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天空85
40.《从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看中西价值观的一致性》,张岂之等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走向》,香港东方红书社2001年出版。41.《儒学与中国文学》,《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42.《游国恩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43.《文学史与文学历史的复原---关于文学史写作原则及评价体系的思考》,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1期。44.《〈孔子诗论〉与孔子的文学目的论的再认识》,文艺研究(北京)2002年2期(新华文摘2002年7月)。45.《论学术规范的开放性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和规范化》,职大学报(内蒙古)2002年3期。 46.《诗志与诗经及古代文学的价值》,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47.《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4期。48.《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1月20日。49.《文学史写作原则及评价体系——论还原文学历史对于文学史的重要性》,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7月23日。50.《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以屈原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楚辞学第一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出版。51.《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谈学术的尊严与当前学者的责任》,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9月17日。52.《从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的文献素养到维护学位制度的公正性与公平性》,社会科学评论(西安)2003年1期。53.《劣质遗著:我们遭遇另一种学术腐败》,中国教育报(北京)读书周刊2003年3月20日。54.《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国青年报(北京)2003年5月29日第四版。55.《楚国地域文化流变的全景透视》,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3年6月24日。 56.《林庚先生著作系年》,(合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57.《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中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58.《重视文化发展中的地域特性》,《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3年4期。59.《爱奇心态与战国政治及文化的关系》,职大学报(包头)2004年1期。60.《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4年2期。61.《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义疏》,中国教育报(北京)读书周刊·人文阅读,2004年5月20日。62.《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2004年1期。63.《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看大同为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先秦两汉文学论集》,学苑出版社(北京)2004年7月。64.《赋的内涵和外延》,光明日报(北京)2004年8月28日文学遗产。65.《屈原的放流问题》,光明日报(北京)2004年11月24日文学遗产。66.《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北方论丛(哈尔滨)2005年1期。67.《先秦文学的学科内涵》,江海学刊(南京)2005年1期。68.《现代性立场:从中西文学观念的发展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70.《滑稽家及东方朔与屈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1.《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2.《楚辞文本研究对楚辞研究的重要性》,沧州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5年1期。73.《从史记研究到史记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5年1期。74.《林庚先生的生平和著作》,(合著)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编《化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3月。75.《林庚先生著作系年稿》(合著,增订本),见《林庚诗文集》第9卷,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2月。76.《战国巨变与欧洲浪漫主义的现象关联》,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期。77.《游国恩先生的楚辞学研究》,《中国楚辞学》第七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出版。78.《赋者古诗之流:诗经传统与汉赋的讽谏问题》,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9.《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日本的楚辞研究史——评徐志啸〈日本楚辞研究论纲〉》,人民政协报(北京),2005年8月8日,文化周刊·学术家园 80.《屈原:中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3期。81.《以理性精神重新审视先秦文化的发展轨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期。82.《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期。83.《立足于比较文学立场的日本楚辞学史研究》,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5期。84.《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见《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出版。85. 《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86.《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评张强〈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人民政协报2006年1月9日学术家园总第252期。87. 《〈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及与〈诗序〉的联系》,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1期。88.《游国恩先生的楚辞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5期。89.《我眼中的孟二冬》,光明日报2006年1月14日综合6版。该文收入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品格:北大教授孟二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90.《以理性精神重新审视先秦文化发展的轨迹——评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第一卷、第二卷》,人民政协报2006年2月27日学术家园总第254期。 91. 《<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解》,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文学遗产。92.《儒学复兴与西汉官僚的政治操守》,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1期。93.《孔子诗论第一简与诗序》,文艺研究2006年7期。94.《学术研究与文化责任》,《屈乡文化》2006年夏、秋合刊。95.《怀念林庚先生》,人民政协报2006年10月14日学术家园总第270期。该文又载《北京盟讯》2006年9月。96.《战国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中国文化报2006年12月28日风雅中国·守望传统。97.《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9日文学遗产。98.《2005年的屈原研究与楚辞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6期)99.《怀念恩师褚斌杰先生》,职大学报2007年1期。100.《褚斌杰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1期。 101.《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2期。102.《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国际言语文学会刊《国际言语文学》(韩国)第十五号,2007年6期。103.《屈原与溆浦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104.《文心雕龙释名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又名《取精用宏〈文心〉津梁---评陈书良〈听涛馆文心雕龙释名〉》,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1期。105《破解屈原溆浦之谜序》,东方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106.《宋玉研究的新高度——评刘刚教授〈宋玉辞赋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5期。107.《从秦博士与秦始皇的冲突认识儒家的迂远而阔于事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108.《2006年的楚辞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6期。109.《〈楚辞·九歌〉组成及主旨问题申论》,香港《新亚论丛》2007年卷,总第九期。110.《孔子诗论第一章文意解》,《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四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1月。111.《学术研究与学术责任—读谭家炳先生〈屈学问题综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112.《吴林伯先生学行述闻》,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5月5日,总第305期。113.《2007年楚辞研究述评》,云梦学刊,2008年5期。114.《楚辞·九歌主旨发微》,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3期。115.《走在路的中间》,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3期。116.《出土文献与战国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会报2008-12-12117.《访日日记》, 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会报2008-12-12118.《屈原及楚辞学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年出版119.《楚辞研究中的夜光珠——吴福助〈楚辞注译〉评介》,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第四十九卷,2008年7月出版。120.《共同研究-近年的出土文献和战国文学(中文、日文)》,日本教育实践研究纪要,第30卷, 2008年5月出版。 121.《楚辞原物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122.《古典新韵传承华夏文明——大树集序》,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123.《读书赋》,《书摘》2008年12期。124.《灵性诗性---诗性的中华文化序》,成都文艺,2008年5期。125.《汉乐府研究史论序》,同心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126.《屈原天问解疑序》,学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127.《公羊三世学说与孔子的政治智慧》,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4期。128.《左传具有现代叙事文学的文体特征》,《春秋左传研究---2008年春秋左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129.《中国人为什么敬仰和推崇屈原》,北京日报,2009年6月1日。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10年1期转载。130.《王元化的文心雕龙研究》,《文学理论前沿》,第六辑,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31.《左传的叙事方式与文体特征的再认识》,文艺研究,2009年2期。
胖达最高
《抗战文艺》(论文集)1939,文线出版社《文艺漫谈》(论文集)1945,通惠出版社;1985再版,上海书店《向着真实》(论文集)1953,新文艺;1982再版,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心雕龙创作论》(论文集)1979,古籍出版社;增订版,1983《脚踪》(小说集)1983,福建人民出版社《王元化文学评论选》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学沉思录》(论文集)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文化发展八议》(论文集)1988,湖南文艺出版社《传统与反传统》1990,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心雕龙讲疏》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园夜读》1993,海天出版社《思辨随笔》1994,上海文艺出版社《清园论学集》1994,上海古籍出版社《读黑格尔》1997,百花洲出版社《清园近思录》19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谈文短简》1998,辽宁教育出版社《九十年代反思录》(上海古籍,2000年版) 《文学风格论》(译文集)1983,译文出版社《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996,与父亲王维舟合译)《莎剧解读》 (1998,与夫人张可合译), 帮闲文学与帮忙文学(1941年) 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关于意象:表象与概念的综合(《文学评论》1978年第1期)人性札记(《上海文学》1980年第3期)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上海文学》1980年第12期)模仿·作风·风格——《文学风格论》译本跋(《上海文学》1982年第2期)论知性的分析方法(《上海文学》1982年第9期)论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结合”——《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关于目前文学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4期)关于文艺学问题的一封信(《文艺研究》1987年第1期)简论尚同思想的一个侧面(《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文心雕龙》的若干范畴(《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五四启蒙运动断因新说(《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第2期)《文心雕龙》新解三题——在《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闭幕词(《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2期)“达巷党人”与海外评注(《中国文化》1992年第1期)“子见南子”与前人注疏(《学术月刊》1992年第9期)玛雅访古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胡适的治学方法与国学研究(《读书》1993年第9期)记绍虞先生──纪念郭绍虞先生百年冥诞(《齐鲁学刊》1994年第2期)《文心雕龙学综览》序(《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文论随笔(六则)(《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莎剧艺术杂谈(《上海戏剧》1994年第6期)简论道德继承(《学术月刊》1996年第9期)漫话《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1期)京剧四说(《上海戏剧》1997年第3期)读黑格尔《小逻辑》笔记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1期)大传统与小传统及其他(《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谈社约论书(《开放时代》1998年第4期)我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炎黄春秋》1998年第5期)对于五四的再认识答客问(《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5月1日)五四精神和激进主义(《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6期)现代精神与传统思维方式(《人民论坛》1999年第12期)江陵小记 (《寻根》2000年第4期)一九九一年回忆录(《学术界》2001年第2期)近思札记(《东南学术》2001年第3期)九十年代随想杂记(《天涯》2001年第4期)沉潜往复 从容含玩——王元化访谈录(王元化 倪立秋,《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4期)关于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对话(《文史哲》2002年第2期)知识人与21世纪(王元化 胡晓明,《文艺争鸣》2003年第4期)京师乐籍说(《散文百家》2004年第18期)传统资源:具体中的普遍性(王元化 胡晓明,《文汇报》2004年7月18日)王元化谈《论语》八篇(《文汇报》2007年8月10日)
美利达达道路
见得真方道得出——元好问诗论启示之一 《北大校刊·理论园地》 1979、7从激情到诗——元好问诗论启示之二 《北大校刊·理论园地》 1980、1袁枚“性灵说”的特色(译文) 《文艺理论研究》 1981、1苏轼《前赤壁赋》论析 《文史知识》 1982、1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贡献 《阅读与欣赏》 1982、5不是此诗,恰是此诗——苏轼诗论辨析 《诗探索》 1982、1但凭妙笔写真情——袁枚“性灵说”论析 《文史知识》 1985、7司马迁亦“信口开河”——“发愤著书”解 《北京晚报·百家言》 1985、2再谈曹丕的《典论·论文》 中央电大《经典作品选讲》1985、4解识无声弦指妙——王士祯“神韵说”论析 《文史知识》 1986、1评介钟嵘《诗品》等五部古文论著作 《中外文学书目问答》 1986、7六朝时期的书法理论和文论(译文) 《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1986刘勰的神思理论论析 中央电大《经典作品选讲》 1986、5刘勰的“文心”论与“意象”论 《北京大学学报》1987、5《诗品》和书画理论(译文) 《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 1987、2也要“见与儿童邻” 《美术》 1988、6汉魏六朝文学理论中的情与志(译文)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1988关于闻一多的《律诗底研究》(译文) 《闻一多研究四十年》 198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论析 《历代名篇赏析》(下) 1989《文心雕龙》书名辨析 《北大校刊·理论园地》1990、3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批评框架辨析 《书法报》1990、9、(连载)扬雄“书为心画”说非书法理论辨析 《书法报》1990、12、(连载)唐诗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观念(译文) 《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1990“男儿立志出乡关”一篇标示中日文学亲缘关系的佳作 《北大校刊·理论园地》1991、11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婉约词创作 日本《山梨女子大学纪要》1994意境理论胎萌与《文心雕龙》说 九州大学《中国文学论集》 1994苏轼《超然台赋》的意境、风格析 《苏轼诗文赏析集》 1994《文心雕龙》的文学因革论 北京《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5李商隐诗歌的艺术个性 郑州大学《李商隐诗文研讨会论集》1997美文的写作原理 湖南大学《文心雕龙研讨会论文集》1998后收入《文心雕龙研究》第四集 1999雄姿英发与深情绵邈——小李杜诗论异同析 吉林大学《古文论研讨会论文集》1999中国古代书法之“法”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导读》1999《文心雕龙·辨骚》篇考辨 香港中文大学《楚辞学研讨会论文集》2000从刘勰慎用“文学”说起 镇江《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0后收入《刘勰与文心雕龙研究》 2001书论之“风骨”与文论之“风骨” 《中国书画报》 2002、11、(连载)刘勰称得上屈原的“知音”吗 河北大学《文心雕龙研讨会论文集》2002后收入《文心雕龙研究》第六集 2003中国古文论中的“才气学习”说 武汉大学《中国古文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3白居易与元稹诗论比较谈 日本九州大学《白居易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4中唐意境理论的确立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研究纪要》 2005、5刘勰究竟是“言志”派还是“缘情”派——兼论所谓文论史上“言志”与“缘情”二派之争 西北大学《中国古文论研讨会论文集》2006、6《文心雕龙·隐秀》篇研究反思 贵州师大《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论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 《中国书学论文集》 2007王国维“境界说”与中国古文论中的“常”和“变” 《王国维诞辰130年纪念论集》2008
语副词研究 郭振 摘要: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起源探析论文内容摘要:皮影戏,古代称为影戏,也称纸影戏、皮人影、驴皮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它和中国广
我眼中的罗丹一提起罗丹,我便不想去谈论他有关雕刻的技法和形式的精妙,不想去讨论他对人体解剖结构的了如指掌,更多的是去感受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本能和情感的真。 罗丹是
并不是妈妈想他多珍贵,而是在好的朋友也不能送这麼贵·不是妈妈小气·而是就连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所以要体谅妈妈的那种心情·
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