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轩设计
运动对心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另外,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运动与心理健康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论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运动处方 要素 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不同。如今,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随着生活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加,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每况愈下,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善当代人的心理状况已成为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挑战,有关学者不得不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探讨,开始重新审视身体与心理的关系,重新审视运动锻炼的功能,并逐步意识到运动对改善心理的重要意义。运动对心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另外,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1]。
一、运动处方应用于心理的研究起源
1954年德国的霍尔曼研究所通过对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研究,制定出健身运动处方,并明确指出,在不久的将来,“为人脑制定运动处方”将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自此,运动处方在心理领域研的研究得到发展,其应用价值及功能也得以凸现。
由于研究视角和立场以及学科专业的差异,不同学者对运动处方的定义作出了不同的阐述。现阶段,从锻炼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处方可定义为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为目的。运动处方在改善心理的价值,已逐渐得到科研工作者及参与锻炼个体的认可。目前关于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虽处于探索性研究发展阶段,但部分研究已取得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运动处方的健心作用会用被越来越多的个体所接受。
二、运动处方各要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运动形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形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领域。锻炼心理学对运动处方心理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形式上面。现阶段,国内关于运动形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如权黎明(2007)研究分析了太极拳活动的特点,认为练习练太极拳可以降低大学生对内部情绪和外部刺激的干扰,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烦躁等心理障碍逐渐得到调整和改善[3]。(2)新型有氧操与舞蹈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蔺跃同,庄雪芹(2009)对女大学生进行有氧健身操锻炼,将锻炼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有氧健身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能明显改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3)球类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如殷晓旺,余锡祥(2007)对江西师范大学23名SCL-90调查中心理因子得分≥3分的学生分别采用篮球与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进行实验干预。结果表明:篮球运动能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产生积极变化[5]。(4)其他形式的运动心理效应。如马晓云(2006)采用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市城区中老年人进行走路、慢跑、自行车等运动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论认为:坚持以上各种健身活动的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均呈现良好态势[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形式、项目的身体锻炼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由于运动项目特点不同,产生的心理效益不同。
(二)运动强度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运动强度作为运动处方的核心要素对健身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运动强度的选择与控制也一直是科研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目前关于锻炼强度对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还存在较大争议,但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运动锻炼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如borger等(1992)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高心率的60-75%),每次20-60分钟的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7]。
运动强度极大地影响着锻炼的心理效应,然而,目前对于运动强度与心理效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部分研究者的运动强度选取范围跨越较大,致使现在的研究结果还不具有一致性,还没有得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佳运动强度。
(三) 运动时间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运动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类似心理学研究中的“遗忘规律曲线”,即每次运动后都会产生一定训练效果痕迹,运动锻炼重复时间与周期越长,产生的效果痕迹越深刻,锻炼的效果也就越明显。有研究发现,一次性的5分钟步行运动就能改善心境状态,但是这种短时间的活动产生心理效应较短,对消极情绪没有长期的抑制作用。Steptoe A(1988)等研究认为,通过运动锻炼进入积极陶醉状态并使大脑得以自由运转所需要的时间是40-50分钟,因此持续40-60分钟的运动锻炼效果可能会更好,而每次锻炼时间在20-30分钟即可取得理想效果[8]。
运动时间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运动,能有效地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但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锻炼持续时间的范围,低于或超出这个时间范围是否还会出现更好的心理效应。
(四)运动频率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运动频率即在一定周期内运动的次数。有研究者认为,锻炼者每月运动1次就可以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也有研究者提出个体每周锻炼3-5次会取得最佳的心理效应。North TC(1990)对1969年至1989年间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的频率(每周多少次)与抑郁的降低程度有关,心理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锻炼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宋子良(2008)运用问卷、心理量表(SCL-90)对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每星期锻炼3 次以上者效果最理想[9]。
在实验操作中,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运动频率为每周2-4次,这可能是由于生理学运动处方对运动频率的要求一般都是每周2-4次。但是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对运动频率的要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究竟怎样安排运动频率对心理健康的效益最好,还需设计更为完善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验证。
三、结论与建议
毋庸置疑,运动处方的应用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运动处方中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大小、持续时间和运动的频率对心理影响的作用机制不同。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出一致性的研究成果,即对于何种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多大、持续时间多长、运动频率多高才能取得最大的心理效应,但是大部分研究表明,有氧练习、中等强度、每次锻炼至少20-30分钟、每周锻炼3次以上可以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目前,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只是在整体上验证了运动处方对改善心理的积极功效,而不能具体确定是哪种要素发挥关键作用,因而结论比较笼统。所以,应进一步加强不同运动形式之间、运动强、持续时间和运动频度之间是否存在心理效益差异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在控制某一个或几个要素的前提下单独研究运动处方的单一要素对心理效益的贡献(如在控制时间和运动形式的前提下单独研究运动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寻求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这样的运动处方设计时才会具有更明确的目的性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殷恒婵,卢敏.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 (5):41-46.
[2] 任建生.体育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未来运动处方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3.
[3] 权黎明.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4):62.
[4] 蔺跃同,庄雪芹.有氧健身操对临沂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3):64.
[5] 殷晓旺,余锡祥.篮球、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338.
[6] 马晓云等.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98.
[7] Bosscher .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tients [J]. Psycho, . 1993,24:170.
[8] Steptoe A, Bolton J. The short-term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 intensity physical exercise on mood[J]. Psychology and Health, 1988(2):91-106.
[9] 宋子良.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7):948.
twinkle100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摘要 通过对北京和香港2009名青少年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所做的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压力的困扰,而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和金钱等。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香港青少年受心理压力的困扰程度略高于北京,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困扰的程度又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研究认为,经常而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1 选题依据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认真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本文旨在首先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香港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香港浸会大学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港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 统计分析对比法 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测试对象 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2~19岁的学生(男506,女534),香港地区的969名10~19岁的学生(男427,女542),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 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3 结果分析 京港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 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①家庭、②学业/功课、③考试、④同学关系、⑤师生关系、⑥朋友关系、⑦生理问题、⑧金钱/经济、⑨个人前途、�10�香港回归、�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按照1~10的等级标准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北京和香港地区之比较: 按地区来看,北京或香港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图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香港之外,其余项均是香港学生得分高于北京。在1~9项和 第11项上两地相比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P<)。这种情况可能与香港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经济发达且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对青少年学业和就业的要求相当高有关;而北京的青少年相对来说有着较好的社会和家庭保障,因此心理压力相对较低。北京地区的环境污染较香港严重可能是北京学生得分高于香港的主要原因。图1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图1除表明香港青少年受心理压力困扰的程度普遍高于北京外,还可看出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依次为考试、学业、个人前途、金钱、家庭等;北京则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环境污染和同学关系等。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男女性别之比较; 调查结果看出北京地区女生在12项心理压力困扰中有9项高于男生,其中在考试、生理问题、个人前途和环境污染项目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这可能与当前女孩子普遍早熟,心胸比较狭窄有关。而在师生关系、金钱/经济2项上男生高于女生。这可能与多年来男子要更多地承担家庭经济责任有关。而香港的情况则不同,在12项诱因中有8项是男生高于女生,其中考试成绩、人际关系(同学、师生、朋友)及生理问题等项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这可能与香港社会男子更需要自立和参与社会竞争有关。由此看来,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特点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参加体育运动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 我们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也就是说,那些除了必修的体育课之外,又能保证每星期参加两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每次活动30 min以上的人,列为运动群体;其他为不常运动的群体。然后再比较他们在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的差别。图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P<)。在金钱、香港回归和环境污染方面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偏高可能与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需要更多地与社会和外界接触的情况有关。图2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图3是香港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P<)。在师生关系和黑社会两项上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偏高可能与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需要更多地与社会和外界接触以及香港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但无论北京或是香港青少年中都表现出经常参加运动群体在受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者。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的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通过运动竞赛活动能促进人际交往,通过追求更好的运动成绩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也增强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他们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并能改善人际关系等。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表 对青少年心理困扰时最信任的帮助者的调查(占总人数%)地区(人数)第1信任者(%)第2信任者(%)第3信任者(%)第4信任者(%)第5信任者(%)北京N=1040朋友()父母()同学()兄弟姐妹(34)老师()香港 N=970朋友()同学()父母()兄弟姐妹(45)其他亲人(24)图3 香港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常寻求的解决办法 我们调查了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所寻求帮助的情况(见表),可看出他们最信任的帮助者首先是朋友,其次是父母或同学。北京只有1/4的青少年寻求老师的帮助,而香港青少年在首选的前5类帮助者中没有老师。这说明青少年大都与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也表明当前学校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智力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对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解决方式的调查,可看出京港两地男生中大部分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大部分女生是找人商量帮助解决。这说明男子的独立性相对高于女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给予女生更多的关心,同时也要加强她们独立性的培养。 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几个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对近期青少年自杀问题所持态度的调查 此次我们还调查了青少年对自杀问题的态度,结果表明,北京青少年中有的人认为自杀者值得同情,其中女生多于男生达,还有的人认为自杀是对的。香港青少年中有的人认为自杀者值得同情,的人认为自杀是对的。这一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青少年自杀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人是为了表示对家庭或学校的抗议,有人是为逃避痛苦、压力和寻求解脱,虽然这只是少数人的反常行为,但却对广大青少年产生极其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的教育。 对几项特殊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又对当前在青少年中常出现的几个心理问题,如吸烟、减肥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京港两地青少年中的“烟民”分别有4%和,而男生多于女生。在当前世界范围的禁烟运动中,青少年吸烟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北京女生中有的人,香港女生中有的人参加了减肥者的队伍。而因不合理的节食减肥给青少年带来的身心危害经常发生。因此,社会、学校及家长都应更关心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她们多参加体育运动,是最好的健身运动和减肥途径。4 结论 北京和香港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香港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京港两地的中小学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控制青少年吸烟、正确指导学生的减肥也是当前学校和家长不能忽视的问题。
了解不健康生活方式或生活方式不健康度可为降低和预防心理健康风险、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质量从而是提高生活质量。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健康的 议论文 ,希望对
对于我们来说,平时的适当的运动,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还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情,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可交很多朋友。。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运动与健康成果论文,希望
人的一生离不开空气、水和食物,当然也缺不了运动,因为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运动与健康的 优秀 作文 ,欢迎阅读。
第一个问题:阅读是一种生存方式。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古人对读书非常在意,看不起读书人,但看重读书。古人对读书的好处认识并不深刻。读书可
知网、论闻沙龙、维普等学术网站有体育学核心期刊等信息,你不妨去咨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