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13810
生命的完整概括,即是生与死。我们要死得好看,就要多花点时间去考虑死亡,准备死亡。这个世间的大部分人,执著于生,忙碌于生,花了一辈子去思考怎么生得快乐,却忘记了死亡。 佛陀说: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生,并非永远的生,死,一直伴随在生的后面。 世间人是很忌讳谈死的,觉得那不吉利。然而,死是我们人生很重要的课题,只谈生,不谈死,人生哪里能圆满? 而如何谈死呢?关于死,在《瑜伽师地论》上讲得很清楚,论中讲到了人死之前的状态、死时会出现的情况、死之后看到的境界、进入中阴身之后的状态,以及中阴身如何投胎等。《西藏度亡经》对于死亡的情况,也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我们若能认真的去学习和思维这些法义,那对于死亡,会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然而光谈死是不足以面对死亡的,要能有点底气面对死亡,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强烈的出离心。对于世间的欲乐不贪著,贪著欲乐,便无法自在的面对死亡,因为舍不得; 二,对死亡的认识。即是上一段所讲的《瑜伽师地论》等经论的学习; 三,福业的勤修。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死亡来临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如若不修福业,死亡时,是难以生欢喜心的,要再生善道,也很困难,所以,平时要多布施、供养三宝修福; 四,持戒清净,不做恶业。持清净戒,内心安隐,当死亡来临时,内心能平静、坦然,无所畏惧,如若恶业做得多,死亡来临时,种种恐怖境界现前,内心恐惧,如此就难免会堕落恶道了。 五,精进念佛,求生净土。平时若不念佛,死时难抱佛脚,死亡时,有太多不定因素,如果平时没有用功的熏习,死时四大分离,内心昏昧,要提起念佛正念,非常困难。所以,往生念佛是当下的事,不是死亡时的事。如若不能往生净土,那不过又入一次轮回,空遭诸苦。 耽著生,便会畏惧死。生不会是永远的,死却是必然的,好好准备死亡吧!
滴水无香2005
为自己的临终做准备,我相信60岁以下的中国人,90%以上的人不会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回避这个话题。曾经我也害怕面对死亡,然而,经过前后三个月的学习,在四位老师的教育陪伴下,我能坦然面对这个问题,甚至开始书写遗嘱。 在此再次感谢四位老师: 林其贤: 国立屏东大学中文系所副教授,主要教授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佛教生死学、佛教心理学等课程; 郭惠芯: 现任屏东社区大学协会理事长,担任屏东、高雄、台南各地社区大学生死学讲师; 陆钦池: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教授; 成庆: 史学博士,上海大学历史学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 从生到死,是每一个都避免面对的问题。在鲁迅的杂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户人家的孩子摆满月酒,去道喜的人们看着孩子通常会说:“这个孩子长大会当大官”,“这孩子将来会很有钱”,“这个孩子将来会长寿”......其中有一个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死”,然后他被仆人拖了出去。 其实最后一个人说的才是大实话,只是在那个场合,大家更愿意听内心期待的话,而不是真实的话。 一个人怎样才算善终? 1、了解自己死之将近; 2、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 3、后事交代安排已毕; 4、时间恰当,已准备好; 5、完成与亲友的沟通告别; 6、对过去生活的肯定; 7、对身体的照顾及症状的控制满意; 8、情绪稳定,焦虑与忧伤得到缓解; 9、自主性获得尊重; 10、心愿达成,安然结束,祥和往生。家属的哀伤获得适当辅导。 当然,要想自己达到善终的状态,则需要我们在生前做好各种准备,包括提前学习生死智慧。 安排临终身后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临终医护: 表达医疗措施意愿,维护临终生命品质 也就是在你思维意识很清晰的时候需要告知家人,当你的身体最后必须依靠医疗救护来维持生命的时候,是否维持这种生活状态。也就是说,你是愿意全身插满管子的离开,还是顺其自然安然离世。 遗体处置: 自己规划死后遗体处置,是否愿意做器官捐赠(部分捐赠),以及是否愿意大体捐赠(供医学院学生学习使用 )。 丧葬仪式: 自己决定人生告别的方式,丧葬仪式是你在世界上的最后一个舞台,尽管当时你已经没有意识和感觉,但是如果在生前和家人协商好了,在你往生的路上会更加平静。 财产处置: 规划死后财产处置,这个在遗嘱里是一个重要内容,如果这个事情没安排好,有可能在你还没咽气,家属就开始为此闹得乌烟瘴气。在写下遗嘱前,请想想以下问题:1、愿意在复原无望时,依靠维生机器维持在植物人的状态? 如果是,愿意维持多久? 如果不是,合适应该拿掉维生机器? 你无法为自己决定时,谁替你决定? 2、如果情绪低落或心理上的痛苦无法忍受时,你又将如何做? 3、是否立有遗嘱和医预嘱,或是其他关于健康照顾的事前书面指示? 4、是否有寿险、丧葬保险? 5、如何处理遗体?埋葬?火葬?捐出? 6、是否愿意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给他人? 7、是否愿意自己接受尸体解剖? 8、要什么样的最后仪式?礼拜?派对? 9、丧葬、纪念仪式要花费多少钱? 10、棺材设计、墓碑设计、讣告、或者墓地塔位情况? 11、如何处理骨灰?撒于河边?树葬?后院的花园? 12、有特定的格局或是交响乐的乐章想要在自己的葬礼或纪念仪式演奏吗? 林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李敖60岁写的遗嘱,让我看到一代毒舌,面对死亡也有其温暖与深情。 老师从上周就要求我们写遗嘱,可是我还是有些抗拒,觉得这过于残忍,不愿面对。在听了林老师和郭老师分享他们25年前开始写遗嘱,每年都更新的经历后,才慢慢觉得自己可以有勇气拿起纸和笔,为自己的生命落下郑重的一笔。 临终病人因为他们已经看不到未来,回顾,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在人一生的长河中,如果上游处理的干净,就没有垃圾窒塞到下游,那么来开的时候也会顺畅很多。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临终时很不安,是因为还有好多事情来不及做,如果我们能在临终前对愧疚人道歉;及时对给予我们关怀和帮助的人道谢;每时每刻给家人道爱,离开时会没有遗憾,平静道别。 生命渐长,仿佛一生成果验收,如何才能老得好?45~55岁就要开始规划老后生活,55岁开始付诸行动。只要腊肠准备期,老后就比较能找到多元的可能。 1、维持“可以用很久”的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谈啥都失去了意义。一个好朋友,40岁时运动把右膝盖半月板及韧带拉断,躺在床上两个月,感觉生不如死。 2、戒烟 吸烟造成呼吸道慢性发炎,使痰堆积难以排出,导致互相困难。据说吸烟的人,年轻时都不会有特别的感觉,过了50岁,问题会逐渐浮现。好在,我没有此等爱好。 3、学会独处 放下手机,远离与人交往的各种应酬聚会,你依旧能很好照顾自己,打理自己,这就是独处的能力。 个人觉得,学会阅读是一个对抗孤独极好的方式。在书中,可以与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沟通,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4、培养五个以上的兴趣爱好 持续学习、修炼心智,才能甩开“老了没有用”的感觉。培养一个兴趣需要花5-10年后才能乐在其中,如果想要老年生活有重心、有乐趣,中年就要开始培养。 记得我的阅读习惯是从2008年8月8日奥运会那周开始,到现在将近十年,才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为什么这个日期记得那么准,是因为奥运会前夕,我在北京经历了公司SAP 系统升级炼狱般折磨。半年时间,各种加班,各种测试,各种错误,各种问题......7月1日正式上线。 8月8日,项目顺利完成第一月考验,一切OK。当整个北京沉浸在奥运开幕的喜悦中,我却连看开幕式的力气都没有,带着浮肿的脸庞(过渡疲劳智齿发炎),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魔都。 公司给我放了一周的假。因为累到极点,那一周我都在床上度过,醒了看书,困了再睡,到了饭点,妈妈敲门,用餐完毕,复又上床,开始在看书与睡梦间轮回的时光。 现在回头再看这事,还真感谢那年的折腾,培养了这么一个好习惯。 5、决定老年住所 我希望自己老了能住在乡下,至少有个院子,供自己种菜、养花,这是自己乘年轻一定要准备好的养老住所,顿时觉得压力与动力都俱增。 6、签DNR DNR(Do Not Resuscitate)指拒绝心肺复苏,是指在无法做出医疗指令之前签下的预嘱,告知医生在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时不进行急救,也被叫做“尊严死”。 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指的则是需要心肺复苏。 很多人并不惧怕死亡,但怕死得很痛苦,因此应该和家人讨论人生如何谢幕。透过一次次沟通,会更清楚自己的想法。 看过林老师播放的心肺复苏视频,场面有些恐怖。我想,如果不是意外事故导致的突然心脏停止跳动,而是生命衰老到必须 面临这个时刻,我会选择DNR. 7、拥有灵性生活 养老院里有宗教信仰的老人会比较心平气和,比较不会不安或怨天尤人,对无常、死亡,教有定见。灵性生活教我们怎么生,更教导我们怎么死,教导我们如何看待人生。 自从看了英国人在2015年拍的《生死轮回》,突然就对于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在这部纪录片里,科学家和生命伦理专家采访了一些有濒死体验的人,透过他们的叙述,死亡似乎不是那么可怕,反而是通往一种更为平静的模式。透过他们对于一些有前世记忆的人的采访,生命的轮回似乎真的有那么一回事。 关于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关于轮回,也不是每个人都相信,只是,当你有了一种信仰,会支持你度过很多两难的焦虑时刻。 再次感谢林老师、郭老师在这个高温日的下午,给我们带来一股关乎生死、关于生命质量的凉风。 向死而生,我们一定会过得更为精彩! End.我是幸容,感谢您的阅读!
屈小兔.
(一) 生和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部分,相互依存。没有出生就没有死亡,而出生也就必然要面对死亡。 然而,对于婴儿的出生,我们都会提前做很多的准备;而面对人类的死亡,却很少有人会为此做准备。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文化里,讨论死亡都是很避讳的事情。 其实,死亡是真的需要准备的,而且是需要很好的准备的。 心理治疗小说《爱情刽子手》里面的故事四《生死爱恨一念间》里的潘妮,女儿患一种罕见的血癌,经历四年痛苦的化疗后最终去世。 潘妮后悔在四年的时间里,却从来没有提前与女儿讨论过死亡,从而导致女儿孤孤零零的去死,她因此惩罚折磨了自己整整四年。经历丧亲之痛的人,很多人会有愧疚心理,长期生活在这种愧疚心理中,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周围的人,都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为死亡做准备可以帮助减轻或减少亲人的这种愧疚心理。(二) 关于死亡的准备,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为可预期的死亡做准备 这其实是我们医疗上对于终末期病人的安宁疗护的一部分。这个目前国外和台湾地区做的比较好,但在国内才刚刚有些先驱者在开始推动这样的事情。 对于一些疾病的终末期病人,比如癌症的终末期,死亡时间大致是可以预见的,目前有一些可供遵循的原则,可以作为为死亡做准备的指导。 1、完成遗愿清单。 我们这一生经常因为现实的羁绊,有很多自己心心念念想做的事情,最终却没有做,当人生的终点迫近的时候,会生出很多遗憾。完成遗愿清单,就是帮助你弥补这些遗憾,完成自己的梦想。 电影《遗愿清单》里,描述了两个身患癌症晚期的病人,列下一长串遗愿清单,并帮助对方逐一实现的过程。两个人最终恋恋不舍,但也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爱他们也被他们热爱的家人。 2、做好“四道”人生” “四道”人生,是个简称,“四道”,指得是道爱、道谢、道歉、道别。这个需要家属和病人共同完成。 道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但中国人历来含蓄,对爱难以启齿,尤其是对父母的爱,更羞于直接表达,但实际上老人更需要儿女的爱。我们表达爱的时候,是对对方最大的赞同和奖赏。在人生的最后时段,我们更需要爱去温暖彼此。 道歉:生命中难免会发生很多令人遗憾的事情,在当时的处境之下,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我们的错误。回首过往时,可能会对当年发生的事懊悔、自责,如果能在生前及时的道歉,必定能够化解双方的心结。道谢:人的一生中,会受到很多人的帮助,感恩是一种自然流淌的情感,能让身心得以安宁。当人生的终末即将来临时,能对我们接受的帮助说声谢谢,会让我们以更轻松的心态离开这个世界。道别:就像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样,我们只有纪念了,才敢忘却。而道别这个仪式,不光可以舒缓死者生前的恐惧,也可以令生者,能够更快地从丧亲之痛中走出来。《非诚勿扰2》里面的香山,在自己死亡前为自己开了一个“追悼会”,就是在和所有的亲人道别。 完成过上述事情的人,走的时候会很安详,很平静。 在台湾学习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他们医院自己做的短片,讲述的是一个30多岁的青年男子,父亲去世,与妈妈相依为命,他患上了一种腹部恶性肿瘤,治疗后反复复发,一直是妈妈照顾他。 因为疾病的痛苦,他情绪很不好,经常对妈妈恶语相向,导致妈妈的心情也很不好,在他生命的末期,他和妈妈互相陷在自己的悲痛里,不知道如何表达。 在安宁团队的引导下,他尝试把他对妈妈的爱和歉意告诉妈妈,也感谢妈妈一直以来对他的照顾,并与妈妈温馨的道别后辞世了。 二、为不能预期的死亡做准备 1.在日常生活里也遵守“四道人生”的法则。 2.不要把遗愿清单,留到最后再去做。 3.认真的过好现在的人生。 欧文.亚隆说,人类抵御死亡的恐惧,有三个工具,第一个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繁殖,也即子女,从而达到永生的假像;第二个,是借助宗教,即相信人生有轮回;第三个就是认真过好现在的人生,因为只有不虚度一生才是抵御死亡的法宝。 越是觉得人生过得不充实的人,越会觉得死亡可怕。生命越多空白,或尚未发生的潜能越多,死亡焦虑也越大。写作群里的一个小伙伴说起她开始写文章的初衷时,这样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希望人们评价我,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深度,有灵魂的女作家,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路人甲。”当我明天就死去,我现在这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会让我后悔。这就是我们为不可预期的死亡做的最好的准备。(三) 为死亡做准备,才能活的更清楚、更明白、更有意义。因为当死亡临近时,人会变的睿智。 《濒死者之欲》里面的卡洛斯,虽然过了很糟糕的一生,但当他每次迫近死亡的时候,他也会变的更理性,最终,在心理治疗师的指点下,终于悟到了人生的一些真理,并用自己特殊的经历,为其他人提供帮助,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也终于可以平静、坦然的去世。 李敖说:生日送空白死亡证明书一纸;结婚送空白离婚证明书两张,能这样送礼的,才真够朋友。就是这个意思。 向死而生,我们才能生活的更明白。 愿像我们都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生活!
论文查重之后就是论文答辩了,那论文答辩流程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如果需要进行查重的同学可以使用下面 这个链接,通过论文查重的同学请继续往下看! 论文查重
生命的完整概括,即是生与死。我们要死得好看,就要多花点时间去考虑死亡,准备死亡。这个世间的大部分人,执著于生,忙碌于生,花了一辈子去思考怎么生得快乐,却忘记了死
毕业论文写作准备工作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开始论文写作,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写作准备工作的六个要点。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
生命是一篇乐章,每一个弹跳的音符都是自己努力与勤奋地耕耘。如果在逃避与退缩中生活,那么再华丽的音符也是一种表面的浮夸……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生命的800
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在大四上学期结束,也就是放寒假的时间,老师会在大四上学期将论文选题告诉同学,同学们根据选题在寒假完成论文的撰写,只要将论文初稿完后即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