇差距不是一点半星,所以即便他创立了大汉王朝,他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一趟泰山。
等大汉朝到了汉武帝手里,他就觉得自己文治武功已经登峰造极,尤其是连续打击匈奴,更是卓有成效,所以他去了一趟泰山,或许是这次泰山之行让汉武帝真的和上天对上了话,所以他接下来连续五次去了泰山。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之后,也去了一趟泰山,毕竟他又被后世人称为位面之子,如果不去泰山封禅,倒也说不过去。
在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也没去泰山封禅,或许他是觉得自己的得位不正,万一去了之后,权力再被收走了,那就不好了。
但是等到唐高宗继位之后,就去了一趟泰山,不过这背后武则天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是武则天撺掇着,唐高宗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泰山走一圈的,一来他身子骨很弱,二来他知道自己和老爹还差得太远,老爹都没去,自己又怎么好意思去呢?
由此可见,有时候有个强硬的老婆,还是不错的,不然泰山封禅六人组,就没有唐高宗的份了。
后来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也去了一趟泰山,唐玄宗这个人比较复杂,说他昏庸吧,他亏,说他是明君吧,历史学者亏,不过不管谁亏,唐玄宗还是去了。
四、
从秦始皇到唐玄宗,虽然按能力排序是一路下坡的,但总体来说,还能说得过去。
但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在泰山上封禅的皇帝,实在是让人不敢苟同,这位仁兄便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
这位仁兄在后世的知名度还是可以的,但对他的评价几乎是呈现一边倒,当然倒向的是差评。
宋真宗当皇帝时期,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称之为澶渊之盟。
这是一份丧权辱国的盟约,本来吧,宋朝对辽国的军事是占有优势的,但是宋真宗一味地想要和解,最终签订了这盟约。
盟约主要有四点内容,其一,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其二,双方各自撤兵,其三,双方开展互市贸易,其四,宋朝向辽国纳贡。
处于军事优势,却甘愿向弱势一方纳贡,这也是没谁了。
说到这或许就有人要说了,宋辽之后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这也算是一份贡献,但这可是用屈辱换来的,如果趁着优势直接把辽国打残不还是会有和平,不屈辱还能有和平,它不香吗?
签订了这份盟约之后,宋真宗觉得自己很厉害,整日里得意非凡,但是有位叫王钦若的大臣直接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是这样的说的:
五、
宋真宗被泼了冷水之后,虽然闷闷不乐,但他依然觉得这份功绩应该值得标榜,最起码得把这件事给苍天汇报一下,多降下些福祉。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去泰山封禅,毕竟英明神武的帝王都是这样做的。
但也正是因为宋真宗此举,直接拉低了泰山封禅的帝王的等级,想想也是,如此帝王都能够去泰山封禅,那如果再去泰山,这不是就和宋真宗一个档次了吗?
所以到后来再也没有帝王去泰山封禅了,当然也包括强大的明太祖朱元璋。
如果我们了解朱元璋的生平事迹,我们便能知道,去泰山封禅的这六位帝王中,朱元璋凭实力能碾压其中的一半,所以他是够了去泰山封禅的资格。
不过有个脸皮厚到爆炸的宋真宗,泰山封禅也变得不再神圣,而随着泰山不再举行封禅仪式,这座帝王心目中的神山也就变得极其普通。
当然,现在的泰山已经成为了旅游的名胜,每年去的人数不胜数。
只是这些封建帝王怎么也想不到,泰山上的日出,会成为现世最美的朝阳。
所以,不是朱元璋不想去泰山封禅,也不是他不够资格去封禅,而是宋真宗太搞笑,顺带着让泰山封禅也成为了一件搞笑的事情。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宋史》、《史记》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就是过渡句,和呼应句。很简单,自己练练。过渡句:于是余有叹焉。记叙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说理句(呼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记叙句:而
1.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
因为如果不北伐,蜀国的国力在不断的减少,这样耗下去,蜀国必定不攻自破,所以刘禅坚持北伐,要获得更好的土地和更多的城池。
浅论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禅是禅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
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