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258
[编辑本段]黄河--诗句,俗语,成语 黄河--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李白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王维 “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李商隐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白居易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俗语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成语 中流砥柱 鱼跃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带砺、俟河之清[编辑本段]【扬琴演奏家】 黄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化部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总编委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扬琴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黄河扬琴作品精选》CD三张:黄土情专辑、古道行专辑、川江韵专辑。除此之外,还参加大量电视、电影、唱片、磁带等音乐节目的策划、编辑、录制工作。[编辑本段]【黄河大合唱】 词:光未然 曲: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编辑本段]【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黄河】 1960年出生,陕西省富平县人。博士、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西安市政协副主席。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欧洲农业法委员会中国第一个人会员,2003年参加该委员会在西班牙举行的第22届大会,会上与各国代表就改革开放与中国农业法的发展议题作了交流。 因为长期研究土地法、关注农业法及“三农问题”,他被人称做“黄土地”。在全国人代会上,从经济法角度阐述“三农问题”的他引起关注。西北政法大学黄河教授 主要科研成果:《土地法理论与中国土地立法》(个人专著)、《房地产法》(司法部规划教材,个人编著)、《经济法学》(副主编)和《经济法概论》(主编)等专著。在《中国法学》、《法律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其他报刊摘登;有两篇论文获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有五项科研成果获陕西省法学会、省土地学会一等奖,一项科研成果获西安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获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第四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获司法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福气娃娃TT
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要求摘要:《林冲夜奔》是著名扬琴大师项祖华教授于1984年根据昆曲《林冲夜奔》中的音乐元素创作而成。作品的题材与构思,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角度,探求具有民族神韵的音乐思维方式,在运用昆曲音乐的腔韵同时又借鉴了西洋的作曲手法,并通过使用双音琴竹,山口滑拨,滑抹摇拨,半音变奏,多声织体等创新技巧,使乐曲充满了戏剧性和英雄气魄。该曲既涉及诸多难度较大的扬琴演奏技巧,又对演奏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主要从音乐表现和演奏技法这两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关键词:扬琴;林冲夜奔;音乐表现;技术技巧前言:《林冲夜奔》的故事出自小说《水浒传》的第十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在传统戏曲中,《林_夜奔》讲的是:林冲因为得罪权贵被陷害而含冤入狱,但权贵们还是不放过他,欲将他置之死地。于是设下阴谋诡计,在宣判充军后派他去看守军用草料场,打算夜里放火,即使不能把他烧死,也能以更重的罪名陷他于死地。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迫害,使林冲的忍让达到了极限,他抛去幻想愤而反击,杀死仇敌后连夜投奔梁山。这一段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突出、戏剧性强,一直是各种戏曲、说唱表演艺术编选写剧本的好材料,以此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不止一种,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只是其中之一。作曲家汲取昆曲和传统戏曲音乐的音调和手法,恰当地应用了扬琴的多种技术技巧,写成这一部带打击乐伴奏的扬琴独奏作品。这首乐曲的题材和音乐素材都充满戏剧性,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戏曲风格,无论是乐曲的结构、旋法、句逗、“呼吸”都融合了传统戏曲表演的元素。乐曲的情感表达十分细致,对演奏者的音乐表现能力要求很高,其中涉及扬琴的具体演奏技巧很多,重点的有“双音琴竹”与“滑音指套”的使用;“滑抹”与“摇拨”技巧的运用,以及借风雪呼啸的音响效果表达内心不平静的快速半音音阶的弹奏技巧等等。因为技巧多,在练习时我们特别容易沉溺于技术而忽视音乐内在的表现。实际上曲中涉及的所有的演奏技巧都是为情感的表达而设计的。此外因为乐曲的特殊风格,如果演奏者不熟悉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和表达方式,演奏时就会很容易摸不着头脑,所以,演奏这首乐曲之前,可以通过多听一些昆曲或京剧的音乐,观摩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来获得形象的联想。乐曲结构基本上是按照故事情节来安排的,分为“引子”、“愤慨”、“夜奔”、“风雪”和“上山”五个部分。按照作者“起、乘、转、合”的意图:“引子”应为“起”,“愤慨”为“承”,“夜奔、风雪”是“转”,而“上山”为全曲之“合”。按先后顺序讲述如下:一、引子乐曲开始的引子,汲取了京剧打击乐中强烈的节奏变化和力度变化,来表达内在情绪的手法,一开始就把一个困顿英雄的形象突显了出来。带装饰的低音使用“起鼓”那样的节奏,一击而起,留有余韵,并与大鼓相呼应渲染出乐曲特定的气氛。双音琴竹的应用,使音响更加丰满,强劲有力地引发出音乐主题。这样的音乐气氛不是仅凭音量变化就能做到的,演奏时不妨想象一下戏曲中林冲出场的程式化表演,从内心感受出发,使击弦的力度与弹性恰到好处,这里每一击都要低沉浑厚,震撼人心。在演奏引子时,大幅度的力度变化是表达情绪的关键。从技术上说大幅度快速力度变化的关键是发力点的不同,这里要求我们指腕、腕臂等结合的方式要配合得好,要充分运用小臂的力量控制,触弦后回松的速度要快,弹奏单、双音时要注意换用不同的触弦角度。轮音要“密”左手音比右手的音“稍强”,因为左手的音全是高音和主旋律音。演奏中“气息”的控制和应用是表达音乐情绪的非常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强烈的情绪转换时。例如引子部分的第一、第二拍,演奏时要有一种积郁很深,势必喷发而又强行抑制的情绪,气息应尽量下沉,呼吸支点也相应下沉,运用“屏息”使这两拍之间略有停顿,再逐步进入高潮。这小节是根据戏曲武场打击乐的节奏型而借鉴来的,因此它又极富余戏剧性,它给我们的印象,仿佛是在舞台上:林冲踏着鼓点,从慢逐快,一步步从后台走出来,他目视前方,越走越快,在舞台上快步走着圈场,,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此小节时,应将气息的运用与音乐表现相结合。在第6小节中,前4拍是爆发性的,第4拍上突然收住应用屏息拉长“气息”转换情绪,待余音消失后,以轻柔的动作和极弱的力度,慢起,渐快渐强地弹奏下面的音型。这样的技术处理可以较深刻地表现林冲英雄困顿的悲愤心理。乐曲中有多处无限反复,那是借鉴的中国戏曲音乐旋法,有的“无限反复”实际上是在一个音的变化装饰上做文章(如3至5小节),这样的地方要学习京剧板鼓的表达方式,在速度和力度中寻找音乐表现的张力,刻画林冲那种“叩天问地”的心情。引子的结尾带有了“叹息式”的性格特点,最后结束在慢慢消失的和音长轮音上,为乐曲的第一段的音乐情绪基调做了铺垫,叙事的段落于此才正式拉开。二、愤慨“愤慨”的慢板是一段抒情性的音乐,这是一段对林冲内心世界的音乐描写。它和一般抒情段落的不同之处是:音乐叙述了林冲经历家破人亡,身负不白之冤,英雄无用武之地,悲痛而又无奈的心情。演奏必须有古典的韵味,虽慢却不能拖泥带水,轮音的音色要凝重浑厚,保持稳定深沉的呼吸。。高音区反竹的模仿,奏出的音色带有一种琴弦的金属声,这一技巧的使用在为乐曲增添了凄凉色彩的同时,也是对林冲人物内心世界悲哀的表达。在慢板这一段中,装饰音是模仿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古筝的下琶音的音响感觉,采用下行三音列来装饰旋律音,使乐曲更具有传统戏曲的韵味。整个慢板的感情基调是压抑的,从C调转到F调,同样的主题旋律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音响效果越来越丰富,张力越来越强,情感积蓄一触即发。慢板的最后作曲家运用了泛音的演奏技法,它朦胧淡雅的音响效果,既把主人公的悲惨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将他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真实地展示开来。这一段的末尾饱含着悲惨、悲伤、悲愤、忍耐等多重情绪,作品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夜奔”。来源:神州·下旬刊
猴子kami
四川扬琴中国四川曲种。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至光绪时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北派工稳豪放,长于叙事。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称为堂派。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它与川剧关系密切,川剧将扬琴唱腔作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扬琴为主奏乐器,与京胡、三弦合称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五方。传统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脚色。传统曲目丰富,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写本尤为人称道。 参考资料:
JeffRen1966
渔舟唱晚筝独奏曲,为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 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 音阶的回旋,环绕 3561 55 2356 33 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在多数音乐课本中可见得此曲。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关于这首乐曲的来历,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现用曲谱选自曹正编、1958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筝弹奏法》。这首乐曲曾被改编多种演奏形式,黎国荃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为小提琴曲。2.作者简介娄树华(1907—1952) 筝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师从河南魏子猷学筝。1935、1936年随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各国介绍中国筝艺术。同年录制《天下大同》、《关雎》等筝独奏乐曲唱片。娄树华多年从事筝的教学工作,曾改变筝曲的传统工尺谱记谱方法,以便于按谱演奏。编有筝练习曲21首及《筝曲选集》。曹 正(1920— ) 筝演奏家。生于辽宁新民县。幼时被娄树华收为学生,授以《渔舟唱晚》等古曲。1947年在徐州“熏风筝社”教筝,并举行筝独奏音乐会。所录唱片《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流传海外。早年设计筝演奏指法符号,并将工尺谱译成简谱和五线谱。�3.音乐分析《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4.最为13亿人所知的音乐[1] 十三亿人最熟悉的音乐,二十年不变的背景音乐,这就是CCTV央视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它也许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本曲由同名筝曲《渔舟唱晚》改变而来,是当年在上海颇有名气的电子琴演奏家浦琪璋根据同名民族乐曲改编演奏的。她原来是上海乐团的独奏演员,是从“小荧星”艺术团毕业的,在艺术上颇有成就,曾与上海轻音乐乐团合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曲子,如:《幸福的傣乡》等等。音乐界的屠巴海经常与她合作。这首曲子完成后,浦琪璋便退出乐界。1984年,中央电视台从浦琦璋改编演奏的《渔舟唱晚》中选取了其中1分33秒至2分42秒这一段做了无缝连接,从此这首名曲改编曲就成了陪伴了我们20年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背景音乐,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当年浦琪璋用“雅马哈”三排键盘的音乐会电子琴改编演奏这首曲子时,也没有想到此曲会成为黄金时段节目的黄金背景音乐,更想不到它会影响到那么多国人。《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由中国北派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乐曲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以歌唱性的优美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近年来,有人认为此曲系山东金灼南根据《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只是在金谱基础上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份。两种说法尚未定论。全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船还在移动,渔人载歌而归,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第二部份,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摇著桨,驾舟归来的情景。这里,「征」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第三部份是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著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同时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乐曲在高潮处突然切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部份一个乐句的紧缩,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曲调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宫音上,使人感觉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耐人寻味。《渔舟唱晚》作为一首蕴含诗情画意的优秀筝曲,还被分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渔舟唱晚》是根据中国民乐曲改编的筝独奏曲。有说是娄树华(1907-- 1952)根据古曲《归去来》改编而成,有说是金灼南(1882年—1976年)根据山东传统筝曲改编而成。题意的来历《辞海》上说是由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引申而来。《滕王阁序》中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彭蠡是古时大湖的名称,即今天的鄱阳湖。古时,长江流过鄱阳湖之后,分三道入海,所以又称以后的长江为“三江”。这句的意思是:渔船上的渔夫在傍晚歌唱,声响达到鄱阳湖最远处。现在我们在理解《渔舟唱晚》乐曲时,就不能仅仅理解为渔夫唱晚。江南水乡,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海岸长长,海域宽广,水边的渔民日出驾舟出航,日暮满载而归。 红红的太阳由东向西跨越了整个天际,渐渐向西边的水平面靠拢,人间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它带来欣慰,舒心的微笑使它的脸变得通红。它亲切而温和地注视着水面、注视着岸边。飞出的余辉映红了西边的天际,辽阔无边的水面明镜似地映照出天空的红霞。水天一色,通红光艳,万顷碧波,波光闪烁。看啊,一群水鸟在红色的水天之间飞舞、盘旋,阵阵呼叫响彻着整个海域、天际 ……出航的渔民看见太阳微笑发出的霞光,驾着满载的渔船返航了。晚风欢送着归航的渔船,一个劲儿地鼓起渔船上张起的船帆。水面上泛起层层波浪,波浪一起一伏地驮着渔船向岸边归去。看,宽阔的水面上数不清的渔船错落有致,它们随着起伏的波浪一上一下,悠然飘动。船上的渔夫沐浴着傍晚迷人的晚霞,看着自己仓里满满的鱼儿,心里充满豪情,他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欢快的渔歌,嘹亮的歌声震荡天际,响彻水域……岸边早已聚集着渔民的亲属,他们翘首伫立,期待的目光从他们的眼中流出……看,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水鸟矫健的身影……哦,不是,是船帆,一点、二点、三点……数不清的点点飞进岸边人们的视线。岸边的人们沸腾了。海鸟飞快的向渔船飞去,欢快的叫声震荡着船上、岸上人们的心鼓。 落日迎来了出航的渔船,欣慰地将自己半个脸沉入水下,双眼露在外面,观看、分享着人们的欢乐…… 渔船近了,看那船帆鼓着风神气勃勃地向岸边挺进,欢快的水鸟在众多的船帆之间上下飞舞……落日眯缝着双眼恋恋不舍地、微笑着沉入了水下,金色的余辉仍然留在人间,那是明天、明年希望的光辉……听,晚风送来了船上渔民欢庆丰收的歌声,岸边的人们心潮激荡,合着船上的渔民唱起了丰收渔歌……这情、这景、这声、这色,烘托出渔舟唱晚的欢乐气氛……
馋猫也优雅
四川扬琴中国四川曲种。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至光绪时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北派工稳豪放,长于叙事。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称为堂派。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它与川剧关系密切,川剧将扬琴唱腔作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扬琴为主奏乐器,与京胡、三弦合称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五方。传统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脚色。传统曲目丰富,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写本尤为人称道。主要概述四川省曲种。发源于成都,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据传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逐渐形成。到光绪年间,已有艺人 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长于抒情和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北派行腔淳朴、工稳豪放,长于叙事,多演唱大本曲目。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培养出一批艺术上有成就的艺人,形成了独特风格,称为“堂派”。南派中声誉较高的艺人为李连升。20世纪30年代以后,扬琴日益盛行,出现了名家李德才(艺名德娃子)以及易德全、郭敬之、廖学正、阚瑞麟、洪凤慈、张大章、卓琴痴等。成都除专业艺人外,还有业余的扬琴票友,他们在考证词本、订正错字及钻研唱腔等方面都做出过贡献。 四川扬琴的唱腔优美,韵味浓郁,被誉为清雅香醇的兰花。它与川剧在艺术上有密切的关系,经常互相借鉴与吸收。许多川剧著名演员都爱好扬琴,并在传授弟子时将扬琴唱腔做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之一。四川扬琴唱腔结构分为大调和越调两大类。大调属板式变化体结构,应用较广;越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性较强。扬琴的演奏长于烘托气氛,能打出风雨雷电、波翻浪卷等多种音乐形象,表现力很强。伴奏以扬琴为主乐器,与京胡、三弦一起称为“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为“五方”。此外,伴奏乐器还有二胡、怀鼓等,也可根据剧情需要酌加笛子、高胡、阮、大提琴等。传统的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脚色。编辑本段传统曲目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除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以 专业艺人及段落中间穿插少许唱词交代人物、情节或环境用第三人称以外,主要的唱词、念白都是角色的第一人称的语言。曲目分为大本与单折两类。大本也采取分段演出,每段半小时左右。大本以《三国》、《列国》节目居多,还有《琵琶记》、《白蛇传》、《玉簪记》、《白兔记》、《清风亭》、《玉蜻蜓》等曲目。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写有《处道还姬》、《黑虎缘》、《木兰从军》、《渔父辞剑》等扬琴曲本,称为“黄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扬琴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吸收女演员,发展了表演唱和一人多角的自打自唱等形式,创作了《江姐在狱中》、《送宝刀》、《清溪河畔》、《探亲记》等现代曲目。编辑本段主要特征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行于四川的川东、川西、川 表演形式南一带,约有200年历史。演出形式原为数人坐唱,各操一件乐器伴奏,以扬琴为主,另有鼓板、怀鼓、三弦、京胡、二胡等。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演员分生、旦、净、丑等角色说唱。现在也有主角站唱、配角坐唱的形式。音乐分为大调、越调(月调)、器乐牌子3类。大调属于板腔体结构,是主要腔调,以一字为基础,由一字、快一字、慢一字、二流、三板、大腔、舵子等组成早期曾称“渔鼓洋琴”、“大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 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道光时(1821年-1850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编辑本段表演形式“渔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 扬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其表演方式为五人坐唱,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为京胡和二胡。演员自弹自唱,夹以说白。女角色常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男角色则真、假嗓结合。男演员分生、旦、末、丑,发声各具特色。女演员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唱本类似小戏曲剧本,唱词有7字、10字句。音乐分省调和州调。省调流传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州调分布于川南及川东、川北部分地区。传统曲目约3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等编辑本段四川曲艺四川扬琴,清朝乾隆年间成都、重庆等地便开始流传,因演唱时 戏剧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而得名,素有“坐地传情”之称。四川扬琴吸收了川剧和清音之长,通过唱和道白,将叙事、抒情与戏剧融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清末洋琴演唱多为3人,后一般为5人,分生、旦、净、末、丑5种角色,分别操作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伴奏边说唱。? 四川竹琴又称为道琴(情),初为道士劝善说道的古老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民国初年始称为竹琴。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坐唱的。竹琴在四川各地广为流行,1914年间,梁平、江北二县还举行过两次“竹琴大会”,各地行家云集献艺,轰动一时。? 四川相书,又称隔壁戏。演出时,设一顶高约1?6至2?3米,宽约0?8米的帐子,由一个艺人置身帐中,用口技和折扇、铜铃、莲花落等道具摹拟各种声音,描绘环境,并一人扮若干个角色,相互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观众隔帐聆听,如临其境。其表演节目颇为幽默人称滑稽相书,话中有话。? 四川清音,也称为唱小曲、唱琵琶或唱月琴,在清朝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演唱者多为一人,左手打板、右手击竹鼓而歌。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伴奏者有时也答腔几句。? 四川金钱板,又称金剑板、三才板,多系单人演唱,以唱为主。其道具仅三块竹板,讲究打板技巧,既要打出千军万马之雄壮,又要打出清风流水之委婉。? 以说为主的四川评书,明代以后流行四川各地,艺人借助桌子、醒木、折扇、帖子等道具,以语言吸引听众,并有一些表演动作。其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以边品茗边听书。编辑本段扬琴的起源维吾尔族乐器表演 扬琴是中国民族器乐中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清脆悦耳,悠 三弦扬动听,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尤为适合演奏欢快、活泼的乐曲。它是一种琴身呈梯形的乐器,主要由琴身、琴弦和琴键三部分构成。 扬琴虽然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一种,但它并不是中国本土乐器,扬琴亦名“洋琴”,顾名思义,是一件外来乐器,但对于其来源也曾有着以下说法: 一是由在“卡龙”沿袭而来。“卡龙”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乐器,演奏时将琴平置于桌上,以左手持金属棒按柔滑弦,右手带“指甲”拨弹,亦可双手皆用甲片拨弹,在外形、弦数、音色特点上都与扬琴极为相似。事实上“卡龙”是中亚地区的“嘎龙”演变而来。元史记载,元代征伐克什米尔,在克什米尔得“七十二弦琵琶”这种乐器极有可能就是“卡龙”,可其出现于元代或更早,但是扬琴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广东一带,这在时间与地理位置上都相差甚远,因此,这种说法被采纳的很少。 二是由波丝传入。这是现在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据史书记载:扬琴最早源于中欧阿拉伯、波斯地区,当时称为桑图尔,后流传到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达西玛、欣巴龙、海克不里等名称。当时的击弦工具是木制小槌,音色清脆空旷,而中国最早出现扬琴的时间是在明末。由于明代工业发展,中西文化交流,这样的乐器传进来是有可能的。编辑本段扬琴的变化伴奏表演 扬琴在近代,形制上的变化最大。扬琴传入中国后,最初的形制是两 伴奏表演桥扬琴,(也叫“小扬琴”或“蝴蝶琴”)小扬琴在民间多用在说唱音乐的伴奏上,如:“四川清音”、“四川琴书”、“北京琴书”、“梅花大鼓”等均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虽然扬琴在中国乐器中的历史可谓最短,但在近代,在形制上的变化可谓最大。 首先,在定弦方面:因为小扬琴只有自然音(即钢琴上的白键),不能转调,为演奏带来了很多不便,在1953年,张子锐按照律吕规律横向相邻的两弦为小二度关系,纵向相间的两弦为大二度关系,绘制出律吕扬琴,这样就把《吕氏春秋》中律吕理论运用到音乐实践中。 郑宝恒等诸位前辈对扬琴改革的贡献很大 天津音乐学院的郑宝恒老师,在推广律吕扬琴的艺术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巴哈用钢琴作曲、推广琴艺一样,郑先生很快摸索出律吕扬琴的演奏规律,能用同一手法任意移调视谱演奏。他还吸取其它乐器之长,创造了滑抹音新技法,增强了扬琴的表现力。 1958年,郑宝恒把原来律吕扬琴的长方形共鸣箱,去掉前面两角不发音的部分,改成半圆形,减轻了重量,音域提高二度。郑先生始终坚持律吕扬琴教学,将技艺传授给一代代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天津音乐学院许学东,在毕业音乐会上用律吕扬琴演奏了民乐三重奏《沙海音诗》(郑宝恒曲);198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首届扬琴硕士生黄河在毕业音乐会上,由管弦乐队协奏,用律吕扬琴独奏了《流浪者之歌》等等;这些演出十分成功,律吕扬琴恢弘的气势,多变的音色,令听众赞叹不已。后又经过众多民乐专家的研究,将扬琴改造为四排码变音扬琴直至今天的401、402扬琴,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桂习礼教授研制的501扬琴,在高音区加进半音调弦法,进一步解决了高低音转调问题。 中国扬琴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扬琴传入中国后不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还形成了中国扬琴的四大流派。清末民初,随着民间传统器乐的发展,扬琴也被吸收到不同的器乐乐种的演奏形式中去。经过前辈乐师的不断实践与积累,扬琴艺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流派与地方风格,拥有各自优秀的传统曲目、代表人物、传承关系与演奏特色,并为本土及各界的群众所喜爱和承认。其中最有影响的传统流派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编辑本段主要书籍内容提要 四川扬琴是中国扬琴艺术重要的传统流派之一。本书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作者新发掘的资料,对其诸多线索进行了更深入、更细化的综合研究,为四川扬琴的发展历程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结和梳理。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以时间为主线,按其发展历程逐一展开论述。而后的几章以面代线,从传播普及、地区风格形成、乐器变革、曲艺形式、演奏形式、代表人物等方面对四川扬琴进行总体性的分析阐述,全面、系统地清理和展示出形成四川扬琴风格特征的各种元素。 作者简介 代梓又,代茹,字梓又,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曾于1993获得全国民乐邀请赛青年组扬琴专业二等奖;2002年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古琴青年专业组铜奖;2004年全国古琴大赛青年专业组铜奖。 六岁起随父亲学习中国民族乐器——扬琴,1983年考入云南省艺校接受专业的音乐训练,先后受到杨建德、周秀珠、刘希圣、俞燕等老师的悉心指导。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随陈富民先生学习扬琴演奏,随曾成伟先生学习古母琴演奏。毕业至今,成功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扬琴、古琴音际会数十场,教授扬琴、古琴学生百余人,编写了扬琴、吉琴教材数本、论文《四川扬琴流变考》、《四川扬琴演奏形制之流变考》先后发表于《音乐探索》2005年由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广陵散》、《高山·流水》古琴演奏专辑
毕业论文检测时会要测相似度的,别按一篇文章复制,多找几篇内容匹配文章 拼凑一下就行,在百度搜,我的就是那么做的
[编辑本段]黄河--诗句,俗语,成语 黄河--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
开题其实很好写的,多看下其他人写的开题报告就知道怎么写了。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
近代音乐史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景教!、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早起传播的主要内容1) 进贡乐器:管风琴 古钢琴等(带来了西方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