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i朱朱小猴子
一.现代工业社会艺术领域中的异化劳动 现代工业社会的劳动者形式多样,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以及综合型的劳动者都在为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各种形式的产品。在艺术领域中,艺术家和设计师同样通过各种劳动形式参与这生产活动,并且同样存在着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并不属于自己,反而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和力量,存在于劳动者之外。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也可能会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这些产品(作品)形式多样,与常规的产品不同的是,不但包含着物质使用功能,也包含着精神层面的功能,它可以是非物质形式的,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电影、广告等等,而介于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的比如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在前期的设计阶段属于非物质生产,后期的实施阶段则属于物质生产。如建筑设计的前期创意和图纸绘制是非物质的,后期的建筑施工则是物质的。 马克思认为:文化艺术创作有两大方向或意愿,一种是出于自我愿望而耗神费力,是一种天性的能动表现,即人的类本质;另一类是受雇用而产生作品,这是一种社会劳动,这种劳动既可以繁荣社会文化艺术,使资本增值,也同样会起到负面作用。通过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我们从可以艺术产品生产活动中找出同样的现象,以艺术设计领域为例: 1. 设计师与设计作品的相互分离 理想的设计过程应该是系统的,全程的,这样设计作品从初期创意到后期实现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但是在当前设计界存在着职能分工过于细化和管理混乱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从整个设计过程中分离出来。一方面,从事着纯创意设计的工作的设计师,由于与项目实施不可避免的脱节,从而导致责任心的下降,前期的设计工作结束后设计作品已不再属于设计者本人,所以设计师不再愿意为其倾注大量的心血。异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作为不参与设计创意工作的制图人员,设计作品和他本人没有任何联系,当劳动者通过合同形式出卖自己之后,劳动就不再属于他自己。劳动者的工作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带有强制性的。劳动活动脱离劳动者本事成为外在物。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结果工作成为一种重复的机械劳动,这一点和工厂的体力劳动工人没有任何差别,艺术设计产品成为与他完全异己的东西存在着。 2. 设计师创作动机的偏差 大多数设计项目背后包含着巨大的利润,而设计师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本人得到的价值存在一定的非正比现象,从而产生设计行为与设计师发生异化现象,表现为无原则的设计和唯利是图的设计,设计师失去了创意的主动性,遵从甲方的要求和喜好是为无原则,通过设计想方设法从中赚取额外的利益甚至以此目的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是为唯利是图。这时设计活动不再是自我愿望,而成为了赚取利益的手段。 以上两种现象最终也导致了设计师目的的消失(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和设计项目中甲方与乙方的相对立(阶级分化即人与人相异化)。 在这种条件下,设计师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与设计师发生对立,艺术设计产品反过来控制了设计师,设计师的设计目的和行为取决于设计产品,主客体因此相互转换了。 同样,在绘画领域,画家受制于自己的作品也有发生,比如伦勃朗,在他事业发展最顺利的时候,因为《巡逻队》(后因光油氧化使画面变黑被人们称为《夜巡》,1642)一画吃了官司,从此委顿不起,最终潦倒终生:二百多年后,惠斯勒因《黑色和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焰火》(1870)一画受到污蔑为由,状告罗斯金,虽然最终获胜,但从此再也卖不出画,也是困苦不堪。 ① 二、 艺术领域中的双向异化 现代工业社会的艺术尤其是艺术设计是不可能与经济脱离关系的,因此,有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便有艺术作品的消费者。基于现代工业社会所引发的强制性消费,从而产生了虚假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消费者也因此成为了艺术产品的附庸。 当生产者与产品发生了一系列的异化现象的同时,消费者也与产品相应的发生了一系列的异化现象,这便是双向异化。 1.生产者与消费者同时与产品相异化 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不再属于自己,反而被制约。同样,艺术品消费者也存在这样的异化现象。鲍德里亚提出的文化符号理论可以说明这种现象,他认为:艺术品的符号价值重新考虑了一种社会关系,毋宁说它就是经济与文化联系的反映。其次,艺术本身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当艺术品变成符号时,它直接召唤着符号价值的产生。在经济交换中,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构成理性交换的前提。当艺术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符号价值所取代,一切以意义和身份的获得为目的,消费社会中的透支消费、迷狂追求、时尚诱惑才能得到理解。这种迷狂状态消除了理性,走向极端的非理性状态,这是鲍德里亚所要指出的第一个“颠倒”。另一个“颠倒”则在于,符号价值延伸到了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变化②。后者的“颠倒”就是消费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异化现象。 文艺理论家保罗巴特深刻地指出,文学、艺术与各种流行的大众产品不过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思想幻影。他在提及流行时装时评价道:“流行时装所创意的,是一种经过周密制做和掩饰的语义悖论体系,其唯一目的就是将其所耗资精心制做的意义加以掩饰。……流行时装只能通过其自身来界定,因为流行时装纯粹是一种服装而已,而时髦的服装无非就是由流行所决定的。”③也就是说,这种状态下的服装已经完全独立与人而存在,人只不过是服装的衣服架子而已了。 同样,鲍德里亚对于电视媒体也给与了异化的评价,他认为电视实际上是一个制造大量符号的高科技媒体,电视节目是一群不存在理性逻辑关系的光影符号的任意组合游戏。电视提供的是一种肤浅的参与形式,是没有回应的话语,而非主体与真实世界的交流。在这种局面下,大众在过多过滥的信息符号面前产生了孤立、无助和绝望的情绪,只能以调侃、游戏态度去面对社会、人生以至民主选举。代表民主的公共领域就这样被销蚀于无形。文化从此丧失了本应有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沦为资产阶级剥夺大众平民和中产阶级的符号工具。④ 2.被动生产和强制性消费引发艺术产品的创作目的和消费目的同时异化 艺术家由于被雇用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等原因,导致了艺术创作行为目的偏差,从而形成了艺术创作行为本身与艺术家的相异化。另一方面,前面提到,“当艺术产品的使用价值被符号价值所取代,一切便以意义和身份的获得为目的”。在消费文化体系中,作为商品最初意义上的使用价值退居到了较为次要的地位,人们消费商品,主要是消费其符号和意义所带来的“交换价值”。这时经过符号化的物品的意义已经和人们的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了,消费已经变得绝不单单是个人的行为。每一种物品的符号及其意义都变成了消费它的人们的品位、社会地位、身份等的代表和象征了,你消费哪一类的物品,你就属于哪个阶层的人。但这种通过消费来达到的所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面的、虚假的、徒具形式和心理上自我安慰性质的,并不具有由财富、权力和声望所带来的真实社会地位的意义。人们这种消费的自我“拯救”,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满足自己虚荣心的表面文章。④也就是说,艺术产品的消费行为并不是以满足使用功能为主要目的,而是被迫的为了满足所谓的“精神”功能,这种强制性的消费正是“物的异化”——艺术产品控制了人。 3.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竖向等级中的异化 当艺术家同自己的艺术产品、自己的艺术创作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而艺术品的消费者,由于自身的消费能力不同,在被强制消费的压迫下,也必然的与他人相对立,消费哪一类的物品,就属于哪个阶层的人,阶层不同对立就从而产生。人与人相异化在艺术家和消费者各自的群体中都存在着。 总之,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艺术产品不断的以各种新的形式出现,产品控制人的状况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涉及的层面和深度在不断变化着,异化也许是无法超越的,马克思认为:只有用暴力手段打碎整个旧世界,人类文明才能找到真正光明的前途,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要用物质来摧毁。当然,我们都希望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①马凤林:《艺术经济学,美术作品的验收员——美术学简释之四》《北方美术》2007年3期75页 ②刘玲华:《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③《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下卷,680-681页。 ④赵尚:《符号消费的神话——论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chunping1988
影视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二: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三: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1] 王蒙. 汉城盛会话东洋[J]读书, 1996,(01) . [2] 孟丹.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态观[J]
“饭局”是个极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总有人在各种“饭局”间疲于奔命,却又乐此不疲,哪怕是一些外国雇员到了中国,也不能免俗。英国首相艾登曾用总共三道菜的国宴招待过周恩
首先, 中英文两种语言使用中的文化相似性在于语言的独特性。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容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有时外语中有些词汇很难翻译成汉语,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
我也是复制过来的 想给分就给吧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 People who go to a formal 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