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73732849
【答案】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柏林熊77
《历史》必修一导言课的心得体会对于高中新课改,我是抱着期待的心情的。所以对新教材(jiaocai)教法的思考,我不是今年才开始的。可以说,从2004年新课改开始,我就开始关注新课改的动态。2007年,陕西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新课改,由于我连续两年都在高三,教的是老教材(jiaocai),所以没有机会对新教材的教法进行实践。直到今年,我才有机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诸于实践。2007年,新课程改革后,很多老师都反映说课时不够。原因是他们觉得要补充的东西太多,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问题。由于我们过去教的是老教材,而老教材的编写属于通史体例,强调的是史实的前因后果以及叙事的完整性,所以,接触新教材的老教师总是受过去教材体例的影响,思想上老是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放不开手脚。教学时总是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生怕这个地方没讲到,那个地方又遗漏了,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而陷入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今年在上新高一课之前,我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最后我决定加大导言课的分量,不是用一节课,而是用4到5节课的时间来给学生讲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课的不同、新课程改革的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和历史学自身发展的原因)、史学界新的观点(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如何阅读历史教材等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新教材。经过几节课的实践,我觉得我的想法是对的。这种讲法使学生心里亮堂,不会陷入迷茫之中,有一个同学在听完两节课后,便发出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上导言课的具体内容。第一节课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初中教材的体例和历史分期;二是近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不同之处。初中历史属于通史体例,按照历史分期,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六个大的板块:第一个板块:中国古代史,讲170万年前元谋人的出现到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第二个板块:中国近代史,讲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第三个板块:中国现代史,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第四个板块:世界古代史,讲二三百万年前非洲肯尼亚人的出现到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第五个板块:世界近代史,讲14、15世纪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第六个板块:世界现代史,讲俄国十月革命至今的历史。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近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根据自己初中学习历史的印象来回答。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对近代和古代的不同只是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叙述极缺乏条理性,基本少没有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很有条理的谈近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不同。这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第二个问题的讲解。近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不同之处有哪些?我根据刘宗绪、黄安年教授《世界近现代历史30讲》的观点给学生指出近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不同主要有三点:一是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经济上);二是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以国王为代表的贵族特权(政治上);三是公民取代了臣民(人的解放)。在讲这三个不同之处时,我都列举了一些事例来加深学生对这些不同的理解,争取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第二课,主要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和目前史学界较流行的三种史观。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我讲了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变革的要求;二是史学界新观点的出现为教材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或者说现实基础。我在讲课时说,一是要求变,二是可以变,所以就发生了变化。先说社会的变革,凡是变,一般都要从长时间段来看才看得清楚,中国社会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时间里,有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一个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另一个我认为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因为在这次大会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际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个是进行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中的"改革"就是要改革我国生产关系中一系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即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体制中的"环节"。而十四大恰恰是要继续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也正是由于这一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在超过德国经济之后,很快又将超过日本的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目前的中国,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这里既有经济本身的因素,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由于在1992年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实现了和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接轨,我们就要遵守并利用市场经济这个"游戏规则",这样欧美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之路中,就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很多东西,所以我们必须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增强学习西方经济发展之路的自觉性和紧迫性。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更要承担这个学习的任务,因此必须使我们的下一代懂得这个道理。而要让他们懂得这的道理主要靠什么?这当然是靠教育,因此新教材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了。但是如果史学界还是坚持以前的革命史观,我们的新教材编写就成了问题。事实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史学界也发生了使人欣喜的变化,史学成果层出不穷,史学思想空前活跃,这就为历史新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二个问题,主要介绍目前流行的三种史学观:第一种: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第二种:现代化(近代化)史观政治上: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经济上: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或者说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文化上:多元化、科学化、大众化。第三种:文明史观特点:1、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2、考察那些在历史上稳定的、长时期发挥作用的因素,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3、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敏是发展阶段的标准。4、在肯定人类取得的文明成就的同时,主要揭示存在的问题。5、承认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并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6、世界文明为背景,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显然,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罗曼蒂克123
论述郡县制的沿革及秦始皇所推行郡县制的具体内容并评价其历史作用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并统一了全国的法规刑律。他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修筑驰道,还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前无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铁腕行动,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嬴政在执政时,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又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此外,他还兴师动众,五次远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书坑儒。这些作为大幅度摧残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严重社会危机。秦始皇去世才1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王朝仅存在15个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飞烟灭。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雪中的欢心
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中西方经济文
化交流,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以及金属工具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传遍世界。
总之,丝绸之路是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是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桥梁。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提取观点,即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然后结合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分析即可。
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表现。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小论文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⑴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
历史小论文格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历史小论文格式,欢迎参考阅读! 题目: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 一、明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具体方法 1情境教学 情境教
高考历史材料大题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高、分值大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1、设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