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游龙
楚雄师范学院地处滇中腹地,所在地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元谋人的故乡和人类发祥地之一,又有恐龙之乡和古生物宝库之美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楚雄师范学院是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楚雄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基础上成立的一所集全日制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于一体,省州共管共建、以省为主,拥有良好办学条件和综合办学功能,立足云南省并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院校,被前来参观访问的省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喻为“彝州明珠”。楚雄师范学院位于云南省楚雄市鹿城南路雁塔山,学院总占地面积达635亩,分为新、老两个校园区。老校区校园环境建设依山造势,错落有致,曲径宛转,树木葱茏,樱花夹道,碧草如茵,山巅古塔素以“文笔”的美誉名播遐迩,是楚雄地区著名的“鹿城八景”之一。学院现有两座图书馆及一座文史馆,拥有各类藏书37万册。学院现已建成了集网络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公共计算机实验于一体的信息管理中心,较为规范地建设了从事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的云南省第84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成开通了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联网并覆盖全院各部门、系、部及多媒体教室的校园计算机宽带网络,为实现全院办公、教学、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并为社会提供计算机技术培训和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院拥有功能先进、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教演播厅、音像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各类琴房、画室。学院现有两座实验大楼,为各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院内体操房、健身房、标准游泳池、标准田径场及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学院体育教学和师生文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活动场所。学院新校区建设方案经深圳大学建筑工程设计院设计,并经专家论证会通过,现已完成修建性祥规及一期建设工程单体设计,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将进入建设施工阶段。新校区建成后,学院的办学条件将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极大改善。学院现有22个本专科专业。其中师范类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英语、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地理科学、教育技术学。师范类专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地理教育、音乐教育、初等教育、体育教育、五年制音乐教育。非师范类专科专业有: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及应用、应用电子技术、工艺美术专业。并开办了10余个电大、成人教育函夜大本、专科专业。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500余人,另有电大、成人教育各专业函授在籍学员近4000人。办学20多年来,学院为楚雄州及临沧、丽江、怒江、迪庆、西双版纳等地州培养初中教师6000 余名,完成中学教师本专科学历培训1500余名,楚雄电大为楚雄州培养输送了2000余名毕业生。多年来,学院积极发挥办学优势,不断拓宽办学路子,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楚雄州及全省的教育发展、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楚雄州乃至云南省边远地州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及经济建设人才的本科高等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530人,其中专任教师303人,兼职教师32人。专兼职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102人,讲师15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39人。学院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激励教师奋发进取,敬业有为,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教学、科研骨干,并产生了享受省、州政府特殊津贴的学科带头人4人,荣获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荣获云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0人,荣获云南省教育基金奖4人,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4人,并有4人荣获省政府、州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称号。学院的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往活跃、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术阵地更加巩固。近10年来,教师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教学研究、文艺作品等1000余篇,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40余部,有5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州奖励。《楚雄师院学术丛书》已有8部分别由巴蜀书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楚雄师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云南省优秀学报,是全国报刊缩影核心期刊,已成为学院学术科研活动的园地和展示学院学术科研水平的窗口,在国内高校享有良好的办刊声誉,并多次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暑和云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质量进步奖。学院于1999年成立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调研工作站之一,通过进行课题研究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地方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办学合作,努力拓宽师生的学术科研视野,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著名作家魏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到校作学术指导,全国知名学者徐中玉、刘焱、宗廷虎、王运熙、钱谷融、张少康、马兴荣、张文勋等也应邀到校参加学术研讨会并讲学。近10年来,学院先后从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聘请外籍教师24人,接受各国留学生18人,接受各国短期学术交流63人。学院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并努力在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方面不断拓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1996年,院党委先后被中共楚雄州委、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统一战线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学院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学院工会被云南省总工会命名为省级“模范职工之家”,2000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995年数学系(1)班获“全国高校优秀班集体标兵”称号。1996、1997年连续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998年学院的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教职工党员中有20人受到国家教育部和省、州党委的表彰奖励。这方面成绩的取得,有力地保证了学院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发展。楚雄师范学院自成立以来 ,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牢固树立为振兴教育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成为合格人才负责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努力推进二次创业,建设合格本科院校这一目标;抓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理顺体制、激活机制这两个关键;深化教育教学、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三项改革;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学科、教学现代装备和新校区四大工程;构建行政决策及管理、教学成果质量考核评价、学生教育管理、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办学管理、教职工队伍教育管理五个体系的基本办学思路,并制定了打基础、调结构、推改革、创环境、提质量、争名优为核心的六大工作措施,学院的“二次创业”办学实践已经全面展开。迎着高等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浪潮,楚雄师范学院正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办学努力,为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师为主、综合发展、立足楚雄、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合格本科师范学院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楚雄师范学院将以更加优异的办学质量和办学业绩,为楚雄州及云南省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并在传播先进文化和拓展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年~you(yu)
余娜,女;博士毕业;集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迄今已在《福建论坛》(社科版)、《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1]中文名余娜性别女人物经历主要科研成果出版图书TA说人物经历求学经历1998年-2002年:厦门大学读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2005年:厦门大学读研,专业:现当代文学,获硕士学位。2008年-2012年:厦门大学读博,专业:文艺学,获博士学位。[1]工作经历2005年-至今任教于集美大学文学院[1]主要科研成果(一)CSSCI论文:1. 《“人的文学”的融合发展——论林语堂对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论现代化转型中的国民性观念:以林语堂为个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二)其他论文1.《寻求人的文学:论林语堂的传记文学观》,《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逼问与升华——论须一瓜小说的现实书写》,《名作欣赏》,。3. 《论林语堂早期语言学研究与新文化运动》,《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乡土意识”的演变》,《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新世纪诗歌的回归与融合——从“中间代”诗群“命名”现象谈起》,《楚雄师范学院学报》,。6. 《迷茫的快乐 寂寞的清醒——论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的女性意识》,《名作欣赏》。7. 《从<孩子的讲演>看萧红的抗战文学》,《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 《穿过落叶飘零的树林——解读穆旦的<智慧之歌>》,《名作欣赏》,。9. 《人性,永久之痕》, 《出版广角》,。10.《中间代:使命完成后的宿命》,《诗歌月刊》,。11.《中间代:诗歌命名与社会潮流共谋的诗歌现实》,《诗歌月刊》,。12.《命名的尴尬》,《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二)专著:1.《文化转型的现代探寻——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本人独撰。[1](三)课题:以下皆为本人主持项目:1.《海洋文化视野中的闽台文化》,2015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时间:2015年- 2016年,项目批准号:2015B044。2.《林语堂与30年代的现代文学批评》,2013年度福建省教育厅项目,时间:2013年-2015年,项目批准号:JA13178S。[1]出版图书文化转型的现代探寻——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研究作者名称 余娜作品时间 2016年12月1日林语堂的文学批评以其鲜明的个人自由主义立场,自成一家。《文化转型的现代探寻——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研究》将20世纪30年代的林语堂文学批评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他的批评实践、思想和风格,探讨他在中国文化和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上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相对完善的林语堂文学批评思想体系。分享你的世界我要分享见解,点击发布纠错参考资料[1] 余娜.集美大学文学院
人品不错。 个人简介:一九九七年七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一九九六年七月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方向研究生主要课程班毕业。一九九四年十月晋升为讲
[1]郑颐寿,. 一部饶有社会价值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试谈黎运汉教授如何开创公关语言学新学科[J]. 毕节学院学报,2010,(9). [2]吴礼权
田凤俊,现任宁夏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委员兼宁夏回族自治区协作组组长,宁夏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现主要从事英汉语
公关语言论文
只要你过了艺术分数线,文化不管几多分都可以进,学费有点贵啊,还是慎重点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