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32

情流感920
首页 > 学术论文 > 李商隐诗歌意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罗夕夕1976

已采纳

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很多,你是泛指,还是具体指某一首呢无题就是没有主题,就是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只是朦朦胧胧,只是一些思想的片断。摘要:"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感悟是分不开的,这就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PS:关键词:无题诗感伤情感一、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风格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的一生是无奈的,翻开记载他生平事迹的史料,他一生坎坷的仕途可以看到他创作的灵魂实在的缘由和题材,从书生到进士到朋党之争到排挤被贬最后客死他乡,李商隐就这样身不由己的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而不能自拔,及至一人独处,不堪回首往昔,写诗便成了他无奈的倾诉和悲哀的写照。李商隐是历来运用比、兴手法相当突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个性也是比较复杂的,他的诗歌风格的深微也正是源于他的复杂的创作个性。他善于汲取前代诗人之长,经过反复酝酿,从而逐步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继承了杜甫的"转益多师"的文艺主张,极力反对"偏巧",提倡"兼材",但他的所谓"兼材" 并不等于大杂烩,而是有他的匠心独运的。他认为作家应该是"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反对"文必有师法"的(《献京兆河东公启》)那一套囿于儒家"道流"的旧说。他认为反映真感情的文章,必然是"咏叹以通性灵"的作品。作家的客观环境不同,"性灵"不同,所以在作品中的反映,也就"阴阳参舒,其途不一;安乐哀思,其源数千"。"不一"和"数千",都说明李商隐他看到了真正具有创作个性的诗文,都是能抒发作者的独特"性灵"的,同时也应该是汲取众长的 "兼材",而不应陷于"偏巧"。李商隐诗歌创作实践,证明确实如此。他的古体诗主要学习李贺,但有时也取法左思、高适、岑参和韩愈。他的七律主要学习杜甫,但偶然也汲取刘禹锡的雄浑、倜傥的长处。他的七绝诗汲取了李白的飘逸,王昌龄的深润,甚至还借鉴了"大历十才子"中的部分诗人从平易中见精微的某些可取之处。二、李商隐无题诗的风格李商隐以写诗出名,李商隐的诗以《无题》出名。无题诗是指他所创作的部分以"无题"命名和以诗歌开头两个字为题目的诗。这些诗作,不仅内涵丰富,耐人咀嚼,其审美价值更是异彩纷呈,凄美绝伦。李商隐的诗现存约600首,其中政治诗感慨讽喻,颇有深度和广度。直接触及时政的诗很多,尤其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从农村残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唐朝200年的统治盛衰,风格接近杜诗,其咏史诗托古讽今,成就很大。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挚细腻,感伤气息很浓。无题诗是他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还有一些诗寄兴难明。此外,有少数艳情篇什,轻薄浮艳。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由于它们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纷纭。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此诗是追诗之题,应是诗的内涵的指向,提炼或概括,好比是诗的眼,无题的诗,其内容呈扇形或趋于辐射,看似模棱两可,朦胧含混,却是蕴有某些暗示或思考于其中的。他的《无题》,一共大约有二十首之多,在他的整个创作中占的比例并不大。可是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却超过了他的其它诗作,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主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来不绝。李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成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着。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的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入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的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涵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碍、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李商隐的爱情不太清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本意的朦胧,我想这并不是爱情的失意或是受挫,从他的现实生活理解为仕途的失意和生活困顿的无奈的表白也不足为过。三、无题诗深层的含义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引发一首诗的心境仅仅像一道闪电,是为了抗拒沉长无聊的生活而向死亡的自毁性堕落。在这光芒四射的一瞬间,在向无垠的深渊下落时所造成的失重中,诗人的感慨穿透了日常的语言世界,进入了生命深处的永恒涌动中。在这不可遏止的波涛中,天才诗人的歌唱和呼唤就成了诗歌。而这样的诗一旦完成就摆脱了诗人,脱离了写诗时的心境。象一个黑洞,孤立、燃烧而自足。清代诗人王士祯说过:"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难人解"。(《渔阳集》)这固然着重说明李商隐《锦瑟》诗的寓意深微,但也不妨认为兼指李不少诗篇也都相当难解。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的一些"无题"诗,在意境上的确表现为扑朔迷离的想象和绵邈沉沉的寄托。有些作品的确难以索解,有些作品也往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理清脉络,而不同于那些含义显豁,一目了然的诗作。这些特点之所以形成,有的固然是因为作者运用的象征、比拟手法偏于晦涩,但有的却也因为诗作的含蓄深沉而有待于读者顺理成章的探讨和细心的咀嚼。谁又能说李商隐的一生不是一次心灵无题的茫然不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生孤苦起落的际遇与他心灵共鸣相通?李商隐便是这样寂寞无奈的走完了一生,伴随着《无题》的渴求和愁肠的诉衷,命运也就和《无题》打上了情结。一千年前的李商隐的无题情感已经不能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声音犹在,而无言的文字却载着他的心灵从浩浩荡荡的历史穿透而来。一首首无题诗,是他一生命运的浓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一生的无题情结,便是惘然和追忆吧。参考文献:1.《无题的难题:重谈李商隐的无题诗》李靖国《名作欣赏》.《也谈李商隐的无题诗》蓝柯《河池师专学校》.《生物意向与人格精神: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孙金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奇解一则(谈《无题》)姚文元文汇报.《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董乃斌《文史知识》教师点评;“谁又能说李商隐的一生不是一次心灵无题的茫然不知”,这是作者在深入理解李商隐《无题》诗的过程中闪过的思维火花。由对诗作的剖析转入对人生的思索,本文的结尾意味深长。刘红霞文章出处:基础部文章作者:装饰0413班 方雪明 (指导教师:庄小虎)

318 评论

猪头小队长1982

因为他所在的年代是封建时期,他自身的遭遇决定的

97 评论

假装不在上海

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很多,你是泛指,还是具体指某一首呢 无题就是没有主题,就是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只是朦朦胧胧,只是一些思想的片断。摘要:"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感悟是分不开的,这就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PS: 关键词:无题诗感伤情感 一、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的一生是无奈的,翻开记载他生平事迹的史料,他一生坎坷的仕途可以看到他创作的灵魂实在的缘由和题材,从书生到进士到朋党之争到排挤被贬最后客死他乡,李商隐就这样身不由己的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而不能自拔,及至一人独处,不堪回首往昔,写诗便成了他无奈的倾诉和悲哀的写照。 李商隐是历来运用比、兴手法相当突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个性也是比较复杂的,他的诗歌风格的深微也正是源于他的复杂的创作个性。他善于汲取前代诗人之长,经过反复酝酿,从而逐步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继承了杜甫的"转益多师"的文艺主张,极力反对"偏巧",提倡"兼材",但他的所谓"兼材" 并不等于大杂烩,而是有他的匠心独运的。他认为作家应该是"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反对"文必有师法"的(《献京兆河东公启》)那一套囿于儒家"道流"的旧说。他认为反映真感情的文章,必然是"咏叹以通性灵"的作品。作家的客观环境不同,"性灵"不同,所以在作品中的反映,也就"阴阳参舒,其途不一;安乐哀思,其源数千"。"不一"和"数千",都说明李商隐他看到了真正具有创作个性的诗文,都是能抒发作者的独特"性灵"的,同时也应该是汲取众长的 "兼材",而不应陷于"偏巧"。李商隐诗歌创作实践,证明确实如此。他的古体诗主要学习李贺,但有时也取法左思、高适、岑参和韩愈。他的七律主要学习杜甫,但偶然也汲取刘禹锡的雄浑、倜傥的长处。他的七绝诗汲取了李白的飘逸,王昌龄的深润,甚至还借鉴了"大历十才子"中的部分诗人从平易中见精微的某些可取之处。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风格 李商隐以写诗出名,李商隐的诗以《无题》出名。 无题诗是指他所创作的部分以"无题"命名和以诗歌开头两个字为题目的诗。这些诗作,不仅内涵丰富,耐人咀嚼,其审美价值更是异彩纷呈,凄美绝伦。 李商隐的诗现存约600首,其中政治诗感慨讽喻,颇有深度和广度。直接触及时政的诗很多,尤其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从农村残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唐朝200年的统治盛衰,风格接近杜诗,其咏史诗托古讽今,成就很大。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挚细腻,感伤气息很浓。无题诗是他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还有一些诗寄兴难明。此外,有少数艳情篇什,轻薄浮艳。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由于它们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纷纭。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此诗是追诗之题,应是诗的内涵的指向,提炼或概括,好比是诗的眼,无题的诗,其内容呈扇形或趋于辐射,看似模棱两可,朦胧含混,却是蕴有某些暗示或思考于其中的。他的《无题》,一共大约有二十首之多,在他的整个创作中占的比例并不大。可是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却超过了他的其它诗作,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主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来不绝。李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成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着。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的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入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的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涵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碍、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 李商隐的爱情不太清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本意的朦胧,我想这并不是爱情的失意或是受挫,从他的现实生活理解为仕途的失意和生活困顿的无奈的表白也不足为过。 三、无题诗深层的含义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引发一首诗的心境仅仅像一道闪电,是为了抗拒沉长无聊的生活而向死亡的自毁性堕落。在这光芒四射的一瞬间,在向无垠的深渊下落时所造成的失重中,诗人的感慨穿透了日常的语言世界,进入了生命深处的永恒涌动中。在这不可遏止的波涛中,天才诗人的歌唱和呼唤就成了诗歌。而这样的诗一旦完成就摆脱了诗人,脱离了写诗时的心境。象一个黑洞,孤立、燃烧而自足。 清代诗人王士祯说过:"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难人解"。(《渔阳集》)这固然着重说明李商隐《锦瑟》诗的寓意深微,但也不妨认为兼指李不少诗篇也都相当难解。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的一些"无题"诗,在意境上的确表现为扑朔迷离的想象和绵邈沉沉的寄托。有些作品的确难以索解,有些作品也往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理清脉络,而不同于那些含义显豁,一目了然的诗作。这些特点之所以形成,有的固然是因为作者运用的象征、比拟手法偏于晦涩,但有的却也因为诗作的含蓄深沉而有待于读者顺理成章的探讨和细心的咀嚼。 谁又能说李商隐的一生不是一次心灵无题的茫然不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生孤苦起落的际遇与他心灵共鸣相通?李商隐便是这样寂寞无奈的走完了一生,伴随着《无题》的渴求和愁肠的诉衷,命运也就和《无题》打上了情结。 一千年前的李商隐的无题情感已经不能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声音犹在,而无言的文字却载着他的心灵从浩浩荡荡的历史穿透而来。一首首无题诗,是他一生命运的浓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一生的无题情结,便是惘然和追忆吧。 参考文献: 1.《无题的难题:重谈李商隐的无题诗》李靖国《名作欣赏》 2.《也谈李商隐的无题诗》蓝柯《河池师专学校》 3.《生物意向与人格精神: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孙金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4.奇解一则(谈《无题》)姚文元文汇报 5.《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董乃斌《文史知识》 教师点评; “谁又能说李商隐的一生不是一次心灵无题的茫然不知”,这是作者在深入理解李商隐《无题》诗的过程中闪过的思维火花。由对诗作的剖析转入对人生的思索,本文的结尾意味深长。

100 评论

FACE家具和设计

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揭示出来。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徵意义,而究竟要象徵什麽,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裏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著这些情思的心象。诗的境界超越时空限制,真与幻、古与今、心灵与外物之间也不再有界限存在。究竟写什麽?只首尾两联隐约暗示是追忆华年所感,而传达所感的内容则是五个在逻辑上幷无必然联系的象喻和用以贯串这五个象喻的迷惘感伤情绪。喻体本身不同程度地带有朦胧的性质,而本体又未出现,诗就自然构成多层次的朦胧境界,难以确解

226 评论

廊坊电器城

李商隐擅长做《无题》诗,无题---李商隐全集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二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二首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二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二首之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无题二首之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你说的哪首?

130 评论

琉璃跃跃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值得研究

351 评论

78952146984里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无题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首句以“昨夜”明点追忆旧事。先说明宴会时间,再说宴会地点,三四句以他物作比,“身无彩凤”写昨夜之情,在宴会上恨无彩凤之翼飞到所爱的人的身旁, “心有灵犀”指犀角中央白色,两头相通,故曰一点通。两心相印,虽身无飞翼,并不能阻挡两人情感的默默交流。“彩凤”、“灵犀”成爱情暗喻,形象婉蓄,色彩明丽,富音乐性。五六句从两人的默契转到对整个宴会的描绘,“送钩”是行酒时所作的一种藏钩的游戏,“射覆”是行酒时的一种酒令,在覆器下放杂物,令猜射之。这二句描写隔座行藏钩之戏,分拨猜测谜底,极写宴会的热闹欢快气氛,为相恋的欢悦涂上了更加丽艳的色彩,与恋人欢快之情和拍。七八句从恋情的欢悦转入“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诗人“嗟”叹自己为“听鼓应官”,而官身却“类转蓬”,象蓬草那样飘泊不定,因而两人后会难期,欢情难再,怎不令人感伤。这是一种反结法。前面极言欢情,结尾时欢情化为乌有,反衬诗人对这段恋情的难以磨灭,刻骨铭心。婉转轻快与沉郁顿挫两种风格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美不胜收。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102 评论

shuijing217

是不是这首无题....《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释] 1、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 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评析]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首联写有约不来的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醒来已经天明。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末联写其人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 李氏的艳情诗,善于把生活的原料,提炼升华为感情的琼浆玉露,使其超脱亵俗味,臻于完美。然而,也因此,李诗却比较深奥费解。

296 评论

相关问答

  • 诗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结题报告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

    张家阿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李贺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开题报告写法: 1、明白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开题报告是在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对课题进行的论证和设计,阐述这个课题有什么价值、应该怎样进行研究,提出研究方案

    小猴小吃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李商隐无题诗毕业论文结束语

    无 题 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甲壳小咪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诗歌柳意象研究论文

    诗歌中的“柳”字有丰富的内涵。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

    天生我翔2011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形象分析类论文开题报告

    一、“四春”分别是谁?二、为什么要分析“四春”人物形象?三、准备用什么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四、分析之后将可能得到什么结论?对红学研究有什么意义?

    天秤座朱丽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