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7

jessicabeck
首页 > 学术论文 > 人情议论文素材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奥迪风度

已采纳

人情味既生而为人,便自是带情,众人攒聚,众情便交杂,久而久之,世界便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味道。既非胭脂水粉的香味,亦非米盐酱醋的油味,曰:人情味。有人存在的地方,便可寻着人情味。记得我去北京参赛,去宾馆路上在休息站休息时,领队错数人数,竟将我落在当场。当我发觉,人生地不熟,现金手机均在车上,当即急下两粒豆大的泪。一旁等着揽客的司机大叔见状便来问询。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便让我上车,愿意免费载我。路上,热心的大叔见我仍是焦急,便将车上的零嘴给了我,然后与我天南地北聊起天来。我至今仍记得那口可爱的京片子,有粗犷的北方味道,和教人心底温暖的人情味。那样大的社会,总会有人逢着困难,这时候,无论是否相识,无论是否有回报,都有人伸出援助的手,那便是最浓最香的人情味。不仅人们具有人情味,法也具有人情味。法是一个社会诞生后在历史中逐步形成的用以规范这个社会的准则。既是准则,当然得秉公执行,毫不马虎。其实不全然,俗语有云:王法不外乎人情。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妇女犯了法,理应判罚五年牢狱之刑,但该妇女腹中有着两个月大的胎儿,于是,法院最后竟判她罚款数万外加剥夺政治权利五年,而牢狱之刑就此免去。毕竟,她犯法与胎儿无关,而幼儿诞下后又不可无母,那牢房,终归不是个教养孩子的好地方。那母亲不禁感恩戴德,洗心革面,最后倒也皆大欢喜。这便是法的人情味。法是人定的,自是带了些许人情。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法也是有眼的,一只始终圆瞪着那些违法乱纪之事,而另一只则是半闭的,那便是带了人情的网开一面。人情味也不尽善然。有人视利大于天,便昧着良心将本该单纯的人情做了黑心买卖,使社会失了公平,没了秩序。如凭人情关系走后门、靠人情牟利等,此等人情,散发的不再是馥郁的淳味,而是恶气冲天、过路皆掩鼻的恶臭。这样的人情味,实则是一个社会的疮疤、脓包,可惜是无法除尽的。幸好,世界总是光明居多,这样,便不至于无法生活,只愿人人能将人情单纯看待,将人情味单纯酝酿,有道是:世间冷暖,各自斗量,惟有真情,最是芬芳。

324 评论

evilevilevil

材料,仅供参考。法律与人情我采访过许多法院判决后的案件,这些案件当中的原、被告,走出法庭后几乎都成了“仇人”。这些人当中,有的原本是很好的邻居、朋友甚至是亲人。于是,在我的印象中,什么事情只要是诉诸法律了,那么人情味就淡了,冷漠了。然而,2004年的第一个月里,我却在莲都区老竹镇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氛:走出法庭的原告方蓝天花老人的侄子陈锦春和被告老竹镇中心小学,并没有因为曾经对簿公堂而互相仇视,而是互相谅解,彼此客气相待。老竹镇中心小学其实就坐落在老竹村中央,四周都是村民的房子。可以说,学校的老师和村民们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平时村民们尊师重教,而学校也和村民们关系密切……采访中,学校的两点做法让记者印象深刻。一、老人蓝天花不幸在学校的操场上被学生撞伤致残后,村里曾经组织了调解。这个调解会学校也心平气和地参加了,并同意先借出1000元钱让老人治疗。但是,学校方面始终坚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表示“该承担的责任,校方都会承担”。学校的这一态度,表明了学校领导人法律意识强,懂得利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事情。其实我们不否认村委调解是一种有效、便捷的途径。但是和司法途径相比较,后者处理的结果更让人感到踏实、干脆。二、一审作出学校承担主要责任的判决后,学校表示不服,认为判决不公。但是,最终学校却接受了有关律师善意的建议:不再上诉。而律师的建议是:老人蓝天花身边没有儿女,经济很困难,即便上诉后二审改判,学校也少不了多少钱。与其交钱请律师打官司,不如把这笔请律师的费用留给老人家。有人说有时候打官司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一口气。但是老竹镇中心小学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去认这个“死理”,而是非常有人道地咽下了这口“气”。而作为本案原告蓝天花老人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陈锦春,他的仁义和宽容也让记者深深感动。其实,作为侄儿的陈锦春,在伯父死后这些年,他能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对待丝毫没有血缘关系的伯母蓝天花,已经足见这位朴实的农民的孝心了。而在一审判决作出后,尽管陈锦春也认为法院判决不合理,但他也决定不再上诉。更难能可贵的是,当他得知学校也很困难时,竟然主动减免了校方1500元钱……尽管至今本案的原被告方都觉得自己不应该承担责任,但我们却不能否认这是一场非常有人情味的官司。

112 评论

夏天的小雾

假如你是一名法官,当你的家人触犯法律时,你会选择包庇,还是用法律去解决一切呢? 包庇?法律解决? 是的,当你真正面临亲情与法律这两种选择时,你也会变得犹豫不决。或许,你会坚定地说:我会选择让法律去解决一切。但最后,你真的会这么做吗? 人都是有情感的,情渗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也是人的本能所在,情感的种类繁多,上下级情、手足情、战友情、同事情等等,这些情都可能使有些执法者冲昏头脑,把情放在了“法”的上边。因此说,检察官在人际交往中,不仅仅存在“法”与“情”的统一的一面,而且也存在着“法”与“情”相匹悖的一面。 但是朋友,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包庇一个人,其他人也包庇犯错误的人,会导致恶性循环,这样的社会是不是很可怕呢:盗贼进入居民房中偷窃,警察不闻不问;即使犯罪杀人也不用判死刑;没有严格的法律来规范人民……社会该是多么的恐怖与黑暗啊!因此,尽管亲情极其重要,但我们也要凭着自己的一颗良心,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将一切交给法律去解决。 或许,这种方法手段残忍了些,你会说:我怎么可能把自己的亲人好友往监狱中推呢?但是,朋友,你换个角度想一想,既然他们做出了一些无法挽回的事情,他们就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即使是生命…… 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他们好,如果不用法律来规范自身行为,而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社会岂能容忍?法律既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又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让社会更加纯洁文明,让更多的人遵守法律,敬畏法律。 朋友,在面对情与法的选择时,你的心中是否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了呢? 亲情,法律,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名词却因妻子的病危在海因茨心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一边是铁面无私的法律,一边是奄奄一息的妻子;一边是冰冷的规则,一边是鲜活的生命——孰轻孰重,一眼便知。海因茨的悲剧也是我们社会的悲剧,我们很难想象,在海因茨被捕入狱后,他虚弱病重的妻子该如何生存下去?一扇铁窗,关上的不仅仅是外面的世界,可能还是一位年轻女子生命的最后希望乃至生命。当我们的法律造就这样的悲剧时,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反省一下我们的社会?反省一下造成这种悲剧的一切?在社会法中,法不容情,似乎是一个不容改变的亘古的命题。法律,本就是一套维护社会、保证多数人利益的运行机制,容不得一丝的纵容默许,海因茨固然情有可原,可终是犯下大错,有所处罚似乎无可厚非,警察局的本质就是暴力机关,具有惩处一切犯罪行为的职能,这种处罚在那本冰冷的律条中写得清清楚楚不容辩驳。然而,我们毕竟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毕竟,人性不能只靠无情的规则强加束缚,我们的生活不能只靠冰冷的法律条款来运行,否则,只会让人情在挤压下变得扭曲,只会让我们的社会成了雨果笔下那个让冉•阿让因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而被饱食终日的法官判处19年的苦役的悲惨世界!当法律存在弊端与缺陷时,就需要靠心来维护。在如今自救能力不足,他救条件又不现实的情况下,很难说不会再出现一个为救妻而偷药的海因茨,不会再出现一个因沉重医药费而私刻公章的廖丹。而这些情况,是社会机制存在缺陷而运转不灵造成的必然后果,那些生命的弱者,他们因生活所迫而无可奈何的孤注一投,不是仅靠严苛的法律就能解决的。诗人辛波斯卡曾经说过:“人的本性是出生的附属品,也是易丢失的贵重品。”很显然,我们目前的法律只能保证你物质所谓的贵重品,而对善良这个如今已经稀有的贵重物品,却无计可施。由此可见,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在法律这道主菜旁边,似乎必须有“情”这道副菜来调和。是时候来面对这种威胁社会情非得已的“不法”了,法律的执行确实不能掺杂一丝个人的感情,但法律的缺陷却需要情来维护。情与法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反义词,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海因茨不会陷入情与法的纠结之中,才能让我们的身边少一些让人叹息的悲剧。

181 评论

相关问答

  • 议论文诗人素材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愿无悲喜201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家国情怀议论文素材

    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素材有哪些,我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 《辛弃疾》——励志救国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

    全力羽羽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人的情感论文素材

    情感励志作文素材 我寄语: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以下我为大家收录了一些关于情感的励志作文素材,希望能对大家

    冰雪皑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人间真情的素材议论文

    炎炎夏日,我从补课回来看见的那一幕一直回放在脑海中: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为了救一个差点被车撞的小女孩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是的,我看见了这一幕,可我并没有上前把那位

    让子弹飞8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珍惜亲情议论文名人素材

    我为大家找来了有关亲情的素材,大家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内容摘抄到自己的本子上。 1、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父子不

    西安一品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