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0

zhang小美123
首页 > 学术论文 > 选会计准则论文题目意义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水金之幻

已采纳

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110 评论

sizonghang

2、对我国制定程序的建议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具有保密性和依附性两特点,即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征求环节,依附性是指过多地依赖政府机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特点是充分程序,即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遵循一套完整。充分、严密和稳定的程序,以保证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我国企业利益最终承受主体是国家而不是具体个人,国企高层管理人员薪金与企业直接挂钩较少,缺乏游说会计准则制定的利益动机,相反利用内幕信息,获取个人暴利,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大打折扣。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多个利益相关集团参与的充分程序。其特点是公平、公正与公开,因此一份准则的出台需要经过反复酝酿、反复讨论,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应举行公开听证会或者将准则制定机构的有关会议向大众公开,尽量保证准则制定程序的公开、透明和民主化。所以在这种会计准则制定的程序下有如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1)准则立项阶段,社会各界,特别是咨询组的成员等,都可以提出意见,经过甄别、筛选,确定列入核心专家组日程表的项目后即进入研究和准备阶段。此阶段研究和准备过程的公开性,不仅有利于社会各界较早地关注,参与到制定中来,也能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准则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在准则的研究和准备阶段,核心专家组和讨论和议后同时征求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后列入制定计划。经过核心专家组研究后提出草案提交评审委员会,同时向社会发布征求意见稿并收集意见,最后由评审委员会发布会计准则。对于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向核心专家组及时反馈,必要时提出修改和补充新准则的动议。(2)加强会计理论研究,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还必须建立在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之上,从而保证各项准则之间内在一致和首尾一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为我国制定“概念框架”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对会计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合理预期会计问题出现的时间及类型并研究 经济 环境对准则的影响,还应结合我国经济 发展 的需要从总体上安排准则制定计划,从而使具体准则制定工作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各方的意见和准则可能对各利害关系人的影响。(3)积极采用 现代 互联网技术,增加准则制定的透明度,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事前公布议题,讨论结束后迅速发表相关公告。准则发布时,应发布结论基础,并公开发表少数派意见,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举行听证会或以书面形式发表意见。五、结论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本身应具有客观性、广泛性、公平性、效率性、完备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会计准则制定应考虑:会计准则的设计水平,即设计的会计准则必须考虑人们的道德水平、生产力水平、技术条件、社会文化心理、公众态度和执行成本等基本环境约束条件;会计准则的完备性、可识别性和可操性;制定程序的公允性。另外,会计准则制定还必须充分听取专家、社会公众的意见,同时考虑技术、信息、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机构设置、实施细则、监督机制等相关执行条件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

126 评论

叶子飞扬

搞不定 另请高某

251 评论

荷塘荔色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问题描述: 我是会计专业的写论文用.写哪位高人帮忙!谢谢了,感激不尽.. 解析: 众所周知,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向各自的特殊性,会计准则的出现,就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准则的作用就是提当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 把握会计准则,还应当注意会计准则具有“四性”。 (1)规范性。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而有了会计准则,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会计行为达到规范化,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2)权威性。会计准则的制定、发布和实施要通过一定的权威机构,这些权威机构可以是国家的立法或行政部门,也可以是由其授权的会计职业团体。会计准则之所以能够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它的权威性。 (3)发展性。会计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会计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会计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准则也要随之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充实和淘汰。 (4)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性。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依据,同时会计准则又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会计准则的内容,有的来自于理论演绎,有的来自于实践归纳,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国家有关会计工作的方针政策,但这些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没有会计理论的指导,准则就没有科学性;没有实践的检验,准则就没有针对性。

193 评论

太阳的路

内容摘要会计准则中的重心是会计准则的制定,然而要制定出正确的会计准则必须分析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因素,要从不同得角度去分析,会计准则具有显著的经济后果,其制定应当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承受力与外部环境。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核算的技术标准、信息披露的操作规范和会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准绳,一般由权威机构制定和发布,从而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制度刚性。面对会计国际化的大趋势,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选择怎样的准则制定战略,谋求准则制定的全局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什么样的准则制定基础,对于准则制定的整体推进有着重要意义。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 政治 、经济和 法律 框架对准则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准则制定显然无法超越制定环境而独立发展。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会逐渐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下,各国会计准则有趋同倾向,因此,关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变化,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应该有所帮助。本文将以会计准则的制定为基础,从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因素着手,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以及为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制定;影响因素分析Abstract The focu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the formul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however, to work out the correct analysi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must be the impac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etting factors,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the analysi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 conseq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stakeholde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affordability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ccounting Standards as the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accounting practices of quality control criterion, in general by the authorities to formulate and publish, in order to have a clear direction and rigid system. Accounting of the face of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we should consider how to combin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select the criteria for how to develop strategies and导 论会计准则中的重心是会计准则的制定,然而要制定出正确的会计准则必须分析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因素,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计准则具有显著的经济后果,其制定应当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承受力与外部环境。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指各种财富的转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割,而这种“社会性后果”的表现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个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其市场价值产生的影响。如果忽视经济后果,将不能确定需要颁布准则的问题领域,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既应考虑到其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也应将生产会计信息的成本以及会计准则施加给企业的契约成本考虑进去,这样才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避免企业因技术性违约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利于协调和均衡各个集团的利益。政府虽然同时具有产权利益主体和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双重身份,它在考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时却不能一味强调其自身的利益,它必须通过会计准则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使之达到均衡和总体的效益最佳。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因为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客观存在性,如果会计准则制定者考虑会计准则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而且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研究,并预计执行会计准则的好处又将胜过可能的不利影响,那么颁布的会计准则所遇到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因此,准则制定者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专业技能被认可的领域,同时要尽量使会计准则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本文将以会计准则的制定为基础,从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因素着手,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以及为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一、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1、会计准则的涵义 什么是会计准则?至今国内外会计界看法不一,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从国外经验来看,会计准则主要是指财务会计方面的准则,不包括其它方面,但结合我国情况,由于我们把会计看成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会计准则也不能不考虑会计核算以外的会计工作,但目前主要是指财务会计准则。所以,对于会计准则的定义,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它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是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理论思想。”这样表述,比较全面,并且突出了重点既考虑了财务会计准则的内容,也考虑到将来建立管理会计准则的情况。由此可见,有了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中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统一的要求,便于会计人员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统一性。会计准则也是各单位核算财务收支、确定经营成果和编制会计报表必须遵守的规则,有了会计准则,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经营成果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核算基础,便于检查分析和相互对比,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会计准则还是检查和衡量各单位会计工作好坏的尺度,有了会计准则, 审计 人员就有了统一的依据,有利于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作出恰当的评价。总之,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也是会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是财政部会计司下的会计准则委员会。2、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因素分析(1)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为会计准则提供了选择空间并影响了会计准则变迁的进程和方式,政府干预可能有助于准则变迁,也可能起到根本性的压制作用。会计准则不但具有 经济后果,甚至还会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所以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时,政府不得不对其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做一下评估,或干脆直接通过有关权利机构介入。对于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更是表现突出。就是以民间团体为主导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美国,也不例外的不时对新会计准则的出台进行干预。例如,1962年美国岁入法案规定,如果企业进行指定项目的投资(这种投资目的在于技术更新),就可以豁免一定比例的税金。此法案出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当时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会计准则委员会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考虑,要求用“递延法”加以反映。显然,这种 方法削弱了岁入法案的刺激效应。当时的肯尼迪政府通过对SEC施加压力,迫使其发布了第96号会计文告集(ASR ),规定上市公司遵守“递延法”(deferral)和“流尽法”(flowthrough method)。除此之外,后来的企业合并中的权益结合法、商誉是否摊销、石油天然气行业废井成本的处理、 研究与开发费、外币折算等,都受到政府或多或少的干预。(2)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益成本比 会计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更应该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会计国际化能够降低交易参与各方的交易费用,减少各国重复制定准则所需的费用,降低国际证券市场的监管、协调等费用。但是,会计国际化对于经济不发达、市场基础较差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可能就是一种负担,因会计国际化导致巨大的转换成本。因此,会计国际化必须进行权衡,尽量减少会计国际化的负面影响。欧盟之所以要求从2005年起,欧洲所有上市公司都要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合并报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所花费的成本比欧盟自己制定一套准则的成本更小,并且欧盟内的不少国家原来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阻力较小。 每一项能够带来收益的会计准则都需要耗费成本。准则设计的成本是决定准则制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准则从潜在安排变为现实准则安排的关键就是准则安排实施中预期成本的大小。若准则制定的成本相对收益来说越小,则制定越充分。反之,制定的成本使的效益成本比变得不再合理,供给就会出现不足。(3)会计理论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存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关于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关系,佩顿和利特尔顿认为,会计理论应当是一个内在协调、联系紧密、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可以被压缩成准则的形式。我国学者陈今池在《西方 现代会计理论》中也把会计准则作为了会计理论的一部分。刘峰教授在《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也把会计准则作为了一项重要 内容进行了阐述。会计准则的供给需要恰当、合理的会计理论的指导。没有会计理论的指导,我们的会计准则就可能会出现一些 问题。会计理论是对实践比较系统的认识,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它能反映会计发展的历史、会计发展的规律,也能预测会计发展的未来。即使会计准则是总不免带有现实和历史的色彩,但在理论指导下可以做出协调。美国会计学会一直比较注重会计理论的研究,尤其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1964年,AAA专门任命一个建立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委员会,针对如下问题展开研究:现在和未来会计的作用、性质和局限性;适合于综合会计理论报告的概念框架和将来研究结论付诸实践的可能性。从1978年到1985年,由后来成立FASB,陆续发布了六份“财务会计概念公报”,标志着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体系的基本形成。这对美国现在会计准则的相对完备与高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会计理论水平的发展程度,直接制约着会计准则的供给能力。(4)现存的会计准则 现存的准则安排或者初始的准则安排具有强化或弱化新的准则安排的能力,即准则变迁中的惯性。根据诺斯路径依赖,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失效的情况下,会阻碍生产活动的 发展并会产生一系列与现有制度共存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就会通过投资来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护现存制度的 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持续下去,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安排同样会加强现存制度的路径依赖,因为沿着原有会计准则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蹊径要容易。一旦一种会计准则形成之后必然会形成建立在这种制度基础上的利益集团。他们会不断加强对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性,因此当在新的会计准则开始制定和实施之前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这种路径依赖 问题,因为它可能会为我们的会计准则制定带来很大的阻力。(5)政府、民间团体的创新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水平和速度。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创新最终表现为责任人的创新力上。政府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重要力量,它通过颁布与会计准则相关的 法律法规,来强制性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做出规范,或者,通过专门的机构间接控制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政府还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机构,来对会计准则的技术、经济后果等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政府提供的会计准则有时候很难充分的代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民间团体则恰恰能够满足这一点,能够更加广泛的征求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能够充分博弈,最广泛的达成一种均衡。它能够充分吸收优秀的学者专家参与准则的制定。但二者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并相互补充,互相借鉴。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力常常受到政府、民间团体的协调与融合水平和各自的创新能力制约。(6)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准则的特殊性。名国社会经济环境差异的客观存在是各国会计准则各具特色的决定因素,而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不仅直接对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而且还通过对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间接地对会计准则产生影响。直接对会计准则产生影响的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资本来源、经济外向型程度和通货膨胀程度等;法律因素。 现代社会日益成为法制社会,在某些国家会计准则本身就是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影响甚至超过经济因素。因而国家间不消除法律差异就无法消除会计准则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法律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类。实行大陆法系的国家主要有: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日本,实行英美法系的国家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等。这两大法系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的主要差异表现为:立法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同。大陆法系强调法律条文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其法规具有成文的特点;英美加以注重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法律上加以规定,且对前人的法律处置先例尤为关注,因而,法律多为先前法官所做的“判例”,具有“传统性”和“继承性”。法律结构不同。大陆法系的法律结构一般都包括基本原则和细则,从内容到体系包罗万象,自成一体,形式比较完整,内容比较严谨,条款比较原则;英美法系的法律结构是由许多形式不同、来源不一的法律集合而成的,判例法是该法系的显著特点。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制程度不同。实施大陆法系的国家政府往往借助于法律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干预,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处于国家详尽而完备的法律管制之下,企业的自主权受到限制;属英美法系的国家,法律对经济活动的约束比较笼统、灵活,经济活动得以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进行。法律环境的不同导致会计准则制定、实施等方面差异。英美法系的国家,法律中对会计的规定很少,会计准则通常是由国家和政府授权的民间组织来制订的,会计实务处理程序和 方法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注重会计惯例,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会计处理程序或方法。在实行大陆法系的国家里,会计准则通常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具有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会计人员所 应用的会计准则,一般在政府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商法、证券法等)中都有明确甚至详细的规定。此外,在实行大陆法系的国家中,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基本是一致的,而在实行英美法系的国家中,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往往是分离的。文化因素。文化一般泛指社会行为的习俗、风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在相同文化的社会里,人们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信念,风俗习惯相同且对行为有认同之规范。著名学者何斯德认为,一国的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反映:崇尚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的大小;对不明朗因素反应的强弱,阳刚还是阴柔。文化因素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是多维、间接和不易改变的。二、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现状2005年,在一年多时间里,财政部完成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完成了48项审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财政部此次正式发布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标志着两大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大功告成。财政部宣布,将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行新会计准则,同时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新审计准则。其中,会计准则由过去偏重工商企业的17项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9项准则,审计准则也有48项之多。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化和高级化,会计的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宽。中国会计已逐步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但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同时发行A、B股的公司年度报告汇总出的两个利润数字的调整项目多达近百项。对这些差异进行粗略归类,涉及会计准则的大体概括为:坏账准备、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确认、收入确认、税项调整、资产重估等。其它差异中有的是由于特有的一些制度造成的,如计提职工福利基金等;有的可能是境外审计师是以他们执行的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当然也不排除有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或职业道德因素造成的差异。中国会计准则在中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1985年发布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充分协调。目前,采取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在境内发行B股和到香港发行H股,按国际会计标准所要做的调整已经较少。尽管中国会计准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中国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又要重视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三、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宏观调控和对外开放的加强,企业经济活动国际化和多元趋势的加强,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面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环境,如何进行会计规范已经成为当前会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我国会计准则由于在研究和制定上起步较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1、政府主导的制定模式政府主导的制定模式带来的问题简单说明如下: (1) 由于政府模式的制度刚性,具有较为严格的立法程序,不易及时纠正和调整准则的内容,可能带来运行损失成本,扭曲后的准则又给重新讨论和修订带来更大的费用。(2) 由于政府制定不以市场交易活动为基础,可能因信息“不完全”而产生时滞性和片面性,导致决策失误,社会资源配置成本上升。事实上,作为全社会经济管理和调控部门的政府机构,能否从众多的信息中得出关于社会经济运行的正确判断,能否完全、充分地了解市场需求,取得足够多的信息,把握市场规律,考虑到市场众多相关者利益,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值得怀疑。(3) 收益与费用的不配比,不利于交易费用的控制。由于在政府模式下的制定成本属政府行政性支出,缺乏利益机制和效率机制,且制定时不得不考虑其社会公共目标,而收益的取得广泛地蕴含于市场交易活动之中,空间上不能配比,因而很难对制定成本加以控制。(4)一统到底的制定方式妨碍了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自主经营活动,僵化、教条的处理方法,不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新的经济业务等造成的损失,纯粹以国家利益作为绝对产权保护倾向的统一制定来维系多元化利益关系的企业的运行,必然造成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过高,比如企业的其他一些利益关系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企业内的安全与完整,要求企业在现行报表信息之外,重新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交易成本增加。2、制定的程序制定的程序带来的问题简单说明如下:(1)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经济后果,即会计系统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抽象的数字,这些数字还代表了一定的经济意义,不同的数字将会有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员工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有的会波及其他相关方利益,使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可能受损。经济和政治是难以区分的概念,经济人为实现自身利益,往往会利用政治手段。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政治行为是经济后果的直接延伸。政府及其他权力机构、政治势力通过干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强权博弈,强制通过、执行会计准则,以实现其自身目标,由于我国是公有制国家,国有企业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而实际上,国有大股东常常缺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利益最终承受主体是国家而不是具体个人,国企高层管理人员薪金与企业也即直接挂钩较少,缺乏游说会计准则制定的利益动机,相反利用内幕信息,获取个人暴利,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大打折扣。(2)从机制上看,我国准则制定人员代表性不足,政府官员仅是政府及国有资本所有者利益代表,非国有主体代表的缺少使得他们的利益在准则中难以体现,也即只存在一方强势集团,而不是多方,准则表现出政府的一种制度安排,往往未尽博弈,这与现实生活中的权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多种经济发展形势是不相适应的,其公允、充分、相关性大打折扣。(3)业务部门未参与到实际准则制定中,从征求意见阶段看表现出不公开、不透明。有关内容文件在颁布以前不会公布,且准则未考虑实际可能影响的相关方利益,未得到职业界普遍认可,颁布准则初衷与实际效果相差甚远,社会对此反响不大,利益受损人无法通过介入程序维护自己利益,甚至可能以违法方式达到目的,准则协调与配置资源目的未实现。四、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建议和措施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化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经过十多年向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转变的会计改革,中国会计已逐步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但仍有一定的差距,美国或许并不是中国发展的偶像,比如在环境污染方面。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国家的发展、行业的发展都更多的类似长跑,跑在前面的人,有后起者更多学习的要素。我们可以从美国国去会计的发展进程中看到我们现在的影子。因此,对比中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可以使我们会计准则在国际化进程中少走弯路,尽快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尽早与国际接轨。1、对我国制定模式的建议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是财政部会计司下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美国当今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FASB,是一个代表各利益团体的民间组织。我国会计准则目标是侧重“政府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双目标指向;而美国会计准则目标只侧重于“公众利益”的单目标指向。我国会计准则是法的范畴;而美国其准则制定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泛灵活性,不易及时纠正和调整准则的内容,可能带来运行损失成本,所以有如下建议能够在这种模式的制约下尽量减轻负面效果:(1)应该设有一个财务会计咨询委员会,由30~40名来自 企业 、 教育 、投资和普通公众等各界人士组成。这些成员定期(每季度一次)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委员们商谈会计准则制定等问题。可以说这种制定安排可在相当程度上将各自利益集团的意见,传递给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因此在会计准则委员会之外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的职责与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不一样,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有权表决最终对外颁布的会计准则,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应该以咨询者的身份从技术的角度参与准则的制定过程。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的构成也应该是有代表性的,应该考虑与准则的研究和运用相关的重要部门,例如学术界、企业界、证券交易所、政府、财务分析师等。会计准则应该首先在这些专家中征求意见,使他们能够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及时发表有价值和负责任的意见,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2)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由准则的非相关利益人(如学术机构的专家)组成监督机构对准则制定过程和准则制定效率进行监督,并对准则的可能影响进行评估,从而对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己现象做出最大的抑制。2、对我国制定程序的建议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具有保密性和依附性两特点,即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征求环节,依附性是指过多地依赖政府机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特点是充分程序,即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遵循一套完整。充分、严密和稳定的程序,以保证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我国企业利益最终承受主体是国家而不是具体个人,国企高层管理人员薪金与企业直接挂钩较少,缺乏游说会计准则制定的利益动机,相反利用内幕信息,获取个人暴利,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大打折扣。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多个利益相关集团参与的充分程序。其特点是公平、公正与公开,因此一份准则的出台需要经过反复酝酿、反复讨论,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应举行公开听证会或者将准则制定机构的有关会议向大众公开,尽量保证准则制定程序的公开、透明和民主化。所以在这种会计准则制定的程序下有如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1)准则立项阶段,社会各界,特别是咨询组的成员等,都可以提出意见,经过甄别、筛选,确定列入核心专家组日程表的项目后即进入研究和准备阶段

11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会计准则相关的论文题目

    会计学方面的论文题目参考 1、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财务风险和预防控制策略研究--以XXX公司为例 2、高校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研究 3、中西方环境会计问题研究的比较、

    风吹杨柳千条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选论文题目的意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是着重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选择去解决这个问题,和这个问题追求的答案是什么。着重阐述该选题对理论研究的有何贡献。最好具体到对哪一方面

    Rachelche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论文题目

    企业会计 我,们帮您来做,帮您的。

    吃土少年Holla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论文的目的、意义也就是要写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求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所需要研究解决的内容,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

    小笼011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会计系毕业论文选题的意义

    1、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选题的方法。注意两点:一是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我们从本科生写论文的实践上看,主要有两种情况需要

    blackiron.sh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