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1

全力羽羽
首页 > 学术论文 > 越南进口药材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imiko范范

已采纳

中药不符合国际标准,根本无法打进美国际市场。

339 评论

无锡小呆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以后发展比较缓慢。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生药学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资源调查及整理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栽培与饲养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例如麝、熊、蝎子、蛤蚧、中华鳖等。已成功地进行了饲鹿锯茸、养麝取香、活熊引胆、河蚌育珠等工作。一些近代的生物技术方法也开始使用,例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一些菌类来源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及蜜环菌等,研究了它们发酵培养技术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近年来,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绿色中药材已在山楂、金银花等中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阔。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所以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对多来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为开发利用新药源提高科学依据。六·五期间(1980~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类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种类,扩展研究深度、广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将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分南、北两个协作组,共研究常用中药材123类(专题)。各类专题统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为目标,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作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质评价。经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多数专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项研究规模之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已以《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发行。在七·五攻关课题工作的基础上,经论证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继续列入八·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另外100种类(专题)常用中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专著即将出版发行。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2000年1月又开始启动后期70种。提倡生产和使用到地药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用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择赤芍、金银花等7种公认具有道地性的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种植资源在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的同时,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详见徐国钧院士的系列综述-我国近年来生药学研究进展)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大约已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大意义。中药炮制研究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药物的疗效。大约有7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已经研究,揭示了许多加工炮制的原理。例如,乌头炮制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及胺醇。乌头子根经过加工便是常用中药附子,它的毒性已经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对心血管系统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发挥效能。又如许多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常常采用醋制的炮制法,是由于碱与酸中和形成了生物碱的盐,其能增加水溶性并增加煎剂的疗效。目前已对500余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编写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理学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改变,不但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将通过此种研究,逐步建立起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的新型分支学科,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与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的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实验室首次报告利用AP-PCR技术对人参及西洋参的鉴定,次年他们又报道利用RAPD技术对人参及伪品的鉴定。随后中国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4种甘草(RAPD)、铁线莲属7种植物(RAPD)、木蓝属8种植物(RAPD)、淫羊藿属8种植物(RAPD及PCR-RFLP)、黄芪属14种植物(PCR-RFLP)、人参属12种植物(PCR-RFLP、测序)、橘属9种植物(测序、探针)。二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人参、西洋参及伪品(RAPD、测序、探针)、地胆草及混淆品(RAPD)、蛇类(RAPD)、海马类(测序)、龟板、鳖甲(测序)、甘草(RAPD)、鸡内金类(测序)、紫河车(测序)、鹿鞭及伪品(测序)、贝母类(测序、PCR-RFLP、探针)。三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研究种内变异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冬虫夏草(RAPD)、苍术、白术(RAPD)、当归(测序)等。新药开发近年来,大约有200多种新药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药开发而来。其中有近半数是单个中药或从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药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药的全提取物;另有超过半数是从中药复方中开发出的新药。海洋药物研究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约有50万种动物,13000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例如从10种珊瑚中发现43种新化合物,10种海绵中发现39种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结构新颖、复杂,常具有较强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药的原料基地。此外,对民族药研究开发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医药事业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贡献(详见教科书第十一章)。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生药科学的发展较快,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中药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涉及学科多,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突出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系统化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开发更多的中药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265 评论

篮球手仙道彰

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我国外贸整体增长放缓,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更加剧了海外贸易复杂度。在“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政策引领下,我国医药行业攻坚克难,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环境变化,总体实现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尤其是中药类产品贸易,2019~2020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中药贸易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进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保持出口和进口双增长态势。2020年上半年,我国中药贸易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进口额为亿美元,同比下降,进出口受疫情影响呈不同趋势。

2019年以来,中药贸易情况稳中有升,既有惊喜,也有隐忧。

1.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呈现较强“抗压性”

在全球经济承压,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中药材及饮片行业表现出强大的“抗压性”。2019年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口量增加,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长(图1)。

2020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前十大品种分别为:肉桂、枸杞子、人参、大枣、当归、黄芪、茯苓、半夏、西洋参、石斛。前十大品种的出口额占据中药材及饮片总出口额的50%,集中度比较高。2020年上半年,多种中药材及饮片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肉桂、当归、茯苓、半夏这四种产品的出口量增幅均超过两位数,肉桂的出口量增幅更是高达近70%,继续保持中药材出口第一大品种的地位。

亚洲地区是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主要市场,其出口额占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额85%左右。日本、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德国、泰国是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前十大市场。对日本、韩国等主要市场出口保持稳定,越南和中国台湾表现抢眼,出口数量分别增长和。对其他市场出口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020年上半年,日本仍保持我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第一大市场的位置,对日本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挫,对日本出口额占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额的18%。2020年上半年,对我国香港地区出口额7832万美元,所占份额已由2016年同期的36%萎缩至13%,中国香港由2019年的第二大出口市场降至第三位,作为我国中药材及饮片转口贸易的集结地,其地位日渐式微。值得一提的是越南,2019年我国出口至越南的中药材及饮片达亿美元,同比增长;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8259万美元,同比增长,越南已成为我中药材及饮片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市场也有大幅增长,增幅均在30%以上。

2.提取物出口增速放缓

中药出口占比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仍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2019年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植物提取物出口低位徘徊的主要原因是出口价格的下跌,2019年出口均价同比下跌,2020年上半年同比下跌。

在出口品种方面,排名前十的热点品种为甜菊叶提取物、桉叶油、薄荷醇、万寿菊提取物、辣椒提取物、甘草提取物、柑橘幼果提取物、越橘提取物、芦丁、银杏叶提取物,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达亿美元,占提取物出口额的50%以上。其中,甜菊叶提取物出口额达到亿美元。

3.中成药出口“量减价增”

中成药出口由2019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2019年中成药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下降。价格下跌是中成药出口低迷的原因之一,2019年中成药出口平均价格下跌。而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中成药需求增长,出口均价有所提升,同比增长。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东南亚、北美、欧盟市场出口均价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分别为、、。不过,中成药目前在中药产品总出口额中占比仅为,相对于原料类产品仍处于弱势地位。

具体到单品种,中成药出口额最大的为安宫牛黄丸;其次分别为片仔癀、清凉油和地黄丸等。2020年上半年,中国香港依然是中成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但其占中成药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019年的49%下降到40%。其余前几大出口市场分别为印度尼西亚、美国、新加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可以看出,中成药出口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药认识逐渐加深,对中药疗效认可度不断提高,中成药出口贸易预期将保持增长。特别是中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世界人民对中药的了解,未来中成药的出口或将有所改观。

4.保健品出口迎来增长

目前,保健品在海关统计系统中比较特殊,有单独编码的保健品主要是鱼油、鱼肝油、蜂王浆、蜂花粉、卵磷脂、燕窝等,维生素以及矿物类制剂产品并未统计在内,另外不少保健品是以食品的形式出口,也未纳入保健品项下,本文中有关保健品贸易的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2019年,保健品出口表现一般,全年出口额为亿美元,仅微增。但2020年上半年,保健品迎来高速增长,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从出口数据来看,近一年半,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加拿大为保健品出口的前五大市场,除美国外,其他市场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5.中药类商品进口整体放缓

2019年中药类商品进口额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药类商品进口放缓,进口额亿美元,同比下降。

从细分领域来看,2019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大增,进口额亿美元,同比上涨。但2020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亿美元,同比下降(图2)。进口额较大的品种如龙眼、西洋参、鹿茸、乳香、没药、血竭等进口量不同程度下跌,是造成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口整体下滑的主要因素。

中成药2019年进口额亿美元,同比下降,进口量也同比下降。2020年上半年,中成药进口额亿美元,同比下降,进口量同比下降(图2)。多年以来,我国内地一直从香港地区进口大量中成药,进口额约占总进口额的50%,而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自香港地区进口额分别下降和,这或许是中成药进口额下滑的原因之一。

2019年植物提取物进口亿美元,同比增长,2020年上半年进口亿美元,同比下降(图2)。其中,薄荷醇对进口贡献巨大,其进口额占提取物总进口额的40%左右,2019年进口额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进口额亿美元。整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植物提取物进口量下滑明显,薄荷醇进口量下降,其他精油类产品进口量下降10%左右。

与其他三类中药商品不同,保健品进口业绩颇为“亮眼”。在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引导下,2019年保健品进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2020年上半年进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图2)。其中,燕窝依旧是最受欢迎的保健品,2019年进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加,2020年上半年进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

亚洲地区依旧是我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占中药类商品出口总额的54%。2019年对亚洲地区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增加,2020年上半年为亿美元,同比下降。对北美洲、南美洲中药出口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增幅分别为和。对欧盟市场出口也保持的增速。

1.美国市场需求强劲

美国为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对美出口的中药类商品主要是植物提取物,占比达到80%以上。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我国对美中药类出口额同比下降,但植物提取物需求相对刚性,且占比高,2020年上半年植物提取物出口大涨带动中药整体出口美国反弹明显,同比增长。长期来看,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不会改变,美国作为我中药类商品出口第一大市场的地位仍将延续(图3)。

2.日本市场整体下调明显

日本为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日本在我国各类中药商品出口中都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对日出口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出口亿美元,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亿美元,同比下降;植物提取物出口亿美元,同比下降;保健品出口逆势增长,出口额1167万美元,同比增长超30%(图3)。

3.中国香港市场进一步萎缩

2019年中国香港市场进一步萎缩,自2017年开始滑落至第三大出口市场的位置后,出口额连续下跌,2019年内地对香港地区的中药类商品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下滑,2020年上半年出口额亿美元,同比下滑。在总出口额中的占比也进一步萎缩至10%以下(图3)。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优势丧失已经不可挽回,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倾向于产地直接采购。

来源/《2019药品蓝皮书》

文/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于志斌 李辉

181 评论

相关问答

  • 美国与越南战争论文素材

    美国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由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越南战争是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由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

    爱啃狼的木头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越南的论文查重率

    本科大多在30%内就是合格的。硕博是15-5%之间。具体需要看各个学校的要求。

    必须匿名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毕业论文进口

    目前跨境网购物流主要有海外直邮、海外拼邮、保税进口三种模式。而消费者海淘主要通过跨境进口电商平台、个人卖家代购以及海外电商平台三种模式。自从4月8日的新政出台之

    嘚啵嘚啵的siss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当归药材农药残留研究进展论文

    1关于农药残留的危害和简单预防万军职业2011/152农药残留危害以及检测技术的分析史长生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093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及毒理机制韦

    诺仔滴麻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越南毕业论文

    找了2篇。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浅析21世纪以来,随着中越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两国的传统友好、平等、互利、互信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迅速的恢复发展,双方都不断加深改

    傻傻的双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