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6

钱小小小疯纸
首页 > 学术论文 > 双减政策下幼小衔接论文答辩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明.设计

已采纳

“双减”后,幼小衔接发生了哪些变化? “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有效遏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对于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半月谈记者在北京采访发现,曾经的“学前班热”有所缓解,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渐少。 与此同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一份针对6238位家长的调查显示,部分家长依旧对幼小衔接心存担忧,渴望了解小学“零起点”实施状况。受访专家认为,应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联动基础上,提高教育的“透明度”,减少家长焦虑。 幼儿园大班重受欢迎 “我们的老师,面对学前班热曾经很无奈,但我们还是一直坚持科学的幼小衔接,终于等到了双减政策。”北京一位幼儿园负责人说。“双减”前每到春天,园里的大班孩子就会纷纷离园上学前班。今年,孩子们终于可以在幼儿园里度过学前的无忧时光。 燕山星城幼儿园园长杨毅对过去三年大班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的人数进行了比对。“从2019年的减少23人到后来不断增加,今年则出现了明显回流。”她说,过去幼儿园周边学前班泛滥,每年大班第二个学期会流失近四分之一的幼儿。在商家的宣传鼓动下,许多家长把孩子从幼儿园送到了学前班。 “学前班过度、超前教授幼儿知识,也导致小学‘零起点’教学落实艰难,形成恶性循环。”杨毅说,自教育部颁布《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来,越来越多家长在幼儿园的引导下逐渐意识到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不再让孩子过早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 “双减政策落地后,幼儿园大班的在园人数得到了保障。”朝阳区教科院学前教研部主任黄培说。2021年,朝阳区制定了《进一步推动幼儿园与小学学科衔接实施方案》和以3年为周期的具体措施。目前,全区近400所幼儿园和周边小学都进行了“手拉手”。日常开展幼小共研、互培、互访,有效转变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逐步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三里屯幼儿园与白家庄小学对接后,该园教科研主任张雅静说:“幼儿园老师在与小学互访后发现,小学的要求和幼儿园预想的不一样。”随着交流的深入,幼儿园完善了关于“好习惯”的培养目标,小学则同意给新生留出更多适应时间。 家长担心入学准备不足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双减”政策有效降低了学前班热,让孩子们回到了幼儿园中,但依然有相当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学前应接受拼音、数学、汉字等方面教育,甚至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在家亲自授课。 “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只能自己在家上课。”一位家长说,孩子通过网课认字,学数学、英语仍比较普遍。另外,也有一些家长通过“攒班”方式邀请老师来家中授课,或者自己利用周末开设家庭小课堂。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幼小衔接的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家长表示孩子在上小学前接受过或计划接受汉字认读、汉语拼音、英语、逻辑思维、数学计算等学科类学习培训。有近一半的幼儿园大班孩子每周参加学科类学习培训的时长超过3小时,超过10%的孩子每周培训时长超过6小时。 上述调查还显示,多数家长仍有过度重视知识储备的倾向,将学习排在入学准备的第一位。在此观念之下,不少家长自己辅导和使用线上App进行学习辅导。家长最期待幼儿园能为孩子做的工作为“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如专注力、倾听能力等”。在学习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家长最担心的事”分别为:担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担心孩子学习习惯不够好、担心孩子学不会拼音。 此外,不少学前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执行效果存在疑虑和不确定感。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小学一年级能否做到“零起点”教学,能否完全落实“双减”政策……这些担忧,成为家长入学准备焦虑难以有效缓解的重要原因。 增加透明度,确保“零起点”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家长焦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小学情况“不了解”。受访专家认为,下一步应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联动的基础上,提高教育“透明度”以减少家长焦虑。 第一,阐明“知识抢跑”并不具备持续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刘怡倩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学龄前学习过小学阶段知识的学生,他们后期的学习适应性反而比没有学习过小学知识的学生差”。“幼儿园通过对部分毕业生的追踪发现,学前有过训练的孩子入学初期在知识上有一定优势,但到了二三年级,学习习惯、自我管理、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更重要。”黄培说。 第二,增进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课程衔接。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提出,在加强幼小衔接教育研究与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要求,幼儿园、小学以及社区应联合为幼儿及家长开展多种观摩体验活动,不仅满足儿童知识经验的衔接,而且注重情感与社会性的衔接。 第三,加强对家长的指导,缓解焦虑。“家长应树立全程全面、双向多维的幼小衔接理念,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学习适应上,尤其要更多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和社会交往。”苏婧说,过度重视知识准备不仅加重了儿童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还容易造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均衡。受访专家建议,以幼儿园和小学为依托,向家长提供更多指导性资源,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为儿童上学做好准备。 半月谈记者:赵琬微

192 评论

小聪聪爱妈妈

“幼小衔接”一词是我国学者对西方国家用以阐述早期教育及初等教育的过渡与衔接问题的简称,并逐渐将其固定为一个专业术语。具体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实质指的就是幼儿连续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幼小衔接工作搞得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使他们在小学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研究幼小衔接问题时通常采用的都是狭义、静态的概念,将幼小衔接看作是一个“点事件”,无论在理论政策还是具体实施上都定位于幼儿在教育阶段上的纵向过渡。认为主要通过在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年和初等教育的第一年中,对幼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幼儿顺利从学前教育阶段过渡到初等教育阶段,并努力克服幼儿在入学时可能出现的一些不适应的现象,将所有问题都集中在“入学”这个点上,甚至是“入学第一天”这个点上,这实际上是狭义层面的幼小衔接。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看法开始改变,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一种教育阶段上的衔接,更是儿童认知、社会性及情感的衔接;幼小衔接不是通过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顺利实现的,它更需要一种长远的视角;它对幼儿的影响也远远不止入学后的一两年,而是渗透于以后每一个教育阶段中,甚至是幼儿的一生;它并不仅仅发生在学校教育中,也与幼儿在学校教育外环境中的家庭及生活密切相关。即将幼小衔接看作是一种多层次、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幼小衔接。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幼儿发展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幼小衔接的概念逐渐走进教育工的的视野,也影响着家长们的教育方法。家长们也逐渐意识到孩子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是具有多重意义的重要转折。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不仅仅影响一年级的学习成绩,甚至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历程都会发生影响。随着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幼儿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将出现巨大的转变。顺利实现幼小衔接,是幼儿这个阶段的生活主题。如果不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成绩,甚至在接下来数十年的学习生涯中,都难以找到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感。在很多家长眼中,孩子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首要的标准就是能够跟上小学的学习内容和难度。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家长往往将幼小衔接理解为“学习知识衔接”,就希望孩子在大班开始,学习本该在小学学习的内容,如拼音、算术等;部分家长还利用假期,把孩子送进专门的学前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让孩子提前学习某些内容,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但是这种提前学习的优势,有时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且提前学习导致了不少孩子觉得老师在讲自己已经学会了的内容,而表现出不耐烦、心不在焉,经常出现“开小差”现象,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养成了课堂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商家创造出来的名言,不知“振奋”了多少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落于人后,家长们跟风般一哄而上,开始了拔苗助长般的超前教育。心脑算、珠心算、创意美术、口语训练营、科学小实验、幼儿声乐等名目繁多的培训项目让人眼花缭乱。拼音、识字、数学课主管部门不让开,家长支持幼儿园偷着开,幼儿园小学化让人无奈。“都是教育工的,谁都知道这样不对。教育部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家长却强烈要求做好幼小衔接,把拼音、识字、算术开齐开足。我们是民办幼儿园,全靠学费运营。如果不给孩子们多教点知识,家长会认为幼儿园不负责任,那谁还会来我们这里上学?”一位私立幼儿园园长对此也很无奈。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误解,很多“名校”在招收一年级新生时关于识字、拼音、运算等的考试,导致目前幼儿园小学化越来越严重。家长和幼儿园只是追求幼儿“懂得多”、“会得多”,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让孩子过早失去了童年,出现了厌学和焦虑情绪。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儿童离开幼儿园进入学校,这个时期是幼儿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实现这个转折的过程中,游戏逐渐减少,用于学习的时间开始增加,而且集体活动也会随之增量。在这个时期,是幼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初始转化期,所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马上适应的。幼小衔接考虑的不仅是幼儿知识性的衔接,更要提高幼儿整体心智成熟程度,达到心智同步成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拓展资料】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家长愿意做出1%的改变,孩子就会向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迈出一大步。但做出这1%的改变也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家长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思想和观点,面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孩子,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养儿育女的过程也是塑造母亲和父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只要我们掌握恰当的方法,就是一段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旅程。

81 评论

静水居士

如果你什么准备都做好的话,就不难。首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论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理解。所谓“深刻理解”,就是对论文的横向把握。这两个方面是为回答国防委员会委员对论文的深度和知识提出的问题做准备。例如,在一篇题为“创造名牌产品,发展民族工业”的论文中,国防委员会委员可以询问“民族品牌”与“名牌”的关系。虽然论文中不一定涉及“民族品牌”,但学生必须对自己的论文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2。任何毕业论文都会穿插图表。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或多或少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应该有所准备。图表不仅是表达意见的直观方式,也是调整答辩会气氛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私人国防委员会的成员来说,长时间的倾听必然会导致拒绝,并且不再接受和吸收你讨论的内容。这样一来,这个秘密就会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你的表现,你应该正确地佩戴插图或其他类似于图表的媒体。第三,语言流畅的学生通常是第一个为毕业论文辩护的人。大量事实证明,当他们在同学面前回答问题时,往往语速越来越快,以致回答委员会听不清,影响了回答的结果。因此,学生在答疑过程中必须注意语速。要快要慢,轻要重,不能像鞭炮一样轰击观众。四。眼动研究生在回答论文时,一般可以回答一半,也可以不回答。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建设,都要注意自己的眼睛,这样才能经常看到国防委员会委员和与会学生。这是一种让你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让他们对你的话题感兴趣的方式。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旁听时间长,委员们难免分心。这时,你将用你的视觉投射礼貌地“拉”回他们的神,这样委员会成员就可以遵循你的想法。5个。肢体语言辅助虽然毕业论文的答辩与其他答辩一样,但适当使用肢体语言有助于你的答辩,使答辩效果更好。尤其是正确使用手势语言会显得自信、有力、无可辩驳。相反,如果你在答辩过程中坚持站直或低头,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合理,主题新颖,结论正确,答辩的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毕业论文答辩中必须注意措辞的使用。6。在更正式的答辩会上,辩论者通常需要时间控制。因此,研究生在进行答辩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时间的控制要有力,最后期限要马上结束。这样,似乎是有备而来,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容易给防委委员留下好印象。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估计的时间,内容被辩护之前。当然,灵活减少或增加防御过程也是时间控制的表现,应该注意。7号。在校园里有许多辩论者在为毕业论文辩护。因此,对于国防委员会的成员来说,他们不能对每一篇论文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些甚至不熟悉这个话题。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围绕主题和最后一个主题进行论述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委员会成员很容易就本专题所涉及的问题提出问题。如果他们能从头到尾把重点放在论文的主题上,会让委员们的思路清晰,对你的论文表示同意。

115 评论

相关问答

  • 双减政策下体育教学论文

    有以下这些:1、游学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2):9-12;2,徐立萍,冯淼华.“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的发展

    niuzhiro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双减政策下地理教学论文

    双减政策参考文献是减少孩子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让孩子真正的做到劳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双减是指全面压

    紫晨郡主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论文

    一、调整优化大课间和课间操结合课堂内容上满上够做好大课间,优化课间活动,内容不脱离课堂,力求达到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冬季大课间采

    钱小小小疯纸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美术论文双减政策

    中小学生双减政策是:1、减轻作业负担。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以及作业时长,要求合理的调控以及设计作业的结构,让孩子尽量在学校把作业完成,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不

    一纯佛雨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幼小衔接中问题及对策论文答辩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受教育者正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正确地实施学前教育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当前的身心发展,更能为接下来的小学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打

    平亮装潢小余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